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中

地 貌

基本特征

晋中市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之间。山地、丘陵、平原皆备。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东到西有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太原盆地相间排列,成为地形基本格局。

全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4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9%,高于全省山地所占比重;丘陵面积33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5%;平原面积25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6%,略低于全省平原所占比重。各县区市中,平原占各县区市总面积25%以上的有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5县区市。各地高低相差较大。东部太行山和东南部太岳山所处山地区海拔在1000米~2500米之间,最高处灵石县境内的太岳山脉主峰牛角鞍,海拔为2567米;中部丘陵区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西部汾河谷地所在平原区海拔多在800米以下,灵石县石桥村附近汾河出境处河滩,海拔仅574米,是全市最低处。

地形单元

太行山脉中段 绵延于昔阳、和顺、左权3县东部,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米~1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属中山。其中,左权县境内北天池,海拔2097米;和顺县境内阳曲山,海拔2059米;而昔阳县东部山地海拔多不超过1500米。山坡西缓东陡。东侧悬崖断壁处处可见,从华北平原西望十分雄伟,西侧向沁潞高原缓斜,许多支脉延入高原,构成高原上的山脉。沁潞高原北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脉以西、太岳山脉以东的广大范围内,包括榆社县全部,寿阳县大部,昔阳、和顺、左权3县西部和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区的东部。地势中间高南北低。中部是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1800米左右和相对高度500米~1000米的中山,其中以八赋岭为代表,是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分界处。北部寿阳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寿阳——阳泉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1500米之间。南部榆社县浊漳河谷地属武乡——襄垣盆地的北端,海拔在1500米以下。

太岳山脉北段 主体部分在灵石、介休两县市东部,海拔2000米以上。西侧陡峻,气势雄伟,东侧缓缓降入沁潞高原,北部延伸入平遥、祁县、太谷3县东部,海拔降到1500米左右。北延伸部分与太行山脉相连,形成以八赋岭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山。太岳山脉北段主体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属高中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有灵石县境内的石膏山(2533米)、牛角鞍(2567米)和介休市境内的绵山(2405米)、天峻山(2009米)。

太原盆地东南侧及韩侯岭台地 太原盆地东南侧主要在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西部及介休市西北部,为晋中市平原区,由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组成。海拔700米~800米之间。地势从边缘向盆地中心缓缓倾斜,边缘地带由黄土台地丘陵过渡到山地区。介休市义棠镇以南包括灵石县中部和东部地带,是韩侯岭隆起台地区。除河谷地外,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将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隔开。由于韩侯岭的间歇性抬升,汾河不断下切,隆起地段形成六级阶地,并形成峡谷河段,还将地面分割成表面黄土覆盖的残塬或丘陵。

地形成因

燕山运动奠定了全市地形基本格局,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境内地貌单元与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非常吻合,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分别在太行背斜、沁潞向斜和霍山背斜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喜马拉雅运动在山西主要表现为断块式的垂直升降运动。随着整个山西高原的拱曲上升,使拱曲轴部派生张应力,形成一系列正断层,产生了大断裂盆地。太原盆地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盆地东缘的太谷大断层是控制盆地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构造之一。韩侯岭则为太原盆地南端相对隆起的地块,将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隔开。盆地以东则强烈抬升为高中山和中山。

岩石的组成对地貌的形成也有深刻影响。太岳山、太行山多由比较坚硬的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组成,抗侵蚀能力较强,形成高峻的山地,多陡崖峭壁。沁潞高原上多覆盖砂页岩及煤系地层,抗侵蚀能力较差,形成山体多浑圆状,沟谷较开阔且缓坡居多的地形;遇厚层砂岩出处,则形成相对高峻的山峰;黄土及其他松散岩类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流水作用强烈,地面十分破碎。

全市外营力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物理风化及重力崩落等作用,其中尤以流水作用更为突出。

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的形态、成因及岩性特征,全市地貌可划分为4大类13小类。

剥蚀构造地貌

断块高中山 主要是太岳山脉,展布与霍山背斜基本一致,西翼断陷,东翼向沁水向斜缓倾,是单面断块高中山。

褶皱断裂中山 主要在太行山中段,走向与太行背斜走向基本一致。同时受一组北东向断裂带影响,形成一系列断裂谷地。清漳河上游河谷切入石英砂岩,形成峡谷或嶂谷。

以上地貌主要受构造控制,剥蚀作用居次要地位。

剥蚀侵蚀地貌

剥蚀侵蚀中山 主要是沁潞高原上以八赋岭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山,多由砂页岩构成,除在山地与断陷盆地相接一侧及有厚层砂岩出露的地段山体形态变化比较陡峻外,一般均较和缓。

剥蚀侵蚀低中山 分布在寿阳——阳泉盆地的南侧,武乡——襄垣盆地的东侧及韩侯岭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但相对高度不大,山势和缓,山顶浑圆,山坡多由坡积物或黄土覆盖。

溶蚀侵蚀低中山 主要分布在昔阳县中部的东侧太行山区和寿阳盆地西北边缘,山地干谷、槽谷、溶洞比较发育。

以上地貌因地壳隆起使流水侵蚀作用加剧而形成,风化和断裂影响次之。

堆积侵蚀地貌

破碎黄土塬 主要分布在韩侯岭东部,原先的塬面经流水切割已相当破碎,但仍可见到平坦的小块塬面。

梁状黄土丘陵 分布在榆社县和寿阳县的盆地边缘,是顶部平坦而微倾斜的长条状地形,梁顶是较好的农耕地。

梁峁状黄土丘陵 分布在灵石县西南隅,是以斜梁与连续峁混合组成的形态。

以上3种形态体现流水侵蚀作用依次加强。

山前黄土台地丘陵 分布在太原盆地边缘。顶面较平坦,略向盆地倾斜,被由山地流出的沟谷水流分割成长条状,故也称“黄土长梁。”

山间黄土盆地 分布在昔阳、和顺、左权3县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四周被山地环绕,边缘为黄土丘陵,盆地中心比较平坦,属洪积、冲积平原。

以上地貌主要是在黄土堆积的基础上发育而成,抗侵蚀力差。

堆积地貌

洪积倾斜平原 分布在太原盆地边缘,是山前黄土台丘与冲积平原间的过渡类型。由一系列洪积扇形地汇合成向盆地倾斜的平原,表面比较平坦,组成物质从山前向盆地中心由粗逐渐变细,前缘有潜水溢出,往往产生土壤盐渍化现象。

冲积平原 分布于太原盆地的中心部分。地面开阔平坦,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土地肥沃,富灌溉之利,为全市最重要的农业区。由于太原盆地第四纪以来出现过湖盆,甚至人类历史时期仍有湖泊存在,所以这里的冲积平原亦称湖泊冲积平原。

山间宽谷 分布于灵石县的汾河沿岸,寿阳县潇河沿岸,榆社县浊漳河北源沿岸,昔阳县松溪河沿岸及和顺、左权县清漳河东、西源沿岸。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及交通通道。

以上地貌是在断陷盆地中受堆积作用而形成的。

(浏览 9,11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