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中

民俗节庆

介休张兰镇泰山庙会

张兰镇位于介休县城东北20公里,向为京陕官道要冲。清初,汾州府同知衙门迁至张兰,俗称二府。镇周城墙环绕,建有四门。镇中十字大街商铺林立,行业齐全。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日开始至三十日结束。贸易物资除有绸缎、花布、化妆品、粮油、麻纸、陶瓷及金、银、木器、古董文物之外,还有潞安府和浑源州的挽具,文水、交城县的皮货,沁源、武乡县的山货,大同府的铜器,灵丘县的毛骡,蒙古的马匹等。设在北门外的驴马大会,牲畜之多,成交率之高为周围百里罕见。此外,除商号出钱聘请戏班演出外,当地的盲人还要凑钱写戏为他们进行专场演出,俗称“瞎子戏”。

日军侵占介休后,张兰镇成为敌伪据点,城墙四周筑有碉堡,九月庙会也随之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兰庙会重新恢复。每年九月二十日庙会开始后,各地商民便赶着牲畜前来交易,张兰庙会也成为邻近各县互市牲畜的一大市场,因此也被人称为“张兰驴马会”。1978年以后,张兰庙会被改为秋季物资交流会,出售商品以农副产品和现代生活日用品为主。同时,随着现代机械耕作的发展,张兰驴马会也逐步衰落。至2005年,张兰庙会已很少见外地驴马等牲畜,只有本地出售的少量黄牛、毛骡、驴马即使如此,牲畜交易的目的也不再是役使,而是屠宰后食用。

昔阳皋落镇大王庙会

皋落镇位于昔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古称皋州,人口近万。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会期为5天。客商来自河北的赞皇、邢台、内邱及山西的平定、辽州等地,货物有农副产品和布匹、棉花等生产、生活用品。因农历的七月十五为传统的“鬼节”,故皋落人在庙会开始之日,除用白面加工成“面羊”(形状像羊的熟食供品)到坟地焚纸祭祖外,还要请戏班在大王庙内敬神酬神,祈求神灵保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皋落庙会被改为物资交流会。至2005年,在中共昔阳县委、昔阳县政府的支持下,通往皋落的公路已经全部硬化,庙会的物资交流也成为昔阳县与赞皇、内邱、邢台以及和顺、左权经济互动的一条纽带。

灵石苏溪村资寿寺庙会 苏溪村位于灵石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现存的资寿寺也叫盂兰庙,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至十七日,共5天。因七月十五日既是道家中元节的道场日,又是佛家盂兰盆会的设坛诵经日,还是民间的上坟祭祖日,故至明清两代,苏溪村资寿寺庙会期间,不仅商贾云集,好戏连台,而且道人、僧侣、游客络绎不绝。各种瓜果、香烛、纸张以及地方风味小吃等销量也很大。此外,在七月十五日,资寿寺僧人还要为村民送走瘟神,为死者超度亡灵。方法是傍晚时,要将全县望族大姓的祖宗牌位悬挂在资寿寺大殿前,并点燃七彩灯笼。僧人诵经超度后,按“僧人在前吹打,村民提灯随后”的顺序走到村外的静升河畔,一起跪拜祈祷,并将代表瘟神的灯笼扔入河中让河水冲走。

日军占领灵石县城后,四处烧杀抢掠,庙会被迫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庙会虽然重新恢复,但道家设场做道、佛家设坛诵经等活动已被取消,而且物资交流也多由供销社系统组织货源和统一销售。1980年后,随着农村体制的变更,个体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猛增。1993年12月25日,寺内珍贵的18尊石雕罗汉头像被盗。1996年春,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以巨资购买。1999年3月25日,又无偿捐还资寿寺。此后,资寿寺名声大震,庙会也再现高潮。2005年,资寿寺庙会期间,赴会和观光的中外旅游者达8000多人。市场上除销售地方产品、佛事纪念品外,佛教盂兰盆会诵经仪式也正式恢复。整个庙会新风旧俗共存,人声佛乐齐鸣。

太谷凤山三清观庙会

凤山位于太谷县城南6公里,又称南山。山上大树参天,古庙鳞次栉比,山腰龙泉水清澈甘甜。三清观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日开始,会期一月,商品以新鲜瓜果和地方风味小吃为主。庙会来临前,太谷、祁县等地的富商巨贾便预订寺庙的房间,尔后带着家眷、佣人上山游山玩水,看戏避暑。

日军入侵后,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大批的古代建筑遭到破坏,因而庙会被迫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山三清观庙会得以恢复。只是因三清观被毁,遂将庙会移到山下的东山底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裕起来的东山底村和周围的村民开始筹资重建庙宇。只是因水源缺乏,植被稀少,开发工程进展缓慢。至2005年,庙宇修复工程尚未完工,庙会期间只有部分游客上山参观或上香朝拜。

和顺云龙山龙王庙会

云龙山位于和顺县城西北1.5公里。元代,在云龙山山腰建有龙王庙和戏台。明清两代,又在山上建造亭、榭、楼台20余座,并与泉水溪流交融一起,成为观光、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举行。客商来自河北省顺德府(邢台)和邻近的辽州、平定州及榆次、太谷等地。销售货物有丝绸、布匹、棉花、麻货、瓜果、蔬菜及风味小吃等。云龙山上古树参天,气候宜人,因而上山消遣、避暑、看戏、游览的人很多,甚至还有人在庙内搭帐篷居住,一连几天不肯下山。

抗战开始后,日军烧杀抢掠,县城周围十室九空,龙王庙会被迫中断。

抗战胜利后,庙会得以恢复。1983年,中共和顺县委、和顺县政府拨款修建云龙公园,庙会的规模扩大。除商品互市外,还组建了老年歌舞队、少儿演出队和青年舞蹈队进行演出,并建成展览馆,举办书画、剪纸展览。2005年,到云龙山赶庙会的群众超过万人。

左权永佛寺庙会

永佛寺位于左权县龙泉乡丈八村西,距县城西南11公里。再东6公里是龙泉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南3 5公里是著名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所在地麻田,距黎城县黄崖洞和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均在50公里之内。

永佛寺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5000平方米,大雄宝殿左右有地藏菩萨殿和观音菩萨殿,南殿供奉弥勒佛,东西是钟鼓楼,前院内东为戏台,西为神棚。寺内原供奉有一丈八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因而自称村名为丈八村。

庙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五日,先是祭庙敬神,与会人流由“社火”导引,来到佛前上供焚香,并请有戏班演戏酬神。而后是物资交流,货物有布匹、吃食、农具、日杂及牲畜交易,还有卖艺杂耍、算命测字等,非常热闹。

抗日战争时期庙会一直中断。1980年后,庙会恢复,规模也逐步扩大。2002年,重新修缮后的永佛寺经县政府批准,正式成为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3月30日,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来永佛寺调研,并捐助2000元人民币。2005年,永佛寺维修工程基本完成,庙会规模盛况空前。

榆次城隍庙会

榆次城隍庙位于城内东大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2)。庙会始于明末清初,会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十五。清光绪年间,因与太谷县新五月会有交叉并引发争议,经山西布政使、按察使裁决,会期改为五月初一至五月三十。庙会之时,京、津、冀、豫、陕及苏、杭二州等地凡出售绸缎、夏布、夏装及干制海味山珍的商人都要定期赴会,晋中各州县商铺字号和富商大贾也趁机争购名优产品。《榆次县志》(民国版)记载:“万商云集,经月不散。历数百年而不变者,良各商终岁所售之品,均赖榆次购入故也。”

民国初年,铁路公路贯通榆次,地方政府为吸引更多的商人参与庙会,扩大物资交流,榆次县知事除请上三班好戏轮流入庙演唱外,还在庙会期间设立稽察公所,张贴公告,严格按照“禁娼赌、严偷窃以清地面,减房租、平物价以顺舆情;津渡则有护送而无苛索,门关则有稽查而无留难,兵役则有巡逻而无摊派”等条例来保证贸易畅通无阻。

日军占领榆次县城后,凡是出入城门者都要盘查搜身,故使延续300年之久的榆次五月庙会被迫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得到恢复,但因旧城道路狭窄,不便商旅交通,便将会址移到榆次城北门。1955年,榆次城区扩建,北门被改造成为榆次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庙会再次中断至今。

榆社城关泰山庙会

泰山庙位于榆社县城北关,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会期5天。主要货物来自祁县、太谷及河北、河南等地。由于县城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所以参加庙会者,有的提前10天就需要通过骡驮人挑运送货物。大会期间,县城南北大街无数个货棚、摊点挨挨挤挤,各种绸缎、布匹、棉花、铁器、挽具、估衣及针头线脑等货物摆满货架。行人来往穿梭,小商小贩吆喝声不断。河北省卖针的王三元,一边卖货收钱,一边用河北落子腔高唱:“王三元,河北人,千里迢迢来卖针;年年来,会会到,有一年不来不热闹”,由此吸引许多群众围观购买。泰山庙对面是戏台,每年都有中路梆子或上党梆子剧团在庙会期间演出。戏场四周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摊点众多,最有名的食品是榆社大把拉面和竹簇镇的干面饼。

抗战期间,日军飞机两次轰炸榆社县城,因此城关庙会也随之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基本年年举行,货源主要由县供销社运送,出售商品也以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日常生活物品为主。20世纪70年代,太长公路和太焦铁路相继开通,榆社交通落后的状况得以改善,参加泰山庙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980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共榆社县委、榆社县政府将泰山庙会改为春季物资交流会。至2005年,交流会的规模更大,周围各县市的商家也蜂拥而至,各种电器、木器、农机、服装、图书、畜禽及地方土特产品应有尽有,戏剧、歌舞、马戏、杂技等娱乐活动目不暇接。整个县城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祁县郜北村泰山庙会

郜北村位于祁县城东南13.5公里。村东山顶的泰山庙又称娘娘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内古柏参天,有二龙戏珠大照壁、戏台、钟鼓楼、圣母殿、如来殿、阎王殿、道士禅院等建筑群。庙会来自平遥、太谷、交城、文水、武乡各县以及远至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庙会分百货日杂市场、驴马市场、押宝赌场三大类。其中百货日杂市场有货棚百余座,小摊贩不计其数。村口换有耍猴的、踢拳卖艺的。赶会的人们磨肩檫×,拥挤不动。村口间有两口井井水甘甜凉爽,因而架着辘辘头,不停的绞水也供不上来往客人饮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泰山庙东西殿、菩萨庙等部分建筑被拆毁,集市贸易也被当作“资本主义未必”全部取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庙会逐渐恢复。但人们不再搞封建迷信活动,而是重在物资贸易,市场交流。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和名牌服装鞋帽等,更是受到青年人的青睐。2007年7月,郜北人许初宽倡议社会各界捐资10余万元,重新修缮庙宇和开发庙会,并成立了晋商庙会博物馆,许初宽任管长,赶会期间,除了各种物资交流外,还以专设的晋商文物和传统庙会景致等独特的文化展品迎接着四方来客。

介休绵山空王古佛庙会

绵山,也称介山,位于介休市城东南20公里。由于山势嵯峨,峡谷幽深,又古柏森森,故秦汉时便有道人来此建观修行。唐初,又因唐太宗亲封佛门善友田志超为“空王古佛”,于是僧、道两家同处绵山,互不相扰,香火旺盛,寺观林立,并逐渐形成以农历四月十二日古佛诞辰为主的绵山庙会。至明清两代,庙会前后延续达一月之久。上山赶庙会者,除少数为了商贸互市,而多数则是为了朝山拜佛或进香还愿。一些富裕人家还聘请僧、道两家分别设场诵经,祈求子女,保佑平安。庙会期间,除介休本地生产的纸张、神香销量大增外,用绵山柏木雕刻的小木锁也最为畅销。有钱的富户和缺少儿女的人们认为绵山柏树是神木,如将神木雕刻的小锁戴在孩子们身上,则会长命百岁,一生无恙。因此,这种木锁的销售也成为绵山庙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民国28年(1939),日本侵略军借“围剿八路军”之机深入绵山,烧毁寺庙,砍伐森林,使延绵千年的古庙会从此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虽然得到恢复,但因上山之路年久失修,荆棘丛生,只得将会址移至绵山脚下,规模也不断缩小。1987年后,介休县农民企业家阎吉英投资7亿元巨资重新开发绵山旅游景点,“空王古佛”庙会也再次兴盛起来。至2005年,在 “空王古佛”庙会期间,每年到绵山观光旅游的游客和进山朝拜的善男信女多达3万~5万人次,各种商品销售额也达百万余元。但美中不足的是极具传统文化理念的“绵山神木锁”则仍未得到开发利用。

平遥桥头村双林寺庙会

桥头村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处,所存双林寺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会期3~5天。寺庙除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外,还供奉有十殿阎君、关圣大帝及睡姑姑等多尊神圣。因民间有“烧头炉香,会遇见神仙”的传说,所以每到四月初八日,邻近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便早早前来求神拜佛、烧香还愿。庙会出售的商品除农业用具、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外,更多的是纸张、香火、供品及地方风味小吃。

日军侵占平遥后,双林寺庙会基本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重新恢复,但佛事活动被取消,商品由各地供销社统一经销,个人出售的仅猪、羊、鸡及手工编制的箩筐、扫帚、笊篱之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起来的桥头村村民开始整修寺庙,扩大会场。1988年,庙内塑像被中外专家称作“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每年四月初八的庙会规模也越来越大,参加庙会的群众也越来越多,甚至还吸引了许多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销售商品也由地方农副产品扩展到国内外名牌产品。2005年,到双林寺庙会进行商贸或旅游的客人达到3万多人。

寿阳冷泉寺庙会

冷泉寺位于寿阳县城西南20.5公里的赵家庄,地处寿阳、和顺、榆次3个县城的中心点。庙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举行,兴盛于明清两代,会期3天。由周围6个村庄的村民轮流将圣母奶奶抬到本村供奉并祈求保佑村民风调雨顺,老幼平安。清末民初,冷泉寺内住有和尚20多名,既种地又采药看病,庙田庙产相当富足。庙会交易商品以农用物资和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榆次、太谷、寿阳等地的有名戏班都争相前去为圣母奶奶唱戏,以求保护艺人嗓子和全班出入平安。

抗战开始后,庙会冷落,和尚大部到别地谋生,冷泉寺只剩下5名和尚以种地为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富裕起来的周围村民又集资修复庙宇,重塑神像,并开始恢复四月初四的庙会。2003年,经寿阳县统战部逐级申报,冷泉寺被正式批准为寿阳县宗教活动场所。至2005年,每年到冷泉寺赶庙会的群众多达2万余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同时,寺庙内备有斋饭,凡来上香还愿或求医问卜者,都可领到一份。

婚嫁

古代,晋中民间的男女婚姻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定,真正敢于抗婚或私奔的很少。延至明清两代,常见的婚配过程是先由媒人两头介绍说合,经双方父母同意,后则按照“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的顺序依次进行:即一是男方先托媒人去女方家送礼表示希望议婚,女方若同意并收礼,叫做“纳彩”。二是男方再派媒人将庚帖(姓名和生辰八字)送交女家,同时了解清楚女方的姓名、年龄及生辰八字等,俗称“问名”。三是请阴阳或算命先生推测,若双方相冲相克严重,即停止进行,另行选择。若没有冲克或虽有冲克但可避免,即由媒人再去送礼,当面商定换帖及定亲等事宜,俗称“纳吉”或“小聘”,民间俗称“问媳妇”。四是由媒人引婚男到女家送彩礼、拜见岳父母和女家长辈等,俗称“纳征”。五是由男方把大致选送的迎娶吉日递交女家,待双方商定,男方便正式写成书帖送交女家,俗称“请期”。最后迎娶新娘过门拜堂、认亲。这一过程,男方叫娶媳妇,又叫“吃婆姨”,女家叫“嫁闺女”或“出聘”。由于晋中各州县所处地理环境和各个家庭贫富的不同,以及初婚、再婚、纳妾、续弦、改嫁、童养媳、婆媳亲、招赘、冥婚等等不同,各地婚嫁的方式、规模也存在差别。一般来说,明媒正娶的初婚要隆重,其他的婚姻形式则比较简单。寡妇或“活人妻”(原来的丈夫还活着)再嫁,几乎都在深夜进行,意在羞于见人。富商大贾及部分官宦人家因财大气粗,家庭显赫,为儿女操办婚事总会互相攀比,大操大办。

通常情况,男女双方都会请总管、设礼房、请阴阳并确定各自的“吃客”(陪同新郞娶亲的负责人)或“送客”(陪送新娘的负责人)、跟大嫂(陪伴在新娘身边的老妈子)。而后再布置新房、挑选嫁妆、准备陪嫁品、招雇厨师、采购货物、杀猪宰羊、搭棚摆席,同时还请吹鼓手和仪仗队助兴。还有人家爱好娱乐,或是邀请戏班登台表演,或是聘请票友来家中自乐,民间习惯都称之为“结婚上马戏”。迎亲时,先由吹鼓手组成的乐队开道,随后是高举旗、锣、伞、扇、金瓜、铖斧、灯笼、火把的仪仗队,接着是2人抬的二乘、四乘或八乘不等的红绿两色花轿,最后是马队。迎亲队伍到达女家村口,先要鸣放铁炮三声,然后再到女家门口递送红包请求开门进家。准备要护送新娘的送客一边招待男方的吃客及来人,一边将箱柜、瓷器、衣镜、绸缎、被褥及各种金银饰件等陪嫁物,摆放在绑有抬杠的木头平板上,以企让人观赏嫁妆的丰盛和显示女家的富有,民间称之为“抬明杠”。男方迎娶新娘返程的时间,则由事前确定的拜堂吉辰及距离远近为准。如午时拜堂,则上午返程;如夜间拜堂,则傍晚返回,俗称“羊回圈”(意即新娘找到了如意婆家,从此可以过上平安生活)。花轿回到男家,先是吃客接应送客一行进家款待,再由“完全人”(有儿有女有丈夫,且属象相宜的妇女)搀扶新娘下轿后沿着红色毛毡跳火盆、过马鞍、落喜房、更衣。然后由傧公大人(司仪)主持举行拜堂仪式。此时,新郞着青帽蓝衫,十字披红,帽插官花,号称“小登科”;新娘则凤冠霞帔,玉带系腰。参拜时,对天地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礼,对高堂父母行三跪三叩首礼,夫妻之间只三揖三拜而不跪。接着是亲友宾客按尊贵、长幼次序分别入座开宴,每桌6人。吹鼓手因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坐矮凳或蹲着就餐。戏班艺人也是另行开饭,不能与众人同桌。婚宴第二天,新郎新娘主要是参拜祖宗,拜认各房长辈,俗称“认大小”。第三天,对众多帮忙人进行答谢,俗称“谢客饭”。此外,晚上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民间叫作“混新媳妇”。因为有“三天以里没大小”的传统,所以参加人不分男女老少或家人外人,都可以让新郎新娘讲故事,猜迷语、说绕口令,以此取乐。尤其是闹洞房的带头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才能,即兴编造许多诙谐故事供人欣赏取悦。其中,有的虽然有不文明的因素,但有的也不乏是属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婚后第四天或第八天、第十天,甚至一月头上,女方要派专人请唤新郎新娘回女家,俗称“唤四天”、“唤十天”,也叫“回门”但是当天的太阳落山前要回到男家,不能留宿。

中华民国成立,政府虽然提倡妇女解放和反对包办婚姻,但真正响应的还是以城市中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他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实行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到饭店请客,以及婚后与父母分居等的比较开放的婚姻形式。而广大的农村则还是沿用旧日习俗者为多。直到民国10年(1921)太谷县胡家庄女青年杨叶儿对家人包办婚姻不满并坚持要求退亲的故事,被农民剧作家王连惠写成祁、太秧歌剧《打冻凌》公开演出后,立即在晋中城乡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盲目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大为减少。

抗日战争期间,除少数日伪官员及汉奸、特务头子假借儿女结婚收受礼品,大发横财之外,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困难,衣食不保,婚姻嫁娶只能从简。革命根据地的男女青年绝大多数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婚姻法》,彻底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以及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者给予坚决打击。到1950年,全区老夫少妻、纳妾、童养媳,以及公开索取彩礼、大操大办等旧的婚姻习俗基本消除。但结婚拜堂的仪式仍然保留,只是内容改成感谢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穷人翻了身,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悬挂的天地神位换成了大红旗,祖宗图变成了毛泽东主席像。1958年后,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晋中农村的迎亲工具也由坐轿乘马改为自行车接送为主。因而民间也就有了“飞鸽牌车子胜利胎,后边就把对象带”的民谣流传。

1960年困难时期,部分贫困家庭开始通过出嫁女儿的机会向男家索要彩礼,有的索要现金500元~1000元不等,有的索要白面、黄米、猪肉、红枣等。1965年后,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好转,索要的彩礼价格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开始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俗称“三大件”;城市开始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圪拧”。1970年后,又增加了立柜、酒柜、五斗柜、桌椅及沙发等,俗称“二十四条腿”。同时,索取的现金也增到1000元~2000元不等。迎亲的工具也由自行车发展到汽车或拖拉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婚嫁习俗也出现新旧结合、土洋并举的现象,索要的彩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1986年,普通人家出嫁姑娘索要的彩礼增至5000元~1万元间,“三大件”也变为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组合柜。1990年后,彩礼增至1万元~2万元,同时增加了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号称“三金”。少数暴发户带头大操大办大收礼,使新中国建立后树立起来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新型婚俗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受到影响,同时也给普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曾三令五申严禁铺张浪费,并对少数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严厉的处罚。1995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晋中各地的婚嫁习俗又有了新的变化。至2000年,普通的彩礼达到2万元~3万元。在城市,女方不仅要求拥有新的住房,而且还要求室内配备电话、电脑、冰箱、VCD、彩电、空调、淋浴等现代化的设备,暖气、煤气、自来水等设施也要一应俱全,总的花费达10万元~20万元。农村虽然简单一些,但连同盖新房在内,花费也在8万元~12万元之间。同时,迎亲的队伍逐渐庞大,交通工具也由普通汽车换成高级轿车,吹鼓手变成现代化的流行音乐队,结婚照相变成几千元的婚纱照。婚礼庆典仪式只有红绿彩旗而再无毛泽东画像,所谓拜天地中也只向父母亲友鞠躬即可。其中,城市中的婚宴全部改在酒楼饭店举行,少则十数桌,多则上百桌,收受礼金也极为惊人,有多达10万元、20万元或百万元者。

2005年,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城市中的男婚女嫁又出现“两家人合办一件事”的现象,双方父母尽其所能为儿女准备好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有的父母甚至还为儿女购买了汽车或房子。在农村,男女结婚仍以男方花费为主,要求修建小二楼者明显增多。此外,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一些不正当婚姻现象,个别富起来的人开始包二奶、养情人或非法同居;边远山区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买卖婚姻和逃婚、骗婚现象也时有发生。经各级公安、司法部门多次打击制裁后,这些不良现象有所减少。

晋商国际文化交流节

2005年9月,晋商国际文化交流节在晋中市榆次、平遥、祁县举行,由北京市旅游局、山西省旅游局、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旨在弘扬山西民俗文化,挖掘晋商历史文化,做大晋中旅游产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希腊、卢森堡、摩纳哥、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的12支表演队和晋中地方民俗表演队组织的1200余人的表演队伍进行盛装表演。活动期间,山西省旅游局、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举行招待酒会,邀请北京市旅游局、外国民间艺术团体领队、外国驻京媒体记者、中央和北京及山西的媒体记者参加,同时召开晋中旅游推介及国际文化交流座谈会;组织外宾在榆次老城、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参观。

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

2004年9月26日~30日,以“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榆次举行,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和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中市人民政府、榆次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出席开幕式,有3000多名中外宾朋以及300多名新闻记者参加,来自云南、四川、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民族的28支文艺表演队和山西省的20多个表演队近2000名演员参加开幕式演出。各演出团队在开幕式当天进行踩街表演,每一支队伍均着本民族的盛装,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优扬的舞蹈经过汇集上万人的广场和街道。艺术节期间,民间艺术表演还分别在榆次老城清虚阁广场、县衙广场、城隍庙前广场和榆次文化中心广场及常家庄园广场巡回演出。演出内容包括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间乐器、民间小戏、舞龙、舞狮、木偶、皮影表演等。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歌舞团、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湖南土家族苗族民间艺术团、贵州省黔南水族布依族民间艺术团,以及重庆铜梁舞龙表演团、辽宁省二人转表演团、山东省商河鼓子秧歌表演团、安徽省花鼓灯表演团、贵州斜走大刀表演团、河南高空飞人表演团、四川绝技表演团等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表演团,多数为首次参加艺术节表演。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伊犁赛乃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民间歌舞团表演的“玉龙风”、青海省海南州藏族歌舞团表演的“蕃舞新韵” 以及惊险刺激的大刀行走、高空舞蹈等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与此同时,民间手工艺精品和民间艺术珍品在老城县衙、桑园展销,民间艺术绝技绝活大师在老城南大街展演。晋中名特产品汇展与艺术节同日开幕,陈列的产品有杂粮、瓜果、蔬菜、老陈醋等,介休的兆兴肉食、灵石的灵泉系列饮品、大寨的核桃露、平遥的牛肉等产品深受人们欢迎。颐景国际酒店、金融大酒店、金华苑宾馆、晋中饭店、晋中宾馆等23家宾馆饭店承担着接待任务,接待人数达到5000多人。本届艺术节共评出文艺表演金奖16个、银奖22个、优秀奖19个,还有艺术节优秀组织工作奖37个、优秀组织工作者奖14个、组织工作者奖6个、艺术节特殊贡献奖1个。

榆次第一届文化旅游节暨常家庄园开园仪式

2001年9月29日,在榆次常家庄园举行。省市部分领导参加,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古建园林设计院院长金柏苓等应邀出席典礼,《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20多家新闻单位的200余名记者参加并作新闻报道。典礼由国家一级编导赵安和卢秀梅设计指导,彭丽媛、卢秀梅、郁钧剑及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著名歌唱家和相声演员参加文艺表演。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1年9月20日~29日,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举行。属国内大型文化活动之一。摄影节有省市有关领导及国际摄影界的著名人士参加,并吸引来大批游客和中外记者。20日夜,在平遥体育场举行题为“新大运、新山西”暨“平遥国际摄影节”大型歌会。摄影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家图片代理机构的代表、数百位国外专家、客商参加活动。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节”更名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来自10多个国家的123位摄影家的4000余幅作品参加展览,许多国外摄影精品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其中,反映中国摄影界最新探索和成就的观念摄影展和女摄影艺术家五人摄影展引起国内外摄影界人士的关注。2003年,来自14个国家的9876幅照片参加展览,特别是抗击“非典”的优秀图片聚集了世人的目光。2004年,来自五大洲23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参加展览。展览分为从远古走来、精彩在世界、中国进行时等七个展区,展出作品9600幅。其中,山西籍摄影家马毅敏的古代壁画宣纸摄影展览引起强烈反响。法国著名杂志《PHOTO》增印50万册增刊,向79个国家和地区全面介绍平遥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主题,突出“和平·进步”的宗旨,有30多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加展览。

晋商社火节

2001年~2005年,每年农历正月,在平遥、祁县、太谷、介休、灵石、榆次等地举办山西晋商社火节。活动由开幕式、春节旅游黄金周及元宵节三个单元组成,围绕“过年旅游”主题,营造浓厚的民俗氛围,推出一系列过年风俗展示和参与活动,如绵山绝壁挂祥铃、王家大院点旺火、太谷城内看花灯、平遥祁县闹社火等。仅2002年社火节举办的一个月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其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2.8万人次,门票收入266.8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144.1万元。

晋中市晋商文化旅游节

2000年10月21日,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当天,在晋商文化广场举行“撤地设市庆典暨首届晋商文化节”,并确定晋商文化节作为宣传晋商民俗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此后每年举办一届。2001年9月28日~至10月8日,晋中市第二届晋商文化旅游节在祁县举行。旅游节以“游晋商老街,观千处民宅,品山西面食,赏民俗风情”为主题,以祁县晋商老街为载体,推出极具晋商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动项目20多项,主要有山西面食表演、剪纸展览、明清时代开市、走镖、送财神、迎亲、社火等表演,还有山西首届晋剧票友大赛、山西省民间传统挠羊赛、晋冀豫三省市篮球比赛、晋剧名家演唱会、民间书画摄影展、国庆大型艺术灯展、心意拳绝技表演等。旅游节期间,有200多名国家级专家和省市获奖人员以及160余名来自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国际友人应邀助兴。旅游节历时11天,有近2000人参与表演、比赛等活动,祁县晋商老街日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各晋商大院游客盈门,仅祁县境内旅游景点门票收入290余万元。

平遥古城元宵节赏灯会

1999年2月23日~3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正月十八),在平遥古城城墙上举办为期十天的古城灯会。由晋中行署旅游局、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集团公司和平遥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展出的花灯有北京宫灯、上海绢灯、江苏走马灯、福建通草灯、四川自贡巨型电动灯、广东佛山芝麻灯、河南红纱灯、黑龙江哈尔滨冰灯等,山西花灯制作大赛的优秀作品也在灯会期间展出。夜幕降临,各色花灯交映生辉,古城夜景格外艳丽。3月2日的元宵夜焰火晚会,将古城灯会推向高潮。2000年~2005年,平遥连续举办古城元宵节赏灯会,每年灯展各有特色,观灯者络绎不绝。

平遥古城文化国际旅游节

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6月在平遥古城举办文化国际旅游节。大型活动主要有古典迎宾仪式,市楼抛红绣球,晋商文化服饰表演,模拟县太爷城内出巡、升堂问案、拜谒城隍庙表演等。利用旅游节丰富的活动,展示平遥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

晋商大院文化旅游节

1997年7月20日~26日,首届晋商大院文化旅游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举行。由中共晋中地委、晋中行政公署和中共祁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以晋商大院为依托,融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文化产品交易、民间文艺表演为一体,开展海外晋商寻根问祖等活动。推出“乘太旧快车、游晋商大院”晋中二日游,“游晋商大院、观民俗风情”名城祁县一日游,“访晋商票号、看古城风貌”平遥古城一日游,“看太旧路、登虎头山”大寨风貌一日游四条旅游专线。同时,在祁县古城举办一系列文化产品展销交易拍卖活动,有晋商大院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三千套民居邮册和晋商大院文化旅游纪念信封销售,明清木器精品拍卖,价值50余万元的邮票精品拍卖,清代陆润庠书法、黄自元对联、三晋名人祁隽藻、赵铁山、常赞春以及现代山西名人徐文达等人的书法作品拍卖,其他古董玩器及收藏品的拍卖等。此外,各种体现民情风俗和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如百人腰鼓、百人花棍、百人鼓乐、百人武术场面宏大,传统铁棍、背棍、龙灯表演和祁太秧歌联唱欢快热烈,节日气氛热闹祥和。

(浏览 9,202 次, 今日访问 6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