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军工精神薪火相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活跃着数千人的特殊幕后英雄,他们有的出身名门世家,有的来自高校大厂,有的来自大小城市,有的留洋学成归国。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身居高山沟壑、吃糠咽菜、粗衣草鞋,却以苦为乐、夜以继日、浴血奋战。正是他们拯救民族、报效祖国的无私奉献,使八路军的军事工业从修械、复装枪弹、锻造冷兵器、自制黑火药、手榴弹、地雷开始,继而自制三酸、无烟火药、烈性炸药,进而发展到生产制式马步枪、全新子弹、掷弹筒、小臼炮、曲射炮等,为我军坚持敌后抗战赢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上党战役后,他们再为华北解放、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这些开创了我军军事工业先河的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们,就是被毛泽东称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的太行军工!

如今太行军工前辈们多已作古,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聪明才智没有失传,他们的儿孙们正在用实际行动使其发扬光大。

军博寻后 前辈奉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是我军革命文物征集、保管、展出和研究的权威机构,对革命时期军工产品和人物的系统研究和征集是军博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事文物工作的孙成智主任在整理研究军博馆藏太行军工武器时,发现了世所罕见的“无名式马步枪”和“八一式步枪”。这两支步枪的发现,是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我军太行军工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孙主任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这两支步枪设计者的后代们:太行老军工刘贵福之子刘建国,梁松方之子梁晓江,孙云龙之子孙军等。孙主任认为:“我军能战胜武器先进、实力强大的敌军,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军工英雄功不可没。老军工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我军军工生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转变,老军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孙成智主任联系到的老军工后代们更是感慨万分,面对父辈们亲手制造的珍贵历史文物不禁激动不已,他们决心把传承老军工精神、收集父辈资料、捐赠革命文物、寻找老军工后代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4年4月30日,经过军博与军工后代的共同努力,101岁老军工梁松方在去世前一个半月从济南来到北京,亲临军博捐献珍藏了75年的文物:印有毛主席题词的奖状、工作使用的计算尺和卡尺,梁老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儿女相伴 重返太行

太行军工们在战争年代结下是同生共死的战斗友情,他们的儿女也如同兄弟姐妹。军工后代们热心于缅怀前辈们的丰功伟绩,使其世代相传。

2013年10月,原中央军委参谋长兼中央军委军工局局长滕代远之子滕久昕等一行7人重返太行,赴长治南石槽刘伯承工厂旧址、故县铁厂(现长钢)旧址、长钢厂史展览馆、黎城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潞城八路军太行情报纪念馆等地追寻父辈足迹。



2014年8月,原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之子刘文山与刘文石、政委赖际发之子赖晓炜、工程处处长郑汉涛之子郑云荪、著名老军工刘贵福之子刘建国等一行16人也来到这些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抒发儿女们的深切怀念。

2016年5月军工后代们再次重返太行,追寻父辈们的足迹,“寻根、缅怀、继承、弘扬”父辈精神。

建群寻友 传承父业



2015年1月28日,太行军工后代与军博、长治市政府、黎城县政府、八路军研究会的代表四十余人共聚北京、追忆历史、共叙友情。不少四十年未谋面的伙伴相见,儿时的记忆早已面目全非,不禁相拥欢笑。更有白发兄长七十开外,孙辈青年三十出头,初次见面十分亲切。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在一起畅谈往事、展望未来,就像又找到了组织、回到了家里,谈到前辈的故事难免热泪盈眶,说到童年的往事更加感慨万分。高原之子高永新创建了“太行军工群”,众人相互转告、踊跃参加、献计献策、“群情”激昂。    2015年6月25日,太行军工后代协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了“八路军老军工李鑫德、刘贵福、张庆森文物捐献仪式”,捐献了130件文物、170件资料与相片。参加这次捐献仪式的捐赠者有:八路军第一支自主研制的无名式马步枪和第一支对我军军工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推广批量生产的自制制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的主要研制人刘贵福之子刘国梁、刘建国,参与无名式马步枪研制的主要成员张庆森之子张帆、八路军军工部总工会主席李鑫德之子李光。

太行军工后代相约商定,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热心收集父辈们的光辉事迹和宝贵文物,探讨尊重历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作用,探讨太行军工对八路军历史、我军军工历史、国防工业历史的作用,为弘扬父辈们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此文为2016年撰写。

(浏览 2,38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