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风行九十年” ——《参考消息》创办发行图片史料在邯郸展出

(通讯员 卫庆前、王矿清报道 )11月1日,在邯郸市的邯郸文化网办公区,一个名为“一纸风行九十年——新华社《参考消息》创办发行图片史料展”携带着历史风云在这里精彩呈现。上百件图片、发黄的史料和报纸,见证了新华社成立、《参考消息》创刊发行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展出的有当年新华社老同志的回忆文章,有新华社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有刊登新华社晋东南分社电讯“百团大战的伟大意义”的《新中华报》,有新中国成立之前土纸印刷的几个版本的《参考消息》,其中在解放战争时期太行涉县发行的《参考消息》,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新华通讯社邯郸支社”给通讯员的铅印信,也是首次发现。1949年8月22日,新华社在《参考消息》刊登“关于本社参考消息订阅办法启事”,该报首次由赠阅改为订阅。还有少见的《参考消息》音像版、《参考消息》报标,《参考消息》发行第10000期纪念章、《参考消息》第20000期等,讲述着这个曾经国内发行量第一纸媒的不同过往与辉煌。




今年11月7日,是新华社成立、《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纪念日。展览由邯郸市红色收藏委员会提供资料。

红藏会会长卫庆前介绍,《参考消息》创办于红军时期。它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历史悠久,影响广泛。1931年初,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缴获了国民党张辉瓒师的一部收报机和谭道源师的一部15瓦电台,俘获了6名报务人员,为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队提供了条件。当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江西瑞金召开。当天,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成立并开始发布新闻,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国民党中央社电讯以及外国电讯,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成《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油印小报,每期四、五十份,呈送苏区中央局和红军领导同志参考,这种新闻情报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

红军长征到延安不久,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年底编辑出版供领导参阅的《今日新闻》。1942年12月1日,《今日新闻》改名为《参考消息》。此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考消息》一直坚持出版,是我党政军领导人了解国内外大事、敌方信息的“新闻耳目”。

在革命战争时期,《参考消息》是我党我军领导人员了解敌方信息和国内外大事的“新闻耳目”。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解放战争的非常时期《参考消息》在晋冀鲁豫边区首府所在地涉县隐蔽发行了一年。1947年3月,党中央撤离延安,铅印的《参考消息》停刊,晋冀鲁豫中央局受命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在太行涉县继续出版《参考消息》至1948年4月。邯郸市红藏会经过多年努力,征集到有关实物和资料,见证了这段历史之谜,也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正式扩大发行。报头集自鲁迅手迹,一直沿用至今。发行量最初为40万份,发行范围覆盖“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在此后的10多年中,订阅《参考消息》还需凭介绍信,供一定范围的人员阅读。在所有纸媒中,《参考消息》也是政府部门制订文件调整订阅范围最多的一张报纸。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参考消息》及时调整了报道的指导思想,在全面反映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同时,逐步加强了经济、科技、文教和军事、体育等方面的报道内容。

1985年1月,党中央决定开放《参考消息》,由内部发行改为国内公开发行,成为国人了解国际大事的重要渠道。至此,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参考消息》完成了由一份秘密级的内部刊物向一份大众报纸的成功转型。

同时展出的还有历年各地关于《参考消息》发行范围的各级文件、订阅证,《新华社回忆录》、《新华通讯社史》、《新华社烈士传》等图书资料。

在纸媒盛行的年代,《参考消息》拥有日均340万份的发行量。展览全面见证了《参考消息》九十年来由一个小众内部刊物,发展为公开发行、大众广泛了解世界,国内发行量第一、世界排名第五大众媒体的悠久历史。 



一些参观者说,展览呈现的图片和史料形象而直观,展现了老一辈新闻人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人受到一次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传统教育。

(浏览 62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