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父辈的战火青春 一一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70周年

在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五十周年时,钟平均阿姨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在上甘岭为英雄歌唱》,讲述了当年亲历五圣山为战士们演出的经历。下面节选部分内容:

1952年11月,上甘岭战斗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为了鼓舞斗志,夺取胜利师首长命令我们文工队组成小分队到战斗在上甘岭的前沿部队慰问演出,我们这支小分队有十几个人,其中只有4个女兵。

我们通过三道敌人的封锁线来到597.9高地最前沿的阵地,从战壕坍塌处朝南望去,对面山头上敌人的钢盔在太阳照射下的反光都隐约可见。"这里才是真正的前沿啊!"我为自己能到离敌人这么近的前沿为战士演出,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一连跑了十几个猫耳洞。有的猫耳洞很小,我们4个人一起进去挤不下,于是我们让战士坐在洞里,谁演节目谁进去,其余的就在洞口外的交通沟里休息。战士们怕我们不安全,要我们进去演,他们出来看。我们硬把战士推进去坐下来,然后堵住洞口进行演出。

天黑下来了,还有两个猫耳洞没有去,指导员打电话要我们回连部。我们说:"一定要让全连战士看到我们的演出,一个也不能漏掉"。

我们首先来到了英雄的连队一一91团3营8连,该连是最早接替15军45师135团进入597.7高地的。“王成式的英雄”特等功臣朱有光、王万华烈士和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蔡兴海均出自于该连,全连战后荣获一等功。

我们去时,8连刚从最前沿阵地换下来休整,随时准备投入新的战斗。连部设在一个稍大的猫耳洞里,连长、指导员见我们到来,又惊又喜,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在几个子弹木箱上休息。指导员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啊,这里什么都没有,连开水都招待不起。"我们忙说:"我们带水了。"

我们请连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战斗情况。连长告诉我们,这儿离前沿阵地597.9高地只有几百公尺,敌人的炮火经常朝这里袭击,机枪也可打到这里。阵地上的交通沟被炸得残缺不全,有的地方必须跑步通过。连长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四班的战斗情况。然后指导员把我们带到了八连四班战士们住的猫耳洞里,只见地上铺着薄薄的草帘,上面铺了几块雨布,见战士们已整齐地坐在地铺上,几个子弹箱是留给我们坐的。见我们进来,战士们热情地鼓掌欢迎。

我们首先给大家读了师首长的慰问信,又把祖国慰问团送的香烟和糖果分给大家。战士们看到糖果袋上印着几个红字:"祖国–我的母亲",香烟上印着"打击侵略者"高兴地议论起来:"是祖国慰问团送的,祖国的亲人等着我们的胜利消息哩!"

演出开始了,第一个节目由尹家浩说快板,呱嗒板儿一响:"八连四班打得好,上甘岭战斗立功劳……"战士们一听,前天打的仗今天便编成节目了,都高兴的直鼓掌。接着,我和耿玉兰唱了《美军十大怕》、《王大妈要和平》,雷达用一把二胡伴奏,战士们非常欢迎,要求多唱几个。指导员考虑到时间有限,便让我们转移到下一个猫耳洞去。

临离开时,四班副班长蔡兴海紧握着我们的手,大声地说:"请你们告诉师首长,我们一定用更大的胜利向祖国亲人报喜!"

第二天,我们到炮兵部队去慰问演出。炮兵部队比较靠后,阵地构筑在北面山坡的树林里面。这里虽然不像前沿那么危险,但也经常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我们在炮兵阵地演出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唱歌唱到一半,敌炮弹呼啸而来,战士们便要我们到掩蔽部避一避。排炮过后,又继续演出,有时唱一支歌要被打断两三次。后来我们根据敌炮弹的响声釆取灵活行动,如炮弹"呜……"地飞过我们头顶,说明爆炸的距离远,我们照常演出。如炮弹声变成"哧……"说明距我们很近,这时我们就进掩蔽部躲一躲。这样演出的时间就能缩短一些。

下午,我们最后的一个演出点是一门“英雄炮”。我们一进入阵地,就看见"神勇炮兵"的大横幅高高悬挂着。炮架上贴着鼓动标语:"五圣山,英雄山,神勇炮兵把敌歼!"这门炮因发射准确率高,歼敌数量大而立了二等功。

根据炮兵连长的介绍,尹家浩又编了一首双人快板《神勇炮兵把敌歼》。在演出这个节目时,突然电话铃声响了:"各就各位,准备战斗!"战士们像闪电一样,各自奔向自己的炮位,推上炮弹,握紧栓绳,憋着气,攒着劲,等待开火的命令。给我们带路的连部通讯员赶紧招呼我们到掩蔽部休息,我们都不愿进去,能亲眼看着我们的大炮歼灭敌人,这样的机会多难得呀!

这时指挥员下了命令:“全体速射!”“开炮!”“开炮!”阵地上响起了一片喊声。英雄炮的炮长连声喊道:"放!""放!",顿时,阵地上炮声轰鸣,大地颤动,通讯员示意叫我们用手把耳朵捂起来,嘴巴张开,这样不会使耳朵感到难受。大约过了半小时,战斗结束,树林里又安静下来。战士们擦去脸上的汗水,穿上刚才脱下的棉衣,有的坐在地上,有的靠着大树,我们的演出又开始了。我和尹家浩接着说完《神勇炮兵把敌歼》的双人快板,这时电话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打得好!步兵老大哥又要为你们请功啦!"我们也放开嗓子激动地喊道:"炮兵同志们,打得好呀!狠狠地打!我们一定为你们请功。"

这时解放军画报社的一位摄影记者刚好也在这釆访这门英雄炮,正当我和耿玉兰对唱《美军十大怕》时,为我俩拍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久就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


?耿玉兰与钟平均阿姨在朝鲜的生活照,她们的脸上和眼神里充满着清纯和自信。


2014年早春,在徐州12军干休所耿玉兰阿姨家,她拿出了钟平均阿姨写给她的信和一些老照片让我看,钟阿姨在信中回顾了她们在朝鲜的青春岁月,写道:

“耿大姐: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在五圣山炮阵地演唱时的情景吗?……回忆在朝鲜的日子好像还在眼前,每个阶段的事情都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真有说不完的话。你还记得我们宿营在靠铁路的那晚,飞机不断地轰炸,我们四人(刘祖华、尚琦、你、我)在一起说:“我们能要当烈士呢!”但是,大家不是悲观的语气,而是一种乐观、无畏的语调在说着、笑着,我们多么单纯可爱。每次遇到紧要关头,我们没有哭,没有惊恐……”

“我们确实经受了残酷战斗的考验,我们一生中没有任何遗憾…… 照片又重新加印的,看看我们年青时的风彩,也有青春和美丽。”

钟阿姨的信真实地反映了她们那代女兵的精神风貌,她们确实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人类保卫和平的正义事业!


钟平均阿姨文章中提到的91团8连4班副班长蔡兴海,是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他战争年代英勇拼搏,浴血疆场;和平年代甘于平凡,默默奉献,始终坚守“上甘岭精神高地”,近年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宣传。


?这是在15军当过兵的朋友最近转发我的,在这张三兵团首长的嘉奖令上,蔡兴海与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名字并列一起。


今年11月《解放军报》也刊文介绍了31师文工队的事迹。


我于2016年发表的《朝鲜前线的12军女文工团员)。


钟平均(左2)与战友韩耀玲(左1)、谭宗荣(左4)、尚奇(左5)于上甘岭演出后合影,中为人民军联络官。



这幅挂在显著位置的油画《出击之前》是12军美术组何孔德创作的,他后来成为全军著名的油画家,中国军事美术史上的一面旗帜。

12军美术组在抗美援朝中创作了众多优秀的绘画作品。195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里面的全部作品都是由12军美术组创造的,最初书名就叫《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战地画选》。五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上甘岭》,其背景中的画面也主要采用了12军美术组的作品。

从朝鲜回国后,12军美术组队员中涌现了何孔德、周祖铭、向天野、郑洪流、赵光涛、曹增明等一大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和高级美术人才。创作了《祖国来信》、《出击之前》、《古田会议》、《上甘岭》、《井冈山会师》、《台儿庄大捷》……等优秀的美术作品。

原12军政治部美术队老同志们回忆:现在解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实际上是“志愿军第12军画选”。因为《画选》中全部英雄事迹都来自于12军,全部作者也出自12军,组织者也是12军。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战地画选》是无可厚非的!

从朝鲜回国直至七十年代,12军政治部美术队都是全军美术尤其是油画创作的标杆,许多军兵种都派人到12军学习和取经。

12军美术组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得益于军领导对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视。入朝时军副政委李震(无政委)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军政治部副主任唐平铸是抗战初期从日本回国的早稻田大学艺术系的留学生,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重视,使12军在全军美术创作中能位居前列。

(部分文字引用了12军原宣传处干事赵国庆收集和整理的材料)


油画《祖国来信》也是何孔德的代表作,据说前些年在拍买市场上的价格是1800多万。


李震政委(前右)与军政治部副主任刘昌(前左)、军副参谋长宗凤洲(后右)、35师参谋长张镰斧(后左)合影于朝鲜战地。



1951年6月我军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战场形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敌人,,我军除针锋相对地开展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外,决定利用这一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大力加强和巩固现有阵地,加强部队装备训练,改善供应运输,进一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坚持持久作战。

为此我军第一线部队以主要力量构筑工事,同时以小部队战斗活动,狙击打击敌人的袭扰和进攻,巩固现有阵地,并相机挤占挤占敌我双方中间地带,将斗争焦点逐步推向敌人阵地。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1952年春季和夏季,我军在“小兵群战术、“零敲牛皮糖”等取得经验后,开始了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地巩固阵地的战斗活动,秋季又举行了战术反击。

这些战斗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却很激烈,一个阵地往往要经过反复争夺!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2军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3人是级别最高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1951年6月为第一阶段,志愿军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连续展开了5次战略性战役,粉碎了其在年底前占领朝鲜全境的企图和战略计划,将战线全面推至“三八线”地区,并一度攻占汉城、近抵三十七度线,使朝鲜战局基本恢复到战前态势,迫使美国接受停战谈判。

从1951年7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为第二阶段,志愿军进行了金城防御战(含1951年夏秋阵地防御战、1952年夏秋防御和战术反击作战,以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含金城战役),大量歼灭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有生力量,将战线始终稳定在38度线地区,迫使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在12军三个与黄继光并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34师100团2连班长伍先华烈士是第一个。由于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是他的画像,摆放在展厅的显著位置。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是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这是新华社战地记者当年的报道实录。


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一一东部战区某合成旅营区中心位置立着伍先华烈士的塑像。(照片由本人拍摄)


与伍先华烈士同一个连队的特等功臣、一级爆破英雄黄家福一一被誉为“活着的黄继光”,他的照片也处于展厅中较醒目的位置。


34师100团是战功卓著的主力团、红军团(前身是韦杰将军的688团),在1952年秋季反击战中该团2连可谓是英雄辈出!

黄家福是2连副排长,9月29日与伍先华烈士在同一天、同一场战斗即金城官岱里红山堡战斗中,在2人牺牲2人重伤,只剩他1人的情况下,不顾自己身上已3处负伤,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连续爆破15次,炸毁敌5个暗堡、2条暗沟、1条坑道,1人歼敌200多人。为部队前进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2年10月,志愿军总部授予黄家福“特等功臣”、“一级爆破英雄”荣誉称号,同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1953年5月,黄家福回国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7月,他参加了由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任团长的青年代表团,出席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和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著名作家杨朔曾采访过黄家福的英雄事迹,写了一篇生动感人的报告文学——《黄家福》,刊载在1954年的《人民文学》上。



这是我们家相册里的老照片。黄家福叔叔从朝鲜回国后上了南京步兵学校,星期天经常会与34师的战斗英雄杨道根叔叔,以及父亲的警卫员李武剑叔叔(1959年在西藏平叛中牺牲),来我家及邻居蒋国钧叔叔家玩。我们家还有一张黄叔叔穿西装结领带的照片,是他去欧洲出席世界青年代表大会时照的。

注意!这张照片上的字是黄叔叔亲笔所书,但照片上的签名是“黄家福”而不是“黄家富”!所以我行文中用“黄家福”。


这是与伍先华烈士、英雄黄家福同一场战斗、同一个连队的杨道根叔叔,他一人身兼卫生员、观察员、战斗员……机智灵活、英勇无畏,战后荣获一等功、二级战斗英雄。这是杨叔叔当年送我父亲的照片。


我注意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2军有三个连队特别能战斗!一个是31师91团的8连(王万成、朱有光烈士、蔡兴海所在连,上甘岭战役中全连荣获集体一等功);一个是34师100团的2连(伍先华烈士、黄家福所在连);一个是35师104团的4连(杨春增烈士所在连),涌现出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12军35师的共和国英雄杨春增烈士。1952年8月5日,在朝鲜金城前线座首洞541高地,第35师104团4连3排副排长杨春增带领战士们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十余次反扑,歼敌200余人。黄昏时刻我军伤亡严重,阵地上仅剩杨春增与卫生员牟元礼和一颗手雷。此时百余名敌人又开始了新的反扑。危急关头杨春增命令牟元礼到后面联络部队,自己毅然举起最后一颗手雷冲入敌群……一声巨响,硝烟腾起, 杨春增与2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几天后,战友们在“为杨春增同志复仇”的誓言下冲上阵地,与敌军反复争夺4天,打退敌军近30次反扑,毙伤俘敌600余人。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春增烈士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等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春增烈士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春增烈士生前部队现为东部战区某集团军某合成旅,部队营区竖立着烈士的塑像,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在强军路上永往直前。


(照片由本人拍摄)

1952年夏秋季反击战中,35师104团团领导与战地记者葛洛合影于前沿阵地。半年后团政委张平甫(前排左1)牺牲于东海岸元山,留下一个2岁的大女儿和一个尚未出生的小女儿。


祖国慰问团西南分团副团长尹超凡(成都军区原宣传部长)1952年10月赴12军慰问时与杨春增的小战友,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牟元礼等合影。他写的《赴朝慰问日记》由其儿子编辑整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出版。


12军35师政治部机关部分战友合影于朝鲜前线,有政治部主任鲁之沫(后任师政委)、科长王志远(回国后任31师政治部主任)等。

(照片由张放提供)


1952年国庆节12军侦察科部分同志合影于金城前线。



去年夏天,我从父亲五十年代在南京军事学院合成指挥系学习时的一个笔记本中发现了3张68年前的《人民日报》的剪报!

在这篇【新华社朝鲜前线27日电】题为《朝中部队三天内歼敌二千多名》的新闻中,报道的正是父亲所在的101团与任保俗叔叔的104团于1952年金城秋季反击战的战况。泛黄的纸面上还可以看见父亲用红笔划出的几道红线,从而为我深入了解父辈在朝鲜的峥嵘岁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下面原文录入父亲划出红线的文字:“在金城东南硚岩山东北高地上的争夺战,目前仍在炽烈地进行。我军自六日攻占该高地后,一直将这个高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我军有时转入坑道做战,有时突然出现在山顶上,以各种战法击伤敌人。仅18日至20日三天中,我军又歼李伪军京畿师250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参与34师师史、101团团史写作的原34师作训参谋邱月杭叔叔告诉我,当年新华社对12军秋季反击战作过5次追踪报道。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国家图书馆查到了当年的人民日报,这是9月13日的头版刊登的新闻报道: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二日电】

最近几天内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中部战线金城东南地区。六日傍晚,我军某部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袭击座首洞东南敌军的一个山头阵地,仅仅经过五分钟的战斗,我即将这个阵地占领,全歼守敌李伪军两个排。与此同时,我军另部反击轿岩山东北的一个敌军阵地全歼敌军一个排。此后几天中,敌军不断向这两处山头进行反扑,自七日至十日,敌军使用兵力总计达一个团以上,攻击达三十多次,但在我军炮火的轰击和严密枪火的阻击下,敌军的每次攻击都遭到了失败。在战斗中,敌军有时爬上山头,但很快就被我军反击部队奋勇击退。在连续五天的争夺战中,我军已杀伤敌军达千名以上……朝中人民炮兵部队继续用猛烈炮火打击敌军。据六日至十日五天的不完全统计,我军前线炮火又杀伤敌军1500多名,击毁击伤敌军坦克8辆,汽车16辆。在这五天中,我前线部队击落击伤敌机38架。

这篇新华社的通讯稿虽然不长,但至少透露了两条信息:

其一,点明了1952年9月份朝鲜前线的主战场在金城东南的两个高地,即"座首洞东南山头阵地"和"轿岩山东北敌军阵地"。

其二,点明了这两个高地自9月6日以来发生了"最激烈的战斗",我军在炮兵的支援下,五天打退了敌军30多次进攻,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而这两个高地就是父亲所在的101团坚守的“618高地”和任保俗叔叔所在的104团坚守的“541高地”。这两个高地分别是12军选定的两个战术反击目标。?


《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追踪报道。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九日电】


在中线金城东南地区座首洞和轿岩山附近两个山头的争夺战仍然激烈地进行着。自九月六日傍晚到十四日的九天中,我军在这两个山地给予被美国侵略者夸奖为"精锐部队"的李伪军京畿师以惨重的打击,京畿师在九天中已经被歼灭了一千五百多名……

在轿岩山东北的一个山头上,我军也用像在座首洞附近争夺战中所釆取的战法痛歼敌军。我军在六日一举攻占了这个山头阵地后,敌军连日进行疯狂的反扑,但都被我军猛烈炮火和各种炮火所击退,仅十三日一天中,我军即击退了敌人十次反扑,敌军在九次反扑中曾一度爬到我军阵地的前沿,但当即被我军击退,这一天我军共歼敌二百五十多名。在这两个山头争夺中,我军炮手们使敌人吃到了如敌所说的"不能想像"的猛烈炮火;他们有时炮弹把敌人炸烂在进攻的途中,有时把敌人放到山头上,然后炮火把他们埋葬在火海中……”

熟悉军史的都知道,一年多的金城防御战在抗美援朝史上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金城防御战积累的战术经验,没有其构筑的坚实坑道就不会有上甘岭战役的决胜!

为了搞清发生在1952年9月的金城秋季反击战,我查阅了相关军史:

当时我12军、39军和68军在金城防御第一线作战已长达一年之久,志愿军总部首长考虑10月底将换防。为了给新换防的部队提供战斗经验,也为了更有效地杀伤敌人,决定在这三个军各选几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反击。

为此,志愿军总部首长致电中央军委:"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人,使新換部队取得更多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39军、12军、68军为重点,各选三至五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敌人,并在与敌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敌人"。

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志愿军总部的电报。三兵团及12军首长根据总部的精神首批选定了101团和104团作为秋季战术反击目标,101团的反击目标是"轿岩山东北敌军阵地",我军编号为"618",面临之敌是李伪军的王牌师"京畿师"机甲团。104团的反击目标是"座首洞东南山头阵地",我军编号为"541",面临之敌是"京畿师"第26团。

据当年参战的101团作训参谋杨宪洲叔叔(八十年代初曾任12军副参谋长)和邱月杭叔叔(战后参加战史编撰)的回忆,12军当时选定的这两个战术目标都属于"七寸死穴必争之地"。"618高地"是敌人盘踞的"690.1"、"619"高地东北山梁三个高地居中的一个,阵地长约百米,宽约20米,敌人称之为"指头岭"。该阵地防御工事较完善坚固,构筑有20个地堡,交通壕相互贯通,前沿设有外壕、蛇腹形、屋顶形铁丝网三道防线,并在铁丝网之间埋设了大量地雷,由装备精良的首都师即京畿师机甲团一个约150人的加强排防守。

当时,位于"618"东北方向的"520高地"已由我军控制,是101团的前沿阵地。此战若能从敌人手中夺回"618高地",不仅有利于巩固我"520高地",而且可以以此为跳板,进而威胁敌轿岩山主峰及诸要点。

注意:我军与美韩对同一个阵地叫法是不同的!

根据上级命令,“618”与“541”两个阵地均于9月6日傍晚同时发起了攻击。

由此持续了一年之久的金城防御战也进入最后的白热化阶段。谁胜谁负即将揭晓!



据12军军史、34师师史记载:9月6日傍晚,我101团集中了31门火炮和上级配属的3辆坦克,在强大的火力攻势下用1个排的兵力分三个方向,向“618高地”发起了攻击,仅用了4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防守抢占了制高点,并迅速将负隅顽抗的残敌消灭在工事里。此时位于西北方向的690.1高地上的守敌向618 高地发动了连续4次猛烈反击,试图夺回阵地,但均被我101团3营7连3排的勇士们击退。战后7连荣获了集体一等功,军领导授予该连“勇猛的英雄连队”称号。

9月14日敌人又出动了4架飞机,对618高地进行轮番轰炸,并用一个连的兵力从三面向618高地反扑,企图重新夺回阵地,同样遭到了惨败。

而我101团根据军师领导的指示,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前轻后重,在火力部署上,采取了前重后轻的战术。即每次进入前沿阵地最多不超过一个排,有时甚至仅有一个班一个战斗小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减少了无谓的伤亡,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

从9月6日至10月31日54天的时间里,父亲日日夜夜坚守在团指挥所里,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的殊死的较量。并根据敌情和战斗的变化,及时调整兵力,先后打退敌人的反扑197次,使618高地牢牢地控制在我军手中,此役共歼敌3950多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达到了保存自己歼灭敌人的目的,同时也初步积累了步炮坦协同作战的经验。在父亲他们还未撤出阵地时,中朝联司的嘉奖已到达部队。

9月22日一封由邓华、杨得志、朴一禹联合签署的嘉奖令送达三兵团和12军,称:“此次作战给与首都京畿师以严重的打击,打得很好,达到了大量杀伤敌人的目的,望你们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很好的总结与吸经验,争取更多胜利。”

(浏览 5,12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