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人民抗战民歌概述

王占文

太行人民抗战民歌,是太行革命根据地史上一个完整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是左权民歌小花戏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这片历史土地上民间歌曲的浴火重生。历史变迁造就了它, 左权人民、太行区人民唱着它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一直到今天,太行人民抗战民歌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太行人民抗战民歌诞生于烽火太行期间以辽县(后易名左权县) 为轴心的太行革命根据地腹地。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点燃太行抗日 烽火的历史大背景下,在中共辽县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广大抗战文化工作者与太行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救亡图存英勇抗战, 直至取得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壮丽凯歌。 伟大的时代诞生了不朽的诗歌。太行人民抗战民歌,正是在左权 这块流转千年歌舞的厚重的土地上,民族民间文化为革命战争服务的 群众性文化创造。从此,左权文化揭开了辉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这里是中共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八路军129 师,中共晋冀豫省委、太行区党委、太行边区临参会、晋冀鲁豫边区 政府以及中共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长期驻扎地,开创太行革命根据 地的历史策源地,八路军129师(后来的二野)、太行军区司令部驻扎 地、战斗地、壮大发展的历史基地,游击战争的历史发祥地,因此, 001 太行人民 民歌选集 抗战民歌从辽县传遍太行根据地的各个县区。今天的左权、榆社、和 顺、昔阳、寿阳、榆次、祁县、太谷、平遥、武乡、沁源、沁县、长 治、襄垣、黎城、涉县、武安、邢台、邯郸等地,太行抗战民歌涛声 依旧。左权县(辽县)就是太行人民抗战民歌的历史发源地。

 时空已经越过八十多个风雨春秋,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和正在发生 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站在时代发展的坐标上,这一切,对于过去、 现在、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时代风采

1、救亡图存,民族历史的最强音

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 华民族处于民族危亡最紧急的历史关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 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 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顺应民族危 亡的历史呼唤,我八路军奉命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29师于1937年11 月15日进驻驻辽县西河头村,开展太行游击战,燃起太行抗日烽火。 邓小平于1938年1月18日到达西河头村。一时间,抗日将帅云集小 山村。时不我待,中共中央北方局、区党委的重要领导人彭真、刘伯 承、张浩、邓小平、徐向前、李箐玉、李雪峰紧锣密鼓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决定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并对建党、建军、建政做出全局性的重大安排部署。期间,同时组织太行军民胜利地粉碎敌“六路 围攻”和“九路围攻”。这就是129师杨国宇日记中所写的“前线战役 紧,后方开紧会”的战火年月,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重任。1938年5月31日,在辽县城西营盘召开纪念“五·三○”13周年 大会。参加大会的有129师,有来自县城24个编村的代表、各抗日救 国团体、社会各界代表与人民群众共一万三千余人。大会由抗日民主 政府县长欧阳景荣主持,129师、晋冀豫军区的刘伯承、倪志亮、李达、黄镇等首长出席并讲话。这是129师进驻辽县以来面向广大群众召开的规模空前的动员盛会,响起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第一声春雷。会前,共产党内精心组织,中共辽县县委调集全县70多个乡村剧团进 城会演三天;震慑敌对势力,伸张民族正义,打击汉奸卖国贼。大会号召,紧急动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跟着共产党八路军,高举抗日救亡的红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八路军的政治攻势,向太行区发起强大的冲击波,吹响了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进军号角。八路军文化工作站加紧宣传发动,《咱们的队伍上了前 线》《坚决拥护八路军》歌声,就传唱在西河头、马厩、七里店以及整个辽县大地。

2、八路军文化的鲜艳旗帜

中共冀豫晋省委(后改为中共晋冀豫省委)、八路军129师率先行动,1938年5月,太行山剧团成立。八路军所到之处,召开大会之前, 八路军文化工作站的同志都要组织唱歌、演戏、写标语、画漫画,进行各种抗日宣传。各种群团组织迅速建立,各界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成立。抗战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音乐、歌舞、戏曲创作活 动空前繁荣。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军民合作》《二月里来》《朱德将 军》《反扫荡》等歌曲在太行传唱;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创作原材 料即选自芹泉镇横岭村,《李有才板话》取材于麻田大林一带。 影响最广泛的歌曲是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的《我们在太行》,它产生于1937年7月—1938年7月太行根据地初创阶段,是对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辽县开展太行游击战、粉碎日寇“六路”、 “九路”围攻取得首战告捷,点燃抗日烽火的热切歌颂。 新闻出版是文化前哨。1938年5月1日,中共晋冀豫省委机关报 《战斗报》创刊于西河头,《中国人报》和特委机关《胜利报》同时创刊;7 月中心区机关创刊《黄河日报》,为铅印;1939年元旦,中共北方局主办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太行区创刊,成为太行抗战文化的响亮号角;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于1938年10月建立,并发行有影响的小学教科书《战时读本》。干部教育、农民教育、工人教育、民兵教育、妇女教育的抗战动员等轰轰烈烈普遍展开,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轰轰烈烈, 鼓舞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八路军文化的鲜红旗帜指引着太行抗战文化蓬蓬勃勃向纵深推进。

3、太行山上文化百团大合唱

1940年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镇后,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 是时,中央的党、政、军、文、教、商、贸各种文艺团体云集辽县, 抗日救亡文化人才落户太行,这里汇聚了一大批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文 化精英团队。各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活跃太行。它们是129师先锋剧 团、太行山剧团、辽县民族革命委员会先锋剧团、八路军总部星火剧 社、八路军总部实验剧团、延安鲁迅艺术话剧团、中国京剧团、鲁迅 剧团、太行军区文工团、朝鲜义勇军宣传队等;记载表明,1939年春从延安来了两个文艺团体,鲁艺实验剧团,团长王震之,鲁艺文化工作团,团长陈荒煤,还有剧作家李伯钊(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夫人)、作家徐懋庸、刘白羽、阮章竞、王春、赵树理等;美术工作者彦涵、罗工柳、胡一川、陈铁耕、赵青、刘韵波等;作家、诗人陈克寒、吴伯箫、朱光、袁勃、周立波、杨朔、华山等,以何云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上百人之多;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立即展开工作。文化界代表大会1940年召开,并先后在麻田、桐峪组建文化俱乐部、文化合作社、 文化食堂、文化旅游,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敌后文化宣传。救亡图 存燃烽火,各路群英汇太行。资料显示,晋东南的三、五专区建立的 乡村剧团达到200多个。他们与八路军文化团队浑然一体,编创和上 演了通俗大众的优秀剧目,像潮水,似海洋,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 万钧之力,强烈的救亡图存的文化倾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团结 人民,打击敌人。浴血太行,气焰千万丈,千山万壑,奏响文化“百 团大战”的烽火交响乐。大趋势,大主题,大动员,领导带动和影响着根据地抗战文化的大发展。

4、根据地发展呈现燎原之势

按照中共晋冀豫省委的统一部署,中共辽县中心县委充分发挥辽 州小调、小花戏传统文化优势,迅速组织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急抗战 之所急,唱抗战之所需,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动员宣传热潮。是时, 对辽县传统民歌小花戏进行大量挖掘、整理、改编、利用,为抗战而 歌,为抗战而舞。今天,我们所以说它是抗战的“民歌”是由于,其一,它是烽火岁月根据地民间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人民是民歌的主人; 其二,它吸取了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特征,通俗大众化语言,生动、 质朴,流畅,绝大部分民歌由传统小调套新词改编,其中不少就是老 百姓自编的抗战原生态歌舞;其三,展现了烽火太行的强烈时代主题, 具有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现实意义,时代主题与地方特色融 为一体,歌声铺天盖地蔓延向整个太行。

二、历史特点

1.全民动员 服从抗战

伴随着负责抗战动员的工救会、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民兵 组织、儿童团、小学教师等各种群众组织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并立即 投入到抗战文化宣传洪流中来,全民参战的社会宣传大潮形成了。据 辽西县县长张广居同志回忆:在抗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深感文化宣传是鼓舞群众斗志、增强团结的良药,于是下决心组织半脱产宣传文艺队伍,辽西县剧团 很快组织起来。小花戏是太行山左权县的特产,群众性最强,最通俗易懂,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剧种。辽县人民尤其是农村人喜欢唱,高兴 时唱,悲哀时唱,以唱抒发情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群众想哭、 想笑、想唱,这种情绪非身临其境,品尝不到这种滋味。机关、军队开个娱乐晚会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清唱中路梆子、襄垣秧歌、黎 城落子、太谷秧歌、上党梆子,表演气功魔术(西河头李桂林),连杨 尚宇那样的老领导也每次唱: “一铺滩滩杨柳树,一铺滩滩草; 一铺滩滩小伙子,就数哥哥你好。” 强有力的文化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我们叫“以文艺活动形式 开展政治攻势。 文化工作成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支前参战、抗日救亡的重要手段;据抗战时期文教工作者皇甫束玉老前辈回忆: 大唱抗战歌曲和民歌小调很普遍。《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成为学校必唱歌曲,那时教唱歌成为教师的基本功。1939年,“四四”儿童节是歌唱高潮,大会集中两千多名师生在粟城南沟举行。历时4天,会上军事表演、航空演习、文化测验、讲演、演戏,而歌咏比赛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几千人密集在山沟里,真是人如海、歌如潮。 据皇甫束玉回忆,1940年桐峪召开春耕动员会,工、农、青、妇、儿童团分地而坐,会前歌声此起彼伏,掌声热烈。忽然台下热烈欢呼, 请新来的县长王耀灵同志唱歌,他20岁,登台唱了歌,并指挥大家唱了一首歌,还谱写《春耕曲》。是时,整个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千山万壑里千村万乡中,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纷纷卷入抗战文化宣传的滚滚大潮之中。

2、文化精英? 中流砥柱

民教馆是辽县抗战文化工作的基层组织,是1937年11月辽县小 学教师抗日联合会成立后设立的。办公地点原在三元阁,1942年迁桐 峪镇,其全称是“民众教育馆”,并在各乡村有相应的“民众革命室” 简称“民革室”,文化教育是一家,属县教育科领导。后民政科与教育 科合并为民教科,首任科长阎濂浦,继任者为胡之锐、王恕先、皇甫束玉等直至抗战胜利。民教馆在抗战时期是集全县教育、文化、宣传以及基层普及工作于一身的工作机构。它的迅速建立,根据地就形成 抗战文化宣传教育的组织网络。实践证明,这里汇聚了一批抗战文化 精英,以阎濂浦、胡之锐、王恕先、皇甫束玉、郝乃武、刘耀黎、赵相英、白镜清、郝晋瑞等为代表的全县小学教师队伍成为辽县有领导、 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抗战文化领导中心。为了把战地歌曲迅 速地传播根据地各村,歌曲编好后,他们派出专人或小分队借用小黑板、鸡毛信等方式,分片包干、限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群众歌唱,歌页后期发展为油印、小报。利用民歌小调编写抗日救亡歌舞,这是抗战民歌传承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因为民歌在老百姓中流行多,选用流行最广泛、群众最熟悉的民间小调,歌唱新内容,十分方便,学唱容易,传播快捷;其次是,尽可能把要传达给群众的工作任务、政策要求的要点用群众语言编在歌里,一举多得。如《拥军公约》 《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有的就是把民间自己编唱的抗战民歌整理推广。《大烟袋》就是根据老百姓歌唱整理印发的。

3、根据地上 遍地生辉

活跃在根据地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剧团、民革室和小学教师,以及 工、农、青、妇、民兵、儿童团等抗日组织。区、县、乡、村,形成 紧密的宣传工作网络,在时间、队伍、阵地、内容检查、评比上的高 度集中统一,这与每一支歌曲宣传的内容紧密相关。要《减租减息》, 就都唱《减租减息》,要《合理负担》,就必须有时间要求,歌声就是 政策,歌词就是命令,必须学会,不然无法开展工作。农村剧团伴随 着群众歌咏、歌舞活动的蓬勃兴起而盛况空前。据皇甫老回忆:“戏 剧革命一个重大成果,女人开始登上舞台”,“过去在我们乡里,妇女 看戏都受一定限制,更何况演戏。”抗战时期,“妇女在台上大演大 唱,这正是妇女翻身解放的具体表现”。对此,区党委要求各县,第一 要加大宣传部门具体领导,由各区宣教干部和小学教师辅导;第二, 要集训文娱干部,组织观摩演出;第三,要让专业剧团对农村剧团进 行帮助和辅导。那时,群众看戏眼光大了,一说就是点“气灯”。当时 演出顺序一是开台锣鼓,二是大合唱,三是开大戏,演戏中还穿插跳 舞、快板、鼓书、表演唱等。辽县抗日先锋队剧团(太行剧团)发挥了最直接的作用。特别是在部队和地方专业团体指导下,乡村剧团迅 猛发展,辽县民族革命动员委员会先锋剧团、辽县牺盟会剧团、辽县 抗日先锋剧团、辽县盲人宣传队、辽县宣传队、辽西县剧团、小学教 师宣传队,以及桐峪、芹泉、下庄、堡则、马家拐、原庄等抗日专门 演出团体相继成立。千山万壑,气焰千万丈。

4、战地民歌 浴火重生

抗战开始从延安大后方来的中央文化团体和八路军文艺工作者, 他们在教群众大唱革命歌曲的同时,也教群众跳“时新舞”。唱革命歌、跳时新舞、看抗战戏,人们激情澎湃,一扫辽县乡村守旧沉闷的 气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传统小花戏歌舞的改革与创新处于时代 的酝酿之中。据皇甫束玉回忆:“1939年在三民校时,学校跳舞唱歌 有:儿童舞、除奸舞、春耕舞、献花舞等。民间传统歌舞有:秧歌、 高跷、十样景、霸王鞭、跑驴、赶旱船等,小花戏概不例外。左权民 歌的广泛传播与小花戏普及有很紧密的联系,有的歌是专为小花戏编 的,歌与舞紧密结合。但当时发现传统小花戏战斗气氛不浓,力度不 足,这才开始提出对小花戏改造的任务。1943年在二民校试编试演, 第一次加入女主人角色。女孩子登上了舞台,改变了过去男扮女装的 传统习惯,发挥了女孩能歌善舞的特长。为了推动根据地宣传文化工 作的繁荣与发展,边区政府定期举办文艺会演,文化工作形成你追我 赶竞争发展的态势。1944年元旦,二民校花戏在寺坪会演获得成功, 于是在全县迅速推广。”这是小花戏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从此揭开了 “小花戏”发展新的一页。以皇甫束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战文艺工作 者,创造了小花戏表演艺术的最新的文化成果,从此左权小花戏第一 次进入有组织、有领导、有队伍、有阵地、有创作的发展阶段。它从 009 太行人民 民歌选集 民间传承走进抗战文化历史大舞台。新花戏遍地生辉,成为抗战群众 十分欢迎的新文化形式,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文化 武器,涌现出《四季生产》《送郎参军》《拥军小唱》等一批优秀保 留剧目。

?5、抗战民歌 血染风采

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支前,一切为了胜利,抗战做什么,民 歌就唱什么。民歌从战火中走来,再向根据地奔去,展现着血染的风 采,闪耀着烽火太行的文化光芒。抗战民歌就是抗战工作的全记录, 覆盖了血火抗战的全过程。从《咱们的队伍上了前线》到抗战胜利《刘邓 大军南下》,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太行游击战》《红都炮台》是对游击 战争的热切歌颂,《石匣有个狼牙山》那是百团大战三八五旅血战狼牙山的历史见证,《左权将军》是五月反扫荡、将军国殇、洒血太行的血染风采,《逃难》《鬼子占领辽县城》,那是人民对日寇烧杀抢掠的血泪控诉,而《感谢共产党》是抗战胜利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保卫好时光》《送郎 参军》则是迎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新篇章,直到《新中国》《胜利不忘 共产党》《爱国旗》。抗战民歌内容丰富,实现根据地建设的全覆盖。反映抗战备耕、生产自救、参军参战、减租减息、拥军优抗、制止内战、瓦解敌人、锄奸反特、追悼烈士、歌唱英雄、妇女解放、扫盲运动、民主建设、学习文化等方方面面,层出不穷。唱起它,仿佛重新回到那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歌声,哪里有集会哪里就有战地宣传的烽火岁月,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6、光辉乐章 载入史册

抗战民歌是左权民歌的一个光辉乐章,地方民歌从此走进革命文 化的历史舞台,成为新时代人民文化中最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文化形 式,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党的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辽县小调 集》1943年辽西抗日政府编印出版之后,又先后由王恕先、刘耀黎、杨凤鸣等负责主持整理编印四次,在太行根据地广大范围内出版发行。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本书用麻纸印刷,或通过战地简报发行,抗战民歌因而像雪片样传遍整个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左权民歌的编印也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1984年中共左权县委举办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1987年县志办编印了《左权县抗战民歌选》。党史资料征集会上,抗战文化便专设为一个专题组。当年的抗战文化精英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首长,他们一起唱抗日民歌,一起回忆烽火岁月里的文化工作。据阎濂甫、皇甫束玉等30多位老首长回忆,当时全县唱了多少抗日民歌几乎是无法统计。西乡唱出《石匣有个狼牙山》,南乡唱出《减租减息》。到1940年桐峪边区政府临时参议会成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也推向了高潮。收集到的民歌不少都是战地原创、即兴 编写和群众一起编唱。不少是文化工作者把要宣传的党的政策以群众的语言编成民歌,套上传统民歌曲调,编好了也就唱会了。出于战争的需求,文化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把党的号令传遍太行,把最有鼓动性的胜利消息告诉人民。民歌集中反映民族独立民族解放 的历史大主题,小花戏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涌现一大批有战斗鼓动性的优秀剧目。全部抗战歌声则展现出烽火太行的血染风采。

三、历史贡献

1.民歌史上辉煌一页。

 战火谱写歌舞,热血熔铸辉煌。全部抗战歌舞是太行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进行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原生态革命历史民歌, 是太行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史诗般记录,由它而打造出了“太行抗 战民歌”的文化品牌。在太行抗战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现实主 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成为民歌的时代主题,民间歌舞实现了向反映“人 民战争”重大题材的历史跨越。左权这块古老神奇的热土上,历史机 遇又一次赋予其无与伦比的文化辉煌。流转千年的歌舞开创了辉煌发 展的历史篇章。曾几何时,那沉沉岁月中的期盼,那千千万万次呼唤, 只有经过这种血与火的洗礼,只有经历千万英烈的流血和牺牲,才唱 响光明、迎来自由,奏响人民解放的胜利凯歌,创造出左权歌舞传承 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赋予左权民歌新时 代发展的崭新意义,流转千年的歌舞跨,千百

年民歌沧桑揭开了左权民歌的历史新纪元。

2.抗战民歌 历史奇迹

岁月积淀经典,浴血铸就辉煌。翻阅我国革命历史民歌,湖南、 江西民歌把井冈山红旗反映得最鲜明,陕北民歌歌唱的延安精神最响 亮,而太行抗战民歌则将太行抗战精神反映得最鲜活,是太行精神原 汁原味原生态的历史记录。其二,全部太行抗战民歌是以人民的视角、 人民的语言、人民的音乐、人民的情感谱写的一曲划时代乐章。这个 划时代是专指从国破家亡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到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这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的伟大时代,也是 中国革命从太行走向全面胜利的历史记录;其三,它最朴实最生动地 表达了“太行人民抗战”的历史,用民歌音乐谱写抗战史,这是辽县 (左权)人民的历史发明,这一点在全国民歌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是一 个伟大的历史创造,也是一个历史奇迹。

3.八十春秋 文化辉煌

太行人民抗战民歌以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间歌曲的艺术感 染力,伴随着老区人民共享新中国雨露阳光,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 历史源头性的深远影响。抗战时期女人登上小花戏舞台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小花戏大地生辉;20世纪60年代以来,保留 在民间的抗战民歌活跃一时,《朱总司令在太行》《麻田人民想彭总》广为传唱;红旗歌舞团在周左峰的主持下,集体创作《山村烈火》《辽东一把锁》震动左权,剧目以抗战歌声为主题,再现了烽火岁月的一幕;1974 年县文化馆隆重推出大型组歌合唱《太行颂》鼓舞人心,新世纪纪念抗 战胜利70周年,在麻田、西河头,马厩、黄漳等地又涌现出《总部住 在咱麻田镇》《辽县开来八路军》《凯旋门前迎亲人》等不少民歌。它只能说明一点,辽县人民、太行人民和八路军、共产党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深厚情感。太行那一段烽火情缘是刻骨铭心的。2012年县委、县政府隆重推出大型歌舞剧《太行奶娘》,走进国家大剧院,在全国巡回演出200余场。太行山上桃花红,军民情缘连着筋,奶娘风采融血火,义薄云天见真情。

?4.太行精神 民族脊梁

抗战民歌集充分说明,太行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与日本鬼子进行血与火较量中拼出来的,是以左权将军为代表的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这就是左权人民太行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最卓越的历史贡献。面对异族入侵,面对敌人的屠刀,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永远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正如毛泽东同志高度概括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同自己的敌人奋斗到底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太行抗战民歌集中地展现了太行精神是民族脊梁这一历史主题。 此次编写,突出历史主题,囊括八十个风雨春秋,全面展现太行 人民抗战民歌八十个历史春秋的文化风采。《太行人民抗战民歌选集》共十篇150多支。序曲,“太行山上”集中展现它属于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的历 史风采。第一篇“国殇遗恨”,集中反映日本鬼子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 以及和太行人民的血泪控诉;第二篇“浴血烽火”是太行游击战争的 全方位展现;第三篇“清漳血花”是太行军民英勇抗战的热血奉献, 展现了以左权同志和太行新闻烈士为代表的先烈们血洒疆场的壮烈情怀;第四篇“国际风云”表明太行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丰硕成果;第五篇“浴火情缘”是太行军民鱼水情怀的颂歌;第六篇“气焰万丈”集中展现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气吞山河的抗战情怀。第七篇“东方曙光”是太行军民合力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写真;第八篇“时代辉煌”是八十个春秋弘扬太行精神,直到《太行奶娘》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全新展现。一部《太行人民抗战民歌选集》,就是太行精神的诞生传承、发展到历史辉煌的全记录,它是左权这块英雄的历史土地上,人民跟着共产党从浴血烽火到实现中国梦战斗历程的艺术缩影。《选集》尾声“太行雄魂”,正是这一大主题的充分展现。

谨以此书,庄严地纪念太行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

太行人民抗战民歌所激发出的文化精神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奠定了根据地新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八十度历史风雨,在延伸、充实、弘扬光大,涣发出新时代的灿烂辉煌。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永远高举烈士鲜血染红的伟大旗帜,实现新时代的辉煌。

七律 太行歌怀

卢沟硝烟几时休?抗战放歌八十秋。
冒着炮火朝天曲,群山万众唤同酬。
英烈青草悲声声,国殇烽火意悠悠。
血花浩气在人间,太行歌风写春秋。
(浏览 1,66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