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父辈的战火青春 一一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70周年


据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战史》(1965年5月版)记载:9月6日我首先以104团两个排和101团一个排,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分别向座守洞南侧无名高地和690.1高地东北侧无名高地(简称690.1东北高地)之敌出击……炮声如雷不绝,打的敌人血肉横飞,阵地上烟火四起……至13日,我共歼伪首都师1600余人,并控制了691.1东北高地……美联社记者在对这次战斗的报导中说:“共军炮弹把通向京畿山(即座首洞南侧无名高地)的战壕,搞得像一块奇怪的墓地,被击毙的大韩民国士兵的手臂、腿和头颅,堆积如山。”

18日,敌惧我乘胜再次出击,威协其硚岩山主阵地之安全,先后以约两个连的兵力,对我夺占690.1东北高地,连续展开反扑。经激烈反复争夺,至20日,我予敌大量杀伤后,主动退守坑道,继续与敌战斗。

在上述战斗期间,我军接到志司关于秋季反击作战命令,经研究确定自9月28日起,分三个阶段,继续向敌出击。

9月28日,第一阶段出击作战开始,我以100团7个班在火炮60余门,坦克6辆,自行火炮4门的直接支援下,向官垈里西侧无名高地伪6师2团约2个连兵力实施攻击,同时以101团3个排、104团5个班,分别向690.1东北高地和座首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敌进攻。至30日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出击作战的任务,共歼敌1200余人。

100团2连3班班长伍先华烈士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10月6日至10月17日为秋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主要是向栗洞东山伪首都师机甲团出击。参战部队有103团2个连、101团5个班、104团5个班、100团8个班、93团2个班。

17日夜,我乘胜立即进行了第三阶段出击。经过连续出击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伪首都师(即京畿师)受到重创。10月下旬,敌急以伪8师接替了伪首都师的防务。从此敌人更加陷于被动。

(参见《12军战史》第40~45页)

经过研读军史、师史、战史,我弄清了父亲的101团9月6日开始的“618高地争夺战”尚属于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阶段,自9月28日起则属于秋击反击作战阶段!

本来这个阶段计划于10月中旬结束的,但因为10月14号上甘岭战役开打,所以上级要求12军及友军配合15军作战,继续打了半个月,以牵制美韩的兵力。


这也是父亲当年留在笔记本里的人民日报剪报,上面还有父亲的手迹,注明了刊载的日期是“10月24日”,从而使我在60多年后,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迅速找到了当年著名作家刘白羽和黄钢写的战地实录。下面节选部分内容:



《我们在审判》(节选)

刘白羽

我从春末开始,由朝鲜西海岸走到朝鲜东海岸,我访问了漫长的前线,我不只一次地,亲眼目睹胜利怎样在战斗中到来。你愿意知道我们现在是怎样打击敌人吗?美国的合众社在九月间不是悲惨地呼嚎着“京畿山”战斗吗?不是说我们的炮弹把他们阵地“搞得像一块奇形怪状的墓地”,“手臂、腿和头颅堆积如山”吗?不是说“京畿山上的士兵在敌人四万八千发大炮和迫击炮炮弹的轰击下,震动得头昏脑胀”吗?

那个时候我就在那个前线,我第一次体会到我们现在的战斗进行得多么勇敢又多么安详。下面是当时的一页日记:

时间一刻比一刻紧张,接近着五点五十分钟这个攻击时间。团长在长桌边坐下来,他的身后木柱上挂着和前面主攻营营部直接通话的电话机,我知道他坐在他的指挥位置上了。长桌上一面点着一支蜡烛,团长告诉通讯员:“点上蜡烛呀,在那些拐弯的地方。”一下子坑道里到处都灯火通明了。我出去,走到观察哨上朝敌人阵地看了看,夕阳余光还是十分平静的。在我们联合指挥所的坑道里,这时充满战前的紧张,一切有秩序地前进着……人们坐在无线电报话机和步行机的面前,一切都安静地等待着攻击时刻的到来。

突然,到处在报告:“五点四十九分钟,还有一分钟”。

“时间到了!”团长在桌边,眼睛注视着表面似乎自语着:“要开始了”

他站起来下达命令:“开始,坦克部队!开始炮兵部队!……”然后他对着主攻营的电话说:“炮火开始了,告诉突击连队拿着耳机子不要放手,我也拿着耳机子呀!”

战斗就在这一瞬间开始了。我到观察哨上从了望孔望出去,这时,整个天空和地面都在震动、颤抖。天空上全部是炮弹密密飞过的声音,各种不同口径的炮从各处一齐开火了。坦克炮和自动推进炮发出闪闪的火光,响出特殊嘹亮的声音。炮弹一颗紧跟一颗,如同被磁石吸去的铁弹,都命中在对面山梁的敌人阵地上了,一团一团黑烟立刻升了起来,黑烟里燃着火花……

这就是我们正义的炮火,它打在杀人犯的头上……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为了朝鲜的和平,全世界的和平。

【刘白羽(1916——2005)山东潍坊人,出生于北京通州。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家、著名军旅作家。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抗美援朝期间他二次赴朝鲜前线深入前沿阵地釆访。】

由此,我深深地敬佩老一辈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在朝鲜战争最艰苦的头二年,他们不惧艰险冒着炮火硝烟深入战地体验生活,从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著名作家巴金当年也亲赴朝鲜实地采访,写出了文学作品《团圆》,后改编成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现在的文学艺术圈缺乏的正是前辈们的奉献精神!

据当年34师35师和101团的知情者许克杰叔叔、杨宪洲叔叔、杨锦华叔叔回忆,刘白羽、黄钢和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龙青云一行3人在我父亲团指挥所待了3天!


父亲这张照片摄于1952年3月金城前线,是他朝鲜照片中拍的最好的一张,无论是拍摄的角度还是清晰度都明显高于他同一时期的照片。我想应该是深入前线的战地记者或摄影师,用专业相机和胶卷所摄。


1951年冬在金城前线父亲(左1)与并肩作战的朝鲜人民军合影。


激战“618高地”54昼夜后,父亲带着胜利的微笑走出了团指挥所,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手里还拿着一根香烟。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手拿香烟的照片,因为从朝鲜回国后父亲就戒了烟!


感谢35师参谋长张镰斧叔叔当年的抓拍。


20世纪90年代初,我接到了父亲当年一个老部下从陕西汉中给我的信,在信中他告诉我当年父亲的一些事情,他写道:“五十年代初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我是志愿军某团作训参谋,与当时亲密相处的团长同志有过一段终身难忘的历史,深感他是我的首长,也是我的启蒙良师和亲密战友,我从他精明果断的决策指挥、恨敌爱兵的固有气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强负责的工作毅力和挺拔流利的书写功底中深受教益,至今怀念尤深……”



?张叔叔在给我妈妈的信中讲述了当年激战“618高地”的情景。他写道:“在敌我反复争夺618阵地的日日夜夜中,我团面对的是硚岩山一带装备精良,又受美国炮空优势直接支援的一个伪首都师的负隅顽抗,冲霄同志在龙鹤山的团指挥所里指挥我团与敌连续作战长达半年之久(自3月至10月底),没有休息过,生活极其艰苦。虽见他的身体一天天瘦弱,面容一天天苍老,但却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毅力,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最后胜利。我们当参谋的人还可轮流值班休息,但他要随时掌握瞬息万变的敌情、友情(与朝鲜人民军)作为决策指挥的依据,还要统一指挥奉命来团配合作战的炮兵、工兵、坦克部队……在他的指挥下,我团像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由于我父亲走的早(1991),我从小上的又是寄宿制学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15岁参军,后上大学、工作都不在父母亲身边,所以对父亲战争年代的很多情况并不了解。张叔叔的来信为我进一步了解父亲在朝鲜的真实情况提供了帮助。感谢张叔叔的来信!

【张叔叔毕业于成都黄埔军校最后一期,1949年底成都解放后参军,军事素质很不错,但由于历史原因(起义部队)六十年代转业。今年90多岁的张叔叔依然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儿孙都很争气。】


张仕鹏叔叔(右1)与炮兵战友在朝鲜。在朝鲜金城防御战中(含上甘岭战役)炮兵可是立了大功的!当时的陆军都称炮兵是老大哥,要为他们请功。张叔叔回国后上了锦州炮兵学院,毕业后回到军炮兵营。


图为我志愿军高炮部队1951年9月于朝鲜317地区,维护和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张叔叔(左)与战友在上甘岭炮兵阵地,照片上的字是他手书。



这张照片也是时任35师参谋长张镰斧叔叔于1952年秋天拍摄的。当年我父亲的101团虽属尤太忠任师长的34师,但在秋季反击战中配属给35师,接替了105团的阵地,由李德生师长亲自指挥。张镰斧叔叔作为师参谋长当年经常亲临父亲所在的阵地视察了解战况,研究部署战术。由于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缴获的美军照相机,所以才为我父亲以及当年并肩作战的35师战友留下了二张珍贵的老照片。这二张照片我家和任保俗叔叔家都没有,是近年张镰斧叔叔的二儿子张放给我的。

张镰斧叔叔的大儿子张谷林也提到,他父亲在晚年写过参与指挥攻打“618”和“541”高地的回忆录。


这是12军1952年秋季反击战地图,从中可见101团阵地与104团阵地紧挨着。12军阵地位于15军阵地东侧,15军的西侧是38军阵地。12军阵地东侧是68军阵地。


这是父亲留下的第三份剪报一一新华社著名记者、报告文学家黄钢发表在1952年11月24日巜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最后胜利的预告一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两周年而作”。文章中也描述了当年的战况。


《最后胜利的预告》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两周年而作(节选)

黄钢

这就是一九五二年九月六日傍晚的敌人称为“京畿山”地区的战斗。美国合众社记者潘登曾对这个战斗作过这样报道:我军这时的炮弹把敌人的阵地“搞得像一块奇怪的墓地。”击毙的敌军“手臂、腿和头颅堆积如山”。直到九月十一号,合众社还说:“京畿山上的士兵在敌人四万八千发大炮和迫击炮炮弹的袭击下,震动得头昏脑胀”。而美国另一通讯社——美联社也在九月七日从汉城发出的消息中,惊恐地报道我军的大炮在“昨夜和今天袭击一百五十五英里长战线全线的联军部队,发射的迫击炮和大炮炮火,是历时二十六个月的朝鲜战争中最猛烈的”。

在这次战斗以后的三天中,我军步兵、炮兵连续打退了敌人三十多次反扑,用密集的枪火与炮火毙伤敌军一千多名。

这时,团长愉快地对我说:“胜利是这样来的,除了我们部队的英勇精神,除了工事和供应的改进以外,就是祖国人民还给了我们相当强大的炮兵……

正在这样说时,四架敌机来到我们指挥所附近,轮番投弹和猛烈扫射,团长抓起话筒……

【黄钢(1917——1993)原籍安徽休宁人,著名报告文学家、新闻记者。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年发表了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1940年到太行山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新华分社副社长,写作发表了记述抗战初期陈赓率385旅转战于太行山的报告文学《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战的》、《胜利之夜——延安回忆》、《东北战场的一盘棋局》、《他们是胜利者》等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告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之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会长等职。

黄钢父亲黄负生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52名党员之一,在中共七大会议上被追认为烈士。黄钢妹妹黄铁是著名作家,电影《阿诗玛》编剧之一。


?这是12军军史馆关于1952年夏秋反击战中34师101团和35师104团攻打“618”和“541”阵地的展板。


原101团参谋后任12军副参谋长杨宪洲曾在近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反击战当天(9月6日)的清晨,我奉命到山下迎候著名作家刘白羽一行三人来采访这次反击战斗。在指挥所里,壁上贴了一张经过放大的油印地图。成冲霄团长向刘白羽等介绍了防区的地形特征及敌我双方的态势:‘我们团的基本阵地746.5高地的右翼是我们二连据守的520阵地,它是敌首都师主阵地轿岩山伸向我基本阵地侧后的一个山头,520阵地倘丢失,基本阵地即侧后将受胁。夺取618就可以在520阵地前有一个缓冲阵地。’他介绍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我也知道了我们团防御的全局。我觉得成团长绝对不是一个大老粗……”

“这种进攻战斗已经不是一年前那种代价巨大的‘单一兵种强攻’,而是诸兵种联合作战了。步兵冲击前有照例的炮兵火力准备,有装甲兵抵近前沿的直接瞄准射击。那个黄昏,进攻发起后,指挥所里气氛凝重,当一旁的观察所报告:618阵地上空发出红、绿信号弹各两发时(“我已占领”的信号),成团长笑了,我第一次见到他笑,原来他也会笑的……”。


这是原35师宣传科科长杨锦华叔叔(后任12军后勤部政委),当年他参与接待了刘白羽、葛洛、黄钢等作家,他们当时是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赴朝采访,来到了金城前线35师。


杨叔叔今年95岁了,但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对朝鲜往事记忆尤新。他的女儿杨娌娅(国家一级美术师)与我是同一个车皮到杭州当兵,新兵连一个班的战友。最近我让她问下她爸当年接待刘白羽一行的具体情况,下面是她的讲述:

我父亲杨锦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宣教科长。1952年9月接受12军副军长李德生交待的任务,保障总政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刘白羽及著名作家黄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龙青云三位同志,护送他们由35师金鹤洞后方指挥所到35师龙鹤山前线指挥所,进行战地采访工作,因为李德生师长此时正在龙鹤山前沿阵地。

这两个指挥所之间相距约20多公里,中间要穿越美军炮火封锁区,这个炮火封锁区是在两座大山中间的开阔地带。在研究是选择夜间还是白天出发时,我父亲根据他多年的战场经验,果断提出白天行车,并且必须在早晨7点之前就要出发,因为美军的炮火通常是在上午8点左右例行轰炸。这也是吸取了105团的教训,该团有次在夜间过封锁线时曾遭遇了敌人的子母炮弹轰炸,损失惨重。

第二天早晨7点钟之前,我父亲杨锦华陪同刘白羽等3人乘坐李德生师长的吉普车准时出发了。如果顺利的话车程约需半个小时。虽然8点钟敌人的例行轰炸还未开始,但是冷枪冷炮更加需要提防。从金鹤洞到龙鹤山原来根本没有路,部队进驻后修建了一条简易路,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加上美军飞机和大炮的轰炸,路面上坑坑洼洼。坐在急速行驶的吉普车里,上下颠簸,需要紧紧抓住扶手,否则就会被甩出车外。

当吉普车行驶到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敌军的炮弹不时地在吉普车旁边炸开,爆炸掀起的泥土、石块使吉普车有随时被击中的危险。我父亲要求驾驶员加快速度冲出开阔地带,只要拐弯进入山中就安全了。

父亲说,途中还要注意倾听炮弹在空中呼啸而过的声音,判断炸点的远近,运用时间差指挥驾驶员踩刹车或油门。有时车刚开出,原来停车的地方就被炮弹轰炸的土石乱飞。吉普车一路上躲过零星的炮弹,在8点钟之前拐弯进入了龙鹤山,总算安全到达了。

下车后,我父亲见到山脚下停放着很多志愿军的车辆,高射炮阵地也在这里。从山下到前线指挥所,还需走一段陡坡。父亲和刘白羽一行三人爬上山坡时,看见李德生副军长已在指挥所洞口等着他们了,刘白羽部长笑着对李德生师长说:“这一趟多亏了小杨科长带路,这个小杨科长不简单呐!”

据父亲回忆:在35师前线指挥所的龙鹤山上,能够看到前方的上甘岭,指挥所将整个龙鹤山体几乎都掏空了。在指挥所里父亲见到了师参谋长张镰斧和师作战科长狄循,父亲将刘白羽部长等人的保障工作交由他们负责。完成任务后,父亲就返回了35师宣教科办公驻地—一金鹤洞后方指挥所了。


1952年秋季反击战期间,李德生副军长(前排左3)、新任35师师长齐丁根(左4)、刘昌政委(左2)、参谋长张镰斧(后左2)与赴金城前线釆访的作家刘白羽(左1)、葛洛(右2)、黄钢(右1)、女作家菡子(右3)等合影于龙鹤山指挥所。


(感谢12军后代张谷林、杨娌娅提供的老照片;感谢129师后代张小岗、张雁之帮助确认了照片中的人物和位置。)


李德生副军长于龙鹤山指挥所,由师参谋长张镰斧摄影。


父亲的二位老领导:34师师长尤太忠与参谋长蒋科于朝鲜战地,由张镰斧摄影。



一般军史书上记载52年秋季反击战于11月25日结束,这天这也正是上甘岭结束的时间。但事实上各个部队(团)结束的时间并非“一刀切”。我父亲的团就是于11月1日最终撤出阵地的。而这个时间正是31师李长生的91团接替15军45师在597.9高地激战的第一天!

最近在这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国防大学战史编写组)书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这次反击作战,原计划于10月22日结束。因敌人10月14日向我第15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发动了“金化攻势”,为了配合上甘岭地区防御作战,志愿军首长决定将这次反击作战延长到10月底。”(参见该书第136页)

这就解除了以前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

我注意到该书同页还提到秋季反击战第二阶段第一天(10月6日)的战况:“六月,我志愿军7个军在宽达180余公里的正面上,以1个团零13个连又23个排和35个班的兵力,在760门火炮、迫击炮的支援下,向敌一个班至一个营兵力防守的阵地共23处发起进攻(其中6处是第一阶段打过的目标)。即第65军对86.9高地,第40军对坪村南山……201高地西北山,第39军对高阳岱北山和东北山……,第38军对394.8高地、281.2高地……,第15军对上佳山西北山……,第12军对官岱里西北山、栗洞东山、690.1东北高地、座首洞南山,第68军对1089.高地……等。

经激烈战斗,除第38军对394.8高地伪军两个营和281.2高地伪军两个连防守的阵地的进攻,由于准备不充分,伤亡较大,放弃争夺外,其余各点均达到预期目的。

7日以后我第65、第39、第12、第68军又先后对29.5高地、高阳岱东山、栗洞南高地等11个目标进行了攻击。”(参见该书第136页)

看来“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被彭总誉为“万岁军”的38军,在1952年秋季反击战中也有失手的时候。

该书资料翔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些战斗的细节。

个人认为:抗美援朝史经过军内外史学家70年的深耕,已经是一块“成熟的庄稼地”,要想有所深入,有所突破,必须在广泛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能以个人记忆作为事实的依据,简单的得出某个结论。因为个人记忆只是孤证,如果要想论据成立,必须至少有三个以上的佐证(旁证)!


2019年夏天,我和任保俗叔叔的四女儿任志秋在71军(原12军)军史馆父亲当年并肩战斗的图片前。


这是1938年参军的战地记者葛洛(时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2年夏秋时节深入金城前线104团阵地釆访,写出了反映杨春增烈士牺牲的长篇报告文学《在前进指挥所里》,发表在《人民文学》1953年第3期上。


然而时隔66年后,文中主要人物之一104团代团长任保俗叔叔的四女儿任志秋才第一次看到了这篇讲述他父亲当年亲自指挥的战斗一一激战“541”高地。由此她开始追寻父亲的足迹,满含深情地写了一篇长文一一《我的父亲与“541”高地传奇》,于2019年10月发表在《传奇.传记文学选刊》一一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不朽的军魂】里。用文字纪录父亲的故事,这是女儿对父亲的最好回报!



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主题摄影展中,我们见到了著名军旅词作家任红举的照片。任红举也是31师文工队队员,当年他与钟平均阿姨演的歌舞剧《侦察排》演遍了31师前沿各阵地,还代表12军参加了志愿军总部的文艺汇演并获奖,为此他本人立了二等功,钟平均阿姨立了三等功。回国后二人均被选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


反映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战地摄影作品。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东线三个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涉水强渡昭阳江。虽然没写部队番号,但12军当年的此时也涉过这条江。


这是介绍31师91团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深入敌后一百多里,成功突围的经典战例。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5月19日31师指挥所接到三兵团发来的紧急电报,让31师就地停止待命,此后便无下文(后来才知道是兵团指挥所的电台被敌机炸毁,与各师失联3天)。此时参谋长林有声立即派人与第27军联系,得知第27军已经撤出了战斗。而此时91团 已穿插 到 下珍富里以南 (三七线 )。 师指挥所决定91团撤回,当时考虑了二个方案,由91团视敌情选择。由于通信无法联系,林有声参谋长写信给91团,派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率人民军第5师团联络员朴排长和2名侦察员,将信送到91团。21日凌晨,枫亭一行到达91团指挥所,把信交给团长李长林、参谋长刘玉声,经研究团党委一致决定,采取师指挥所提出的第二个方案,先向东再向北,从敌人的后方绕出去。会后,团长李长林命令部队立即出发。尖刀排全部换上敌人武器,带上敌人的钢盔以迷惑敌人。团领导和机关人员全部下到营连,一边走,一边传达任务进行战斗动员。

21日上午10时许,李长林团长带着侦察班来到南汉江边,他亲自下水试探水深,带领部队迅速过河。一路上全团官兵不畏艰险和饥饿,在断粮的情况下以野菜充饥,坚持行军作战。

在91团突围过程中,31师首长为接应该团,特派师联络科长郭新友率侦察连前去接应,途中得到了34师师长尤太忠的支持,为其准备了粮食,解决了91团给养问题,

29日,91团历经波折终于与师主力会合于文登里。91团的成功突围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的奇迹,受到了三兵团和志司首长的高度赞誉,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都把该团成功突围作为典型战例写入教材。

6月11日全师到达谷山地区,部队进行了4个多月的休整。

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第71旅旅史》(2017年版第129~131页)


这张老照片也是我家相册里的,1953年春天,朝鲜人民慰问团到东海岸元山12军驻地慰问。前排是军首长和战斗英雄。有肖永银和李德生副军长、副参谋长琚洪运、政治部副主任刘昌。还有战斗英雄胡修道与黄家福。小时候我父亲曾告诉过我,他在照片中间偏左的位置(人太小)。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中央军委吸取经验教训,决定此后不再进行大的运动战,而改为阵地战、防御战、持久战。这是志愿军某部在开会传达上级指示。



与91团成功突围一样,34师当年在尤太忠师长的果断决策和指挥下,在穿插深入敌后100多里(比180师还远),四面被敌包围的险情下,也成功实施了突围。

关于尤太忠师长的卓越指挥才能,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亲密战友李德生上将在《虎将雄风》一文中这样写道:

"在抗美援朝中,尤太忠同志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率领部队英勇杀敌……显示了英勇善战敢打敢拼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五次战役结束之际,敌人由西南向东北进犯,切断了我34师的归路,部队四面临敌,处境极为不利。此时,尤太忠同志临危不乱,冷静、准确地判断敌情,沉着果断地指挥全师利用夜幕掩护,从敌人空隙中钻了出来,未发一枪即脱离险境,受到上下一致的赞誉。

由此说明:在敌我兵力悬殊,战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指挥员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乃是战斗取得胜利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打仗在很大程度上打的是指挥员的信心和决心,打的是指挥员的决策力和判断力!


34师尤太忠师长与唐平铸政委(中)、随营学校赵校长(右)。


这张老照片也是我们家相册里的,听我妈说过照片上正前方是我军击落的敌机残骸。我认出了照片上有父亲的战友和搭档,100团政委李天茂叔叔,还有父亲的警卫员。但是最近我问了李叔叔的女儿,她说他们家没有这张照片。地点应该是在东海岸元山,因为1953年1月份我爸又调回100团了。


在抗美援朝中,12军击落击伤敌机上百架,具体数字待查阅资料后补上。


1953年春天,我爸与政委李天茂叔叔、副团长兼参谋长许克杰叔叔合影于东海岸元山100团驻地。回国后三位老战友虽分开了,但十几年后的七十年代又在合肥军部相聚了,用我妈妈的话说“缘分不浅”。


1951年7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12军随营学校像谷山挺进。



在金城防御战中,为解决步兵分队在装备技术劣势条件下近距离打坦克的难题,在31师师长赵兰田、参谋长林有声的指导下,部队在敌坦克威胁大的方向,构筑了蛛网状的反坦克阵地,与交通沟、战壕,掩蔽部相结合。在阵地前方和翼侧100至200米地域内,挖掘反坦克壕、陷阱和埋设反坦克地雷,以阻滞敌坦克的运动速度,增大反坦克分队火器的命中率。1952年6月13日下午3时,美军第40师为配合***军第6师向官岱里西山进攻,出动24辆m 46式坦克(又称巴顿式中型坦克)搭载步兵直扑古直木里地区。91团反坦克分队沉着应战,出奇制胜,以轻伤2人,火箭弹9枚,无后坐力炮10枚的代价,击毁击伤敌坦克7台,二连火箭筒班第二组组长王明善以5发火箭弹一人击毁击伤敌坦克4辆,战后荣立一等功。被击伤的坦克修好后被拉回国内,一直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并注明“志愿军第31师91团缴获”。现在展出的这辆坦克据说是模型。

以上内容参见《陆军特种作战第71旅旅史》(即原31师)第141~142页


这是战士们运水的铁筒。水在战场上是困扰指战员的重要问题,为了一筒水往往会牺牲几个战士的生命。


这是1952年11月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的立功喜报,可惜烈士已无法亲眼见到。


15军全体指战员送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


  志愿军三兵团授予荣获集体一等功的15军45师134团8连炊事班的奖旗。


1952年以后步炮协同作战配合的越来越好,命中率越来越高,这是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阵地。


这是志愿军的高炮部队正在对空射击。


这是一辆正在出击披着伪装的T34坦克。装甲兵对陆军向敌纵深推进起到重要作用。1952年金城防御战中12军每个团阵地都配有3~4辆坦克。


“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被迫签字后,美国第三任陆军司令官发出“失望和痛苦”的感言。


1953年7月27日晚10点,金日成将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31日,金日成将军向彭德怀司令员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时任35师政治部主任鲁之沫叔叔保存的12军《在朝作战政治工作总结》和《人民英雄报》,均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鲁夏冰提供)


上面二张照片是12军军史馆展出的抗美援朝实物,本人2019年7月拍摄于军史馆。



2019年10月1日,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最先亮相的是百面战旗方阵,而第一面战旗就是12军36师108团(93团、朱德警卫团)的“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此外还有106团(91团、769团)的“模范党支部”、107团的“左权独立营”(92团)、34师的“王克勤排”、35师的“襄阳特功团”等都在战旗方阵的最前列!

从朝鲜回国后我军开始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半个多世纪中我军经历了多次整编,野战军由68个缩编至13个,但12军这支被誉为“二野劲旅”的英雄部队,始终保留在我军的战斗序列里。?



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说过:“军人的荣耀是从血雨腥风中升起的迷人彩虹。”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有一种荣誉……堪称罕见的最高荣誉,即为祖国利益不怕危险,不惜捐躯。”

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这种视荣誉为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是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最可爱的人”!



?作为志愿军12军后代,我们为父辈的荣誉和功勋骄傲和自豪,将永远铭记在心,并弘扬和传承他们的业绩和精神!

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想您们了!叔叔阿姨们,我也从未忘记您们!今天,我用文字记录您们的昨天,用老照片重现您们战火中的青春,我想就是女儿和晚辈对您们的最好回报!

(浏览 5,12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