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黎明印记”太阳寨的缅怀–大别山“军属之家”挖掘红色史料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

王红旭 王一淳

一处山村,见证赤县黎明,竟以“太阳”之名义命名!

一代先烈,血汗抛洒他乡,芬芳“第二故乡”山山岗岗!

一方水土,因为红歌嘹亮,红色精神赓续不辍传承至今!

“大别山,天了光,全中国要解放!”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5周年之际,穿透黎明前黑暗的哦呵长调,再次在诞生这首红歌的大别山主峰脚下的小山村“太阳寨”回荡!

(1)刘邓大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中将夫人齐静轩阿姨生前嘱托:“要把刘邓在罗田红色故事讲好!”

太阳寨,原名太阳垴、鼓鸣寨,位于鄂东北的罗田县境内,中间一条兵道狭谷、两旁山峰突兀,进入附近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必先经“太阳寨”上台阶,故它又有“天堂锁钥”“天堂南大门”“罗北第一寨”“上堡台阶子”之称。它还因汇集、积淀了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红色年轮”,成为是罗田“红色历史标本”,是旧时重要隘口,更是当年红军连接豫皖、沟通英罗的狭谷“红色动脉”,红军、刘邓大军共12次攻克罗田县城,其中就有5次经过太阳寨。该地至今留下“六纵宿营地”“红军治疗所旧址”“红色寺庙”等近十处红色遗址。已故百岁开国将军向守志上将命名并题字“太阳寨兵道口”。

大别山(黄麻、立夏、六霍)三大起义后,红军自英山进入罗田、再到安徽,以及商城红军南下,经常路过这条狭谷,日久成为“红色兵道”,太阳寨有一棵千年“白果树”的垸子也成为指路标识、“关系点”,青年私塾先生洪清溪曾在此为红军书写标语、识字课本,暗中创办“劳动小学”(中央苏维埃第一次教育会议后,英罗边区17所此类学校在内的各地“劳动小学”“红军小学”统称为“列宁小学”)。

红25军北上何家冲集结长征前,攻打国民党“罗田金库”,缴获了银元7千余块,在太阳寨进行点验、分工搬运,这些银元后来成功救助了中央红军,徐海东也被毛主席称为“于中国革命有功的人”。当时并肩战斗在罗田的战士刘震、韩先楚、陈先瑞,分别成为开国上将、中将,“一个班走出三个将军”的故事还令邓小平同志连连称奇。

红四军攻打僧塔寺团匪后,帮助当地发展农会等革命组织,在成立了(六、霍、英、罗、商)“五星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太阳寨曾为大地坳片“乡苏”驻址。

太阳寨还走出了“背着大锅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战士贾德福,红四方面军西征后,尉贤禄等几十位失散红军战士或隐匿生活、或被地主就变卖,成为“散落太阳寨下的星星月亮”……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忆》中记载,张国焘攻打英山罗田之后,意欲“东出潜山、太湖,攻打安庆,威胁南京”。最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曾中生等领导同志的坚持下,向南向西越过平汉线、直至西征建立川陕根据地。转战途中部队曾在罗田赤卫军助攻下,奔袭至太阳寨并进行休整,“向东”“向西”的交锋在战斗中得到明晰验证,故该地“地处红白政权交界、见证东西路线之争”。即使是红28军坚持边区游击战最艰苦的岁月,太阳寨仍是罗田境内独有的“薄刀峰-红竹沟”“肖家坳-南宝山”两处游击根据地的秘密安全通道,暗夜里红色火把在山谷时隐时现,但斗争火种从未熄灭,在罗田革命史上占据重要节点位置。


挺进大别山的部队正在夜渡沙河。
挺进大别山的部队正在夜渡沙河。

1948年初,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经几个月战斗,完成战略转移牵敌任务,“跃出大别山”时,老百姓在寨垴山岗前的大石上敲锣打鼓,唱着私塾先生洪清溪编写的《上堡农友送大军出罗田》歌谣,故意向南方造势相送,实则掩护部队兜圈子、打围子。稍后部队在寨北召开“僧塔寺会议”商讨剿匪后北撤淮河。此后,乡亲们将该石叫做“送军石”,从此此地也便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太阳寨”,喻意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温暖的“红太阳”。

第六纵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左中右三路大军的“锋刃刀尖”,伴随野司机关转战最久,一份缴获的敌电文称“欲找刘邓必先找六纵”。六纵进入湖北地界后,自麻城入,五次解放罗田县城、转战英山、歼敌高山铺,指挥部一度设于罗田滕家堡(胜利),就连野战医院也布满了罗北几条大河的角角落落,“四十里上下,家家设病房、户户有伤员”,当之无愧成为鄂东最大“红色医院”。

六纵18旅机枪连驻扎太阳寨郑家湾,炸毁了寨子周边国军碉楼,歼灭附近地主反动武装小保队,留下了“春节住牛棚、不进农户门”等许多爱民故事。太阳寨还是我军“三不进四不走”光荣传统的发源地,机枪连因当时总结出“老乡不在家不进门、老乡不同意不进门、老乡东西没收拾利索不进门;借老乡东西不还清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铺草不捆好地扫不净不走”被六纵表彰。纵队文工队还首次将歌剧《白毛女》《王克勤班》连同“拉洋片”的幻灯机等新鲜事物带进了太阳寨农村。刘邓大军走出留下“南下干部”建立红色新生政权,罗田县首任公安局长汪斌(后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还在太阳寨推行“土改”、“智判耕牛案”……

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服务军属、支援国防为宗旨的民间联谊组织“军属之家”,在收集我军各个时期历史资料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却发现,六纵留在罗田的正规史料、官方文物保护名录十分有限,与民间见证者、传说者却众多的现实形成反差。

一次偶然机会,致力红色文化收藏的几位现役军人、老家记者慕名走进了刘邓大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中将家中,看望将军夫人齐静轩老阿姨,获赠将军传记等史料。齐阿姨签字赠言后,还意犹未尽地翻开了《刘邓大军征战记》《杜义德文集》《一代名将杜义德》,介绍起六纵在大别山、在罗田的细节。齐阿姨说,杜老是从大别山穷苦农村闹革命走出来的,对家乡十分有感情;挺进大别山前后一直是在刘邓首长直接领导下战斗和成长的。同时还流露出刘邓首长、六纵在罗田还有大量故事、战斗经历没有收入书中,实为一件憾事。

在随后的几年间的亲切交往中,齐阿姨时常询问起家乡红色文化建设情况,几次嘱托:“要把刘邓在罗田红色故事讲好!”直到齐阿姨去世前不久,九轶高龄的老人听说太阳寨挖掘恢复红色文化遗址,还欣慰地用颤抖的手题写了“刘邓六纵在罗田”“宿营地旧址”等墨宝。

老人家还介绍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为“太阳寨列宁小学旧址”题写了匾名。

寻访刘邓首长足迹、大军征战故事,成为一项神圣的使命、一条饱含深情的精神纽带,紧系在北京与罗田的两头。

(2)将帅后人亲自寻访父辈战场、情系太阳寨的“黎明记忆”

一次偶然的机会,关心并参与红色寻访的杜义德将军幼子杜伟同志莅临罗田。热衷红色历史的几位同志十分荣幸地陪同他走向“未开掘的精神富矿”。

车队经平湖乡、胜利镇、九资河镇、凤山镇、匡河镇一路奔驰、一路回访钩沉……

平湖古羊寨下,刘邓大军筹运军粮物资的栈道正被宽阔的水泥路取代。当地上了年龄的老百姓介绍,昔日运粮的人力车队经过山垭泥泽地时,农户还卸下门板运来铺垫路面。

在这里,杜伟提到小时候父亲曾对自己讲起向当地开明乡绅筹借军粮的故事。事关乡绅的身家性命,一切在秘密中进行,所以《杜义德传》等文献并未收入;后因涉及另一段曲折往事,故只在小圈子内流传,今天回忆起来更显弥足珍贵!能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将筹到的粮草支援东西二路友邻部队,最能体现指挥员的胸怀和担当!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有几户米缸见底、揭不开锅的佃农,夜里相约到一个破庙里祈求菩萨保佑,被部队的暗哨哨兵听到并记下。第二天一大早,几户佃农发现门外各自多了一袋粮食,“菩萨显灵”的故事不胫而走。

一路上,杜伟还讲起父亲执法如山,公审枪毙了侵占老百姓财物的战士。刘邓大军严明的纪律、秋毫不犯的形象,为赢得人民支持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爱民故事四处留传。

杜伟还参观了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胜利金凤楼,瞻仰了烈士陵园。在滕家堡革命史馆内,杜氏父子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在胜利老街126号“二野第六纵队司令部旧址”牌匾下缅怀徘徊……

在太阳寨“军属之家”,一行人还听取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构想介绍,参观 “迎军树”下的“荣誉室”“国防书屋”,件件军装、群众拥军用过的纺车、战场出的土弹片,再现当年历史。“军属之家”创始人王开明收藏的数十份解放前报道刘邓大军战事的报纸,还原昔日烽火硝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取得立足生根的重大胜利,使敌人极为惊慌。敌军方人士公开承认:“刘共现已据有大别山区,如今冬以前不予歼灭,容其生根,则湘、鄂、皖、赣心脏地区以及大江南北,备受威胁”。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称:“刘匪南窜大别山”,可见敌忌惮、痛恨刘邓大军之深!

据武汉大学历史系《罗田县革命史资料汇编》、原黄冈地委党史办《鄂东风云》等史料记载:六纵在滕家堡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战区后方,后勤机关驻滕家堡,卫生部设在纸棚河,辎重部队驻陈家畈,供给部队驻滕家堡。配属第六纵队的第二野战医院一所,一分部负责前出野战救护,足迹遍布太阳寨在内的罗田各战场。二、三分部负责后撤伤员休养,驻滕家堡、簰形地一带。

在罗田县城钵盂尖(现改建成拨云尖公园),杜伟一行人追寻部队数度解放县城的战事、共忆老一辈军民并肩战斗细节。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掀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罗田人民同第六纵为主体的解放军战士鱼水情深、并肩战斗,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铺垫贡献和人力财力支持。作为“拉锯战”激烈交锋的中路罗田,既是正面作战的“前方”、又是保障补给的“后方”。

此行参观还串起刘伯承元帅当年留在罗田的“红色足迹”:

在大崎镇,初到大别山的刘邓首长召见当地干部李友久听取了形势汇报;

在胜利野菊坳,刘伯承司令员亲自培训“土改”干部;

在石桥铺镇,刘邓首长召开六纵团以上干部会议,展开剿匪战斗……

(3)“红五星”的故事传颂至今,红军精神延续永远

太阳寨山峰白昼全天轮照在日照中,传说山顶结“丹凤朝阳”风水大穴,一直绵延至县城凤山镇,“楚人尚凤鸟”“巴人拜太阳”,传说众多。但比起刘邓“军民一家亲”的故事,显得遥远而苍白。

太阳寨下文家畈村82岁的徐祖勋老人至今还记得,刘邓大军首次进入家乡,经石板滩沿傅家河小道顺河而上,出太阳寨下的兵道口至英山。三天三夜里,一路上只听见脚步声和马蹄声,大军没拿百姓的一草一木,连路旁的庄稼都没踩坏一棵。

六纵某连曾在文家畈驻扎十余天,除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外,还宣布了几条纪律:一、每天每个班抽一人帮主人家干农活;二、不准在农户家洗澡,洗澡得去乌石河;三、未经主人同意,不得随意进百姓家门;四、不准在农户堂屋高声喧哗嬉闹;五、每天保证主人家水缸满、柴上垛,室内外清洁干净。有次一名战士用枪射击水塘中的鱼被领导责罚并向老百姓道歉。

十八旅机枪连驻守太阳寨,以排班为单位分别驻扎在郑家坳、祠堂垸、白果树、太保殿等几个自然垸落。他们的战斗任务是:在“天堂南大门”看守此条马路,阻止北犯之敌,向西拱卫野战医院、向南助攻英罗,向北则为斩断陈新民匪部后勤补给线。机枪连驻守太阳寨期间,在圆满完成各项战斗任务的同时,遵照刘伯承司令员“大力开展地方工作,争取大别山人民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的指示,做了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乐章。

四七年夏末,太阳寨下的“大塘垸”,忽然来了一队解放军。队伍里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操着四川口音的中年人,向正干农活的乡亲们招手问好。当走到大塘岸边,只见一年轻人正在塘中躬身放水。他回头问身旁的乡亲:“这个季节为啥子放水?”一老者告诉他:“附近垸里驻扎的解放军,生活很艰苦,大家决定放水捞鱼慰劳他们。”他忙拉着老者的手,语重心长的地说:“老乡,你们的心意我领了。现在正是水稻灌浆的最后关键时节,水是非常宝贵的。如若为了战士吃鱼把水放了,影响你们辛苦一年的收成,我们就是罪人!”赶紧制止了大家放水捞鱼。老者问旁边的战士:“这位长官是谁?为什么这么替老百姓着想?”战士告诉大家:“我们解放军本来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军队,讲究官兵平等,管干部不叫长官。”很快,解放军平易近人、爱惜农事的名声不胫而走。

刘司令员带头示范做棉衣、领着战士挖旱厕;李参谋长亲自带警卫员上山砍柴;纵队杜司令动手割稻草打地铺……时至今日,这些故事仍在当地四乡八里流传。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远离根据地,军需物资供应不上,指战员们过冬的棉衣、棉被一时很难及时解决。冰封大别山,严寒中刘伯承司令员的床上也只有一床旧棉被和打着补丁的旧褥子。警卫员心里正着急冬夜如何度过,刚好部队在打土豪中获得一条毛毯,便与刘司令员送来。警卫员们十分高兴,便将毛毯铺在刘司令员的床上,被刘司令员发现,严肃地批评了警卫员:“我们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你们这是要我违犯纪律啊?快将毛毯送回去。”警卫员说:“可是,这寒冷的冬夜,您怎么度过呀?”刘司令员微笑着说:“我们不是有‘金丝毛毯’吗?多铺些就暖和了。”

当时部队后勤物资及时供应不上,吃的粮、烧的柴火、就连马吃的稻草,都是用从老百姓那儿买来、征来的。一天饲养员抱稻草喂马,由于抱的过多撒了一路,正好被刘司令员出来看到,使一根根捡起来,交到饲养员手里说:“稻草是农家宝,牛要吃、人要铺、灶要烧、田要肥。牛吃起来是面条,人铺起来是‘金丝毛毯’。”当然,警卫员知道刘司令员说的“金丝毛毯”指的是什么。立即抱些稻草铺在刘司令员的床上。

刘邓大军秋毫无犯,赢得民心万千。六纵驻扎“太阳寨”白果树垸时,一名饿极了的北方战士,没有见过南方油桐果当水果误食而中毒,上吐下泻病倒了。红色“堡垒户”洪清溪、王贤英夫妇二人用土办法挖荆介、紫苏、蛤蟆衣等草药,合着韮菜汁熬成汤药及时排毒止住吐泻。

太阳寨“兵道口”的山沟密林中有一座太阳庵,常住一位与人为善的“铁瓦和尚”,平日里采药制膏,特别是他用铁瓦烘焙调制治疗跌打损伤的特效药,也积极为落脚在附近的机枪连伤员排解了伤痛。

在烽火岁月里,革命歌谣是号角,是战鼓,是匕首,是刀枪,传唱在太阳寨的《刘邓大军进山来》《翻身谣》《送郎当红军》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激发人民斗志,鼓舞革命热情。红歌《上堡农友送大军出罗田》传唱后,太阳寨因此成为刘邓大军“跃出”大别山的标志地。

“战士过年不洗脸(防止泼水不吉利)”“除夕夜官兵退房住牛棚”“王大嫂教战士用火灰染军装”“洪嫂子用笋叶做防水军鞋”“教书匠用槲寄生帮战士治冻疮”……军爱民,民拥军,大量“双拥”故事交相辉映。

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不忘子弟兵。创办“军属之家”的王开明老汉,作为红色私塾先生的后人、烈士胞弟,多年坚持探访红军、解放军当年在天堂山区战斗的遗址遗迹,搜集红色故事、寻找失散红军。他还先后送家族13位后生参军入伍,每年为当地入伍战士壮行。其事迹被中央级媒体广泛报道,百余位离退休老将军、老干部题字褒奖,近年来许多“红二代”慕名前来寻访父辈战争足迹。“军属之家”被当地中小学辟为“国防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每逢“八一”“国庆”“春节”和新老兵复补时节,军人军属老兵齐聚一堂回顾当下工作、畅谈今后打算、抒发爱国情感。

2020年,85岁的王开明老人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相关部门送来奖牌和资金,他立刻出资请人在当年红军栖身的石上书刻下斗大的“红五星”“党徽”,还有“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两行大字。他要用“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史诗”感谢党的恩情,缅怀红军解放军的英雄战绩,告诉人们老区人民没有忘记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没有忘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源泉。

“将星闪耀太阳寨,上堡英杰美名传。”王开明还搜集整理出在当地战斗过的百余位烈士英名,树立了“上堡英烈纪念碑”。组织挖掘“迎军树”“红军井”“列宁小学”“送军石”“红色寺庙”等“红五星”故事和史料,进行国防教育,丰富完善当地红色文化,见证了老区人民回望红色、缅怀先辈先烈的胸怀。

吃水不忘挖井人。罗田县政府已启动诸如编写英烈传记等纪念活动,一批彪炳史册的先烈事迹、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淹没林莽的红色遗址,将会重放异彩!建党百年之际,市委相关部门领导,中共罗田县委书记郝爱芳、县长周黎等相继慰问太阳寨下的老兵、老军属,新时代的拥军优属氛围空前高涨!

“我们活在您的伟大事业里,您活在我们的深情目光中!”太阳寨,一个富有红色底蕴、诗意名字、美好愿景、金色未来的地方,人们正以勇毅奋斗的身影,告慰为她解放奋斗过的先辈先烈!

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以崇高敬意!

(浏览 42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