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一定要全歼美陆战一师?你看看50年前,这支部队做了啥播报文章

方圆文史

我们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大致分析了“长津湖战役”时,毛主席为何不调第十九兵团入朝,而选择调第九兵团入朝的两个原因,即:第九兵团作战经验丰富,及各级将领素质较高。

在文章末尾,我们还留下了一个“彩蛋”,那就是:为何毛主席当时会力主在朝鲜战场东线发动攻势?难道真的只是应付“联合国军”在东线的发展,保障西线志愿军主力侧翼的安全吗?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详细聊一下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就认为:长津湖战役不该打,至少交战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在此地大打出手。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从地形上来说,朝鲜北部由于狼林山脉的阻隔,形成了天然的东西两部分,此处不仅地势险恶,而且两地的交通完全是阻绝的,对于大兵团而言,这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所以正因如此,就根本不存在东线敌军威胁西线志愿军侧翼的情况,毕竟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交战双方还都从未有过大兵团穿越狼林山脉的案例。

但是,在1950年10月31日毛泽东致宋时轮、陶勇的电报中,就明确指示道:“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一师等四个师为目标。”

就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来说,逐个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

而这如此宏大的战略决心,很显然还是建立在解放战争中打歼灭战的经验之上的。

要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次战役中,其特定的“遭遇战”性质,就使志愿军对美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错误低估。

因此,就有人认为:这样的决策,从战略上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从当时的战场环境来说,东线只是次要的方向,只要我军能集中力量击退西线美军第八集团军,那么从东线进击的美军第10军也就必然后撤了。

此外,东线长津湖地区,其气候环境十分恶劣,交战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大打出手,如果志愿军能将第九兵团全部兵力,或者大部兵力投入到西线战场,那么必然取得更大的战果。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争议和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持这类观点的人,其考虑问题的面太过“局限”了,只能从单一方面去思考问题。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战略家,毛泽东早就将这些问题全部都考虑进去了,他之所以要在东线战场发动攻势,是有着深远考虑的。



第一、出于对敌军战略部署的考虑

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元山、咸兴一带实施登陆后,毛泽东就已经预料到:位于朝鲜东部战线的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这3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不久后,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制定出来的所谓“圣诞节攻势”,其核心就是从东西两线同时向北发起进攻。

按照麦克阿瑟的战略部署:东线美军第10军,下辖陆战一师、步兵七师、步兵三师,由长津湖地区兵分两路向西推进;

其中一路准备与掩护西线“联合国军”右路进攻的南朝鲜部队,在位于长津湖以西的一个名叫“武坪里”的小镇汇合,然后再继续向北推进;

而另外一路,则由东向西北方向发起进攻,准备占领北朝鲜的临时政府——江界,从而切断我志愿军的后路。



等到美第10军抢占到一个实施包围的战略要点,将北部“敌占区”分割成两段之后,那么位于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便可以完成一次所谓的“大规模的压缩包围战”。

如此一来,东西两线的“联合国军”便可以乘势合上钳子,彻底消灭中朝联军,并一举占领朝鲜全境。

而这也就是说,为了达成此战略目的,位于东线的美军第10军,必将不惜一切代价翻越狼林山脉,对我中朝联军实施合围。

果真如此的话,我西线志愿军势必陷入腹背受敌之危险局面。

再说,战场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单靠对战场环境的主观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敌人战略部署的预判是完全准确的,而且这也正是他为什么会力主在东线发动攻势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出于对双方战略态势的考虑

在长津湖战役开始之前,朝鲜东线部分只有我志愿军第42军的2个师,约3万人的兵力负责警戒和防御工作。

因为在第一次战役中,我军集中了大部分的兵力在西线鏖战,所以就导致了东线兵力“空虚”的情况。

最初的时候,“联合国军”在东线也只有3个师的兵力,2:3虽然还是我军占下风,但其也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但随着美军登陆的部队越来越多,东线的兵力部署逐渐得到加强,麦克阿瑟直接将美军第10军,下辖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调往东线。

如此一来,东线“联合国军”的数量,就达到了5个师,10万余人的兵力。而我军却只有原来的3万兵力。

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我军在东线的防御坚固程度可见一斑。



东线“联合国军”大规模集结后,一刻也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向北推进!

到11月24日,“联合国军”就已经将东部战线一路推进到了长津湖南段的下碣隅里地区——中朝边境“惠山”——朝鲜东北部沿海地区“清津”一线;而西线也推进到了新安洲——德川一线。

此外,位于东线的美军陆战一师的先头部队陆战第七团,已经抵达了距离熙川不到100公里的柳潭里。

柳潭里,位于长津湖畔,处于美军整个战线的最北端,此地已经非常接近中朝边境“鸭绿江”了!

所以,从当时的战略态势上来看,“联合国军”已经从东西两线,将中朝联军压缩到了朝鲜西北部地区。



尽管此时我军在西线已经布置稳妥,但在东线的部署依旧不足,根本无法阻挡敌军从东线迅速向西推进。

倘若仅以这两个师的兵力来阻挡东线10万敌军的攻势的话,其困难程度无疑是非常大的。

而如果我军在东线构筑的防线被敌军攻破的话,那么我西线志愿军将处于被动之局面。

所以,正是出于对当时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考虑,毛泽东才决定让第九兵团加紧入朝,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预定位置,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给东线敌军一次狠狠地打击,一举扭转东线战局。



第三、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翻开美军陆战一师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该师组建于1941年2月1日,先后经历过太平洋战场瓜岛、冲绳岛等“炼狱般”的血战,其功勋卓著,战斗力非常强悍。

此外,该师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资历最老,同时规模最大的一支师级部队,其满编人员达到了2.5万人之多。

而且据说,美陆战一师自创建以来就未尝败绩,是美军中“王牌中的王牌”。

对于这支王牌部队,毛泽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比如早在11月1日致彭德怀、邓华的电报中就明确说到:

“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做预备队。”

那么,主席为何如此重视与美军陆战一师的作战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美军陆战一师作为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如果一旦被我军全歼,那么不光是朝鲜战争,甚至是对美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都会带来难以预知的打击。

第二,美军陆战一师跟中国也有一定的渊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在这些“强盗军队”中就有陆战一师的前身。

此外,发生在1946年12月的“沈崇事件”,其涉案人也是陆战一师的士兵。

此次事件,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因为它真的很令人气愤。



沈崇是北京大学选修班的一名女学生,1946年12月24日晚上,她去看电影途径东单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皮尔逊”和下士“普利查德”绑架至东单操场,行禽兽之举。

沈崇拼命抗争,大声呼救,正好一个名叫孟昭杰的工人途经此地,在听到呼救声后,立即冲上来救助,但没有成功,之后,他赶紧跑到国民党北平警察局内七分局报案。

等警察赶来后,普利查德已经逃走,警察便将皮尔逊和沈崇带回警局询问。

然而,让人气愤的是,在案发当天或第二天,《中央日报》并未将此事报道出来,直到案发后的第五天才进行报道,而且报道的内容也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关于北平学生正为此事组建正义联合会的消息。

更可气的是,在案发后,美军当局甚至还想蒙蔽大众视听,欲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开始后,美军当局才下令拘押了两名涉案人员。



此事件曝光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爆发了共有50万名学生的抗暴游行活动。

1947年1月6日,上海市总工会致电蒋介石,明确提出:严惩凶手、赔偿、道歉等要求。当天,15个民主团体强烈要求“立即驱逐美军出境”。

1月1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军事法庭在北平开始着手于对“沈崇案件”的审理。

经审判,美军伍长皮尔逊罪名成立,被判刑15年,帮凶普利查特被判刑10个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判决还算“公正”?但实际上,这样的判决并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该案件在1月30日时,就基本已经判决清楚,但在3月5日的时候,驻华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塞缪尔·霍华德才正式批准军事法庭的判决。

那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塞缪尔·霍华德虽然批准了,但该判决还得需要华盛顿的海军部长批准后,才算正式生效。

当然,也许你会说“凡事都有个过程”,但在1947年6月中旬,海军军法官却以证据不足为由,建议释放皮尔逊并恢复其伍长职务。

最后,该犯人在美国又因所谓的“证据不足”而被释放!所以你看,这就是所谓人权、自由、平等的国家,其虚伪狡诈、道貌岸然,昭然若揭!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我志愿军能在东线战场一举歼灭美陆战一师,那么不仅能沉重打击美军士气,动摇其继续在朝鲜战争进行下去的决心,还能从很大程度上鼓舞我军斗志,重新树立起中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尊严。

所以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力主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发动攻势,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考量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敌军战略部署,还是战前双方战略态势,亦或是战役的政治价值来看,毛泽东力主在东线长津湖发动攻势,是有着十分慎重的考虑的。

不过,“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战场态势、地形、兵力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未能全歼美陆战一师,如果不考虑战略意义的话,这怎么也算不上一场胜利。



我第九兵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了东线美军的进攻,但毕竟也让瓮中之鳖的美陆战一师逃离了包围圈。

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者都认为“长津湖战役”不能算作是一场胜利,应该是双方打成了“平手”。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毛泽东对此次战役的评价却是:“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这难免和战役的实际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但真的是这样吗?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真的不是客观评价吗?

当然不是!毛主席对此次战役的评价,是客观、实事求是,且不容置疑的!而至于原因如何,因篇幅有限,我们下文再接着聊!

(浏览 61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