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中

土 地

土地类型

根据1996年土地详查结果,晋中土地面积为24579509.7亩,比历史传统面积(统计数)少26490.3亩。其中,耕地面积为5969937.6亩,占总面积的24.29%;园地面积为443433.3亩,占总面积的1.81%;林地面积为5334772.1亩,占总面积的21.71%;牧草地面积为1616356.5亩,占总面积的6.5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928920.9亩,占总面积的3.78%;交通用地面积297193亩,占总面积的1.21%;水域面积506929.2亩,占总面积的2.06%;未利用地面积9481967.1亩,占总面积的38.58%。

耕地中,旱地4037154.2亩,灌溉水田6771.9亩,望天田1332.8亩,水浇地1909591.2亩,菜地15087.5亩;园地中,果园440818.4亩,桑园和其它园地2614.9亩;林地中,有林地2561268.1亩,灌木林1694932.8亩,疏林地575482.9亩,未成林造林地457709.0亩,迹地14805.2亩,苗圃30574.1亩;牧草地中,天然牧草地1604578.9亩,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共11777.6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中,城镇用地121540.4亩,农村居民点用地614873.6亩,独立工矿用地138000.1亩,特殊用地54506.8亩;交通用地中,铁路用地26769.2亩,公路用地66439.4亩,农村道路用地203973.9亩,民用机场10.5亩;水域面积中,河流水面157347.0亩,水库水面35634.7亩,坑塘水面11021.7亩,苇地5162.2亩,滩涂180098.4亩,沟渠占地113394.1亩,水工建筑物4271.1亩;未利用地面积中,荒草地4246354.6亩,盐碱地32998.5亩,沼泽地1087.6亩,沙地16714.8亩,裸土地118136.4亩,裸岩石砾地3136153.0亩,田坎1051551.9亩,其它未利用土地878970.3亩。

2002年,国家颁布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将土地分为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至2005年,全市土地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类。农用地面积共13973074.3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6.85%。其中耕地5462082.1亩,园地466605.8亩,林地6250225.2亩,牧草地696950.2亩,其他农用地1097211.0亩。建设用地面积共1160920.5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7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19845.8亩,交通用地103178.4亩,水利设施用地37896.3亩。未利用地面积有9445514.9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43%。其中,未利用土地9098208.4亩,其他土地347306.5亩。

土 壤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统一规程普查汇总,晋中总土壤面积为2147.09万亩,其中自然面积1535.68万亩。按四级分类可划分为8个土类、13个亚类、42个土属、180个土种。

由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人为耕作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土壤形成及其所反映的一系列土壤性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晋中地处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的广大褐土带,土壤类型随纬度变化的水平地带性不够突出,只在褐土内的一些亚级土壤中,有着发育程度上的变化,并呈小范围的条带状、羽状、树枝状分布。成土条件对土壤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垂直分布,随海拔的上升和气候、生物的相应变化,在不同的海拔、不同地形部位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

在全市褐土带土壤中,由于地形、水文等条件影响,一部分土壤具备有新的特征,不再为地带性所控制,形成隐域性土壤类型,主要为分布在广大盆地、汾河Ⅰ级阶地上的潮土、盐土和水稻土等。

土壤垂直分布

海拔类型

2500米 山地草甸土

2000米 山地棕壤

1500米 淋溶褐土

石质土

1000米 粗骨土

850米 褐土性土

750米 石灰性褐土

700米 (潮土)

山地草甸土

为重点垂直地带性土壤类型,位于晋中最高部位,海拔2200米以上,主要分布于灵石、介休、左权等县中山顶部平坦处,面积3.49万亩,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16﹪。所处部位地势高,气候冷凉,结冰期长,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植物生长期短,多生长耐湿性莎草科、苔藓草甸植物。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淋溶作用强,呈微酸性反应,土体中粘粒、物理性粘粒、富里酸均被淋洗下移,硅铁铝率分子比通体基本不变,即没有发生粘粒破坏。其中,富里酸占全碳量的31﹪~43﹪,残渣碳占全碳量的47﹪~61﹪。同时,土体中进行着脱钙、腐殖及草甸化成土过程。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山地草甸土通体潮湿,表层有3厘米~5厘米的草毡层,土壤结构型好,发育层次明显,一般不适宜发展林业,应以培草、存水、发展牧业为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天然牧地。

棕壤

亦称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灵石县、介休市、和顺县、左权县等中山上部,海拔一般在1900米~2400米,面积5.56万亩,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0.25﹪。大多生长着针叶或针阔混交林,林下混生灌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候湿凉,植被茂密,光照不足,枯枝落叶逐年累积且分解缓慢,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土壤粘化过程明显,淋溶作用强,全剖面无石灰反应,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下部可见铁锰胶膜,SiO2/R2O3值自上而下由大变小。土体内发生铁的释放和淀积,发生碳酸钙、粘粒、物理性粘粒和富里酸淋移淀积,同时进行着脱钙、腐殖化、粘化成土过程。全市棕壤又分为山地棕壤和生草棕壤两个亚类,急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和更新林木,以保护生态平衡。

褐土

褐土系地带性土壤,垂直带谱中占很大比例,广泛分布于各县区市。高到海拔2000米山上部,低到海拔780米的二级阶地,与山地石质土、粗骨土呈复域存在,面积1059.85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9.36﹪。全市褐土类又分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3个亚类。

淋溶褐土是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亚类。属于褐土上限,各县区市均有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植被,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应的土壤性质近似于棕壤。面积93.09万亩,占褐土面积的8.78﹪,占土壤总面积的4.34﹪,全部为自然型林地土壤,适宜发展林业。

褐土性土为丘陵侵蚀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县区市海拔900米~1700米地带,面积850.89万亩,占褐土面积的80.28﹪,占土壤总面积的39.63﹪。其中耕地面积294.13万亩,占褐土性土的34.57﹪,占总耕地面积的57.9﹪,为全市主要的粮田土壤类型。

石灰性褐土是褐土类中面积较大的一类土壤。位于河流二级阶地及面积广阔的台垣地上。随河流地形起伏规律分布。一般在海拔780米~1300米间。总计面积115.87万亩,占褐土面积的10.93﹪,占土壤总面积5.40﹪。绝大部分为耕种土土壤,面积9.01万亩,占石灰性褐土面积的7.78﹪,占总耕地面积的18.9﹪。

石质土

系山地植被遭破坏,表土被冲刷的一类初育性山地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县区市土石山区,以东部山区比重最大,在海拔800米~1700米之间,与粗骨土、褐土上限类型呈复域存在,面积602.5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8.06%。土层极薄,约10厘米左右,A-R构型,剖面中风化微弱,未显物质淋溶与淀积,属地砂—砂壤,土体干旱松散,表土之下便出现岩石,裸岩面积30﹪以上。应采取封山、育草、护坡等措施,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

粗骨土

分布区域、海拔高度与石质土相同,但发育程度和成土过程区别明显。处于晋中各县区市海拔800米~1700米间较缓的向阳坡,与石质土、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呈复域存在。面积301.2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03﹪。粗骨土土层厚度大于石质土,在80厘米左右,表层有零星枯枝落叶,常有风化碎屑直接裸露于地表,土体中石砾占到50﹪以上。应立足于保护现有植被,采取封山育草护坡,以加厚土层,发展牧业并建立林业基地。

潮土

为晋中的主要土壤类型,是受生物、气候影响较小的一种隐域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汾河、漳河沿岸的一级阶地,以除灵石外的平川五县区市及寿阳、榆社县为主。面积171.59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99﹪。内有耕地面积117.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2﹪。全市潮土又分为潮土亚类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潮土亚类是典型的潮土土壤,绝大部分被耕种熟化,也是晋中耕作条件好、产量高的农业土壤。各县区市均有分布,面积144.0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6.71﹪,占潮土类的83.96﹪。耕作潮土面积96.11万亩,占总耕种土壤面积18.9﹪。盐化潮土是在草甸化成土过程基础上附加盐渍化过程而形成,以至土壤属性发生一系列变异的一类土壤。盐化潮土与潮土亚类呈复域或镶嵌其中,主要分布于平川五县区市,面积27.52亩,占潮土面积16.04﹪,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28﹪。其中耕种面积21.34万亩,占总耕种面积的4.2﹪。

盐土

土体中含有多种可溶性盐分,含盐量达1﹪以上时,一般作物不宜生长。全市盐土主要分布在介休市、平遥县、榆次区等,零星插花分布于潮土中,面积2.5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12﹪。基本没有发育层次,有机质含量低,土中结构不明显,表层盐分含量最高,向下渐低,垂直分布呈钉子状。盐土又分为草甸盐土和碱化盐土两个亚类。草甸盐土为土壤在草甸化成土过程的基础上,附加积盐过程,并逐步趋于主要作用,从而使其属性发生特殊变化的一类盐土,主要分布在介休市、榆次区、平遥县境内汾河一级阶地封闭型洼地,零星插花在盐化潮土中,面积2.43万亩,占盐土面积的95.29﹪,占土壤总面积的0.12﹪。碱化盐土只在平遥境内小面积分布,仅有1170亩,占盐土面积的4.59﹪。碱化盐土是在主要盐化成土过程中又附加有碱化成土过程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盐分组成以碳酸盐为主,硫酸盐、氯化物占一定比例,所处部位地下水为钠质重碳酸盐水,土壤在钠离子代换作用下结构分散而呈碱性反应,PH值均在9.5左右。

水稻土

处于洪积扇缘与一级阶地交接的槽形洼地,主要分布在介休市、左权县等,面积8000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4﹪。由于长期水耕熟化,土体中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强烈,创造了水稻土特有耕体层、犁底层、淀积层和潜育层,土体中有机质含量达2﹪以上,土壤呈中性到微碱性反应。全部土壤肥力高,生产稳定。

(浏览 9,21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