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宁都起义 赓续红色血脉

强国号 赣南日报 作者:陈上海 许伟卿

1931年12月14日爆发的宁都起义,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兵运史上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党早期统战工作的光辉典范。这次起义迅速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使当时中央红军由3万余人增加到5万余人,直接有力支援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为此,中革军委在当时就指出,宁都起义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起义,“增加了一批强大的武装力量到革命方面来,成为红五军团,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

宁都起义后,部队经过整训,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雄师铁军,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屡建奇功。在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红五军团一直担任殿后任务,以顽强的意志、英勇的行动、巨大的牺牲,为中央红军长征筑起了钢铁后卫屏障。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7月,红五军团改编为红五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甘后,1936年11月,红五军随西路军挥师征战河西走廊。全军将士在敌强我弱、无后方支援、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一路鏖战,为中国革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7年1月,红五军兵殇高台。红五军团和红五军的历史,虽然只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但这是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其功绩彪炳史册。宁都起义胜利和红五军团奋斗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坚定信念、对党忠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既是苏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抗战精神的内在源流。

展现了坚定信念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信念,就是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赵博生,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的典范。赵博生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黄骅市)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旅参谋长、特种兵旅旅长、军参谋长,参加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其间受共产党人的影响,倾向革命。他曾亲自创作《革命精神之歌》在部队教唱:“侧耳倾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

1931年赵博生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时,被调至江西“剿共”战争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他表示:“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在蒋介石准备清除第二十六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危急时刻,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他先后任红五军团十四军、十三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战斗。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每战赵博生都亲临前线,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屡建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3年1月在黄狮渡战斗中,赵博生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6岁。

展现了对党忠诚的精神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董振堂,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任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董振堂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将毕生积蓄都交了党费。他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就交给党了,还要钱干什么!”董振堂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当初的入党誓言。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长征。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向宁夏、甘肃、新疆方向进发。1937年1月12日,高台一役,董振堂率领部队英勇抗击十倍于己之敌,最后弹尽粮绝,于20日壮烈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是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党中央在陕西宝塔山下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他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展现了英勇顽强的精神

1932年赣州战役是红五军团参加的第一次战役。当时红军围攻赣州半个月,没有攻下有“铁赣州”之称的坚城,反而被敌人反包围。情势危急之际,董振堂率领作为总预备队的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杀入战场,以大刀贴身近战,掩护攻城部队撤退,随即红军撤围赣州。

赣州之战后,董振堂、赵博生等率部又参与了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黄狮渡等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硬撼强敌,从不退缩。以南雄水口之战为例,从1932年7月2日至10日,历时9天,这是红五军团首次独立作战,时任政委的聂荣臻后来在《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中写道:“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1932年7月9日,国民党军向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正面发起攻击。国民党军凭着人多势众,采用梯次冲击,一次又一次地扑向阵地,红十三军指战员英勇顽强,坚决打击敌人。待敌人靠近时,先用手榴弹杀敌,后来跃出工事,与敌开展白刃格斗。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把外衣脱掉,穿一件白衬衣,走到阵地前沿,亲自指挥四五千名手持大刀的战士,分四路冲向敌阵。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战士们手起刀落,敌人一片片倒下,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士们浑身上下血迹斑斑,给敌以较大的杀伤。7月10日上午,水口战斗开始,双方展开巷战,几乎每经过一座建筑物,都要与敌展开一番厮杀拼搏。敌人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溃退,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据战后统计,光被红五军团战士砍死的粤军就有近千名。红五军团经过战斗洗礼后,红军指战员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作战经验,迅速成为一支可以信赖的有战斗力的红色劲旅。

展现了不怕牺牲的精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备的鲜明品格。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后卫。长征初期,打破了敌人在赣南、粤北、湘南重重封锁,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遵义会议后,其部一个团成功地牵制了敌人9个团达7昼夜,使红一、三军团顺利消灭了敌人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红军强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英勇地阻击追来的敌军,坚守阵地9天9夜,保证了中央红军胜利过江。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为保卫党中央,掩护兄弟部队休整,红五军团的一支部队不畏艰难险阻,三次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致使红五军团指战员历尽艰辛,三次走过渺无人烟的大草地。1935年7月,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继续长征。红军长征胜利后,为打通国际路线,红五军奉命编入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不幸遭到失败。高台战役,自军长董振堂以下3000余人大部壮烈牺牲。红五军剩余的官兵们仍前赴后继,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宁都起义、红五军团的历史,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回顾宁都起义、红五军团的历史,弘扬宁都起义、红五军团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坚定信念、砥砺奋进。

(作者:陈上海 许伟卿 分别为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

(浏览 47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