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你窝
摘要
高岗与徐向前探讨西路军失利,西路军计划挺进新疆获苏联援助,但受内部决策分歧影响,徐向前策略未被采纳,西路军孤军奋战最终失败。
在延安的岁月里,有一次,高岗与徐向前元帅深入探讨起西路军的往事。高岗满怀好奇地询问徐帅,对于西路军的失利有何见解。

为何徐向前会发表这样的言论呢?
1936年深秋的11月,在陕北广袤的土地上,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成功汇聚一堂。随后,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整编为西路军,由陈昌浩出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担任副主席。这支由两位杰出将领领导的西路军,汇聚了两万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他们万众一心,在两位主席的指挥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西路军的宏伟蓝图是开辟通往宁夏的道路,进而挺进新疆,旨在争取苏联宝贵的物资支持。这一设想本身无可厚非,毕竟陕甘宁边区当时环境极端恶劣,对各类物资的需求迫在眉睫。然而,在执行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却遗憾地出现了诸多失误。边区条件的严峻性,无疑加剧了这一挑战的难度,使得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考验。
徐向前构思了一个速战速决的方案,认为应趁着秋意正浓、天气尚暖之时,利用河西走廊敌军尚未警觉、兵力薄弱的机会,迅速出击,一举穿越,战略意图完全有望达成。此时正值金秋,正是行动的好时机。他坚信,只要行动迅速,就能趁敌不备,在对方兵力尚未集结之前,成功穿插而过,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西路军的行进之路变得曲折蜿蜒,步履维艰,他们在黄河彼岸的一条山脉中驻足良久,犹豫不决。他们还曾考虑在永昌、山丹建立据点,却为马家军赢得了宝贵的应对与筹备时机。这一路上的拖沓与迟疑,仿佛让时间变得缓慢,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他们的驻足,不仅让行军速度大受影响,更为敌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来制定策略。
持续向西进发,不纠结于沿途的微小得失,稳固占据嘉峪关,并严密扼守玉门、安西与敦煌,进而与新疆相连,整个局势必将焕然一新。彼时,新疆的掌权者盛世才,尚展现出颇为开明的姿态。

成功与新疆取得联系后,我们获得了来自苏联的宝贵物资援助。这首先确保了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粮食充足,不再为饥饿所困;其次,衣物供给无忧,免受严寒侵袭。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弹药武器的补给,战斗力大幅提升。这使得我们拥有了极为充裕的战略空间,足以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站稳脚跟,稳固我们的阵线。
稳固阵地后,我们迅速补充了军备物资,准备再度出击,胜利指日可待。徐向前满怀信心地表示,尽管马家军的骑兵骁勇善战,但只要我们西路军配备两个炮兵团,即便马家军人数翻倍,也难以抵挡我们的攻势。我们的战略是先稳固根基,再图反击,这样的布局无疑会为我们带来胜利。徐向前笃定地说,马家军的骑兵虽强,但在我们西路军强大的炮火支援下,他们的人数优势将变得微不足道。
战争的核心在于装备,若缺乏精良的武器,西路军在与马家军的对决中,难以仅凭拼刺刀取胜,因马家军的骑兵行动异常迅猛。然而,徐向前虽身为西路军的重要将领,却非其决策者。在红四方面军中,他这位总指挥之上,尚有张国焘这位对军事一知半解却爱胡乱指挥的上司,这无疑给战局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在西路军的序列里,徐向前之上尚有陈昌浩这位年轻将领。陈昌浩虽年少却已身负重任,他留学苏联归来,实战经验相对匮乏。他怀抱过分自信,计划在永昌与凉州区域构筑革命堡垒。陈昌浩年轻气盛,缺乏战场上的历练与智慧。他执意在那些地域扎根,梦想以此为基地拓展革命版图,彰显其宏伟抱负。然而,这份自信显得有些盲目。
徐向前郑重指出,当前局势亟需我们审慎评估,九军遭受重创,马家军又连连施压,局面已与往昔大相径庭,稍有不慎,恐将陷入重大困境。然而,陈昌浩却显得颇为轻松,他乐观地认为,当前的形势一片大好,马家军已近乎被我们彻底击溃,不足为虑。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平日里性情温和、极少动怒的徐向前,此刻却怒气冲冲,他质问起来,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慨:
何为根本挫败?其标志在于我方由守转攻,敌方则由攻转守。然而当前情势却截然相反,是敌方主动出击,而我们处于守势。敌方占据上风,拥有后勤补给之利,相比之下,我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且缺乏后援支持。
在炭火盘的温暖光芒照耀下,两人并肩而坐,争论不休,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陈昌浩坚信当前局势极为有利,主张就地扎根,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而,徐向前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形势严峻,若在此驻足,只会陷入被动防御的境地,难以灵活应对。两人你来我往,各抒己见,却都无法让对方信服。
陈昌浩身兼军政委员会主席与政委双重职务,掌握着最终裁决的大权,犹如手持尚方宝剑,权威显赫。面对此情此景,徐向前深感无力反驳,只能采取折中之策,默默保留个人的见解与看法。在决策的天平上,陈昌浩的分量无疑更为沉重,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如同不可违抗的命令。徐向前虽心有不甘,却也明白此刻的抗争无益,于是选择了沉默与妥协。
事后,陈昌浩仍坚持认为徐向前持有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他竟主动游说军政委员会的多位成员,意图组织会议对徐向前进行批判,但终因众人的反对而未能成行。这使得徐向前即便见解再为正确,也难以得到实施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陈昌浩的执着与徐向前的无奈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局势因内部的意见分歧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尽管徐向前的观点颇具洞察力,但在当下的环境下,却难以施展其影响力。
西路军驻足迎战,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补给匮乏,兵力逐渐耗尽,最终遭遇了沉重的挫败。此番失利,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战略决策的偏差。试想,若能遵循徐向前的周密规划,或许战局将呈现另一番景象,胜利的曙光或许就在前方。然而,历史无法重写,这次战役成为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