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激情高涨的年轻人都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了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奇迹。

      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叠嶂的山区来到昆明。

      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这使工程更加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因为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的。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运作。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都应征入伍了。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支筑路大军,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

      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孩子们则带着自家饲养的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

      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

      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

      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驻华大使在途经滇缅公路赴重庆后曾说: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

      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学者王黎说:在滇西修筑滇缅公路的过程当中,广大的劳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他们抛妻别子,自带干粮工具,然而在整个滇缅公路上,没有一座纪念这些劳工的纪念碑。

      在我们调查当中,据说在松山曾经有过一块纪念劳工的纪念碑。

      这个碑上说的就是,我们在记住这些官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功绩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那些匹夫的贡献。

      滇缅公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当时与国外相通的交通线主要有三条: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线,以法属印支的海防港为转运港的西南线,经甘肃、新疆连接的西北线。

      但前两条线都濒临中国南海,易被日军截断。

      因此,国民党政府决定加速修建从云南通往缅甸仰光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浏览 2,760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