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带出的四野部队有什么特点?

草根练剑



( 洪哥警影 藏书封面)



林彪带出的四野部队有什么特点? 文章来源:四野子弟 2019-06-23 林彪,仍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林彪曾身居高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号人物,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善终的高级领导人。说他没有善终,是与刘少奇、彭德怀等相比,虽然刘、彭等比他更悲惨,但最后全都重新恢复了他们的本来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只有林彪,一直遭受了种种非议,贬多于藵。到了要拍《辽沈战役》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就应该如果正确评价上遇到了问题。究竟怎么处理林彪,也成了拍好这部电影的关键。

据说,当时剧组领导请示了杨尚昆,杨让他们去找陈云,说陈云同志在东北与林彪共事多年,而且陈云的政策水平和党性原则都非常强,请他来评价和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权威性。于是,剧组的同志就给中办打了个报告,要求陈云同志能就这问题给予指示,后来,报告递到陈云那里,陈云很快就接见了剧组,做了明确而又非常科学的结论。陈云讲,林彪虽然在以后的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但要把林彪的功过与错误分开,要把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分开,要把军事与政治分开。特别是在军事上,林彪对中国革命人民的解放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后在表现这方面的题材时,一定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功过是非分开,不要因为以后的政治错误就否定以前的历史功绩。

陈云在谈到林彪时,对林彪在东北的作用,特别是在军事上,有很高的评价。 陈云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陈在党内的地位高于林彪,但当中央决定林彪任东北局书记时,我们看到,林彪表现出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管是陈云也好,还是高岗、李富春也好,资历都不比林彪低,但林彪都能与他们很好合作,让他们各持所长,各展所才。林彪虽然是党政军一把手,但除了打仗以外,从来不干涉其他领导分管的工作,也从来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恩怨怨,使这个班子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不到二年就基本夺取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这种凝聚力当然要首先归功于这个领导班子的班长——林彪。特别是陈云,在党内是非常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对林彪有这样的评价,决不是出于个人感情做出的。

林彪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显露头角,那时林彪很年轻,黄埔四期毕业,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众多黄埔军校同学中,显得资历很浅。但在很短的时间里,林彪就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高级指挥员呢?而且他所带的部队是红军主力中的主力。这样的崛起曾经让后来很多人不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决不可能象有的人所说的,只是靠毛泽东提拔的结果。当然,林彪确实是毛泽东提拔起来的,但不要忘记的是,林彪原来并不认识毛泽东,与朱德也非亲非故,而当时又是非常严酷的战争时期,有什么关系能让林彪这么快就当上一个主力军团长?只能是林彪自己的表现,,让他从战争中脱颖而出,是林彪的军事天才和统帅素质征服了毛泽东和朱德。 凡与林彪共过事的领导人,从军事上讲,都对林彪有很高的评价 ,尤其是与林彪共事较长的聂荣臻,认为林彪“在军事上很有一套“,特别是在战术上,林彪确实有很多过人的敏感度。聂认为,林彪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意总结经验、研究战术。每当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林彪总是具有很强的战术积极性,善于及时总结和改进战术。聂荣臻特别提到,当红军到了西北以后,首先面临着“青宁五马”的骑兵冲击,由于红军从来没有与这种机动性很强的部队打过仗,表现的很不适应。林彪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据杨得志回忆,林彪曾经专门发过有关指示,并亲自找基层指战员了解马家骑兵的作战特点和部队“打马”的经验教训及战术成败,使部队很快的掌握了战胜敌骑兵的方法。




林彪带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战术教育。对部队作战中的战术经验进行通俗、简洁的归纳和总结,变成非常形象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我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层指战员来说,很容易掌握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一点两面”、“三三制”的打法等等,在东北野战军中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战士都能耳熟能详,打起仗来了能够融会贯通,部队战术素质明显较高。

在林彪的影响下,东野的部队也普遍注重战术教育,每次战役前,除了战役指示以外,还专门要下达战术指示;战役结束,师以上机关部队,都要向东总写出战役战术总结,不管是胜仗败仗,都要对经验教训进行专题小结。据说,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但林彪讲战术问题时,从来不厌其烦。林彪自己也要求指挥员,讲战术就要有个“婆婆嘴”,才能使部队很快理解并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的战术。

因此,四野的部队战术意识普遍较强,这为部队真正的成长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不仅应该是个战略家,更要是个战术家,也只有这样的统帅,才能带出高素质的队伍。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开始时,邓华提出在下发战役指示的同时,还要对全军下发战术指示。当时彭总觉得挺意外,因为除了在红军时期,特别是在比较高级的战役指挥层面上,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方式指导作战了。就问邓华,你们过去在四野,每次战役都发这样的指示吗?邓华说,是的!彭总为此十分感慨,也非常欣赏,在邓华起草了战术指示后立即批示发全军贯彻执行。

战役结束,邓华又提出在进行战役总结的同时,也进行战术总结,并亲自下部队调查研究。笔者在军校读书时,看过邓华写的几个战役的总结和战术指示,非常有创意,有观点,有提炼,显示出很高的战术素养和水平,为志愿军能够在与强敌作战中,不断进步和强大,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据有些史料记载,彭总在回国主待军委工作以后,在关于谁做志愿军代司令的问题上,曾向毛主席建议要邓华来当,毛主席采纳了彭的建议,将陈赓调回国,让邓华做了志愿军代司令、代政委,后来做了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当时志愿军的几个兵团司令都与邓资历差不多,像宋时轮、杨得志等,都与邓华是同期战友。这当然也不能说明林彪怎么样,但在军委商议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正是由林彪提出让邓华取代黄永胜出任十三兵团司令的,说明林彪对邓的知人善任。 东北野战军在全军是首创战斗要报和战斗详报制度,并首创败仗通报制度的。以后这些制度被军委列为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至今仍是我军司令部的一项基本制度。这项制度的创立,是东北野战军在进行战役战斗总结时,一种非常认真求实的态度表现。最主要的是林彪对部队要求很严格,从不讳过饰非。对自己部队的不良战例也时常进行通报,并向中央军委报告,还由军委转发全军引以为戒。林彪还主动给其他野战军的首长打电报,向他们求教战役战术上的好经验和好方法,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进取心。这些良好的作风和做法,有力的推进了四野的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




林彪的另一个特点是带兵能力特别强。说来也奇怪,林彪与我军一般历史上的将领的特点有明显不同,本人资历也很浅。据许多老将军们回忆,林彪从不骂人,也不讲粗话,更不会搞关系,但林彪和部下的关系却非常好。

虽然林彪平时不善言谈,也不大善与人交际,但是对部队却非常关心,非常了解,能体谅部队的疾苦和难处,从来不给部队下达完不成的任务,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四野当时自发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文学,“林总的命令往下传,部队一定打胜仗”。指战员经常说,跟着林总打仗,仗仗打得明白,胜的辉煌,对林彪有一种非常信任的感觉。而林彪对会打仗的将领也非常器重,并不在意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有多深,是不是自己山头的人。 在四野中,你决不会听到哪个将领对林彪不服气,更不会听谁在背后贬低林彪,因为林彪从来不会与部下争功,打胜仗时,林彪一定把功劳记在下级指挥员和部队的身上,打败仗的时候,林彪一定会首先从自己指挥上找原因,然后才是对部队进行总结。

在林彪手下,不管是过去一方面军的,还是其他方面军的,都能以军功立身,以才华出人头地。二纵司令刘震、三纵司令韩先楚、六纵司令洪学智、九纵司令詹才芳,原来都是四方面军的,但在这些将领后来的回忆录里,都表现出对林的敬佩之情。

据说,后来韩先楚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林彪不会打仗,非常气愤,斥之为荒唐和无耻。说一个不会打仗的统帅,怎么会带出一支虎狼之师呢? 有的人说,林彪带到东北的部队都是山东和苏北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主力,战斗力很强,而留下来的部队比那要差,但林彪没有关内的部队打得好。说这样的话的人,如果不是缺乏历史和军事常识,就是别有用心。首先是这没有什么可比性,其次是这些人没有看到,虽然部队是主力,但经过几个月数千里的长途行军,到东北的时候,部队衣衫破烂不堪,几乎就是一群叫花子。而且走之前,因听说东北有日军留下的大批武器,他们把自己的重武器几乎都留在了山东和苏北,有的部队一个班才只有一枝枪。 可到了东北后才发现,由于苏联改变外交政策,将原来准备移交给我军的日军武器全部要回去了,而我军一到东北,马上面临着由杜聿明所率的,国民党最精锐的美械装备的驻印缅远征军的进攻。这些国民党军队曾长期在东南亚与日军作战,不仅装备好,战斗力也是国民党中最强的,其中蒋介石黄埔系的五大主力王牌军,到东北的就有二个。而刚到东北的我军,不仅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更没有根据地,吃饭、补给、伤员安置都非常困难,这决不是其它位于根据地里内线作战的解放区部队所能体会到的。特别是在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战协议后,全国其它解放区都已停战休整,等待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候,东北却始终没有停火。蒋表示,东北不是我军创立的解放区,不承认东北我军的地位,因此始终没有放弃对东北的进攻。这就是“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历史。 进军到东北的部队几乎是一天也没有得到过休整,天天打仗,天天减员,战斗力直线下降。有的团只有几百人,就是战斗力最强的山东1、2、6、7师和新四军三师的7、8、10旅,最多的兵力不过7000人,所谓十万进东北的部队,只是理论上的数字,真正能打仗的部队并没有那么多。就是以当时全军120人的数字看,东北10万部队也仅占我全军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而他所抗击的国民党主力却达30万人之多,占当时国民党军队用于包围和进攻我军一线总兵力200万人的七分之一还多。就东北当时的总兵力来讲,不仅少于华东野战军的10万人,也少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15万人和华北野战军的12万人,仅比西北野战军和中原我军的6万人略多。




另外,当时整个东北(不包括以后划归东北的冀热辽地区)诺大的一个地区,人口只有3000多万,大概只相当于华东一个省的人口。由于人口少,东北的群众支持战争的负担明显较重,当时要动员农民参军就非常困难。只是因为东北资源比较丰富,铁路通车里程和工业水平明显高于关内,才使我军得以支持战争。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从1945年10月林彪到东北开始,到10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后三年整,林彪已经统有野战军主力12个步兵纵队48个师(东野当时每个纵队4个师,其中一个独立师),一个特种兵纵队和一个铁道兵纵队,总兵力70多万,火炮1000多门,坦克100多辆。不论是兵力数量、质量还是武器装备的数质量,均居全国之冠。以至于在进入华北以后,东野一个纵队就可以歼灭国民党一个军。

这样的发展结果,当然不能全归功于林彪。但用邓小平的话讲,发展就是硬道理!林彪作为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其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林彪不仅打仗是好手,在建军和根据地建议方面也有过人之处。特别是东北我军所创立的特种兵、空军,后来都成为我军发展现代化军兵种的种子和骨干。 如果说东北的经济基础比关内好,那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东北的经济是在战争中建设的。就初到东北的我军来看,当时不仅条件比关内差,而且因为人口少,冬天部队行军打仗宿营,想找个民房都很困难。部队是在一边打仗,一边进行建设根据地的,这与关内老解放区完全不同。而且东北由于受日本统治十四年,开始老百姓对八路军并不认同,认为不是“正统”。但也仅用了三年时间,东北我军就把东北建设成为全国最巩固最强大的根据地。这样的结果,不能不反映出一种雄才大略。

另外,由于东北的气候异常寒冷,而人口又很少,所以东北我军面临的困难也是异常艰苦的。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作战,风餐露宿,往往冻伤多于战伤,所承受的艰苦也是关内任何一个解放区都无法想象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历史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东北野战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气质,部队也特别有个性。

每一个纵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战术优长,战斗力非常强悍。这种强大的战斗力,不仅表现在东北战场上,在以后的解放和进军全国的战争中,在抵御外敌的战争中,更是表现出四野部队的英勇善战,作风顽强和勇猛过人,有一种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舍我其谁的霸气,越是在打大仗、恶仗、硬仗的时候,越是看出这种强大战斗力。特别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朝鲜战争中,四野的部队显示出了超常的战斗力。因此,四野的部队在我军不断的裁军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部队也最多。在全军重点建设部队中,38、39、54三支机械化集团军均来自四野。都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辉煌战绩的光荣部队。有的部队本身就是人民解放军全部历史的缩影。而这样的历史地位在林彪政治上倒了以后仍能保持,足以说明四野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仍留在我军序列中的40、41、42、47集团军等四野部队,许多部队的历史并不太长,有的部队也是由地方部队升级或者是后来组建的。特别是由于东北人口少,为了扩军,东北我军早从1946年就开创了以俘虏为部队兵员基本来源的做法。为了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基本素质,林彪特别注重部队的作风建设和战术教育。虽然林彪自己文质彬彬,不会骂人、训人,但林彪对部队的作风建设却异常重视,认为作风是部队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林彪对部队在战役战斗中的主动性,能动性非常鼓励,特别提倡部队有个性,有霸气,对部队中的倾向性问题看得很准,知道什么该抓,什么该放。因此,一些后组建、升级的部队,放在林彪手里,很快都被打造成了强大的主力部队。这些部队不光在林彪手下能征善战,在其他统帅手下,同样打得出色,打的辉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彪带兵,真正从打牢部队的好作风和战术素养上下功夫,带出的部队战斗力基础非常牢固。

林彪带兵的另一个特点是部队内部非常团结。在四野内部,一方面是一、二、六纵等主力之间的互相竞争,另一方面是其它纵队与这几个纵队之间的主力与非主力竞争。遇到战斗任务和主攻之类的事情,往往各不相让。这样的竞争,正是林彪所刻意建设和提倡的一种良好氛围。林彪认为,部队之间有竞争性,反映了部队争强好胜的好作风和好心态,有利于部队成长和发展。但林彪对所有部队一视同仁,从来不搞亲谁疏谁,更不搞山头主义。因此四野的部队之间,没听说过内部有什么不和,打仗的时候,部队不管是谁归谁指挥,都非常配合,主动协同。建国以后,四野的部队各自东西,但只要是听说四野老部队的有人来了,不管是否认识,都是热情招待。

如果说,在我们自己军队内部评论谁高谁低很难令别人服气。那么也许敌人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了。杜聿明是先后在东北和华东与林彪和粟裕二个对手打过仗的国民党统帅,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当时既是东北剿总又是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义请杜吃饭,席间,傅问杜对东北和全国时局的看法。杜在被蒋带往东北之前,正在徐州任剿总副司令,正率领部队与粟裕指挥的华野作战,杜对傅说:“东北共军近百万,不久将南下关内作战,其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 在美陆军的第八集团军战史中,对我志愿军部队是这样评价的,“中共军队善于夜战近战,善于进行纵深实施迂回和攻击,有较强的单兵和分队作战能力,尤以第四野战军之第十三兵团诸军,战术水平更高,战斗力最强。” 第四野战军是我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支英雄的部队,它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它的光荣与传统,将永远载入青史!



(文章来源:四野子弟; 图片选辑 洪哥警影 新浪博客 )

(浏览 1,27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