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邢台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躬耕于邢台干言岗,《诗经·国风》记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公元前17世纪,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为“井”,即“邢”。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   

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此为中国禅让制的根源。    

大禹治水于邢台大陆泽。《史记》记曰:“北过逄水,至于大陆(大陆泽)”。  

夏代《禹贡》定九州,邢属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为古邢字,代表邢地。   

鲧堤、丹朱墓、尧山、尧台、象城、柏人城、干言岗等华夏先祖的遗迹,至今犹存。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   

自南庚迁奄,邢地为邢国(方国),是商朝的肘腋之国。   

邢国之女妇妌为武丁皇后,举世闻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即为其所铸。   

商朝末期邢侯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纣王)于邢台筑沙丘行宫。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筑邢城,建邢国,统辖邢地,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历时四百余年。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卫国以反间计灭邢,汉简《孙子兵法》记曰:“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   

公元前631(周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伐卫,邢国归晋, [17]  邢为晋国属地。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子灵)奔晋,被封于邢国。   

公元前453年,邢为赵国所属。赵王之子赵襄子曾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称。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邢台为赵襄子封邑(邢襄大地一名之由来)。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二十年)赵国大朝信宫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四年)发生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去世于邢台沙丘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设郡县,在邢置信都县,属钜鹿郡。为全国36郡之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邢台沙丘宫,胡亥于此矫诏篡位。   

公元前208年,张耳、陈余据信都拥立赵歇为赵王。   

公元前206年,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今邢台),为常山国都。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改置襄国县,属赵国。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在鄗城(今柏乡)称帝,建立东汉。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巨鹿郡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公元212年(汉建安十七年),改隶冀州魏郡。   

三国时仍名襄国县,属魏国,隶属冀州广平郡。   

公元312年(西晋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纳张宾之策,进据襄国(今邢台)。   

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石勒于襄国称赵王,国号“赵”,都襄国,史称后赵。   

公元335年(建武元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置为襄国郡,为陪都。   

南北朝时期,襄国先后隶属广平郡、易阳郡、南和郡,北齐、北周时置襄国郡。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设殷州,治所广阿(今隆尧),辖赵郡、南巨鹿郡(南赵郡)、巨鹿郡、北广平郡。   

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殷州改名赵州,治所仍在广阿(今隆尧)。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郡立州,复改襄国郡为县,曾隶洺州。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襄国县改称龙冈县。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邢地置邢州。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襄国郡,治领龙冈。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国郡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罢邢州,改钜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复为邢州,龙冈属之。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孟方立迁昭义军于邢州,辖邢、洺、磁三州十八县。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龙冈县。设昭义军、保义军、安国军。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罢邢州,置信德府。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赵佶升邢州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始有“邢台”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为金朝属地。   

1129年(金天会七年),改信德府为邢州,邢台县为邢州治。   

元初设邢州万户府,立安抚司。   

公元1238,在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在选拔真定张耕、洺水刘肃为正副安抚使之后,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为乐郡”,史称“邢州大治”。    

1262年(元中统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同年九月,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诏升邢州为顺德府。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隶属中书省,辖内丘、任县、唐山、平乡、巨鹿、邢台县、广宗、南和、沙河九县。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直隶京师。   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邢台隶属关系未变。   民国初,1913年,废府留县,邢台各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1914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辖区属之。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邢台各县均直隶于河北省。   

1936年河北省在邢台设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邢台县城。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本侵占邢台,设伪顺德道。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政府,辖区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邢台辖区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9月25日析邢台县城厢建邢台市,邢台市政府宣告成立,自此始有邢台市建置。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撤销,邢台各县属华北行政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原华北行政区冀南四专区和太行一专区部分县(市)为辖区成立邢台专区,同时成立邢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专员公署驻邢台市。   

1949年11月1日,邢台市改设为邢台镇,隶属专员公署。   

1950年4月,邢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镇和15个县(邢台、沙河、内丘、临城、隆尧、任县、柏乡、南和、宁晋、巨鹿、平乡、新河、广宗、南宫、威县)共计16个县(镇)人民政府。   

1950年12月7日,邢台镇与邢台县合并,邢台镇改建为邢台县城关区。   

1951年11月5日,邢台镇恢复建制,仍隶属专署。   

1952年11月,清河县由衡水专区划归邢台专区,时邢台专署辖17个县(镇)。   

1953年12月17日,邢台镇升格为邢台市(省辖市),市人民政府成立,由邢台专署监督领导。   

1958年4月23日,邢台专署与邯郸专署合并为邯郸专署,并将宁晋县、新河县划归石家庄专署领导。   

1958年11月29日,15个县(市)合并为4个大县,即邢台县(含邢台市、沙河县)、内丘县(含临城、隆尧、柏乡)、南宫县(清河、威县)、巨鹿县(含广宗、平乡、南和、任县)。   

1961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邢台专区建制,复建河北省邢台专员公署,机关驻地邢台市。   

1964年12月,设立临西县。至此,邢台专署共辖1市(邢台市)、17县(邢台、沙河、临城、内丘、柏乡、隆尧、任县、南和、宁晋、巨鹿、新河、广宗、平乡、南宫、威县、清河、临西)共18个县(市)人民委员会。    

1980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市设桥东区、桥西区、郊区3个市辖区。   

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国函字243号】批准,邢台市升为河北省直辖市,与邢台地区分设。    

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导。   

1988年9月17日,经民政部【民行批32号】批准,撤销邢台市郊区,邢台市仅辖桥东、桥西二区。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宫、沙河两县先后改为地辖市,为县级市。    

1993年7月1日,根据省委冀发[1993]16号文件,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邢台地区撤销,组建新的地级邢台市,成立新的邢台市人民政府,辖2区2市15县,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邢台市商代为邢都,周朝为邢国,秦汉时期属巨鹿大郡,晋代为后赵石勒之都,隋代为襄国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顺德路,明清为顺德府,民国为河北第十五督察区,日占时期为顺德道,解放后为邢台市,历史源远流长,国-都-郡-州-府-路-道-市,邢台从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脉相承,未有断绝。 

(浏览 4,10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