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记忆|郑起:吹响冲锋号,吓退敌军一个营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关注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不能忘却,精神代代相传,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总台央广《国防时空》“军旅人生”栏目推出系列节目《抗美援朝老兵记忆》,带您走近曾经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听听他们有过哪些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和故事?70年岁月变迁,那段战争岁月又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志愿军老兵郑起郑起,1932年出生于黑龙江海伦县,1946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郑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6师347团7连司号员入朝作战。在釜谷里战斗中,他英勇无畏、沉着应战,吹响军号吓退敌军,坚守住了阵地,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记特等功一次。1951年10月,郑起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受邀到毛主席家中做客。


第二排右二为郑起清晨,在辽宁省军区鞍山第二干休所的一间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志愿军老战士、二级战斗英雄郑起。


老人今年88岁高龄,身体硬朗,说起话来底气十足,声音洪亮。郑老告诉我们,他出身贫寒,两岁时父亲病故,不久母亲改嫁,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四处讨饭为生。13岁那年,爷爷去世,郑起成了孤儿。直到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到他家乡征兵,他才真正有了依靠,结束了孤苦伶仃的生活。郑起:“在孤儿院住了一年多后,我就跟着爷爷拿根小棍四处乞讨为生。后来东北民主联军到我家乡征兵,乡亲们都说这个孩子不错,把他带走吧。就这样,我当了兵。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哪有我郑起的今天。”



毛主席给郑起的签名从14岁参军入伍,郑起先后担任过司号员、排长、指导员、组织股长、师政治部主任。郑老感慨地说,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还是战争年代担任司号员时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他指着左耳旁的一块伤疤,笑着说,这是辽沈战役留下来的记号。郑起:“打义县的时候我站在房上吹号,营长告诉我一定要把号吹响,让全营战士都能听到。吹号的过程中,敌人的一发炮弹打中了我,一个弹片从左侧脸打了进去,血流不止,用手根本捂不住。”

在那次战斗中,郑起和战友们共毙伤敌军450多人,为师主力突破义县开辟了道路。这份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郑起所在连队战前168人,只幸存21人。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郑老泪湿双眼。


郑起和他的军号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为了保家卫国,郑起所在的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钢铁7连,在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转战于大半个朝鲜半岛,“突破临津江”“跨过三八线”“决战釜谷里”“粉碎细菌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胜利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任务。郑起:“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这么多年的和平。从此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了,到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真的了不起!”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敌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撤到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并凭借临江天堑,企图伺机再度大举北犯。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1951年元旦前夕,志愿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郑起和战友们顶风冒雪,奔赴战场。郑起:“朝鲜战场上冰天雪地,有时候不得不在下雪时蹚水过江,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我们突破临津江,上岸之后,我的腿都被冻硬了。”郑老所说的临津江是朝鲜主要河流之一,由东向西横贯于“三八线”南北地区,江面宽100-150米。

在“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中,郑起所在7连为尖刀连,担负第一梯队的突击任务。郑起:“我们的干部、战士都坚韧不拔,互相鼓励。连长说,同志们,我们冲锋啊,上岸就是胜利!临津江有1米多深,但是由于天气寒冷,江面结冰有10多公分厚,我们大家全是蹚水过江,棉袄棉裤都湿透了,最后都冻成冰了。”战斗打响后,在火力掩护下,郑起和战友们毅然跃入江中,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酷寒,7分钟渡过水深过腰、冰冷刺骨的临津江,开辟登陆场,一举占领了敌军全部前沿阵地,战后,7连被授予“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郑起:“在突破临津江之后,全连官兵你帮我、我帮你,千方百计地找东西把脚绑上,把它捂起来,不要冻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突破临津江,占领了前沿阵地,那一仗打得很好,我们胜利了。”



郑起讲述在朝鲜战场上“一把军号退敌军”故事作为一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过奇功的司号员,郑老说,真的已经记不清到底参加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但那次在“釜谷里战斗”中吹响军号吓退敌军的经历,刻骨铭心,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郑起:“冲锋号由低到高,后面全都是高音,很有力量,吹响后的确能鼓舞军心,振奋人心,吓退敌人,震撼敌胆。

”说起“釜谷里战斗”,郑老情绪激动,那是1951年1月2日,郑起所在的钢铁7连奉命攻战釜谷里,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当郑起和战友们借助夜色掩护抢占了釜谷里后,敌军恼羞成怒,出动飞机、大炮和坦克,发起了疯狂反击,企图打通撤退的道路。在激烈的战斗中,7连指导员、副连长和几位班长全部壮烈牺牲,连长也身负重伤失去指挥能力。郑起:“山上碗口粗的松树都被打成了光杆。当时上级要求我们7连一定要守到天黑,守住山头,把敌人的后路切断。我们连长厉凤堂在指挥打敌人第三次反击的时候负了重伤,他就把手枪交给我,他说,郑起你要负起责任来,我们钢铁连没打过败仗,今天你们坚决要把阵地牢牢守住。

”战友们相继在炮火中倒下,血洒疆场,年仅19岁的郑起临危受命,指挥连队剩下的十几名战士继续战斗。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攻势,他们寸土不让,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当弹药快要打光时,郑起带领几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滚下山坡,把敌人尸体上的弹药搜集起来带回阵地,继续与敌人对抗。郑起:“当时我就喊:‘同志们,大家都听我指挥,我们的连长、干部都不在了。’大家都在喊,放心吧,我们都听你指挥。后来,没有弹药了,我怕军号被弄坏了,就拿着军号,连滚带爬,也不知道用什么动作冲到山下去找弹药。”气急败坏的敌军在六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猛攻。此时,连同郑起在内,阵地上只剩下7名战士,而且所有的武器弹药都用尽了,形势万分危急!郑起:“敌人集中了一个多连的兵力,大约是120、130人,分成了两拨冲上来。敌人攻到距我们差不多40米左右时,我们开始扔手榴弹,然后再用冲锋枪、机关枪扫射。当时的想法就是我们牺牲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守住阵地,这是党委、团委首长交给我们的根本任务。”



郑起教战友吹奏军号郑老回忆说,当时的阵地已经没有任何弹药,眼看着敌人就要冲上来了,他的手无意间碰到了心爱的军号,就一把抄起来,奋力吹响了冲锋号。郑起:“当时的心情相当紧张,手榴弹也没了,阵地上的几个战友,包括我都负伤了,没别的办法了。我就想着吹响冲锋号。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其实美军和英军就怕我们小喇叭,冲锋号一响他们就紧张。”连郑起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嘹亮的军号声在釜谷里上空响起,稀奇的事情出现了:很快就能爬上山顶的敌人,听到军号声竟然一下子愣住了,马上惊慌地停止了射击,掉回头没命地向山下逃去。

郑老笑着说:当时我一口气吹了三遍军号,把敌人一直“送”到山下。郑起:“敌军不知道我们是否要冲锋,也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冲出去,总之,冲锋号吹响后,敌人也没向我开枪,而是回头就跑。我连续吹了三遍,正巧遇上大部队反攻,敌人就没命地往山下跑。”那次战斗,郑起和战友们坚守住了釜谷里,为主力部队进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彻底消灭了敌军号称王牌部队的“来复枪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用过的那把军号被作为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总台央广记者宋康飞采访志愿军老兵郑起采访结束时郑老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过去,每当遇到重大困难和挑战时,他总会想起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想起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每到那时,耳边就仿佛有冲锋号声在回荡,激励着他迎难而上、坚持到底……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浏览 1,36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