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辉煌

【镜头13】 一局胜棋传佳话

—好在这是人民心中的记录

﹙时间1938年—1939年﹚

在左权县太行抗战民歌中,有一首《拥军公约》是这样唱的:

军队人民是一体,骨肉不分离,你也爱护我呀,我也爱护你。

做鞋补袜缝衣服,件件都耐实,好房军队住呀,好米军队吃。

军队问咱借东西,借啥就给啥,军队买东西呀,不台高市价。

有了采号伤病员,吃喝要照管,帮助子弟兵呀,生活不困难。

军队前线打胜仗,咱们送茶饭,军民团结紧呀,胜利不费难。

民歌用老百姓的话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淳厚、朴素、真诚的爱戴,这也许仅仅是行动上的表现。要看左权人民群众内心世界军民情谊的丰实与底蕴,还是要耐心地听听传于民间的这个动人故事。

在129师时下的驻地,一直流传出着至今仍然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这就是与129师将军下棋的传说。其中将军是谁,是住西河头村的刘伯承,还是住马厩的385旅旅长陈锡联、陈赓、陈再道呢?时间长了,传的人多了,到底是哪位将军,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个故事在初创阶段的129师驻村传的有鼻子有眼的。部队住的时间长了,军民关系融洽了,相互之间情感就加深了,反映军民情谊的故事传遍了太行山。

在农村,老百姓坐大街、下象棋几乎是村里常有的事。

这一天,村里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坐大街,下象棋。当棋下的正火热的时候,一位当兵的走了过来,从他的装束看上去,他不是一个普通当兵的。他一边看一边饶有兴趣的表情,引起在场的人们格外关注。当他看见这时有位老态龙钟长者,棋下的很有套路,满脸银发,棋艺稳健,谋略很深,于是就上前来十分有礼貌地相邀与长者对局。这位老者把过来要下棋的这位长官上下打量了一番,热情地让座,心中已有了几分猜测。来者气度不俗,衣着装束绝非一般当官的,便迅速主动起来与这位“首长”握手坐定,并十分礼貌地主动让对方执红子相让,于是,二人对局便开始。

棋下开了。一个当头炮,一个马上照,一来二去,步步有招。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柔中有刚,一张一驰,步步出奇。咋看老将受困,刹那间又化险为夷。围观的人看的十分投机。观看部队领导与老百姓下棋,这是难得的采呀,引起围观者的极大兴趣。棋下半局后,这位首长深感老者出手不凡,深谋远虑,步步有招,几乎无隙可乘,步步在指挥和掌控着整个局势。心里琢磨要胜此局,恐怕不易。他习惯地掏出脯表看了一看,然后又继续走着。殊不知他这一习惯性的举动引起这位老仗的格外注意。于是这位老丈伸了腰,理了理胡须,漫不经心地与对方又静静地轻松走了几步,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这位首长仔细一看,刚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怎么顿时路转峰回柳暗花明呢,下手的时机到了。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信手走出一步律马车,一局终了。

赢了,全场一片喝彩。

这时,等候部队领导的小鬼早已在场外边守候多时,首长回头一边向小鬼示意,一边急忙站了起来,与老者紧紧地握握手,说声“谢谢,后会有期”就匆匆远去。

老仗乐滋滋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围观者一声惊叫,“不是把红棋的老将困中啦吗?咋么对方赢啦。”大家也都十分惋惜这一局输的太惨,却难解其中之味。

对于这位首长而言,这一局棋虽赢了,他兴致勃勃地冲向战场,指挥战士,打了几个漂亮仗,此是后话。但是,那位老者的一招一式,与他对局的一举一动,一直在部队首长心中回味无穷。心想,只要再有机会,我一定要向这位老乡当面请教。

也就是一个星期十天多过后的不久,这位长官再次出现在大街。这时大家不一而同地暴以热烈的掌声,部队首长十分谦恭的与老者握手相坐,一定要向那位长者讨教讨教。老人家十分谦虚地说出了心里话。

“那天,我是估摸到首长要出征上战场去呀,不想过多地耽误时间,我们不是应该要为咱部队鼓劲加油才好嘛。将军要出征,一定要有好心情,带点疑虑上战场指挥,倘若出点差池,我这个老头不就成为千古罪人啦吗?

 “言重了,言重了”。

“想必是得胜归来了吧,恭喜,恭喜,”说着两人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着,部队的首长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老百姓是时时事事都在关心着部队的打胜仗啊。这使部队首长感触很深。上前去把老者紧紧地抱在怀中,久久难以离去,在场的群众响起热烈的掌声。

后来,是在一次大会上,他就把这个故事讲给战士们听,他说,人民群众对子弟兵达心眼里寄予厚望与热爱,时时处处给我们鼓劲加油,要不是一局胜棋,我都看不出这位老大爷的心那。一棋胜局中,军民心相印,无言相对局,隐含烽火情。群众对子弟兵早一点赶走日本鬼子的厚望,都布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间长了,后来老丈与首长的对局习以为常。但是,人民群众的那一份救亡图存的盛情,那一种言不由衷的精神力量,随着这个故事不约而同地在根据地迅速传开,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在鼓舞着,传播着,玩味着……。

一局胜棋传佳话,烽火熔铸军民情,

何时等得将军来,畅叙太行满园春。


【镜头14】 煤窑沟伏击战的胜利

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辽县       

﹙时间1939年1月﹚

据左权县原党史办主任,左权县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专家程文华老同志的《386旅在辽县》一文载:

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后,其所属以陈锡联为旅长的385旅于1937年12月进驻于距西河头2.5公里以西的马厩村。此前,386旅的772团曾选派一个营的干部来辽县扩充部队。在中共辽县县委各级党组织的配合下,经过短短两个月的组织发动,圆满的扩充一个新兵营。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八路军的动人事迹,获得129师司令部的嘉奖。1938年2月22日,129师386旅的771团、772团取得长生口战役胜利后,于2月28日在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政治委员王新亭的率领下,进驻辽县寒王镇。3月1日移住辽县城。是日,陈赓到西河头村开会。晚上,在129师司令部召开团以上干部汇报。1938年3月4日,386旅所属部队由辽县城出发向武乡、墨登一带去执行新的任务。

陈赓将军转战太行,戎马生涯,日理万机,受到太行区特别是辽县人民的爱戴;1938年4月7日﹙即“三大战役”结束﹚,386旅随即返回辽县,1938年4月21日,386旅奉命转移,771团、772团宿营辽县长城、川口一带,4月26日,司令部决定成立路东纵队,﹙辖769团、869团、曾国华支队﹚,赴平汉路以东地区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日军回师华北以后,在晋冀豫区周围增兵八万余人,妄图摧毁我八路军、中共北方局和其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晋冀豫根据地。对此,我八路军在布防上也做了适当调整,应对敌人的进攻。在1939年1-2月间,日军对冀南“扫荡”期间的同时,发动对晋冀豫区进行“扫荡”。1月22日到2月1日,正太线的日军第四浑成旅团和日伪军出动六千多人,分三路“扫荡”和顺、辽县地区。烧杀抢掠的残酷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次除日军外,增加了不少的日伪军、汉奸;日军还强迫中国人杀、枪、奸淫中国人,并诱骗群众为其送情报;配合军事行动,敌特机关指使武装汉奸猖狂活动,利用经过训练的汉奸发展组织特委网。我129师主力部队在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进行反“扫荡”作战。

1939年1月26日晚10时,129师386旅772团接到师部的紧急命令,从距辽县城100公里以外的河北武安阳邑出发,向辽县城方向急行军。漆黑的夜晚,战士冒着严寒翻山越岭,一夜行军,赶赴辽县东大南庄待命。根据敌情的变化,1月28日天刚蒙蒙亮,一营又赶到煤窑沟口,还没有来得及进入阵地,我后续部队还没有赶到,就遇到敌人的先头部队。

煤窑沟是日军从辽县城通往东乡粟城、中寨、店街、拐儿的必经之路。从店街村向西的茶棚岭上是深山峡谷地带,地势悬崖陡峭,山林丛生,是伏击敌人的好去处。部队紧急设伏于道路南北两侧对峙的山中密林深处,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当时,鬼子抓来了寺平村副村长高鹏飞威逼带路。机智勇敢的高鹏飞是诱骗日军走小路进入设伏区后,然后,临危机敏,利用自己对道路熟悉的优势,在崎岖山路有利地形处巧妙脱身。386旅772团一营指挥员密切注意敌人的运动状态,当敌人进入最佳的设伏区域,我军立即悄悄地从山上小路机动地抢占店街东沟口的制高点,封锁了沟口。这时我八路军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先后击退敌四次进攻,消灭日伪军400余人。

772团及兄弟部队圆满的完成伏击任务后奉命撤出阵地。战后,辽县抗日政府奖给高鹏飞“智勇双全”四个大字的锦旗一面,华北的《新华日报》还分别以《智勇双全的辽县以村副》为题,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772团及参加本次战斗的兄弟部队均受到129师和决死纵队的司令部嘉奖。

此役胜利,辽县人民群众立刻就编出两首抗日民歌:

        庆祝煤窑沟伏击战大胜利

1、骑洋马来戴皮帽,鬼子进了煤窑沟,

        土枪轰来机枪扫,哼嗨吆,打得鬼子屎尿流。

2、爬的爬来走的走,汽车背后拖人头,

        嚎得嚎来叫的叫,哼嗨吆,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第二次反扫荡中,1939年7月6日 敌占领沁县、武乡、辽县后,分路向榆社以西的云族镇时,八路军386旅予以重创,其他各路军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八路军385旅的石匣狼牙山伏击战、386旅的煤窑沟伏击战就成为年抗战中129师在辽县作战的有名战例,陈赓、陈锡联两位将军的美名传遍太行山。


【镜头15】  狼牙山战役与“老二团”

—记陈锡联将军浴血烽火于辽县

﹙时间1938年7月—1940年10月﹚

在八年抗战中,太行山左权县这块红色的历史土地,到处都是埋葬日本鬼子的汪洋大海,村村寨寨到处都铭记着八路军129师与鬼子浴血奋战的动人战事。三八五旅老二团和陈锡联将军威震全县,誉满太行。其中石匣狼牙山就是敌我双方争夺焦点,也是敌我双方激战交锋的战事多发地。石匣狼牙山地处辽县城西大门,西边有敌管头炮台,东有七里店炮台和盘城岭炮台。根据现有资料和民间记录,参照《二野》《八路军总部在麻田》《战史》《史稿》等相关文献史料核对,三八五旅老二团直接在此处与日寇进行过多期重要的激战。

三八五旅老二团,属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

据《二野战将》称,时陈锡联任团长。385旅是由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改编而成,是一支战绩辉煌、战斗作风顽强的部队。徐向前总指挥曾用狠、硬、快、猛、活,五个字概括他们的战斗作风。129师挥师东渡后,1937年10月,震惊全国的“火烧阳明堡战役”胜利,记录着他们英雄风采。这一次作战胜利,通过无线电讯传播全国,赢得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赞扬。

129师深入太行,司令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后,三八五旅就驻扎马厩村,后又驻寒王、拐儿等村庄。在刘邓的直接指挥下,太行作战屡建奇功。陈锡联同志后来称,“辽县就是385旅的家”。著名的狼牙山战役,于1939年7月和百团大战的期间的1940年9月,385旅在此对日先后进行过两次激烈交锋,打得鬼子屁滚尿流。

据《史稿》载:

在第二次反九路围攻时,1939年7月,日军集中五万余重兵,分九路向晋冀豫根据地进行又一次大规模地“扫荡”。这次使用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见的。敌人企图合击八路军主力于辽县、榆社、武乡地区;这次反围攻是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的。7月3日开始,八路军在正太、平汉、同蒲等线进行破袭,并以小部分伏击、阻击出犯之敌,主力集结于武乡西北和辽县西南地区待机歼敌,7月5日辽县县城沦陷。7月6日 敌占领沁县、武乡、辽县后,分路向榆社合击,遭到三八六旅沉重打击。敌回窜时,385旅主力在辽县以西石匣村附近的狼牙山设伏歼敌一个大队,毙伤三百余人,缴获辎重甚多,取得狼牙山伏击战胜利。

为了鼓舞全县人民的抗日斗志,我文化工作者迅速将传颂在民间的抗日战歌编写成抗战民歌,唱响整个太行地区。其中著名的歌词“三八五旅老二团,夺了鬼子轻机关”一句就是对此次战役胜利的热烈歌颂。

《石匣有个狼牙山》

日本鬼子真毒辣,和顺出发分两岔,

一路沿着平辽路嘛么呀哈,哎格呀哈一路寒湖到石匣。

石匣有个狼牙山,那是鬼子要命关,

三八五旅老二团嘛么呀哈,哎格呀哈夺了鬼子轻机关。

老二团来真勇敢,活抓了鬼子的指挥官,

抢了鬼子的大洋马么呀嗨,哎格吆吆打得鬼子丧了胆。

这一首抗日民歌的唱响,385旅老二团的威名和英雄故事在辽县和整个太行地区广为传颂,385旅老二团,即769团也称老九团就成为八路军129师浴血太行胜利者的象征,深受辽县人的爱戴。在战争年代,这种爱戴,是老百姓的倾心奉献和流血牺牲,闪耀着血染的风采。

第二次狼牙山战役,发生在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

据《战史》载,1940年9月22日,第129师下达榆辽战役的作战命令。386旅772团,第16团决死一纵的25团、38团为左翼,攻取榆辽路西段榆社、沿毕、王景3据点;以385旅并指挥新编第11旅之第32团为右翼,主力攻取榆辽公路东段管头、铺上、小岭底等据点,一部扼住辽县以西狼牙山,阻击辽县可能西援之敌。战役攻坚于1940年9月23日23时发起,次晨辽县之敌西援,被扼守狼牙山阻击击退,榆辽线守敌孤立。386旅经过四次强攻,将守敌400余人大部歼灭,生俘10余人,缴获各种炮12门,轻重机枪17门,步枪200余支。右翼,进攻管头的部队即385旅,在占领敌1座碉堡后,未获进展。27日,另一部攻取石匣据点,经一昼夜激战攻克。歼敌50人俘日军12人,至此辽县以西,除管头据点外,均被攻克。同时,辽县以北的寒王据点战役,也被新编第十旅攻占,辽县已陷入孤城。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担任此役指挥的陈锡联以及第129师指挥所,当即按照预定计划,并已调集左右翼队主力于辽县以西马厩一带,部署收复辽县城。但就在这时,发现和顺、武乡之敌已分别向辽县城和管头方向增援。鉴于这一紧急情况变化,八路军总部决定,第129师暂停进攻辽县,转移主力于红崖头、关地脑地区。29日,第13团攻克管头,这就是我方第一次攻击红都炮台胜利。

对此,在《二野》中记录的更具体:

百团大战中的“榆辽战役”陈锡联任右集团总指挥。陈锡联对这一段地形十分熟悉。马厩、石匣、拐儿、寒王镇他都住过。在战前动员时对战士们说:

“这一场战斗是在辽县的土地上进行,我们385旅的指战员要明白,辽县是我们385旅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这一仗,一定要打出我们的威风,同时也要打出老百姓的骄傲和自豪来。大家想过没有,辽县仅7万多人,男男女女除小孩子外,他们都是我们部队的一员,甚至,小孩子也是我们战斗的一员。那一次战斗他们都是跟我们在一起,辽县老百姓现在的生活是糠菜半年粮,难道他们就没有好粮食吃吗?难道,他们就喜欢吃糠菜吗?都不是,而是他们把好的粮食省下给我们了。”

他又接着说,“在太行山坚持斗争,是艰苦的英勇的。不仅英勇,还要英勇地牺牲。但是,还要看到牺牲的不仅是军队,还有老百姓。我们旅在辽县打了不少仗,战斗负伤后,老百姓你背一个我背一个,背回家,每一次战斗都是这样,部队保卫了他们,他们又支援了部队,既是鱼水关系,也是血肉关系。所以我说这次战斗要打胜,要打得让老百姓痛快开心。”

郑国仲团长一听说攻克石匣狼牙山任务交给769团,立即报告说:

“报告旅长,老九团决不辜负旅首长的希望和重托。”

这时,769团跟旅指挥所前进到狼牙山地区。

据《二野战将.陈锡联》载,辽县是古代军事要地,经常发生战争。清代县内可查到墩台19处,其中就有铺上、管头、石匣。石匣是榆辽线上200多户的大村,离辽县城15里,是辽县的门户,日军1937年7月占领辽县后,先后派山本、水井中队的一个小队,进驻石匣。日本把王爷庙的老百姓赶走成兵营。在西边还修了炮楼、碉堡、哨所,防守严密。

27日清晨6时发起攻击,几次攻击,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压了回来。太阳西下,我军再次发起攻击,3营担任主攻,1营为预备队。突击队将敌铁丝网全部砍断,3营攻占敌两个碉堡。日军在垂死挣扎,并放毒气弹。这时,陈锡联和郑国仲发现河边有不少战士在嗽口、洗脸。战士报告说,部队都中毒了。

陈锡联告郑国仲说,“看来,敌人是支持不住了。”他安排部队休息一下,等天黑,正面再加一个连,右侧把特务连拉上,从村东打通寨墙、民房,攻进去,争取今晚解决战斗。

天黑,又一次发起攻击,日军不断发出照明弹窥测八路军进攻方向,企图夺路反扑。我从东向西,穿过民巷,直逼敌炮楼,用一排排集束手榴弹炸散毒气,三连7排长用一篮子手榴弹朝敌炮楼扔去,日军的仓库被手榴弹击中起火,熏熏烈火把反扑的日军照的一清二楚。在我猛烈的炮火下,日军哇哇直叫,炮楼攻克,拿下石匣,扫除辽县城障碍。

这就是八路军129师385旅老二团以及陈锡联同志在太行辽县战斗中,在石匣狼牙山战役取得的胜利记录。

陈锡联将军对辽县有一种特殊的战斗情缘,在上述故事中已经看的十分清楚。我记得1988年秋,专程上门拜访陈锡联司令员,这种感触必有更深的一种直觉。他一听说是辽县的县长要上门拜访他,已是八十高龄的他,柱着拐杖,兴致地走出前厅把我接到客厅。握住手后,情不自禁地对我说:现在咱们辽县,是15万人口啊,有七万人听不到广播,八万人看不到电视,这行吗?我是要直接给黄镇讲的,那不行,这太让辽县人民失望了。

我很兴奋地问道,陈老总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人民日报内参》上登刊的吗。我是政协常委,每天都有内参。每天看报子,就是喜欢看家乡发展变化。随后他就拉开话匣子。

他问道“拐儿河滩现在还是乱石滚滚么?”

我马上汇报说,现在已经修了不少滩地,建起不少灌溉渠,通了油路,变化大了。他连连点头。

接着说,“当年,我们和敌人遭遇,战斗非常激烈,我的眼睛就是那儿挂的采。那时候啊,在敌人炮火面前,老百姓根本不顾敌人机枪扫射,把我背起来就往家里走。回到家中,什么吃的啊、喝的啊、用的呀,又要换药、又要洗漱……,说着他陷入了往昔的深思。

他的夫人一直暗示我,只许30分钟时间,结果座谈了整一个小时。他说“那时候,子弟兵和老百姓,可真是鱼和水,分不开,是一家人哪。那可是要流血牺牲的。我们先是驻马厩,后来石匣、寒王、拐儿。驻地多,战斗多。狼牙山据点争夺、榆辽战役、打管头炮台、清漳河战役、进攻辽县城、血战拐儿河滩,我们打到哪,老百姓的担架队就跟到那里,前线送水的、送饭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能上前线的,都来了。我们前面打,老百姓后边跟,感人啊。他们图什么?只要部队打了胜仗,老百姓什么都舍得给。几乎所有战斗经常是这样”。

他越说就越激动。握住我的手说,“县长啊,你说,我能忘了他们吗?那可是在与豺狼在拼命啊”。

我紧紧地握住老首长的手说,陈总对太行的关爱,就是老家发展的希望,非常感谢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后来,他直接打电话给黄镇同志,要求一定要解决辽县广播、电视的发展问题。第二天我一进黄镇同志哪里,黄镇同志握住握手,第一句话就说,陈老总的电话已经先你一步到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战斗在太行,胜利在太行,建国后,思念太行,关心太行。这种心系人民的伟大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镜头17】  烽火云阳意  疆场殇离别

—陈赓将军与爱妻王根英奇缘

﹙时间1937年8月—-1939年3月﹚

部队驻村不久,386旅旅长陈庚将军的夫人王根英同志就来到西河头村,为司令部供给部的政治处指导员,就住在西河头村北沟巷常金林家大院。供给部在是129师一个庞大的后勤装备供给机构,有缝纫厂、修械厂、染坊、被服厂、皮革厂、饼干厂、物资供应处以及等后勤装备服务单位均所属供给部负责。王根英同志承担着129师后勤保障的工作重任。

2007年,我们在调查西河头村驻房时,房东大娘王玉仙老人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供给部就驻俺家院,王根英来就担任政治指导员,她住东房。王根英中等身材,一脸秀气,干练大方,坚持原则,爽快利落,对乡亲们关怀备至。相处时间长了,我们和她说话也很投缘了。一次,她悄悄跟告说“我丈夫就在129师,在前线作战。他忙得很,很难与他见一面”。

一次我偷偷地问“你想他吗”?

一时沉静之后,王根英眼角挂满了泪花,然后她默默地对我说:

“想。他战场奔波,一心想着打鬼子。他在那,不告我,有时,偶尔组织上告诉了,战场转移,又天隔一方。习惯了,忙得想都顾不上”。说着,他也苦笑起来。“最担心的是战场的子弹,不长眼睛呀。”说完,她看了我一眼,眼里冒出坚定的目光说:

“小鬼子一天不消灭,老百姓就没安生日子过。”

王根英与丈夫陈赓将军爱情故事,是王玉仙老人的讲述,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驰骋在历史的史料之中,这里整理献给大家。

陈庚将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传奇式的将军。他与王根英的爱情故事,充满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热烈、曲折、传奇、趣味、感人,历经他们早期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到国共合作、大革命的白色恐怖、北伐战争,云阳奇遇、太行滴血、疆场饮恨的曲折过程。

据《二野》和《二野将军传》以及相关资料表明,记录了他们忠贞爱情经历曲折的历史过程。

立志报国,上海热恋。陈赓将军的爱情经历非同寻常,12岁家中就定亲,13岁毅然参军。就为此,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几经周折,父亲早年的定亲才作了结。大革命初的1923年,陈赓同志来到上海,在一所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举办的夜校当文化教员。当时上课的人,都是大革命初中共顶尖人物,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任弼时等。王根英是上海沙场的一名工人,是夜校第一批学生。在哪里,他们真心相爱。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王根英作为上海党代表参会,会后两人武汉结婚。尚未渡过蜜月,便匆匆赶回上海。

黄埔三捷 经历传奇。1933年,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陈庚将军因党内顾顺章的叛变,在上海不幸被捕,后押解南京。对陈赓的被捕,在中国大地上只有两个人非常着急。一是王根英,她非常着急自己的丈夫,此后,连她也被迫隐蔽乡下,但不久不幸被捕。

另一个人,就是蒋委员长。对此引起的极大兴趣。陈赓将军曾对蒋委员长有过救命之恩。据《浴血荣光.金一南》载,陈赓原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时有“黄埔三杰”之一之说。陈赓毕业后,曾一直受到蒋委员长的赏识。因为陈赓在东征作战中战绩卓著,担任连长时就攻无不克。当时,蒋介石把陈赓这个连调为总司令的警卫连,陈赓任连长。

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一次,第三师和广东军阀林虎的队伍相遇,在华阳附近被围,情况十分危急。蒋介石命令连长陈赓去传令,不许撤退。蒋介石在几个月前,蒋介石与廖仲恺共同签署连坐法令,规定“如一班同退,只杀班长。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 这时,第三师在敌人炮火压迫下,处于全线动摇之中。当此之时,蒋介石就连想杀的人都找不着。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势下,蒋还站在那里大声叫唤。陈赓见状,上前去背起老蒋就跑,一直跑到河边,上船摆渡过了河,方才脱险。蒋后来感慨地说,仰仗总理英灵,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话虽这么说,却也知道是陈赓实实在在的救了他一命。1931年,一听说陈赓被抓了,且来到上海,蒋介石大喜过望,一面下令好生接待陈赓,一面要把他劝过来,不要跟共产党干了。陈赓丝毫不为所动。一天,蒋身边的人告陈赓说,校长要来看你,陈赓坚持不见。这时委员长已到门口,陈赓在抓起一张报纸挡住脸。几番张望,陈赓还是不放开脸。蒋介石明白了陈赓不想见他,只好离去,并告身边人,要好生待他。

据《二野》称,后来,是在宋庆龄等人的营救下,1933年出狱后进入中央苏区的。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陈赓回到延安,后与八路军一起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后任129师386旅旅长。鉴于烽火战事频频,他与爱人一直失去联系。对后来王根英被捕的一切,陈庚将军是全然不知。

而此时的王根英仍在狱中。1933年12月被押解南京。在党组织领导下,她坚贞不屈对敌斗争,在狱中渡过四年多时光。抗战爆发,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营救下,才获释放。出狱后,王根英跟着周恩来来到西安,然后,马不停蹄赶到陕西云阳的八路军总政治部。

烽火燃起,云阳奇遇。当时,八路军整装出发,准备渡河。就在八路军的总政治部,陈赓在一次汇报完工作准备告别。邓小平哈哈大笑起来,“好,好,好,不忙,不忙。”然后,突然告诉陈赓,“你,现在的任务是要见一个人。”然后意外深长地说,“你可要好生待她吆。”说罢,邓小平退出,“要见的谁呢”?陈赓将军一时摸不着头脑。

这时,出现在陈赓将军面前的不是别人,原来是上海白色恐怖中,他多年失散的爱妻王根英同志。陈赓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上海一别,天隔一方,烽火沙场,意外重逢,简直令人震撼。

无情最是真豪杰。那一夜,陈赓将军未能入眠。他坐在炕沿上,手指轻轻地弹动着王根英清软柔润的头发,沉寝在爱情的奇遇与国恨家难聚散离合,颠沛奔波的爱恨情仇之中。这一对历经磨难的夫妻,云阳终于团聚,有感于党组织对他们深切关怀,有感于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爱情忠贞如一的王根英一片情怀之中。

在《陈庚日记》中这样写道:

“8月27日,上午,乌云密布,下午,微露晴意,大家都形喜于色,昨日根英由西安到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同志加菜为我们庆贺,并另辟一室,使我们作竟夜之谈。是夜,彼此互述离情,直达深夜,尚无疲意,其快乐胜于1927年武汉新婚之夕。根英狱中四年,艰苦备尝,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立场,不为动摇,使我对她更加敬佩,从此,我们俩的爱情更趋稳定,而绝对不可动摇。”

按照陈赓的日记,此次相会,竟成绝别。

烽火疆场,太行饮恨。王根英在当时八路军总部政治部陕西云阳只住几天,陈赓将军就作为八路军129师第386旅旅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别后,王根英又先回到延安学习。半年过去,邓小平、陈赓、王根英又相继出现在太行上。1938年1月15日,邓小平来到西河头村。1938年春,陈赓将军多次到西河头村开会。但是,王根英是1938年6月才来到129师司令部西河头村供给部工作,真可谓別时容易见时难,挥手自此去,从此天涯孤旅。

据《二野战将》中载,

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的师供给部遭到日军袭击,王根英不顾个人安危,把分配给她的一头骡子让给他人,自己徒步与与警卫部队一起突围。冲出敌人重围后,她突然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带出来,不顾战友的劝阻,毅然返回村子,结果与日军遭遇,中弹身亡。

据《二野战将》载:

王根英牺牲时,陈赓将军正率386旅,刚从香城固﹙冀南,河北邱县﹚的战斗获胜归来太行之时。

部队在进行战斗总结,看了电文,他全身震动,声音突然变哑。独一人来到积雪开始融化的树林,紧闭着嘴,默不作声。他整个身子在微微发抖。他打开日记本,沉痛地写下:

“3月8日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写完,朝司号员大喝一声,“吹号,集合,我要带领全体战士宣读抗战誓词”。宣誓结束,有战士胆怯地问,“首长,你怎么哭啦?”

陈赓忍者泪水说:“我的老朋友死啦。”

确实,噩耗传来,陈庚将军忍者巨大的悲痛,一直无法提笔继续写他的日记,直到1939年4月17日起,他才继续写他的日记。王根英牺牲后,陈赓起誓,守节三年,三年不娶。真的,也就在第四年头上,才娶了后来的妻子傅涯同志。  

对于陈赓将军与爱妻战火中重逢这段往事,我们根据《二野战将》和金一南先生《浴血光荣》一书中对陈耿将军的有关历史史料第一次批露,以及发生在西河头村王根英同志的驻地民间记录可以看出, 1938年6月后,王根英到达129师司令部西河头村,陈赓将军正是血战疆场,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之时。当此之时,邓小平为129师政委,而陈赓将军又是他最得力的战将,他对陈赓和王根英情况了如指掌。然而,在陈赓的日记中明确记录着,云阳相聚,竟天各一方。完全可以说明,同在129师,却始终未得相见。这是战火纷飞,将军与爱妻“相见难欢”的战火中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上海奇缘,武汉新婚,白色别离,天各一方,云阳有情,烽火疆场,恩爱夫妻殇离别,太行饮恨。构成陈赓将军爱情婚姻奇缘的完整故事。它告诉我们,陈耿将军为拯救民族,置身烽烟斗顽敌,沙场无暇会根英,舍生忘死,忠于党忠于人民抗战事业的思想情怀和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镜头18】 彭总司令就是住过西河头村

 —与鹿钟麟谈判后回到辽县城的

﹙时间1939年6月﹚

据《高级将领传》称,太原、武汉失守后,日军果然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从华中抽调部队“扫荡”华北,从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另一个广阔战场。八路军在敌后经常抗击着五分之二以上的侵华日军。这时,八路军已发展到15万。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方针的变化及其诱降活动的加紧,汪精卫卖国集团的公开投敌,美英等国进行“东方慕尼黑”的劝降活动,由于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惨败和畏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日益增长,晋冀豫根据地就陷入日军进攻和反共顽固派的夹击之中。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秘密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并成立“防共委员会”;1939年3月,阎锡山在陕西“秋林会议”鼓吹“中日不议而和,国共不宣而战”的反动谬论,并告诫他的军政领导骨干,“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1939年6月,薄一波、戎伍胜在三五专署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介绍秋林会议的斗争情况。中共北方局和杨尚昆提出,“巩固山西内部团结”“拥护阎锡山坚持抗战”“巩固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等口号,要求全体军民提高警惕,防止突然事件。

1938年6月,蒋介石看见八路军在敌后迅速打开局面,乃委派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八路军为团结抗日,派兵护送鹿钟麟进入冀南,又让出南宫等三个县为其驻地。结果呢,鹿钟麟到冀南,就撤换抗日县长、专员,另委派反动官员,挑起“摩擦”。这时,反磨檫斗争已在升级。

为了团结抗日大局,1938年11月,1939年1月14日,129师的刘伯承奉命两次与鹿会谈,重申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抗日合作的主张,但他毫无诚意。这时,按照国民党的意图,在日军停止正面战场的进攻之后,大量派兵北上,向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收复失地”。日军不进攻了,国民党却向共产党进攻开了,残杀抗日军民,制造一系列的骇人听闻的惨案。为此,彭德怀奉中共中央之命,先后赴洛阳、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阎锡山谈判。

据《八路军总部在麻田》记载:彭德怀曾于5月26日—29日于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在辽县下庄举行谈判;彭德怀又于1939年6月14日,在河北省与鹿钟麟会谈后再次来到西河头村。是时,辽县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县长欧阳景荣主持大会,上党西盟中心负责人陈大东致欢迎词,彭德怀副司令、刘伯承师长在大会上讲了话。大会结束后,彭德怀副总司令再次来到西河头村。它表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129师驻扎西河头村期间,彭德怀副总司令确实两次来到过西河头村。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绝对保密的。

事实上,彭德怀第一次住西河头村就是第一次与鹿钟麟下庄谈判后,就秘密回到129师司令部西河头村。这里的依据是,

其一、在《八路军总部在麻田》的另一处记载,5月30日,385旅在辽县马厩村举行运动会,检阅整军成果。这说明它与当时晋冀豫区集中整军有关系。史料记载表明,1939年,晋冀鲁豫区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的整军计划,安排在1939年3月起开始整军,在艰苦的反“扫荡”、反摩擦斗争的同时,抓紧时间进行了整军。要求每期3个月,到5月30日,正是385旅的整军任务结束之时。谁来检阅整军,彭德怀检阅129师整军成果理所当然。这是刘伯承的特意安排。

其二,在当时错综复杂历史条件下,彭总的安危,概莫大也;此前,刘伯承曾先后与鹿钟麟进行两次谈判,这次彭德怀两次与鹿钟麟的谈判,八路军总部驻潞城,从工作角度,彭德怀从潞城过来,两人同办一件事,交换意见,有备而去,关乎全局。所有说,彭德怀两次与鹿钟麟会谈,全是由129师刘伯承师长具体安排护送的。

其三,在《太行根据地画册》中有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是1939年“彭德怀副总司令刘伯承师长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会谈后合影”,就完全说明,原来到河北谈是刘伯承师长一起去的。那返回就住129师司令部西河头村。彭德怀第一次驻村就是5月29日, 30日马厩检阅整军。

从彭德怀与鹿钟麟的两次谈判表明,太行革命根据地创建阶段,在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在争夺太行战略要地上,内部的摩擦不断,直到1939年12月,终于发生了“十二月事件”。时国民党右派发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到1940年5月被粉碎。开创太行根据地,太行军民始终面临着“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斗争局面,足以说明创建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和尖锐性。


【镜头19】  红日照遍了东方

你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吗?

﹙时间1938年7月﹚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这支雄浑激越的著名抗战歌曲,是由作者桂涛声作词,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作曲,以合唱歌曲的形式,1938年7月起,唱响太行传遍全国的。时下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歌后,亲自抄录了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全军学唱《我们在太行山上》。从此,在八路军中,在太行根据地到处都能听到这支首鼓舞人心的歌曲。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作为自己的队歌在歌唱。

全曲以气吞万里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始终展示着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太行军民与日寇法西斯强盗进行的一场气壮山河殊死搏斗的历史画卷。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却是129师和太行军民永远的骄傲。这是特殊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特殊的文化现象。

“七七卢沟桥事变”,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华北在告急,黄河在咆哮,长城在呼啸,太行在震怒。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响亮地发出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宣言,与全国人民一道“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八路军129师奉命挥师太行,挺进华北,并向全国同胞发出了“势与华北共存亡”庄严的承诺,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八路军129师速于1937年11月15日进驻山西省太行深山的小山村—-辽县西河头村,实施重大的战略转移,迅速组织动员太行军民开展游击战,吹响了开辟以太行山为以托的晋冀豫革命根据地的进军号角,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1938年2月到4月初,日军以重兵力向太行山中东南地区发起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妄图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刘、邓、徐向前指挥我军取得长生口、响堂堡、神头岭伏击敌人“三战三捷”,又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对敌斗争的重要战役,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歌曲就是以这样的历史背景产生的。

《我们在太行山上》热情地讴歌太行山上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歌词作者桂涛声从世界东方的历史着眼点出发,直击“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铁蹄横行恣肆烧杀抢掠蹂躏中国人们的滔天罪行。对日寇的这种毁灭人类,毁灭正义,毁灭文明,毁灭自由的法西斯行径进行无情的鞭笞。以“千山万壑,铜壁铁墙”铿锵激荡的词句,描绘了太行山军民气壮山河威武雄壮奋起杀敌的战争场面,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细节真实,生动地刻画出太行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民族捐躯赴国难的牺牲精神。“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它在哪里灭亡”,正是对太行军民积极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指示, 广泛地开展太行游击战争的热情赞美。

在歌唱方式上,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歌曲一路充满生动战斗的豪迈情怀而一往无前。

特别是“气焰千万仗”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军民团结奋斗前赴后继献身精神和不把小鬼子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壮志豪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充满革命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提醒的是“烽火”一词,它融汇和至始至终激荡着从周秦汉唐以来,中华民族抗击一切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正义感、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召唤力。它所唤醒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向无敌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对全民族的历史震撼力,唱响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浴血烽火的时代主题;红日照遍了东方一句,既是起兴开头,更是对未来的召唤。

当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把从1937年到1938年7月发生在太行山上的一切抗战文化信息综合点击、对比,只要冷静地加以分析,并且作现实的历史对接,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一历史时空,却却是在毛主席、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直接指挥下,129师、中共晋冀豫省委进驻辽县西河头村,点燃抗日烽火,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斗,并取得出师太行,首战告捷的重要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郑重的交汇历史时空的一切文化信息,它给予我们的历史启迪,当应该引起所有左权人民、太行人民对这一段历史的心驰神往,引以为自豪与骄傲的历史。那是因为1937年11月—1939年7月,八路军129 师司令部就驻扎于山西省辽县西河头村。

这正是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初创阶段,争夺与较量的关键阶段,是将红旗插上太行山,在太行播种红色种子,点燃太行抗日烽火的黄金时间。是对129师赢得出师太行首战告捷,太行山游击战争正处于“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它在哪里灭亡”的如火如荼鏖战中。它却鼓舞了全国人民,铭记着初创他行革命根据地真实的历史辉煌。


【镜头20 徐向前永远和西河头人民在一起

徐向前元帅魂归西河头村

﹙时间1937年11月—1990年9月﹚

1990年9月21日,人民共和国的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

尊照他的遗嘱,要把他骨灰的一部分撒在西河头村前的练兵场上。接到中央军委和中共左权县委的通知,西河头村人民群众处于万分悲痛与思切之中。

1937年11月15日那个神秘的夜晚,徐向前元帅与刘伯承师长率一二九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从此,徐帅的音容笑貌永远珍存在人民的心中。村前的小树林,那是部队练兵的地方。记得部队刚进村,十来个人中有七八条枪,还有的就抗得是红缨枪,打着草鞋,十分简朴。徐帅经常在练兵场上,对部队抓紧进行军事训练,加强部队教育,也经常出现在群众面前。树林里战士练兵的呼声,村前河滩战士的歌声,振奋着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徐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形象至今回味在西河头人民群众的心中。

据村里时任村长李联成的儿子李玉龙讲,那年,部队到村不久,有位小战士对我说:“老乡,徐副师长是你们山西人,很想吃点家乡酸菜。”

李玉龙笑了笑说,“西河头村不缺的就是酸菜,家家都有,想吃多少有多少。”于是,他就盛了满满的一大盆,送给小战士。没想到小战士非要给钱。这一出呼意外的举动,让李玉龙反到不好意思起来。

最后,小战士十分难为情的说:“大爷,不行,这是部队纪律,必须执行。”说着硬是把钱塞到李玉龙的手中。

从此,徐向前师长和“一碗酸菜”的故事传开了。

当时老百姓生活是苦,但部队的生活也很苦,徐向前师长一起与战士们吃黑豆叶、红、白萝卜樱,就是全凭着“小米加步枪”在与日本鬼子杀个死去活来。老百姓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都是一群年轻人,吃不上,吃不饱,又怎么和鬼子在战场上拼命呢?部队首长与西河头村人民群众同甘苦共的患难情谊,是战火中形成的。

记得,是徐向前副师长与刘伯承师长在西河头村共同创办了“太行抗日游击训练班”,一起开创了太行革命根据地,一起部署并指挥了粉碎日寇九路围攻,著名的1938年3月的响堂堡战役胜利就是徐向前副师长直接指挥的。……,1938年4月26日129师组成路东纵队,徐向前副师长率队到平汉路以东作战,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转战于晋冀鲁豫广大的太行革命根据地。他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他可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啊。

今天,他走了,还要把他的骨灰撒在这块热土上呢?这是所有西河头村人民群众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一切几乎让所有的西河头人想起来心里都十分难过。

是的,徐帅永远惦念着西河头,惦念着左权,惦念着太行人民。

1983年8月1日,通往八路军总部旧址的麻田大桥举行通车剪彩,中共左权县委向中央军委报喜,中央军委徐办专程发来徐向前元帅的贺电,表示祝贺。1985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县委决定在十字岭建立《左权将军十字岭殉难纪念亭》,省、地、县文管所共同承担,由我直接负责指挥施工全过程。当时,我作为县委政府的代表,先后多次到北京徐帅府上请示首长为《左权将军十字岭殉难纪念亭》和为《左权县志》题词。接受任务后,我真有点胆却。那可是中央军委徐向前元帅啊,可能接待吗?事实教育了我。结果,每次到徐帅府上,都是他的秘书长﹙军级﹚亲自热情接待。我把报告呈上,秘书长就在接待室直接给首长打电话。然后他告诉我,把报告留下吧,过一段时间后来取。我握住秘书长的手说“谢谢”。秘书长站起来告诉我说,首长是很想念你们的。

回到县委,县委书记陈厚峪专门安排我在四大班子会议上作了传达。后来不久,徐帅为十字岭左权将军纪念亭题词为“左权将军纪念亭”七个大字。为《左权县志》题词,后又为《八路军总部在麻田》一书题词“铜墙铁壁,众志成城,徐向前,1987年4月”。

从老帅的身上直接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一种心系人民,始终视人民为父母的崇高情怀。关心老区关注太行建设与发展,不忘人民,永远是他们的光荣本色。浴血烽火的战斗足迹已载入辉煌的历史年轮,战火中生死与共患难真情的刻骨铭心,对人民的尊重是创业者精神世界的庄严。共和国的元帅永远惦记着血火交融的人民群众,太行人民长存对人民功臣的思念与崇敬.

西河头村的干部群众与129师将帅深厚的军民情谊,源于烽火岁月患难真情,源于从那之后,西河头村的李桂芳、王福保、王虎江、王恩元、常乃林、张三马、常小九、李成六、王震林、罗坛保、王恩文等相继参军,并成为129师的光荣的战士。建国后他们有的在部队工作,有的转业回村当干部,也有的光荣牺牲。129师一着牵挂着西河头人民群众的心,129师的故事一着在民间传诵。

这一天,为了表达对129师首长徐向前元帅的深切哀悼,西河头村的人民群众早已等候在村前河滩。突然,人群中走来了西河头村的离休老干部、老八路、老党员、129师的老战士81岁王恩文,当他得知这天徐帅的骨灰要撒在村前河滩上时,他不顾严冬寒风,不顾家人的多方劝阻,住着拐杖,直达现场,手中特意捧着一朵大白花,恭敬地呈放在主会场花圈中央,落款为:西河头村129师老战士王恩文敬挽,然后,他郑重地面向花圈,行军礼,肃立垂首;他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县委书记冀宝光上前与他亲切握手。电视台的记者把镜头对住他时,他含着热泪深情地说,“徐帅啊,老部下为你送行来啦。”在场的群众看着这般情景,无不万分悲痛。

县委书记冀宝光特意请他到前面来,一起肃立等待。

根据中央军委的通知,中共左权县委、县人民政府、人大、政协、人民武装部以及县城的机关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于11月9日上午12时许守候在西河头村前河滩。按照来电的安排,早已在河滩四周分别点起四堆熏熏大火,地面指示,准确播撒。

12时30分,当载着徐向前元帅骨灰的直升飞机降临于他生前魂牵梦绕的西河头村河滩上空时,全场庄严肃穆。

“深切怀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元帅”的大型横幅悬挂在林带大树上,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县人武部、西河头村党支部以及有关部门送的花圈安放在横幅下面。

这时,专机的马达声已回荡在村前河滩的上空。哀乐声起,太行低垂,漳水慢流。悼念人群身上佩带的朵朵白花,在西北风中摇曳,低回。

“徐帅啊,你回来吧。”

“徐帅啊,我们永远想念您。”

载着徐向前元帅骨灰的专机,缓缓地在村前河滩的上空盘旋三圈,元帅的骨灰拌着花瓣,徐徐飘落撒在当年129师练兵场的土地上……。

全场一片肃然,一片肃默,一片悲痛,一片哀思……。

对于历史的庄严,往往庄严的是这样的神圣,庄严的令人不可理解。这,也许是因为历史时空变迁,在心灵上难以几乎无法与今天进行对接,还是伟人的胸襟是常人永远不可想象?也许是戎马岁月心灵深处留下历史的印记,创业者深刻的历史感触是别人永远无法拥有?也许是胜利者对奋斗人生初衷情怀的历史回归,别有一番特殊感怀在心头,也许……。

这一切,正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生奋斗,一切属于人民的伟大思想与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永远属于人民,就连他自己也一样,永远属于人民。

我们仿佛真的才触摸到创业者的魂魄。

只有他永远地重新回归西河头村—这个他亲手开创的太行革命根据的策源地时,共和国开国元帅在奄奄一息,在人生弥留之际,才了却了平生的宿愿。

他对人民的神圣,就是对信仰的坚贞。

他对昨天的神圣,就是对未来的夙愿。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心系人民,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成为左权人民、太行人民对师长、元帅、领袖最崇高最淳朴最伟大的历史铭记。

随即,中共左权县委在此召开了庄严隆重的悼念大会,县委书记冀宝光致悼词,表达了太行老区人民,左权县十五万人民群众对徐向前元帅深切怀念之情。

徐向前元帅永远活在左权人民心中。

徐向前元帅永远活在太行人民心中。

徐向前元帅永远和西河头人民群众在一起。


【镜头21】 中央委军副主席的金表谁戴啦?

刘华清重访西河头村片段

一九九七年秋,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重访太行旧地,专程来到左权县西河头村看望乡亲。这一天西河头村沸腾的人群处在一片期待和欢乐之中。

一下车,刘华清同志对西河头村的“高盖”上上下下地重新打量了许久,然后,他才向满街口欢迎他的乡亲们致意。按照县里的安排,他熟悉地直径寺沟原129师司令部驻地方向走来。令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依照原设计的路线先进入司令部大院,而是直往司令部大院后面方向继续向前走去,这时,让陪同他的向导和所有人都十分尴尬。他毫不理采这些人的多次示意,直径当年他的住处129师警卫秘书处常玉春院落走来。一进大院,就在他原来住的西屋停了下来,并与院落的乡亲们攀谈,怎么也引不起他的兴味。他在四下张望着,像是在寻找什么。隔了好长一会儿,常三春从大门外担着担进来啦,放下笸篮走进大门时,他身不由己地走了过来,上下打望,两人相顾无言,许久。

还是刘华清先说话啦。“你是三,春吧?”

“你是小刘”。

啊的一声,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年一对小伙子,60年过去,现在已成为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时,军委副主席的手与农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抚今思昔,百感交集,相互打量着对方脸上的邹纹,相互点头示意。据刘华清回忆说,他当时是邓政委的警卫处秘书部主任,经常往来于司令部和这一院落。常三春说,你不就在这屋住吗?刘华清说,“一点都没忘,只是没时间回来看乡亲是真啊”

刘华清回过头来,十分有兴趣地问道,“那时,咱们上山跑、下河捞鱼,还上树,忘啦?”。

常三春深情地说:“你还记得真清楚。真没想到咱俩还能有机会再见上一面啊。”

两个人间的谈话,随和、细腻而津津有味。话到此时,刘华清主席的眼角有点湿润,随即摘下来自己手上戴的那块金表,戴在了常三春的手上。这一来常三春倒很不好意思起来。刘华清完全看出他的心思,安慰说,“就做个纪念吧”。

这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中,是子弟兵和老百姓结下鱼水之情的历史激荡,这掌声是左权县老区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自豪和欣慰。后来,民政部门又专程送来了军委副主席赠送他的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台。

从常三春院落出来,刘华清主席像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似地,这才前他熟悉的他当年每天守候的129师司令部大院。一进大院,他的神情完全陷入了一种往昔的深思,随行的人员鸦雀无声,惟恐打乱他的思绪。他前院、后院慢慢地仔仔细细地打量过来,又打量过去,看了又看。当走进邓小平同志的旧居时,他终于说话了。他很自信地告诉大家,当时,首长是坐这里的,桌子是在当地下摆放的的,便于开会座谈时首长们喝水,说话、作笔记。

从他重访大院来来往往熟悉的脚步中,明显地看出,他,对这串大院太熟悉,这一点完全反映在他的提脚迈步中。他对这里当年所发生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他对周边的县里领导说:“驻扎时间不长,解决太行问题关键,太行的一切都从这里开始”。当年他曾经是这个屋子主人警卫秘书,60多年过去,他又以主人的身份,重访旧地,是感慨万千的。他说,邓政委到村时已近黄昏时分,接交工作后,首长很忙。当他走出首长的后院,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他走到前院,四下打量了一番,放松的说,首长住后院,司令部在前院。他看了东屋又看西屋。当他穿过月亮门,依依不舍的样子顿时浮现在脸上。他主动走过来与房东们亲切地一一握手,说声“谢谢,谢谢乡亲们”。

从此之后“谁戴上中央军委主席的金表”的佳话就传开了。

这时,太行老区左权县又一次地掀起了129师与西河头村历史的蒸发效应。


【镜头22】、刘伯承师长和一块银元的故事

刘华清重访西河头村片段2

八路军进驻辽县西河头村时间并不长,但是,烽火岁月,子弟兵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原汁原味原生态。它虽然没有正史中那么气壮山河,惊心动魄。但是,它是山野小草,一年一度春草绿,山村长盼故人归。他又像山涧溪流,泉眼无声惜细流,深情如水愿长流,永远流淌在人民的心中。就在一九九七年刘华清同志回访西河头时的那一天,同样传出烽火太行军民鱼水情深的,令所有的人们想不到的动人故事。

从司令部出来,刘华清向右一转,直奔常宝庆家院走来。

当刘华清主席专们来到司令部隔壁南院专程看望80高龄的韩荷花老人时,原本老太太早就在大门上守侯多时。她家住一个小坡坡之上,可当她真的照见刘华清一群人向她家走来时,她什么也没说,就立即从大门口朝院里跑去,这又让接待组非常尴尬。“她们怎么老不按规矩出牌昵?”这反倒让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也疑团顿生。刘华清下意识地看了县里的随从领导一眼。

原来,老太太回到屋里,翻箱开柜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块银元拿了出来,当刘华清走进他家的当院之中时,这时,她很有礼貌的把珍存60多年的一块银元递给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手中时,大家恍然大悟。老太太很仔细的看了看刘华清,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顿,上前试探地问道,你是—“小刘”?

又一个尴尬的场面出现。

随从急忙纠正,这是中央军委副刘主席。

老太太急忙改口道,刘主席好,刘主席好。刘华清很亲切地问道,大娘,我是当年首长的刘秘书。还记得我吗?他紧紧地握住老太太的手,老太太激动地满眼泪花。她告诉刘华清主席说,刘司令在村那阵子,他整天很忙。但一有功夫就过来院里聊天。很随和,不像首长,我也根本就不知道他就是刘司令。那时,我也经常给他拆洗被子呀,缝补衣服,坐开水喝。我知道他是个官,但不知道他就是师长。他进来院子,就像回家一样,随便找个小板凳坐下,大嫂长,大嫂短的聊个没完,没一点点架子。那时,你一进门,不是电话,就是文件。反正尽给他找事。说的刘主席开朗的笑了起来。院子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老太太望着刘华清主席,心里陷入往昔的回忆。

记得司令部刚到村,刘师长并没有先在常立光院内住,而就住在俺家的下东房。当时,村里的人们听说要住兵,这家腾房子,那家合并住,还有的媳妇回娘,在村里是常有的事。

那时,俺家的老大、老二都是年轻夫妇,知道部队要来号房,没办法,只好在一屋凑合几天,没想到你们一住下就不走了,一个星期过后,我丈夫没办法,才对刘师长实情相告,并说,老大伯与兄弟媳妇住一个屋子,这在民间风俗上传出去,不好听。刘师长一听,急忙说,我们实在是不了解这个,亏待你了,你说的这个风俗问题,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一说。他当下就说,“老常,马上解决,请你放心”。当晚,刘师长从我家搬出,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刘师长。他从俺院搬出,还是经常到院落来,知道他就住在隔壁院内。接着他说,俺要知道他就是师长,再大的困难俺想法子克服,也不该难为刘师长。他们前后住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和我们是一家人。

临走时,刘司令专程过来,告我说:“大嫂,我们要走啦,谢谢你”。随后他就把这块银元撂到我手中。我一看是一块现大洋,呀,我怎么好要他银子呢?推辞再三他不许,对我说:“大嫂,就算是我们给你留下个心,做个纪念,行吗”!他把我的手紧紧握住,我送他到到大门外,看着他重重离去的影子,握住这块银元,心里沉甸甸的,几天都平静不下来。一拿起这块银元,就想起来刘师长。说真的,我还真是想他呢。

他对刘华清主席说,这一块银元多少年来,哪怕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舍得花,看着这块银元就想起了你们。这可不是给俺的一块银元,这是刘师长留给俺的一片心。说着,老太太的泪珠在下落。我是一直把它珍藏到今天,要不是刘主席你来,我还不往出拿呢?我这是第一次把他拿出来给人们看得,连孩子们都不知道,保存了整整60年”!这时,两位老人紧紧地握着这块银元,滚滚的热泪从眼角处留了下来。在场的县领导上前去,一一与韩老太太握手,依依惜别。

一块银元的故事,见证了烽火岁月共和国的元帅与普通百姓的真情,见证了六十个风雨春秋人民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那一颗颗矢志不渝的心,见证了军民同仇敌忾打鬼子的铁石心场。

就在第二天的《山西日报》头版专题报道,并刊登了刘华清主席与韩老太太握手的巨幅照片。

付:作者付七律于后;

     姥姥仙逝

二〇〇三年除夕,大姥姥溘然长逝,享年九十。噩耗传来,悲痛欲绝。呼唤姥姥,多少日,多少回,多少情,多少爱,此成绝别,歌以咏志。           

呼唤姥姥已成终,   五十春秋欲断魂。

一二九师驻俺家,    一块银元叙真情。

将帅百姓长相依,    两地情思六十春。

痛悼老母说刘邓,    烽火鱼水满山情。

注释 :

(1)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二九师开赴太行,进驻辽县西河头,她老人家与刘、邓为邻,首长与民之情长系心间,临别刘将军赠其一块银元作为纪念。七十年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重返太行,老人双手捧出,首长十分感动,《山西日报》相继报道,一块银元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镜头23】 李雪峰书记的“故乡情结”

—1984年重返太行左权县的历史感怀

1984年4月,中共左权县委召开全县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这是建国以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左权县召开的第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应邀重返太行左权县的全国各地的老干部200多名,几乎都是省军级以上的老首长。县委书记陈厚峪为召开这次盛会,组织全县进行了长时间的充分准备。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那是春光明媚的一个早晨,白发苍苍的老首长们在县政府大楼前久别重逢的欢愉、畅谈、问候、回味,久久地激荡在办公楼前。这是一个中央级老首长的世界。可是,当李雪峰书记一出现,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的目光顿时全部焦汇在李雪峰书记身上,然后就是一片肃静,我当时真有点纳闷,半个多世纪过去,他的号召力、影响力依旧。    

照罢全体合影,随后很快就到了县大礼堂召开纪念大会的庄严会场。别看那么多省军级干部,那么多老态龙钟的老功臣、老英雄、老干部,在县委书记致欢迎词,进行集中汇报工作之后,李雪峰同志是第一个一发言。

他一言惊人语,一语定乾坤,就把这次大会的历史基调定下来了。之后,相继有二十多位首长讲话,几乎谁也没有,谁也不会去突破李雪峰书记的定调。这让我们年轻的同志从老首长哪里第一次这样地领略到烽火情谊深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历史感慨。我从他们的发言中领会到,我们党为什么这样的伟大,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那么团结坚强,坚如磐石。那是斗争岁月浴血烽火锻炼形成的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那么一种战斗情怀和工作作风,绝对服从上级领导的铁的组织纪律观念。

李雪峰书记的发言,开宗名义,直奔主题,大气磅礴而感人肺腑。他说,

同志们,左权县的父老乡亲们,这次应邀出席中共左权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的诸位同志,都是从外地回来的左权人,也都是左权县革命老区的外地人。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这里永远是我们故乡”。

讲话到此,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雪峰书记站了起来鼓掌,向全县人民致敬。我在台上侧面看去,下面不少的老首长眼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一阵掌声过去,全场一片寂静。李雪峰书记扫视全场,然后轻轻地接着说:

我所以首先这样说,是指在那烽火岁月,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太行,为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把他乡当故乡,点燃太行的抗日烽火。视人民为父母,人民群众视我们为亲人。同志们哪,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军队之所以有今天,一切都属于人民。

台上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接着说,

129师出师陕北,初到太行不到一万,到我和刘邓大军一起南下,连太行军区在内,在太行走出40多万大军。在这期间战斗死伤了多少,部队又补充了多少,为保留这支武装力量,人民为此又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在极度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吃的、喝的、住的、穿的、用的,甚至我们的生命都是人民给的。我们党从井冈山到延安,又从太行到全国的解放,在太行山上,稳住了脚跟到再创业,步履艰难。最后,在太行以至于整个华北战场上演了一篇威武雄庄的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壮丽史诗,这一切胜利,都属于人民。

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静。而后他缓冲一下语气,深有感触地说:

今天,左权人民又一次地把我们,把我们中所有的每一个都像自己亲人一样,请大家回家看看,我们不真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左权人吗?父老乡亲们哪,我们永远地感谢你们。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回荡了好长一段时间。

那为什么我们又是左权的外地人呢?革命胜利了,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大家满载着太行人民的深情厚意,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希望,分布各自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工作,但是,说句心里话,对太行人民,特别是辽县人民,左权人民,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太行是我的故乡,辽县是我们的家乡,左权永远是哺育我们发展壮大的革命摇篮,我们是在外地工作的左权人。今天回来了,我们回家啦”。

  • 最后,李雪峰书记对太行革命根据地有一个生动形象的集中概括“按毛

主席的说法叫落脚地、出发地。”我们的红军,我们的党,经过长征到陕北,我们就活了,说明根据地重要;抗日战争开始,创建根据地,我们来到这里,叫落脚地。抗日战争他讲落脚地第一个就是华北的这个地区。出发地他讲了三次。第一次是指导东北工作,中央规定东北籍的县级干部通通去,这里也带走一部分,部队呢,那时候晋冀鲁豫二十五个分区,太行八个区,规定一个分区的架子,团、营、连、政委又走了一批,也有辽县;再一次是南下,解放战争搞了两年之后,1947年南下平原消灭敌人9个半师,叫挺进大别山。挺进中原我们就百万雄师过大江,辽县参军的同志比较多。出兵东北、南下、中原,子弟兵经得起考验,这说明革命年代我们这个地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们这个地方是落脚地、出发地。同时,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特点,党政军机关在这里住过,总司令部、野战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八路军129师,中共北方局,中央党校,大概首脑机关都在这里,这是辽县党史的得天独厚。

李雪峰书记对辽县在太行革命根据地以及它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的评价是客观的、有历史厚重的。是他亲自开辟的红色的历史土地,充满着深厚的烽火情谊,他深深地眷恋着这块热土和人民。

李雪峰书记那质朴、亲切、豪放、大气的讲话,全场产生长时间的共鸣,在我的心底至今回荡着。他是中共晋冀豫省委的创始人,与129师一起进驻辽县西河头村,与刘邓一起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后又一起南下。他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能有这样的历史感慨,非他莫属。

然而,我也一直在继续寻根……。

大会之后旧地回访,李雪峰书记第一个回访的就是西河关村。

记得那天,李雪峰书记一进村,时任县委书记的陈原裕同志急忙让村支部书记在前面引路,这下可就若出麻烦来了,一个尴尬的历史场面又一次出现在村口。下了车已后,李书记首先对观音堂上上下下打量一番,思绪良久,当李雪峰书记见此情况后,急忙上前阻拦道:

老陈啊,这,你可就不对我可是这里的主人,你们可是客人啊,这是我的家,今天我以故居主人的身份,有请各位到我的家看看,好吗”?

对于这一点,县委书记无论如何是没有想到的,一下子把在场的群众都惊呆啦。

走!到我的旧居看看去。

李书记二话没说,兴致勃勃地朝他的故居坡上小路直径而来。已经是七十高龄的李雪峰同志,一口气从村口进去,很熟悉地绕着当年上山爬坡的石径小路走去,一直爬了一里多路的陡坡,才爬到他的驻地们前。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地,西河头村一切尽收眼底。他告诉在场的前来回访的所有同志说,别看这个小山村,当年,这儿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吆。刘邓他们住下边,指129师司令部,我们太行区党委住坡上。你看,辽县城就在清漳河对面,与我们隔河相望,背后就是大山,好地方吧。在他的示意下,大家不约而同随李雪峰书记直径他住处西边小巷的大门口。他对大家说“这就是当年晋冀豫省委即太行区党委的住地”。

这个院落早已收拾安排妥妥帖帖,村民们知道有大官要来,早已把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李雪峰一进院,便习惯地进到房东王迎柱房间去开门。可是,一开西房门,室内空荡荡的。他很细致的在观察着。当老乡告诉他,王迎柱老人已经去世时,李雪峰书记怅然若失。他凝视着这间小屋,沉思片刻。他的眼角湿润啦,勾起了重重心思。此时,整个院落都一片寂静。回过头来对同行的同志们讲,我们几个人住进的这间整洁的房子,原来来是一个刚刚新婚的“洞房”。小两口刚刚结婚才三天,没等他们回门返回,就腾出洞房让我们来住,而新婚夫妇却分头借宿。李雪峰动情的说:“这件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多好的乡亲啊!……”然后,他带着大家才进了北屋,进了他在此居住两年多时间的三间窑洞。他沉默久许,紧紧地握住了房东老人的手,说了声“太感谢你们啦,我们真有点对不起你们啊。”

出来院子之后,李雪峰书记的心情才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当时,在场的人们对首长的记忆与情感那么深重,都感觉有点十分诧异。雪峰书记长出了一口气,深深地向乡亲们说道:

“我们的党有这么好的人民群众,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养育了我们,保护了我们,又是你们发展壮大了我们。为了我们,你们可以不吃、不喝、不住,把好房子、小米、黄豆、食盐、布匹、猪、羊等都给了我们,把儿子也交给了我们,甚至于为了我们牺牲全家的性命,我们是永远不能忘记你们的。谢谢老乡们,谢谢乡亲们啦。”

大家热烈鼓掌。李雪峰书记的讲话,让在场的乡亲们深深地感动,所有随从深受教育。后来他才风趣的对县委书记讲,“老陈啊,辽县的历史,我给你讲,辽县的现在,你给我讲,对吧”。说着书记们哈哈大笑了起来。

从李雪峰书记太行重访历史感慨,到西河头村旧地重游真情触摸,最后是在1987年夏秋之际县委、县政府派我到北京上门拜访李书记之后,才从根本上悟出其中的历史奥妙。

那天在北京,我是先用电话征得李书记的同意后才驱车上门的,一到他三元里的住地,他早已在等候着。他兴致很好。我先把县里报送的请示、文件呈送并汇报后,他对我说:说真的,太行人民给予我们的太多了,我们给予你们的太少了,工作忙,回去看看就更少了,回去告诉老陈,我很想念他,工作的事我一定有个满意的交待。

然后立马话题一转,又回到太行。他说,小县长,你还很年轻,当年,太行这点事,一个是首长邓小平,一个就是我,他负责军队,我负责地方,担子就全在我们两个人身上压着。天塌下来,可有人民给撑着啊。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发动人民群众,就能够解决。特别是刚到辽县之初,困难、隐蔽、复杂,我们与鬼子争时间,与委员长捉迷藏,每一个重大举措,都与129师相依为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今天的来之不易,是太行人民的牺牲和力量换来的;我一直在惦念太行的发展,因为那是当年我们从老蒋的手中亲手拿过来、开辟的根据地啊,我们是太行的主人的感一直在心头,每一块热土的开辟那都要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能不关心吗?看上去老首长有点激动。他稍微静了静,握着我的手说,现在可是邓政委在掌舵啊,你们太行的一定要多来北京看看。

当我站起来要告别时,他下意识地他把我的手握的更紧了。牢记老首长的嘱托,“一定要多来北京看看。”在意义惜别中告别了李雪峰书记。

从李雪峰书记重返太行的历史感慨,到上门家中拜访的促膝谈心,我好像有一种是触摸到历史灵魂的深刻感触。这种在史无前例的救亡图存烈焰中产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情怀,这种民族忠烈精神的太行传承,早已成为左权人民抗战文化的历史魂魄,“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八年抗战与持续十二年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民族革命史上抗击日寇侵略者的壮丽与辉煌,这块洒满烈士热血的忠烈土地,一个“不到七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人民参军参战达万余人之多,被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和战争死亡五千多人;支前参战的人民群众不计其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当历史的烟云呼啸而过,当我们再次去触摸这块英雄的土地时,该铭记的总不应该忘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一个小小左权县,折射出中华大地多少悲怆!这块热土展现给我们的是太行精神形成的历史轨迹。这刚悍质朴,这舍生取义,这珍视生活,这热爱故土,这忠于民族,凌强不可侮雄魄耿耿的历史魂魄,永远是左权人的骄傲,太行精神的骄傲。对人民的敬仰,对英雄的膜拜,当是我们民族和人民永远的信仰。


【镜头24“老杨树”烽火岁月的述说

抗战时山神岭上鲜为人知的往事

1939年7月的一天,村里的人们从梦中醒来,“129师已经走了”,同时,坡上的首长们也不见了。西河头村的人民群众顿时像失去了什么似的空荡荡的。据人们的回忆,事实上这次转移,早在两三个月前已有迹象。因为他们知道,有的部队和机关早上说一声“大娘,再见”,晚上就再也不回来了。人们习惯了,也知道八路军又上前线了。但是,整个129师司令部与中共晋冀豫党委机关以及它的后勤机关的最后一下子离开村,是在1939年7月的。尽管如此,驻军前后三年,群众的生活结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一下子改变是有点不太适应。但是,当人们对这一切还没反映过来的时候,日本鬼子已占领辽县城,组织起来迎接和对付鬼子扫荡的斗争已经开始了。从1939年7月起之后近5年多的漫长岁月,西河头人民群众与日本鬼子的斗争是惊心动魄的。

129师走了,但是,它对后来的对敌斗争留下一笔最珍贵财富,是地下党组织的力量和对敌斗争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河头村山神庙岭的老杨树郁郁葱葱耸立山顶,时空已经过去了七十多个春秋,然而,是它,依旧在述说着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的古往今来,记述着烽火太行西河头村的峥嵘岁月。这是129师留给西河头村的永久纪念,是西河头村与鬼子斗争的历史见证。

说道西河头村山神庙岭上的老杨树,这里有一个传奇的往事。当初,这个山头原本没树。,129师驻村之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栽着一根树。对于这一切,村里的人们几乎就没有任何觉察,这是为什么?

这里是西河头村背靠南山的山神庙岭头,它坐西朝东。站在此处辽县城一览无余。北望突提,东看蛤蟆滩,南望梁峪岭,特别是西北面的红都炮台方向,榆辽公路、七里店炮台、盘城岭炮台等,那怕是路上走得人,拉的车,背的、抗的都看得清清楚楚。山神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到解放以后,村里放羊放牛放驴的,好奇地赶上牛羊到这里牧放,感受一下登高远望的欣慰。我小时候与李宝堂老师一块放驴,爬上南山坡,绕过松山后就把驴群放在狼模岩下吃草,自己沿着山神庙岭转上一周,一上午的时间,驴吃饱了,也就该回家了。天天如此。走到老杨树跟,有时上树乘凉,有时在树上照驴。但对老杨树的历史奥秘也一无所知。

问题就出在这里。

就是在这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山顶顶头上十分显眼的地方,长着一根,也只长了这一根老杨树。它根深叶茂,枝润丰满,谁都看得到,可谁也都不去注意啦。在纪念八路军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70周年的2007年调查时,老人们说,原来,这个山头是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是八路军走了以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才发现,山顶上躺得一颗干枯的杨树。直到1939年秋,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从地下党的同志们中传出,八路军驻村时,山神庙顶上专们栽植了这棵杨树。

那是八路军驻村后,它是129师的驻村标志树。开辟太行根据地之初,工作十分隐蔽。时下,整个太行区都要到这里开会,时间紧、频率高、参会多。为了让到这里的人准确辨别村落,才在这里栽上这颗大杨树。它表示“辽县城西南对面山头的大杨树岭山下,就是西河头村,也就是129师的驻地”。特别是走山路过来的同志,远远望见了大杨树,就等于知道129师司令部与太行区党委的大方位啦。据村里的人说,从山神庙岭向西南再向东去,沿梁八百里山路不下山就直接到达长治,这是一条山上小路。故从一开始它是作为“标志树”栽上的。这一信息当时绝密。其二,129师转移后,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就演变为“消息树”。当你来到西河头村开会、办事,只要看到山顶的杨树立着,平安无事,看不到山顶大杨树立着,情况特殊,必须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这是在敌情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内部特殊联络的秘密信号。

八路军129师于1939年7月撤离后,狼烟四起,山神庙岭上的老杨树就一着陪伴着西河头村人民群众记录着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进村扫荡的经历。老杨树倒下了,绝对是鬼子进村了,老杨树站起来了,就平安无事了。这一点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掌握在极为少数地下工作人员的内部。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秋到1945年五月,鬼子来西河头村扫荡不下七八次,至于警备队、“讨吃队”、“棒棒队”从盘城岭炮台、七里店炮台、从辽县城来进村慅扰、吃喝、抢掠不计其数。其中最惨烈的有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1939年秋,鬼子占领辽县城后立即“清乡”之时。由于信息来到的早,全村群众迅速集结与山神庙岭上,放倒了“消息树”,村外的群众再没回来,山上的群众在地下党组织的指挥下有序地向红土脑方向转移。那次,下着小雨,整整逃了三天三夜,根据我奶奶讲,我六姑就是那次差点被捂死。鬼子进村扑了个空后离去。对此,有一首传承在民间的抗日民歌《逃难》是这样的描诉:

1、逃难逃在外呀,娃娃就抱在怀, 黑天半夜逃出来,有家也不敢回;

2、.下哩是“卜淋”雨呀,带的点破行哩, 心慌腿软肚又饥,钻在那山洞里。

3.鬼子它跨洋刀呀,那狼狗可吃人哩呀, 放火抢粮逮走咱鸡,它还要奸淫妇女。

4.一听见有枪声呀,一村人着了紧,鬼子要是进了村,机枪就来点名。

5.狼吃日本鬼呀,犯下了滔天罪,  你从东洋来占中国,好来可不好回。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自己的摄象头记录着日本鬼子在太行山上犯下的滔天罪行。鬼子占领辽县城后,立即着手修盘城岭炮台和七里店炮台,村里群众当民夫、支差是常事。可就是借着这种机会,掌握敌人信息,这也是西河头村地下党对敌斗争的长项。炮台与西河头遥遥相对,我方人员也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与敌人较早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一次敌进村扫荡抓走7人。1942年一次鬼子秘密进村,一下子就抓走20多人。这可是震惊西河头村的大事件,被村里人传为“一条绳栓走28人”的惨案。据说,当时抓去的人全部关在盘城岭炮台,其中,有我地下工作者、有八路军战士、有村干部、有群众。事件发生后,引起当时辽县县委高度重视,县委立即迅速在党内实施“营救大行动”,并制定了周密的营救方案。

组织上要求一定要从长计议。根据内线的敌情分析,要在时间中逐步麻醉敌人,急,就会出大事,这是基本策略。经过调查了解,具体的营救情况因当事人都早已死去,无法调查清楚。但是有几点是清楚的。一是西河头村群众在庙上降香,寻求菩萨保佑,却有其事,这也无可厚非。二是,从营救结果表明,经党的地下工作者千方百计的里应外合做工作,首先释放了一批“无辜的群众”;后来又从鬼子炮台上的敌伪内部人员中寻找各种关系,花了不少银钱,买通和保涉了一批;最后一批,就有点传奇色彩。有说,当时由于汉奸的告密,鬼子已杀害了我两名抗日干部,时间是不能再等待了,于是在辽县县委的领导下,党内的地下工作者主动出击,一方面要制造八路军游击队偷袭的假象,一方面利用敌伪中的我方人员理应外合,并策反敌伪人员进行反正。这第三批是在策划于一天夜晚敌伪人员反正的同时,跑出了最后一批的;

据老书记李桂芳同志回忆,哪次策反的斗争是十分艰难复杂的,前前后后波及到盘城岭炮台、七里店炮台,甚至还涉及到下其至敌炮台。我方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要反正的人员独立地带出去,设施安全反正,并要给在押人员以逃跑的机会,又不能让鬼子觉测。因此前后几经周折且十分隐蔽,最后获得成功.

对此,事后日本鬼子恼羞成怒,穷心极恶,并立即组织特别队伍,荷枪实弹,全副武装,于1942年冬,同时对西河头村、丰坡峪村、河南三个村庄两次进村大扫荡,并扬言一定要抓住带头闹事的有关人员,设施报复行动。事实证明,抓人肯定没戏,因为哪天晚上一次跑出去的除本村被关押的剩余人员外,还有敌伪人员中的反正人员,这些人早已插翅高飞了,跑进大山不见啦。于是鬼子同一天在西河头村放大火烧了王宝福家大院,在丰坡峪村放火烧了牛元庆家的草房和驴圈,在河南村放火烧了刘宝昌家草房。据李桂芳同志回忆,那天下午,从盘城岭炮台出来的全不是日本人,完全是警备队,穿的是黑衣服,黑哑哑的人群一下子保卫了西河头村的河滩,他们进村是有目标的,就是要报复。

这时,看着敌人要进村了,山神庙岭上的消息树早就放倒了。事实上,哪天晚上从鬼子炮台逃跑之后,所有的反正人员和被抓的在押人员他们根本就不敢回到村庄。我们是在后来人们回忆中才得知,他们中有的从潜藏的远方山上看到了山神庙上的消息树倒了,就已经知道肯定鬼子进村扫荡报复了,于是他们只好从遥远的地方远望着院落已经燃烧起熏熏大火。面对一群穷凶极恶野兽,咬紧牙关,流着热泪,眼睁睁地望着一串一串大院被日本鬼子烧光。在辽县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地下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在鬼子的几个炮台内部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还有一次,更有戏剧色彩。是伪村长和敌清水队长上演一出老胡胡足智救村长韩小元的真戏。那大概是辽县城就快要解放了。一天,鬼子接道汉奸的密报,突然进村来抓“八路”和地下党员。当时村里的伪村长王银鼠,他的公开职务是日本的伪村长,明的是为日本人干活,暗地是我方地下工作人员,外号叫“老胡糊”。当天,我庄则大边村村长韩小元同志正在西河头王银鼠家一起研究工作。当得知日本清水队长亲自带日本鬼子直奔西河头村坡上而来时,情况万分紧急,韩小元已无法脱身。王老急中生智,一边暗中使人将老扬树放倒,自己在家,把韩村长藏在他家地下的煤火洞内,然后把煤火板盖好,就在当地面上摆放上了一张八仙桌子,来招待清水队长。地底下的韩村长拔出手枪,拉好栓,顶在了火洞盖上,以防不测(当时的大边村村长是有枪的)。王、韩二人准备破釜沉舟闯过这一关。

清水进们就被安排在火洞盖上放着的克劳椅子上,王老汉上前用酒水“热情”待客。这时,清水队长用日语命令鬼子立即四下搜捕可疑人员。王老头急忙把备好的酒菜端上来,排着清水队长在喝酒。好一阵子过后,随从的日军报告,什么也没有搜到。这时,清水队长看了看王糊糊,下令“撤”,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村庄。把狼引走了,韩小元躲过了。据说,后来清水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象,是上了“伪村长”当,下决心四下搜捕老胡胡。但是,他连王老的影子也没有找到。原来,聪明的王老汉早知此事决不会有好下场,就怕出事,事后立即直奔当时芹泉西黄漳我辽东抗日政府哪里去了,这才逃脱了虎口。

不久辽县城解放了,韩小元躲过一劫,王银鼠巧与周旋险中拯救抗日干部的故事传开了;

西河头村山神庙岭的“大杨树”,从129师驻村被神不知鬼不觉的“栽上”,到辽县城的解放,伴随着西河头村的人民群众渡过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西河头村的老党员李贵和与其弟弟李三和、他的父亲李庚午,为了纪念老杨树的历史贡献,就在他家的土地上,及原来消息树的旧址特意种植了这颗杨树。

说也奇怪,自从栽上这颗杨树,虽经风雨漂泊,然而,这颗杨树越长越茂盛,四面伸枝展叶,象一棵大雨杉鼎立于山神岭上,为西河头村群众遮风避雨。经过七十多个的风雨沧桑,成为红色摇篮的历史见证。为此,李三和同志还寄给我他亲自撰写的大杨树的回忆性文章。

129师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出太行,然而,他曾经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西河头村的山山水水到处铭记着它的一切的一切。


【镜头24点燃烽火的民间珍存

时空已经跨过78个历史春秋,但是,人民心中的丰碑,烽火岁月军民结下的鱼水之情,像太行山,像漳河水,永远高高耸立,延绵不绝,日月光华,光照人间,展示着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原点的光辉,展示着开辟太行根据地原点的庄严。

新中国刚建国,党中央就派杨秀峰主席,作为太行老区慰问团重访旧地,他的飞机就降落云盘机场,这里曾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六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野营训练,1964年秋63军驻扎一个月,是团部驻地;1965年县武装部在此蹲点,为全县民兵建设的榜样基地;进入21世纪,县人武部又把“八一希望小学”建在西河头。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河头129师司令部旧址相继被列为县、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左权县城郊集瞻仰、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国务院将西河头129师司令部旧址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从新修缮后的西河头129师司令部旧址开始正式对外开放,属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

机关单位主要分布

(包括中共冀豫晋省委,时称,一二九师编辑部)

进驻时间: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一九三九年七月

进驻地点:山西省辽县﹙左权县﹚西河头村

进驻单位: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及其所属机关、单位与办事机构;中共晋冀豫省委所属机关单位、及其五个特委、一个省委办事处、以及党、政、军首长的原始驻地

分 布 情 况

一二九师司令部机关单位

一号院  一二九师司令部大院 

寺沟常立岗三进院,分后、中、前院。

1、司令部:常立岗三进院中院的南、北房;

2、 政治部:后院西正窑;

3、 参谋部:前院南房;

4、 刘伯承师长住处:后院南房

5、 张浩政委、邓小平政委住处:后院北屋

6、 徐向前副师长住处:中院西庭南间屋

7、 倪志亮参谋长住处:中院西庭北间屋

8、 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前院北屋

9、 首长马棚:常立刚家马圈  东侧院

二号院   首长卫生员驻地        10、常保庆院东屋

三号院   司令部警卫秘书处     11、寺沟常同春院

            警卫连                12、后院南正厅

秘书处                13、后院东房屋

刘华清同志旧居        14、前院北屋

四号院  司令部首长伙房        15、常文举大院西屋

炊事班                16、院内北房

五号院 司令部机要通讯处      17、常世成院内东屋

六号院  司令部组织部          18、李桂芳院上下院

七号院   供给部              19、常金林院西房

指导员王根英驻地    20、院内住东屋

八号院    通讯连司号班        21、常田仓院内东屋

供给部              22、常田仓院内西屋

九号院    供给部服务处        23、李彦明院东屋

十号院    供给部仓库          24、常玉年院北屋、南屋

十一号院  供给部染房         25、王恩来院东西房

十二号院  供给部缝纫厂        26、张玉马院内东南房

十三号院  参谋部机要处        27、李喜江院

李达参谋处长原住    28、住院内东屋

参谋处作战科        29、院内南屋

十四号院  司令部民运部        30、李秀奇院

十五号院 司令部侦察处        31、常成田院

十六号院  司令部特工连        32、常保牛院南屋

十七号院  司令部装备处        33、常黑牛院内南屋

十八号院  司令部警备处        34、王保明院

十九号院  警备处监狱          35、王福林院内

二十号院  宣传部部长刘志坚    36、常庆玉院内西屋

政治部文化工作站    37、常庆玉院内北屋

二十一号院  政治部政训处       38、常庆玉院内南屋

中共晋冀豫省委及中央首长驻地

二十二号院   区党委管理处          39、王喜珍院

特委机关              40、王喜珍院

二十三号院   省委组织部            41、刘俊伟院

             省委民运部            42、刘俊伟院

彭德怀副总司令住处    43、刘俊伟院

二十四号院   省委宣传部            44、王金牛院内

(李修仁同志住处)     45、院内西屋

             省委办事处            46、院内东屋

二十五号院   彭真同志住处          47、王庆福院内北屋

省委小伙房            48、院内南房

           首长专用厕所:        49、院内西北角

二十六号院   省委食堂              50、槐树院

二十七号院   省委机关              51、王迎柱院

李菁玉、李雪峰驻地    52、西屋

二十八号院   特委机关              53、张志仁院

二十九号院   特委机关              54、李六五北楼

三  十号院   杨秀峰同志驻地﹙特委﹚ 55、李德全院内北房

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纪念地

1、抗日游击训练班旧址:营盘营房﹙今化肥厂﹚

2、重要会议旧址:西河头村天仙庙上﹙学堂﹚

3、练兵场及徐帅骨灰播撒处:向前路东侧河滩地

4、战士伙房旧址:大街三官殿(今幼儿园)

5、战士集会、活动场地旧址:大街和舞台

6、警备处犯人处决地旧址:西节松树坟地

7、129师驻村标志树:山神庙岭老杨树

8、西河头村标志:观音堂(邓小平叫高盖儿村)

9、警卫秘密嘹望哨所旧址;  石坡正岑中

10、军民联欢大会旧址    阵地场(堂前北)

★西河头村分布,均根据群众回忆,走访老党员、老八路、老干部及各院主整理而得。129师司令部和省委机关单位40,首长驻地16处,共56处,涉及民居30处大院,10个重要活动场所共66处。

附:八路军129师同期进驻辽县其他村落的进驻单位

129师385旅                         驻马厩

129师军法处                         驻马厩

129师卫生部                         驻马厩         

129师野战医院                       驻七里店村

晋冀豫军区                           驻殷家庄村

129师警卫营,                        驻丰坡峪村

129师修械所等七个单位。              驻井沟村

   ﹙以上六村驻扎13个单位﹚

★从上述6个村庄调查可以看出,当时129师司令部所属单位与省委机关、特委机关驻辽县涉及六个村庄,连同首长驻地不少于54个单位;重要活动场所旧址纪念地10个,涉及民居50多个院落,近80房舍处所。

【话外音】:

一个太行的小山村 ,人民群众以惊人的记忆,铭记着八年抗战史上发生的那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在这24个历史的镜头中,有人民群众用历史眼睛摄录和铭记, 有散落于民间浴血太行的动人故事,有老房东刻骨铭心往昔情谊,有创业者的重访旧地的胜利反思,有风雨过后开拓着历史感慨,有在史料对接中历史新的发现,有人民英雄热血太行的开国奉献,有军民鱼水血火交融的烽火情怀,有共和国元帅夙愿未了以魂魄重返太行的耿耿风骨;有人民领袖永远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

可歌,可颂,可敬,可佩。

长歌当抒烽火志,伟业铸成太行情;依旧山村农家小院烽火情谊说当年,山水铭垂丰碑无言,清漳河畔千山万壑在回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浏览 5,104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