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林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安门

北京中轴线起点-八达岭长城

赤峰市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
聚落遗址半地穴古房址的
建筑支撑结构复原图
“枕居庸”长城
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中国长城论坛论文)
作者:张谷林 单位: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 长城峰岭文化专家
2020 年 8 月 20 日

目录:
一、 解开“枕居庸”之谜
二、 长城峰岭和北京中轴线聚结成近现代红色文化的故乡

摘要:
解开“枕居庸”之谜,从具有特大系统逻辑代表性的古文物实用性和象征性,发掘其中的古人类意识原理蕴含,彰显中华人类共同命运,使得长城峰岭与北京中轴线聚结成近现代红色文化的故乡。让我们可以与中华民族的人类史、古老优秀传统文化原理联动,与百年屈辱抗争史、长城和北京中轴线的红色文化基因联动,全面深刻理解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冲击,得出精神文化的高峰价值。真正与使命,与责任,与担当连在一起,这就更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古今文化的正确优选教育,建立正确的古今大文化观。使文化有利于走向乡村,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征程的发展。
关键词:
枕居庸 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城峰岭文化现象 红色文化故乡 根魂梦

正文:
中国田野考古证实,中华人类是从峰岭游猎走向平原农耕的。
8000年以来,中华人类进入农耕聚落社会,其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除了早期原始的农耕器具、原始农作物和养殖外,具有中国典型史前文明重要标志性质的是:半地穴“宅”之墙、古墙、古沟壕、古城址、中心点、中轴线、石器、玉器、陶器、符号文字、青铜器、房子、街道、城市……。其中的半地穴“宅”之墙、古沟壕、古墙、古城址,至古城墙到古城郭,再到古边墙,经过从点到线的不断演变,最终迎来长城文化群体大团圆。罗哲文先生对此有过精辟论述。[1][3]赤峰市8000年前兴隆洼聚落遗址半地穴古房址的建筑支撑结构复原图和实物,即体现出远古人类建设半地穴房屋必有的中心点和中轴线,又以其科学应用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基本原理,深度融合美学原理,深刻诠释了最古老的人类建筑物基础力学支架中心点和中轴线之平衡中庸结构艺术美和实用性,突出展现了古人类最原始的北斗七星生存信仰象征性原理。




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
半地穴房址的基础支架结构
力学支点——中心点、中轴线
生存信仰原理

由此而言,这种从“宅”之墙到城再到长城的数千年来不断的墙体演变形式,都是为了保护中华人类幸福生存发展的,而墙内外的中心点、中轴线、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也以各种艺术、象征的文化群体形式表现了古人的信仰图腾意识;汉代先于敦煌城既修筑汉长城阳关、金关、玉关的意识原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1],玉石之路还导引了互市互惠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把这些远古文化元素集结起来,就会明确反映中华人类近万年共同命运的意识形态文化原理体系。中华人类的长城峰岭文化现象[1],映射的精神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自然“长出来的”正根文化。


它太大了,大到至今都没有单一专业学科能把它囊括进去。它的强大力量在人民的心中,显露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本源素质的纯洁、实践、明理,海纳百川。
元、明、清三代700年以来的“枕居庸”可以证明它,国歌精神里有它。
从“枕居庸”[1][2]入手,可以洞察中华人类的文化高峰,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峰。

一、解开“枕居庸”之谜
“枕居庸”三个字,被元、明、清三代历史文献所记载,不仅皇家文献记载,北京州府文献也记载。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古城辉煌建设的正式介绍宣传中,从元大都建设开始,就有多处指出了“枕居庸”。尽管非常耳熟能详,却没有人从严肃意义上解说过。
简而言之,因为没有人深层琢磨过“枕居庸”文化原理。

下面将北京奥运会宣介材料中的部分历史文献记载摘录如下[1]:
——宋人范镇之《幽州赋》中有一段文字,在现代有关北京城市宣介中,作为古文献重要依据被当代无数次引用:“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也。”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元史·志第十·地理一》都描述北京的地理“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
——明代皇室权威文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万历年《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乾隆御制碑碑文:“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叶)。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秔。”[2]首都博物馆《乾隆御制碑》解说文字说:“碑文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正是由于碑文的存在,乾隆御制碑堪称国宝。”这些文字可视为文博单位对清乾隆御制方形碑刻的专业认定,可见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对乾隆御制碑是相当重视的。可能由于不能理解“枕居庸”所表达的文化原理,对乾隆御制碑文这样一处重要的实物文献记载,竟然也是从来都没有人做过细致的解说。
所以要理解乾隆御制诗文和上述历史文献记载,前提是完整理解“枕居庸”。

北京古城全图
2008年,笔者在北京八达岭奥运圣火传递处住了8个月时间,潜心文化研究。在崇山峻岭长城脚下,看到了许多出自于官方的关于“枕居庸”的宣介材料,引起笔者对这三个字穷追不舍的研判。最终,通过卫星遥感遥测技术,发现了其中的千年奥秘。
我们以下面的七张卫星遥感遥测图为现代科技考古依据,对“枕居庸”作出系统解释:

第一张图:“枕居庸”全图。(上为北,以下同)
图中跨越52.26公里的白色线,与下面六张图中的白色线,是从同一张图中截取同一条线中的不同段。
采用现代遥感遥测科学直观定位技术,我们以关沟八达岭关城东门(明代“居庸外镇”关城门楼中心)为元代居庸“北口”(有关专家认为:汉、魏、晋居庸关置在今八达岭),以此作为“枕居庸”起点,由西北往东南沿关沟一条直线下来,经青龙桥(湿余河水起源地和可能存在过的关城),弹琴峡,三铺(今三堡村),居庸上关(北魏、元居庸关城),居庸关(明代“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再经过皇家两都巡幸必经的龙虎台和大口两处纳钵一带位置,最后经元大都西北城郭健德门原址门楼(存有争议的海淀区学院路黄亭子村北元土城遗址或德胜门外小关关厢一带),到达元大都皇城中轴线最北端的(中心点)钟楼,所经陆路地点都是元代皇家两都巡幸路线非常具体的历史点位。
图中标出最远距离52.26公里的八达岭关城、居庸上关、居庸关以及元大都的健德门、钟楼五个点,都是非常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时人工建筑关、城门楼,这条直线至今都可以十分精确地从空中越过多座主要的具体文物建筑物(古城门楼中心)进行定位研判。
其中八达岭、居庸关和钟鼓楼三个点至今还有现存门楼,居庸上关和健德门也都有直径范围很小的具体位置可确定,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天门线”。而且依据元代巡幸文献和诗词,与“天门线”直接对应的地面,确实有一条可以“马列十五”经过的元代皇家御道(巡幸道路)。
这就集中提示我们,当时规划元大都时,元代皇朝以关沟多个长城关城门楼为基准,用“枕居庸”的“枕”字将长城与元大都中轴线一线牵。通过健德门城门和钟鼓楼群,刻意把北京西北方的“居庸”陉长城关岭吉气向东南方向引导延长,将长城关岭与元大都中心点和中轴线有机地联在一起,再向东南延伸至丽正门(今前门),再延伸至永定门。
尤其是明代建筑的居庸关城楼,也在此一条线内,证明明代皇家深谙元代建都“枕居庸”文化原理,从而形成了“天门”“天根”与北京中轴“天、地”双线。
清代和珅府邸也从个体侧面,证实了大致相同的理念。[2]
这不是迷信,这是罕见显露、依据确凿的古人的信仰思维(意识形态),是中华多民族认祖归宗,尊崇同一祖先的重大体现。

第二张图:从八达岭“居庸外镇”关城门楼顶部正中间位置,向东南元大都方向拉出一条天门线。

第三张图:从八达岭往东南拉出的天门线,经过早期的“居庸上关”;注意图中有标出的“上关”二字,天门线从“上关”二字中间穿过。

第四张图:继续往东南走的天门线,经过明代的居庸关城门楼(原址复修)楼顶正中位置。


第五张二图:元大都北城郭的健德门准确位置现已消失。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两处还在争论的区域,就是上面这两图,天门线从这两块区域都穿过了。

第六张图:天门线最终到达北京中轴线北端点,钟楼楼顶的正中位置。


第七张二图:有意思的是,这里是否存在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巧合?因为现代航天员训练中心和航天卫星研究院区域的正南门正好位于天门线下位置。而现代中轴线往南延伸的端点,也是正好到达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源发祥地三营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门)。[2]

北京传统中轴线自钟鼓楼至永定门

北京传统与现代延长的中轴线自钟鼓楼至南苑三营门
依据元、明、清三代历史文献记载、汉魏以来的五座长城和北京城古城门楼历史文物、采用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定位的地理标准线,三重证据法使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和证实:
无论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的权威历史记载,还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地方州府的权威历史记载,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发布的宣介资料中,只有“枕居庸”这三个字,是历史记载和历史文物中最有权威性的定都北京的惟一确切意识形态基因和历史地名依据;只有“枕居庸”这三个字,是中国大地蒙、汉、满三个不同民族统治者延续700年,确立北京城市传统中轴线来向的惟一确切意识形态原理和正式地名依据。

北京传统中轴线沿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顶部穿过
“枕”字在古文献《周易》里有解:《周易》中的《易·坎》卦辞中有“险且枕”象,木在首曰枕。“险且枕”是坎卦蕴涵的主要原则之一。坎挂在易经挂类中代表水。“险且枕”的主体意思为须小心谨慎,居险而能安。所以“枕”字揭示的是古人类时刻存在的忧患意识。
我们不能因为“枕居庸”仅有三个字,而低估或者漠视它的文化内涵、深度和高度。
“枕居庸”三个字,至少被元、明、清三代皇朝,蒙、汉、满族不同的民族统治者所共同遵奉,同时也上溯了汉长城阳关、金关、玉关和明长城嘉峪关的意识文化原理。
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要点,不能仅用一个朝代观来解释长城和北京城的大文化。
“枕居庸”有其重大的本源性人类共同命运历史文化价值和超强文化聚合力。

北京现代中轴线南端点三营门
首度清晰解谜的“枕居庸”三个字,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创新意识,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中非常鲜明的里程碑。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但又相同的历史文化表现证实:中华民族多民族对共同命运的追求,都把本民族最高的精神文化崇拜,敬奉给了雄伟的长城。明确将长城文化群体和北京中轴线文化群体两座超大型远古传统物质和文物,[2]及其潜存蕴涵的共性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合二为一,组成中华人类生存的命运共同理念。
这一创新意识和里程碑,既有权威古文献反复记载,又有两座超大型古文物系统存在,并由现代遥感遥测科学直观定位技术全新解密证实。
依据三重证据法,从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古文物象征性中,科学地找到了解决“无信史”时代中华人类意识形态潜文化的抓手,大大向前延伸了中华人类两大文化群体遗产时空,聚合显现千百万年中华人类演进、发展农耕文明、互市交流、融合生存的长城峰岭文化现象。
“枕居庸”的系统解谜,使我们开启了修复中华精神文化本源原理体系的古老智慧绝学之门,精炼本源文化精华原理,清理后世参杂的文化糟粕,涵养中华人类清纯亲密奉献基因。使我们可以有根有据地提炼、解读、表达本源性的长城精神文化和民族根、文化魂、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原理体系。

“枕居庸”在中华民族哲学的时代精神史上有其至高文化重要性。
从元代开始,三个不同民族统治者都定都北京,是古人一大创新意识表现: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大帝都都在黄河以南,北京都城是元代以后在黄河以北从未迁移的唯一大帝都。
“枕居庸”的意识形态原理,直接传承于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汉长城阳关、金关、玉关意识原理、唐代杨益(杨筠松)“燕山最高,象天市”、宋代朱熹燕冀大地“正天地中间”、元初郝经“背负关岭”的基础论说[2],是在历史的沧海横流中,始终被坚持了下来中华人类多民族共同总结出来的精神信仰与思维核心双重哲学意识。
依据三重证据法,证实了“枕居庸”天门线,北京城完美具备了十二座城门,符合汉儒尊崇的周礼礼制,证实蒙古族、汉族和满族等多民族都以长城根脉的象征形式,崇拜中华民族的同一三皇祖先,都自觉将自己的民族纳入中华民族统一范畴,都以忧患意识为第一生存原理。[2]

“枕居庸”为界定北京中轴线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规范了四条必备准则:
1、拥有人们所熟知的古籍文献反复记载;
2、具备人们所熟知的精确文物明确证实;
3、必须完全符合元、明、清三个不同朝代的皇权、不同统治民族所代表的共同信仰;
4、有实实在在精准无误的现代科学依据。
其实质是自古中国多朝代多民族,潜移默化为我们提供了中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悠久范式。
我们深知,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考古工作发掘而来的中华民族悠久精神文化。


二、 长城峰岭与北京中轴线
聚结成近现代红色文化的故乡
北京是长城峰岭文化地域,既有古老的长城,也有传统的和现代的中轴线。
基于“枕居庸”和国歌精神,传统中轴线的高峰文化来自于长城,近现代中轴线的高峰文化奠基于长城峰岭。马克思列宁主义启蒙、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都始发于北京传统中轴线;井岗山等早期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都始发于中国长城峰岭文化地域;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发源发祥地和现代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卫星研究院也都根植于北京中轴线……。显然,长城峰岭和北京中轴线两大文化群体既是践行中国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出发地,又是落脚点。[1][2][3]

1919年,我们的祖国历经了鸦片战争之后的重重苦难磨砺,激发了五四运动,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早在1905年,清朝政府将儒学教育从大大小小的学堂下架。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的思想空前活跃,宣传各种思想文化的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民族、家庭和个人都面临着生存大转折、文化大抉择。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全国各地开启了新式学堂教育,都开始学习和追寻民族复兴、理想信仰的新文化。

李大钊

毛泽东

天安门广场五四运动





在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启蒙和推动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许许多多生活在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普通人,不断地在成长道路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许多革命先辈,穿越100多年中国社会的悲惨环境,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坚持民族复兴的信念,向新文化的信仰旗帜靠拢。许多人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走上了正确道路。

长城精神的两次爆发,给中国近现代历史带来极大震撼和跃进。



长城精神的第一次正面爆发,来自“九一八事变”后国破家亡的惨痛国情。
老百姓和东北义勇军把从没有正面声音的长城文化,通过《义勇军誓词歌》歌词,将长城作为担纲抵抗日本侵略的重大精神文化标识,从心底突然爆发出来!

白乙化
一支由共产党人白乙化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骑兵旅团,曾在1933年2月26日,于内蒙古热河敖汉旗燕长城抗日战场的第一道阻击前线,用血肉之躯为著名作曲家聂耳直接贡献了《义勇军誓词歌》第一手歌词。《义勇军誓词歌》歌词与后来聂耳和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有多处用字或者语意是基本相似的。特别是《义勇军誓词歌》“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最震撼人心的歌词的用字和语意根本一致,首先唱出正义的中国人民魂魄,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抗战精神影响巨大。[1]



天安门广场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白乙化又作为北平的大学生,在北京中轴线直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以勇猛无畏的行动赢得“虎将”称号。1941年2月4日,时任晋察冀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老十团团长的白乙化,牺牲在密云一座古长城的烽火台脚下,年仅30岁,是抗战时期在北京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八路军指挥员。
他的一生都围绕着长城峰岭抗日和北京中轴线的文化运动战斗,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冲锋!”

长 征


延 安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时间,与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时间,都是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和长征胜利之时;毛泽东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最强音,北上抗日。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通电中,古老的长城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性政治结构和目标,起到保卫全民族利益的精神文化支柱作用。

自远古以来就潜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长城精神文化价值观,快速凝聚全中国人民、各个阶层、不同党派、国共军队,高举毛泽东、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红军经过万水千山不停跋涉的艰苦长征,走到抗日烽火前线的长城峰岭文化地域—延安、太行山、燕山、大峰山……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殊死战斗!

黄河大合唱

平型关

楚长城

大峰山齐长城

1939年,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毛泽东给予长征、敌后根据地和一二·九运动以极高的评价。讲话中,毛泽东九次提到由于红军长征、敌后根据地与一二·九运动相互联动的多层因素,中国的事情比以前“更加好办了”。[1]
这些“更加好办了”,说明中国共产党继“五四运动”后,通过一二·九运动人民抗战救亡斗争的再次文化启蒙,促发中国人民坚决抗战责任的精神文化大觉醒大担当。
毛泽东说:“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才能够抗击日寇,复兴中国?这正是五四运动给全国人民提出来的大文化问题。
《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了长城大文化战歌,一二·九运动带头传唱。
所有人,峥嵘岁月、命运交响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集中到同一座高峰,就是长城峰岭抗日根据地!
《义勇军进行曲》用迅猛歌声振奋唤醒了具有古老文化沉淀的中国人民,自然爆响长城精神与人民之间互动潜存的抗战责任与担当的文化价值。

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千千万万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青年学生,还有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根据地的游击队员和八路军将士,更有东渡黄河抗日的老红军,就连国民党军队也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参加抗日打鬼子打汉奸。
我们长城学会的老会长黄华同志,也是那时从北平到了延安长城峰岭地域,投身抗日斗争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反法西斯歌曲,在全中国全世界到处传扬。现在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1]
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之大,一二·九运动所弘扬的长城精神文化(国歌精神)是抗战精神重要民心魂魄的基本内涵。长城峰岭抗日根据地是《义勇军进行曲》、红军、一二·九运动掀起中华民族实质性抗战统一战线战略的魂魄所系,就是保卫家乡,埋葬侵略者的长城。


长城精神浪潮的第二次自发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达岭长城和北京中轴线。

北京九眼楼长城

1984年,北京八家基层单位号召民众捐资修复、研究与保护古长城。这件事被《北京晚报》记者报道后,习仲勋、邓小平先后题词,而且邓小平后题的词与习仲勋先题“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是相同的。顿时,掀起了高潮,非常及时的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坚固底线思维。
如果说,古时候修筑长城既有战略思想的考量,也有战术行为的实施。近现代则是两者在人民群众高端意识思维文化层面的统一呈现。
“不到长城非好汉”“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崇高内涵,源自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后的反思奋起,源自北京中轴线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传播,源自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源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相结合,源自东北义勇军揭竿而起,源自《义勇军进行曲》奔涌的国歌精神,源自抗日根据地的铜墙铁壁!因而:百年以来的中华文化大变革,爆发了长城精神!

长城精神文化催生和支撑着古往今来的愚公移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为人民服务,一直传承发展到现代的两弹一星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党的建设、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北斗精神等等。

祖 山


近现代史证明:
真正捍卫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发自老百姓内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是长城精神文化。他从根本上勘破生死,使人拥有生死解脱的智慧,实现完全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底层精神文化原理体系之一[1]。
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证明:
只有长城精神文化才是敞开双臂,知行合一,吸收、支持和壮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中国共产党筑牢自身精神文化的宝贵基石和根脉。

多年来,整个理论界都缺乏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长城进行深入探索,几乎是一个极富内涵的精神文化空白。但他却一石一草对我们千呼万唤!

7000年前的北斗七星岩画

我们一定要清醒,古长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只有长城精神文化才是中国惟有的。
因为长城是人民心中的长城,远远超脱了冷兵器、热兵器、信息化时代的束缚,是中国老百姓自觉、自信践行自我觉悟担当的贡献,在近现代巨大社会变革中自然爆发的始终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之源的恒久文化驱动。

太行山涉县新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走好新的长征路,注重培养民族精神,特别是弘扬“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长城精神。他还一再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解开“枕居庸”之谜,彰显人类共同命运,使得长城峰岭与北京中轴线聚结成近现代红色文化的故乡。让我们可以与中华民族的人类史、古老优秀传统文化原理联动,与百年屈辱抗争史、长城和北京中轴线的红色文化基因联动,全面深刻理解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冲击,得出精神文化的高峰价值。真正与使命,与责任,与担当连在一起,这就更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古今文化的正确优选教育,有利于修复、研究和保护古长城,有利于走向乡村、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征程的发展。

“枕居庸”古老文物所体现的中轴线文化与长城文化的紧密结合,用事实回击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生命力。紧紧抓住这一漫长追求和平与开放的中华人类情感文化,集中培育忧患意识,爱乡恋土敬祖,守护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追求民富国强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命脉,是我们丝毫不可懈怠的责任。

长城精神文化跳动着全国老百姓的一颗颗初心,诠释着一条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寓意深远的文化红线,完美奉献中华民族所历经的中华历史大文化和意识形态内力,托起了中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真实存在的根、魂、梦文化高峰。

参考文献:
[1]张谷林.中国通史类专著《论中华魂与根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卷261.书评代序14.179.191.197.337-342.334.6.24.38-49.144-146.
[2]张谷林.中国通史类专著《论中华魂与根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月.第二卷219-250.273-280.286-311.337-359.360-362.
[3]张谷林.中国通史类专著《论中华魂与根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三卷222.329.



特别感谢王新华同志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