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祖岐:诗剑弦歌壮思飞

强国号发布 程冠军


原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上将 方祖岐


1950年代,他投笔从戎,怀着满腔热血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作为译电员从密电码中最早了解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的光辉事迹。

1978年和1992年间,他在沈阳军区和广州军区先后经历和见证了小平同志“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亲历了改革开放史上的两次思想大解放。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他参与指挥南京军区官兵奋战五昼夜,终于封堵住决口的九江大堤,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抗洪的壮丽凯歌。他先后担任某集团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1998年3月晋升上将军衔。

2000年12月,他从南京军区政治委员职务上退出工作岗位,从此,一方面积极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与诗书为友、山水作伴,成为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慈善家。

他50岁学书,70岁学画,80岁写散文,一辈子写诗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研究更是伴随终生。他就是原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上将——方祖岐。

欢庆渡江战役

1949年1月1日,位于长江北岸的靖江县城解放,人民群众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积极支援解放大军的渡江战役。4月23日上午,靖江八圩港渡口战役打响,靖江全县解放。靖江县的青少年学生走向街头,敲锣打鼓欢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欢庆锣鼓的队伍中,有一位14岁的少年,他就是来自靖江联合中学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方祖岐。

方祖岐,原名方祖祺,1935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今靖江市)长里乡方家场一个贫农兼雇员的家庭。这里濒临长江,“扼江海门户”,因此得名靖江。

他的祖父从小在县粮柜串房当雇员,受尽雇主的剥削。父亲兄妹6人排行老三,早年念过几年私塾,因贫困辍学。为家庭生计,一生劳碌奔波,在苦难中煎熬挣扎。方祖岐本来有兄妹8人,因生活、医疗条件差,只活了两男一女,母亲也于他3岁那年去世。当时日军已侵占靖江,家乡局势动荡,家里靠仅有的4亩薄地,维持祖孙三代十口的生活。家乡虽是鱼米之乡,他一家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方祖岐自幼常常听父亲讲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孩童时期的他虽然尚不能完全听懂这个故事,但从父亲的谆谆教导中,他知道将来一定要做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幼年的方祖岐就是在这个似懂非懂的故事以及“和气致祥、厚德载物,也渔也樵、亦耕亦读”的家训中逐渐长大成人。

尽管家里穷苦,1941年9月,父亲还是把他送到村西不远的三官殿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启蒙老师,一个叫孙超凡,一个叫顾境秋,都是新四军的地下工作者,后来三官殿小学因此被伪军放火焚毁。方祖岐只好转到城西小学读完高小。期间患伤寒和尿血,几乎被疾病夺去生命,两度休学近一年。

“靖”本来是安定太平的意思,但是在幼年的方祖岐的心目中,从来就没有感觉到安定太平的存在。先是父亲以“不食周粟,不吃亡国之食”明志,拒绝为汪伪政权做事。之后,父亲与朋友合开的小店被伪军抢劫而破产。

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军于1946年1月抢占了靖江城。方祖岐的家乡仍处在水深火热中。1947年7月,他高小毕业。此时,家中陷入极度贫困,只能争取免费上学。他为出具困难证明四处奔波,也频繁转换学校,先后到靖江县私立苏北中学、县立中学求学。为了给他买一支钢笔,祖母用了近一年烧饭积木炭换的钱。家里没有像样的劳动力,他从小就帮着父母做车水、推磨、舂米、锄草等农活。

1950年7月,他初中毕业。遵循“有钱人向南(江南)走,无钱人向北(苏北)去”的习惯,他报考泰兴中学农科班并被录取。但最终没有去,而是去了离家更远的兴化中学。兴化中学是初级中学,附设一个高中会计班,学生每月可以获得多至25公斤大米的助学金。这个班的数学老师展明伦的父亲与方祖岐的父亲合伙开过店,方祖岐经展明伦先生介绍进了这个班。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尤其是数学,经常得满分。1950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7月,刚刚读完高中一年级的方祖岐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负责征兵的女区队长崔静洁问他家里是否同意,方祖岐说:“这个没有问题,我家里兄弟姐妹多,少我一个没关系!”其实,他并没有将参军的事告诉家里,直到途径泰州明德中学住宿时,才写信给家里说明情况。同学之间在泰州分别时互赠留言,方祖岐在给同学张元明的留言中写道:“在革命的大家庭里,将自己锻炼成为钢铁般的意志,为革命服务到底!为祖国服务到底!”这个留言的原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经过水陆长途转运,方祖岐来到东北沈阳,自此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1951年建军节这一天,他在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训练大队正式入伍,开始了学员生活。

机要工作掌握核心机密,学员毕业后要分配到军队和地方要害部门,很多人还要上战场。集训期间,除主要学习机要专业外,还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和审查。学员生活即将结束时,正赶上准备入朝参战的驻四平市坦克师,需要机要人员。方祖岐等4名学员和两名区队长,获选第一批分配。1952年5月,他一行到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报到,随即被分配到坦克师司令部机要科,转入紧张的临战训练。除学习收发密码电报外,还学习战役战术阵地战壕等军语,以便适应工作需要。

1952年6月初,方祖岐所在的战车师(坦克师改称)接到入朝参战的预先号令,师领导机构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他作为指挥所机要科见习译电员,随部队入朝作战。不久,机要科经过交接,方祖岐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密码电报翻译工作。他分在对志愿军司令部的主台,担负与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电报联络,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电文常常要通过他的手译成密码,或者将密码译成电文,工作量很大。志愿军司令部每天通报整个朝鲜战场的战况简报,一些重要的战役战斗,如开城反击战、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从组织指挥到作战全过程,各项指示和情况的处置、决策,他通过收发电文都能了解。

装甲兵指挥所的驻地在新幕(郡)苍阳洞处在群山深处,山头没有水源,再加上敌机封锁,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生活非常艰苦。方祖岐他们虽然不像志愿军入朝初期那样“一把炒面一把雪”,但也只有高粱米饭和压缩饼干。在停战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方祖岐没有洗过一次澡。

在隐蔽指挥战线,机要人员不参与指挥决策,但知道决策结果;不参加冲锋陷阵,但知道作战过程。在翻译战况简报中,方祖岐常常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为争到当突击队的任务,指战员们一次次写请战书、决心书,有的甚至写血书;不同连、排之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都曾在他翻译的电文中出现。每当翻译这些内容,他的心灵就受到深深的震撼。

方祖歧对自己同战场发展全局联系紧密的译电工作,感到无比光荣,同时,由于岗位和使命的特殊性,他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有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1953年7月,方祖岐因译电无错情荣立三等功,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喜报上这样写道:“工作积极,每小时发报400字、收报500字。1月至5月中共18.8万字,并且连续4个月杜绝错情。”近30名译电员,只有他和季德发两人获得这一荣誉。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第三天,金日成和彭德怀联名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发布停战命令。命令从志愿军司令部用密码电报发出后,装甲兵指挥所是方祖岐接收和翻译的。译电时,他激动得手在颤抖,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1954年4月,装甲兵指挥所奉命回国。撤离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在即将离开的那一天早晨,方祖岐登高远眺,深情写下告别诗《离朝》:“我最后一次登上山顶,瞑目忆想,两年的时光没有白费,战斗的生活鞭挞着我前进。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工作的乐趣……整整的一生中,将不时激起我兴奋的回忆。”回忆朝鲜战场这段难忘的岁月,他说:“朝鲜战争两年的考验、锻炼,对我军人气质的养成,特别是在我军光荣传统熏陶下健康成长,作用是长期的。”

2018年8月28日,方祖岐专程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凭吊抗美援朝烈士。在这里,他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松林。在这里,方祖岐看到了他熟悉的名字:杨根思、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杨连弟……此时此刻,他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密码电报上一个个英雄事迹不断地震撼着他……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杨根思在击退敌人的8次反扑之后,抱起阵地上的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壮烈牺牲;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之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双手插进泥土,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决不暴露目标…… 一颗激动的心再次引发诗情,他当即赋诗一首《七律》:

英雄墓穴敬林间,
泪洒灵前地涌泉。
瞻仰追思笼百代,
我今拜别更何年。

从士兵到将军

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方能懂得何为真正的钢铁战士。

从朝鲜回国后,方祖岐先后在坦克师、军委装甲兵分别担任译电员、个人材料助理员,并在坦克连当兵半年,在坦克某师担任组织科助理员、组织科副科长、机步团副政治委员。期间,他不仅获得了沈阳军区装甲兵颁发的坦克“一级无线电手”证书(坦克通信专业最高技术等级),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五好战士标兵”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0年5月,他调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先后在干部、组织、办公室等部门工作。1984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他当面聆听了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要忍耐”和裁军100万的讲话。随后,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军队减少员额100万。这次精简整编,沈阳军区减少员额比例很高,是军区成立以来体制编制变化最大的一次。方祖岐具体负责精简整编中的干部调整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在北京召开。作为十三大代表,方祖岐针对当时出现的主张军队要像外军一样实行“一长制”的错误认识,撰写了《政治体制改革给部队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及解决的意见》提交总政治部,并在军队小组讨论时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党对军队领导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绝对不可动摇或改变。11月,他提交总政的《意见》在总政《政治工作信息》上全文刊发,并报送中央和中央军委,引起高度重视。这也展现了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坚定。之后,他先后担任某集团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93年底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南京战区辖区内的闽赣和长江干流地区,成为抗洪抢险的重要方向和主战场之一,水位之高、险情之多、灾情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实属历史罕见。此时刚刚晋升上将军衔的方祖岐,眼见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和重大损失,心急如焚,根据军区党委统一部署,紧急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商议救灾方案。7月30日,根据军委命令,南京军区发布《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紧急动员令》,军区部队迅速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一系列重要指示,坚决实现“三个确保”(确保江堤、确保城市、确保人民生命财产)要求,方祖岐迅速到安徽800里皖江抗洪一线指挥,与军地领导分析研究抗洪形势,明确职责分工。8月7日中午,九江城防大堤突然溃决,滔滔江水以7米高的落差涌入九江城,九江地区百万群众面临灭顶之灾,京九铁路面临严重威胁,长江面临改道的可能。九江决口,震动全国,牵动中央。险情分秒剧增,情况十万火急。在九江大堤防洪墙发生决口的第一时间,军区果断决策,指派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副政治委员雷鸣球迅速在九江组成军区前指现场指挥,同时从南昌、福州、杭州等地急调三个步兵师另一个团驰援九江,不惜一切代价封堵决口。经过四个昼夜的生死拼搏,军地抗洪大军终于战胜洪魔。8月11日,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陈炳德和政治委员方祖岐联名给封堵决口部队发出慰问电,鼓舞一线将士。

1998年9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司令员陈炳德、政委方祖岐等陪同下到九江视察部队时,称赞九江决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军区党委常委先后8次专题研究抗洪抢险工作,军区领导一直指挥战斗在抗洪一线,6.1万余名官兵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江堤防,打了一场决战洪水的“人民战争”,涌现出以“抗洪抢险模范团”步兵第1师2团和“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对于亲自指挥和参加的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壮举,方祖岐将军曾填词一首——

《满江红·九江狂澜》

浊浪滔滔,蟠蛟处,九江口泄。惊四海,五洲关注,八方情切。京邑不眠传令紧,神兵奔救关山越,战洪魔,拼搏看中华,声威烈。

赤日烤,狂浪袭,黎庶急,军心热。聚群情众志,壮心如铁。血肉长城歌永固,军民胜利惊奇捷。沸腾欢、倾泻满江情,心潮叠。

从将军到艺术家

少年时代,方祖岐投笔从戎。戎马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之后,他又用饱含家国情怀的笔墨,书写了第二次人生传奇。

2000年12月,方祖岐达到最高服役年龄,退出领导岗位。中央军委领导在军区宣布军委命令大会上,称赞他兢兢业业,是久经考验、始终忠诚党的事业的革命战士。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方祖岐满怀深情地说: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到新中国,一路走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感受到我党的伟大,我们国家前途的光明。离开领导岗位,我还会在人生道路上继续探索和追求,一如既往坚守党性原则,严格自身要求,永葆晚节。

200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方祖岐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担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他认真研究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先后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受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解放军红叶诗社顾问、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顾问、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等职。


方祖岐将军在进行书画创作


退休之后,基于自幼对中国诗书画特有的热爱,基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基于一个经战火和洪水考验的老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方祖岐将军在人生暮年再次树立起新的人生目标:一方面转身投入诗书画创作,寄情翰墨,诗书作伴;一方面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开启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慈善家的第二人生。

方祖岐居住在南京富贵山一座小楼里,远离繁华,耐住寂寞,70岁学画,80岁写散文,一辈子写诗歌,凭借自己数十年军旅生涯塑造的坚毅和定力,形成了特有的诗词书画艺术特色。文化艺术界评价方祖岐作品:书法笔酣墨饱、剑拔弩张、力透纸背;画作栩栩如生、出神入化、鸾翔凤翥;诗词题材广阔、格调高昂、诗情豪放;散文感情真挚、心怀天下、文思神远。

20年来,方祖岐翰墨颂祖国,丹青歌辉煌,尽情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先后撰写、创作和出版了《新时期军队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在隐蔽指挥战线上——一个机要工作者回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老兵的乡愁》《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散文集)、《方祖岐诗词选》(诗词集)、《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歌曲选)《古韵新声——探索中国特色新体诗歌》《爱我中华——方祖岐将军诗书画选》《方祖岐将军诗书画艺术评论选集》《古韵新风——方祖岐将军诗书画集》《老兵乡愁——方祖岐将军诗书画作品选》《诗韵影痕》等大量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作品。先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以及部分高校等多次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作品研讨会等。方祖岐将军的百米长卷《黄山图》等一批代表性画作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长城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

在诗词书画领域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方祖岐将军始终不忘全民奔小康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他坚持不让自己的书画作品进入市场,而是用于慈善,多次捐献个人书画作品和稿费,并筹措400万元设立“方祖岐将军慈善基金”,用于捐助孤老病残、贫困学子,以及精准扶贫对象,荣膺南京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方祖岐,对中国传统翰墨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诗词是艺术表现形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万世不变的遗传基因。”他不仅自己长期坚持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创作,还鼓励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写作心得体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的家风。2021年4月,他最新一本散文集《一个老兵的家国情怀》(以下简称《家国情怀》)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收录了其哥哥、弟弟、儿子、女儿、侄女、外甥女以及工作人员的作品。


方祖岐将军向青少年赠送新书


在《家国情怀》一书的序言中,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泰丰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家国情怀》中,我读到了我军儒将高尚的精神境界,深厚的文化根脉,与人民同心跳,与民族同豪迈。”“在《家国情怀》中,我们还读到了从士兵到将军的人生奥秘,这奥秘的背后是四个‘拼搏’:在血与火中拼搏;在大风大浪里拼搏;始终与战士一起在第一线白刃拼搏;与战士一同苦练战斗本领,为能打仗、打胜仗而拼搏。” ……

理论铸魂守初心

除了醉心于诗书画的创作之外,方祖岐还有更为崇高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和毕生求索,永远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这是源于他的戎马生涯主要从事军队党的工作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是源于1978年和1992年间,他在沈阳军区和广州军区先后经历和见证了小平同志“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亲历了改革开放史上的两次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至7月间,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所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党和全国展开。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讲话中明确批驳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1978年9月,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后,视察了东北三省、沈阳军区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发表了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北方谈话”。当时,已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工作的方祖岐认真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和邓小平的“北方谈话”,谈学习体会时,他说:“我们这些受党教育多年、有时思想上也感到迷惑的人,犹如获得了第二次思想解放。”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进行了南方之行,发表南方谈话。当时方祖岐正在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任上。南方之行结束时,邓小平在广州火车站接见军地领导,方祖岐同军区党委常委一起受到接见。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地方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国家公务员制度,企业劳动合同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对部队建设产生很大影响。方祖岐认为,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领导的思想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为此,在军区党委的领导下,他要求军区团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在工作指导上要注重引导官兵多看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面对社会大课堂,解决官兵思想上的现实疑点;既要注重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妥善解决不同人员的实际困难。很快就统一了思想,稳定了部队。


方祖岐将军接受“中国领导力”专访


亲历和见证了小平同志“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更激发了方祖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学习和研究。加上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斗争实践,使他越发坚信马克思主义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坚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他认为,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要坚持解放思想,二者缺一不可。退休2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一直坚持撰写文章,经常深入到机关、学校、社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

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方祖岐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许多鲜明的独特性。一是具有创新理论的时代性;二是具有奋斗目标的现实与长远性;三是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性;四是具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五是具有思想体系的系统性;六是具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才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理论铸魂守初心,诗剑弦歌壮思飞。

2021年,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方祖岐激情澎湃,填词一首——

《破阵子·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辟地开天壮举,沧桑百岁回眸。万水千山行险路,难得今朝壮志酬。相邀梦里游。

挑战频频何惧?初心不改真牛。华夏复兴千百折,不达峰巅誓不休。风光耀五洲。

(浏览 2,18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