“头把盒子”—-9毫米驳壳枪

雪山飞猪

中国人所说的“头把盒子”,就是西人所称“红9”手枪。

相对于花样百出的“二 把盒子”,“头把”则变化极少,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曾是装备德军的“准制式”手枪,德帝国陆军原计划采购15万支,但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生产够数目。战后,“头把”被大量销毁,少量改装后装备魏玛警察部门,少量出口。因此,“头把”在中国博物馆的数目,比其它类型少。



用10发装的桥夹




拆解之后的状态



9毫米和7,63毫米的外观大小一样,乍一看,似乎除了握把上那个“9”字,没什么不同,如果没有那个字,则极容易搞混,这也是为什么最初的9毫米的握把是没有字的,后来加了个“9”字的原因。

其实,除了“9”字,9毫米和7,63还有众多不同。下面是1917年9毫米(“头把”)和1914年商业7,63毫米(“二把”)的一些比较。9毫米的保险机有改进,这个是1916年德军的要求,以前的保险有走火的危险且较容易损坏。C96发展到这个时候,在功能上才比较完美。



标尺、标尺坡度不同。据说是弹道因素,要求9毫米手枪的标尺坡度较平,而7,63毫米手枪的标尺坡度较陡。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常听说所谓的9毫米1930版驳壳枪,甚至有把这种枪写进书里的,还有照片。但到目前为止,一般还是认为这些战后的9毫米1930,是后人把枪管钻大改的。为什么呢?因为口径量出来是9毫米,但那个标尺坡度还是7,63那种。把枪管钻大容易,但要在标尺下面补上块铁让它变平很难。



战时生产的加工质量,比战前商业枪粗糙。




这种枪在三处有皇冠U,出现在弹膛左侧,枪机手柄,和内部卡榫上。这是毛瑟兵工厂的膛压检验标志。所有的枪出厂之前必须经过膛压检查,用高压子弹试射无问题,然后加盖皇冠U标志。其实是两个皇冠,据称,以前黑火药枪的钢印是一个皇冠,用无烟火药的,是两个皇冠。没见过黑火药枪,无可稽考。

战时生产的枪,多为德军采购。德军人员检查枪支符合要求,则在弹膛右面加盖个皇冠M(或J) 的钢印,以示此枪军方检查合格。德军的制度是军官需自备手枪,军官买枪的一个渠道是军队的军火库。这些“私枪”和军队的“公枪”混杂在一起,在1918年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将战败时,军队内部的偷盗行为严重。因此,1918最后一批手枪,要求在“公枪”上盖一个鹰的标志,以便和“私枪”区分开来。




收德制老枪,有一个秘方,是要多留意收集鲁格手枪的人群。这个人群特别大,其中部分人主要收鲁格,但经常手里有几支盒子炮,或者他知道谁有,谁在卖,谁比较可靠,谁尽骗人,等等。好些人收枪三、五十年了,经验极丰富。没事儿就去人家那里去问,总能遇见好枪。而且,这些东西相通,学会看一种,再扩展不难。如果就事论事,只盯着盒子炮,就比较难,专搞这个的人太少。

另外,刚听别人说过个故事。南美的一个警局 (好像 是秘鲁的,记不清了) 从黑帮手里缴了批手枪,其中有支“二把”7,63,那个地方 大概搞支Glock之类的还不太容易,“二把”居然还在发挥“余热”,被缴了。警察好奇但也不懂,压进9毫米的子弹就打,乒乒乓乓。这位故事人看见了,赶紧叫停,“怎么打大号子弹呢?”。。。。再检查枪,居然没坏。

前面缺了张图补上。1918年的“普鲁士鹰标”,弹仓前方的军队财产钢印



C96,从性能上说,三十年代的最佳,但最初4万多支 (1896 – 1904) 机加工最好。


各有特点。我的理解,这方面,没有“最好”,只有“不同”。9×19并不少见,一次大战时制造了14万支。但主要是德国人自用,出口的数量不大。

有个相关作者,最近写了篇文章,论述这种枪最基本的收集。可能是考虑到快慢机属于机枪类,他没有论述。半自动的驳壳枪,他认为两种是最基本的,一种是最早的“大鹅头”,一种是最晚的1930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加上快慢机)。占了头尾,这就有个基础了,中间部分可以补充。比如,镜面盒子、9毫米、三号枪等等。如果再多,可以考虑6响、20响、马匣子等,但这几样,原装枪极昂贵。早在1899年,一支毛瑟“大鹅头”连带枪盒零售价是$35,马匣子则是$75。作为比较,当时的美国造温彻斯特1895步枪售价$25。

这种枪,早先在旧枪市场上比鲁格稍贵一些,因为数量比较少,平均见到十支状况98%的鲁格,才能见到一支C96,但也只是贵不了太多,因为鲁格手枪虽多,但市场需求量也大。后来,从中国进口了许多C96,这些新进口的枪对枪支市场有影响。虽然,从中国进口的枪状况绝大多数在85%以下,且全部有进口商钢印,但市场总是会有连锁反应,85%会影响90%,90%影响5%,95%影响98%,所以,C96现在基本上比同期的鲁格在同等状况下还稍便宜一点。

C96,一般品相最好的是晚期1930,很多因全面抗战爆发而没有销到中国。以至于晚期1930,在枪支市场上,状况至少要有98%,最好有枪盒,才有较高的收集价值。前面的枪,则像样子的少一些。早期1930、小三号,则比较难找好枪。

前面看了军版。作为补充,下面是一支“商业版”9毫米。序号138415



9毫米(9×19)原为德军采购,绝大部分是军枪,但的确有一些商业版,而且是毛瑟原版。以前,这方面缺乏资料,很多收集者被商业版9毫米所困惑,“为什么毛瑟会在战争期间生产这么多9毫米的商业枪呢?”

这些商业9毫米的来源有二。其一没有通过验收而被军方拒收的枪,军方对外观加工质量要求不高,但检查关键部分,比如弹膛的壳头间隙(Headspace)等,凡不符合军方规定的,则拒收退回工厂,工厂则把问题修正,然后把枪放到商业市场去出售。

其二是在大战结束时,工厂还有大批配件,这些就被组装起来,也投入商业市场。

商业版9毫米和军版9毫米几乎没有区别,商业版的弹膛右面没有军方验收合格的钢印,表面作工明显高于军版。在1920年代初,这些商业9毫米枪一般配橡木枪盒出售,序号多在13万到14万间。

小知识:

驳壳枪貌似是外语读音翻译的中文 个人认为是和自来的一样的意思;

大眼盒子山西造仿毛瑟手枪,因其口径达11.43毫米,故名;   

插梭盒子所有弹匣可拆的毛瑟及仿毛瑟手枪的统称,区别于弹匣(俗称梭子)不可拆的毛瑟手枪;   

盒子炮在南方通常按枪管长度分成三种型号:   

头号盒子口径9毫米或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毛瑟手枪;   

二号盒子口径7.63毫米,枪管长度132毫米毛瑟手枪;   

三号盒子短枪管手枪,口径7.63毫米,枪管mm,毛瑟警用型手枪或其他枪管较短的毛瑟手枪。   

北方通常按照枪把的大小来区别,一般把盒子炮分成三种,其实盒子炮的握把至少在十五种之上。   

头把盒子大握把。   

二把盒子介于大小握把之间。   

三把盒子小握把。   

大肚匣子毛瑟及西班牙仿毛瑟中可拆弹匣式二十响连发手枪的统称,因枪体前部机匣外侧凸起,象鼓了个大肚子,因之得名;   

马匣子骑枪型毛瑟,因其枪管长,枪托固定在握把上,可兼作马枪(骑枪)用,故名;   

大镜面匣子毛瑟手枪中的一款,因机匣侧面光滑平整无任何凸起和铭文,光可鉴人,故名;   

金鸡(机)圆眼盒子大镜面匣子的一种,因枪的板机为黄铜制,形同金色,机锤则为大环圆孔,故名;   

二十响长苗大镜面西班牙造阿斯特拉M902手枪,因其二十发弹匣为固定式,且侧面光滑平整,故名;   七钉盒子西班牙阿斯特拉M900型仿毛瑟手枪因其机匣侧面有七颗用于组合枪体的销钉而得名;   

旁开门盒子同上因其机匣可以从左侧打开一块,象开了一扇门,故名。   

二把长八分盒子长苗盒子的一款,因其枪管长度132毫米,较140毫米的一款略短,故名;   

小镜面盒子中国天津大沽仿造的一种毛瑟手枪,外型从远看类似毛瑟警用型,短管,小握把,海螺型机锤,但机匣侧面光滑平整,故名;   

二把短八分盒子某一款短管毛瑟手枪,因其枪管略长于警用型,故名;   

快慢机所有装有选择发射方式的毛瑟手枪的统称;   

自来德广义上讲,是所有毛瑟手枪的统称;狭意上讲,仅指国造32年式仿毛瑟M712手枪,因该枪上雕刻有“自来得手枪”几个字。   

德国造广义上讲,是所有产自德国的毛瑟手枪;狭义上讲,则仅指M712手枪,因其机匣上雕刻有汉字“德国制”字样。   

西班牙造大腰鼓西班牙造阿期特拉M903、M904手枪,大肚匣子的一种,俗名原因同大肚匣子;   

连枪能够连发的毛瑟手枪的泛称er Military Pistol) 在中国的称呼太多了有称为匣枪 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 俺百度了下 找到了不少 和兄弟们共享下吧




一战期间,德意志帝国陆军向毛瑟购买了150,000把9 x 19毫米口径C96衍生型,但至一战结束前只完成了约137,000把。与本为制式手枪的鲁格P08作搭配,为了避免士兵误用7.63毫米弹药,这种9毫米口径的C96在木制握把刻印了一个红色的“9”字作记号,因此名为Red 9。






和毛瑟步枪相同, 用10发装的桥夹, 由上方压装, 无论是7.63mm或是9mm, 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如果没有, 5.56x45mm的桥夹也可以凑合著用。……


收进枪托内的9毫米驳壳枪


在抗战时山西兵工厂曾生产过口径11.43毫米的驳壳枪。这可是驳壳枪中最大口径。不知该叫几把?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


下图是抗战前山西造11.43毫米口径驳壳枪


全枪所有零件图


安装枪托的9毫米驳壳枪


收进枪托内的9毫米驳壳枪


(浏览 3,137 次, 今日访问 4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