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剧团的故事

2017年11月27日,我应阮援朝大姐的邀请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参加了著名作家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的首发式。通过阮章竞与二十余位前辈的回忆我得知,抗战时期有一支活跃在太行山的八路军剧团,给后人留下了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1938年春,晋东南抗战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九路围攻。5月7日在山西晋城的崇实中学,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在大会上宣布:“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简称太行山剧团)成立了!”剧团由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对外称129师编辑部)领导,赵洛方任团长,阮章竞任艺术指导员,赵迪之任政治指导员。

太行山剧团成立之初的25名成员来自华北军政干校剧团、第二战区独立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部剧团、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这些年轻人穿上了渴望已久的八路军军装,佩戴了八路军臂章,个个都非常激动。一名小同志天真地问朱瑞:“我们参军了,是八路军哪一部分呢?”朱瑞笑着回答:“你就说,这是朱德的部队。”

剧团成立之后抵达长治,在八路军总部民运部长黄镇领导下完成了建团工作。那时的条件很简陋,朱瑞向左权参谋长申请配发了枪支弹药,黄镇亲自教大家跳红军的舞蹈。部队把缴获汉奸家的绸缎布匹拨给剧团布置舞台,又购买了汽灯、锣鼓、脚踏风琴等设备。阮章竞、李书琴等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同志言传身教,传授表演技能。

剧团成员大多没有文艺基础,年龄大的三十岁,小的仅十一、二岁。最初到根据地县城或乡镇演出时,当地老乡看见这支以“婆姨”、“娃娃”为主力的八路军队伍疑惑不解,直到村干部说:“这是朱总司令派剧团来问候大家,还要演戏、闹红火哩!”老乡们这才聚集到临时搭建的剧场来。舞台上的汽灯一亮,哨子一响,幕帘一拉,整个剧场立即沸腾起来、全体起立、掌声雷动。这位说:“这整整一台子前女后男的八路军,有这样好的嗓音!”那位说:“这么多俊美秀眼、粉脸红腮的好孩子,爱煞人了!”还有的说:“半年来俺叫小鬼子闹得三天两头钻山洞,今日晚上这光景把犯愁的事都忘了!”

最早在太行唱响《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1938年1月,词作家桂涛声来到山西晋城王莽岭,亲身感受了太行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抗战,从心底迸发出这首震撼人心的歌词,随手写在了香烟包装纸上。同年6月,桂涛声回到武汉见到了好友、作曲家冼星海,将写有歌词的香烟包装纸交给他。冼星海在钢琴前连夜构思、作曲,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与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

这时的太行山剧团正在长治市屯留县东古村学习、排练、演出,冼星海的学生阮章竞收到了陵川民众学校李曼老师转来的歌曲《在太行山上》,立即在剧团组织排练。这首歌是首二部声大合唱,大家在排练中随着旋律时而心潮起伏,时而奔放豪迈。同年8月,这首抗战歌曲首次由太行山剧团在太行地区公演。歌曲的公演产生了极大的反应,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赞赏,并由此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在八路军和全国抗战军民中广为流传的战歌。

由太行山剧团的赵子岳、周沛然、康方印、夏洪飞、常振华等同志作词或作曲创作的抗战歌曲有十多首,如《我们都是飞行军》、《巨人毛泽东》、《太行山剧团团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要胜利靠自己》、《告国民党军士兵》等。太行山剧团演唱的歌曲更是多达五十余首,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悼念左权将军》、《二月里来》等。这些流传至今的歌曲经剧团的演唱传遍了太行地区的千村万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战场。

台上演的明明是真的嘛



太行山剧团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活跃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整整七年。除了歌舞节目外,他们还排演了大量太行军民喜闻乐见的话剧、歌剧、歌舞剧、活报剧、街头剧、秧歌剧以及京剧、晋剧。这些剧目中既有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剧目,也有剧团同志根据当时当地现实生活自己创作的新剧,如阮章竞编剧的《保卫抗日根据地》、《太阳出来了》、《圈套》、《未成熟的庄稼》、《人间地狱》、《糠菜夫妻》、《反对“皖南事变”》、《保卫华北》、《红星旗下》、《民族的光荣》等,李伯钊编剧的《农教秘书》、《金花》、《军民合作》等,赵子岳编剧的《幸福家庭》、《一把斧头》、《笑了的人》等。

剧本来自现实生活,演员们也大都是演自己或亲友的亲身经历,通常无需再去刻意体验生活,甚至无需过度化妆,便可演绎得真实感人。因条件有限,除了主要演员和特色演员外,群众演员的服装通常短缺,剧团每到一处只好向当地老乡借。不少老乡穷得只有一件衣服,演员们只能与老乡换衣服穿。老乡的衣服大都有虱子,演员们为了演出就不怕虱子咬了。

每场演出台上台下的喜怒哀乐一脉相承,赢得了广泛的共鸣。有次剧团演出苦难的东北难民,老乡们竟当真一边高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一边把雨点般的铜钱往舞台中央扔。另一次村干部看完话剧演出后问剧团的同志:“你们是不是来我们村子调查了?怎么村里有什么样的人,你们的戏里就有这样人呢?”还有一次演悲剧,演员和观众哭成一片,演出结束了妇女们还止不住流泪。有人劝她们:“别哭了,这是演戏,是假的。”她们却说:“台上演的明明就是真的嘛!”

“二千五百里长征”流动演出



太行山剧团成立不久,按照上级指示沿太行山的千山万壑开始“长征”演出。他们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所不同的是行程二千五百里,历时三个月,途经三十多个县城、乡镇,为八路军部队和当地群众演出了三十余场。他们由晋东南屯留县东古村出发,途经陵川、壶关、长治、长子、潞城、襄垣、武乡、辽县、沁县、和顺、邢台、临城、赞皇、元氏、昔阳、榆社、太古、沙河等地,最后回到东古村。

剧团的同志们边行军、边排练,走一路、练一路。小演员田静乡音重:把“门”说成“蒙”、把“草”说成“吵”,每次行军李书琴大哥就教她普通话,使她成为优秀的演员。太行山脉道路险峻,有时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万丈深沟,大家小心翼翼地前进。遇到高山,年龄大些的帮助年龄小些的背包。遇到大河,男同志背着女同志过河。夜间行军,大家相互拉着背包绳行走。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经常是一碗水每人只喝一小口。小米、山药蛋是上等食品,最好吃的要数饭锅下层的锅巴,大家称它为“列宁饼干”。

哪里有八路军的部队,哪里有太行的老乡,太行山剧团就演到哪里。每到一处,大家放下背包便向老乡借搭舞台的东西,演出结束连夜拆台归还老乡。他们把街道、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宣统”年间的垃圾都清理掉了。老乡家的水缸、水瓮挑满了水,买粮、买菜分文不少,大爷、大娘叫个不停,深受群众的爱戴。

剧团还曾多次到友军部队去演出,宣传统一战线,团结友军共同抗日。有一次剧团来到正在高平驻守的西北军17师演出,17师师长赵寿山亲自主持晚会,还即兴唱了一段秦腔。还有一次,碰巧太行山剧团在与西北军的雪花剧团同时在一个乡里演出。虽然雪花剧团装备好、演技强,但因演的是传统戏,台下没有多少观众。而太行山剧团这边演的是反映当时民众奋起抗战的新戏,台下人山人海,极大地激发了友军与乡亲们的抗战热情。

“老母鸡”下了一群“小鸡”



1939年11月28日,叶以群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到武乡县下北漳村召开了“中华文协晋东南分会”成立大会。朱总司令到会讲话,太行山剧团的李伯钊、阮章竞等当选为分会常务理事。

1940年元旦后,太行山剧团决定搞一次各农村剧团的会演活动,太行山上、漳河两岸到处响起抗战歌声。接着剧团又派人员下乡,到辽县、黎城、平顺、武安等地帮助建起农村业余剧团。这些业余剧团像雨后春笋般地成长以来,他们打的旗号分别是“太行山剧团XX村分团”,都为能编进太行山剧团序列感到非常光荣。活跃在农村的剧团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活动,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老乡们每天不仅看到了日军留下的残垣断壁,也能看到花红叶绿的戏曲、歌舞;不仅听到敌人的枪声、炮声,也能听到鼓舞人心的歌声、琴声;不仅参加生产和支前,也能听课、学文化。

据晋东南文艺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介绍:“现在冀西太北有将近二百个左右的业余剧团,包括将近三千演员。其中以辽县农村剧团最好,1940年5月,他们就有三十个农村剧团大会演。”在抗战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在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地区,晋冀豫农村剧团这一新生事物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太行山剧团对此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被人们称为“老母鸡”下了一群“小鸡”。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原太行山剧团成为总团,阮章竞任团长,行政上归属边区政府教育厅领导。剧团在太行各专区又分别建立了五个分团,总团建立了戏曲分队。剧团的演员队伍不断扩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演出装备不断完善,影响力不断增强。

原来黄崖洞保卫战有两个团



太行山剧团的同志们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冬天换不上棉衣,夏天穿不上单衣,行军没有马匹,演出道具全靠人背肩扛。在日军使用细菌武器导致全团成员无一幸免患疟疾、高烧不退时,锣鼓一响照样强打精神、带病演出。在枪林弹雨的激战后,掩埋好烈士的遗体继续战斗……其中最严酷的考验是两次与日军面对面的较量。

一次是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太行山剧团在庆祝百团大战胜利慰问演出期间,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剧团同志在战斗前沿做鼓动工作,并和战士们一起向山下进攻的敌人仍手榴弹。第三天傍晚部队开始后撤,剧团同志也迅速掩埋好服装、道具,向山上撤去。枪炮四起、风大天寒、山路险峻,大家相互搀扶艰难撤退,幸好遇到129师部队方才平安归队。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一直担心剧团的安危,派出一个警卫班寻找。得到剧团安全的消息后,邓政委风趣地说:“原来黄崖洞里不只有一个团(既八路军总部警卫团),还有你们太行山剧团噢!”
百团大战后期,剧团一直跟随刘、邓首长宣传演出。初冬时节,漳河水结了一层薄冰。刘、邓首长担心剧团同志过河时冻坏了,指挥警卫员把自己和其他领导骑的六、七匹马集中起来,分三次将全体剧团的同志逐一驮过河去。刘、邓首长一直在岸边,亲眼看着才放心离开。

另一次是1942年5月,五万日伪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太行山剧团的同志在平顺县井底村附近被敌人包围,一边是叫喊着:“抓活的!”的敌人,一边是两丈多高瀑布下的大水潭。在这紧要关头,阮章竞大喊一声:“往下跳!”带头跳进水潭。“宁死不当俘虏!”多数同志跳到水潭里,游到了对岸,脱离险情。在这次战斗中,阮章竞、常振华、康方印等同志不幸负伤,章杰儒等六名同志因负伤或不会游泳英勇牺牲了。年轻的女同志袁秀峰两腿负伤,半个身子泡在水里,五个多小时后才被寻找的同志救了回来。



太行山剧团在抗日战争中,对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动员一切力量抗日救国、扩大八路军的队伍发挥了难以替代作用。如今太行山剧团的成员大都已不在人世了,但他们的故事与他们的作品一样将流芳百世。



此文刊登在2018年第一期《红色太行》杂志、第二期《长治方志》

(浏览 1,39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