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建
今年,2022年,是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同时也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胜利60周年。在我们深切缅怀刘伯承元帅之际,重温刘帅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指示,倍感这位真正的军事家的英明和卓见。
早在这场战争打响前半年,刘伯承元帅就已经预见到:印度军队自1949年以来对我国领土的进犯和蚕食有加剧之势,印方甚至有可能不惜挑起相当规模的边境战争。作为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刘帅一面向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面对照地图,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印边境及毗邻地区的兵要地志。
1962年10月中旬,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的推进和挑衅愈演愈烈,忍无可忍的中国边防部队于10月20日实施了坚决反击。经两个阶段作战,至11月21日,中国边防部队取得了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迫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彻底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收复大片国土。总计:东线和西线共击毙印军旅长以下4800余人,俘虏印军旅长以下3900余人。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前和作战期间,刘伯承元帅多次作出指示,对反击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在战后所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按刘帅指示打的。以下,就将我收集到的刘伯承元帅有关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指示,摘录于下,供学习和研究。
一,“看印度最近的反华态势,后勤工作要有充分准备。去西藏有康藏、青藏、新藏三条路,康藏路和青藏路战略意义重大。”“后方基地要注意隐蔽,要钻沟,要挖洞,要伪装,防止敌人对我后方基地空袭。”
【1962年5月】
二,“这次打,不是和他的边防警察部队打,而是和他最好的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度标准部队作战,不要骄傲。”“过去曾有一些同志,认为只要插进去包围住敌人就是胜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插入、迂回、分割、包围,这些都是机动的样式,仅能为胜利创造有利条件,绝非胜利的本身,对胜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敌人打死、打伤或俘虏。所以当我们已经迂回包围了敌人时,还要准备实施强攻,准备打硬仗,啃硬骨头。”“要用夜行晓宿、出敌不意战术,集中优势力量首先击毁敌人的要害(如指挥中枢或主要集团等)。”“全部文章要作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1962年10月】
三,“陆军打仗离不开陆地,要向空军研究气象、海军研究海洋一样研究地形、道路。” “要确实熟悉地形和方向,运用各种方法,确保夜间进攻方向的正确,”“山地战要避免硬顶,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沿河流攻击,应夹岸前进,相互策应。”“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决勇敢的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
【1962年10月】
四,(西段作战)“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敌人,按照毛主席的思想,要想办法把敌人分散开打。我很担心的是啃骨头·····战术不是死的东西,土办法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
【1962年10月】
五,“通向前面的道路要急速加修。立即组织专人调查所控制地区的地形、道路和居民点情况。部队到哪里,哪里的这些情况就要搞清楚,弄准确,兵要地理的问题不能忽视。这一点搞不好,就等于失去了作战指挥。”“印军后缩,运输条件比以前好了,而我们运输补给要困难一些,印军可能用空军封锁我们,应预先做好防护准备。”“有些同志往往把后方补给作为第二等工作去处理。其实,打仗首先要考虑到用、吃、穿。”
【1962年10月】
六,“山地战要避免硬顶。有三条经验值得注意: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无路可行,也可以利用山沟(两山脊间的洼地)插进去,一般山地沿山沟运动最终是能够翻过山梁的。三是顺山背夹背而进,相互策应。沿河流攻击应当由两岸並进,不要只顾一面而遇到敌人的侧击。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持勇猛的打出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就不能有丝毫犹豫。”
【1962年11月】
七,“照我看,目前敌人的配置,东段敌人兵力的重点在西山口丶邦迪拉方向上,该敌配置特点是:铜头丶锡尾丶背紧丶腹松……从西北向东南摆成一字长蛇阵对我组织防御。在西山口方向,敌人左翼就是它的肚子,从这里开刀,要比砍背容易些。” “分进合击是军事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战法;正面攻击和迂回部队,远距离迂回和近距离包围迂回的部队,这个方向和那个方向的部队,步兵和炮兵等等,都要切实协调一致的动作。” “一是道路,作专门调查,抓好这一点就抓住关键;二是统一的时间丶计划都有了,要确保其实施,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影响部队开进和运动的各种因素,事先都要做好仔细的考虑;三是各方向的部队要有独立作战能力,这几点搞好了,分进合击就有把握。”
【1962年11月】
八,这次仗非打胜不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越多越好。······“要打头丶击背丶剖腹丶切尾。”
【1962年11月】
刘伯承元帅这些深思熟虑的作战指示,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军事思想宝库。对我们今天和将来进行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反侵略战争,也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代代的中国军人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在今后的岁月里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