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母亲陈秀贞

林福生

在白洋淀南,有一个地处任丘、高阳、安新三县(市)交界的村庄叫北冯村。村庄不大,但学风极盛,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个村的北冯完小(即北冯完全小学,意思是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始建于辛亥革命后,是在北冯蒙养小学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所学校不仅培养出许多文化教育界名人,而且从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批革命志士。其中,革命母亲陈秀贞抚育的4子1女,童年时多在该校学习过。长子刘亦珩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在北平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任教期间,讲稿、论文底稿达300万字,他外语水平很高,除公开发表十部译著外,尚有手译稿200万字。次子刘君达、三子刘亦瑜早年参加革命,从事我党艰苦武装斗争;女儿刘沙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19岁参加抗日自卫军,同年入党,20岁就任中共文安县委副书记,是吕正操将军的爱人;最小的儿子刘亦玖23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在八路军从事战地医疗卫生工作,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救死扶伤,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革命母亲陈秀贞亦于1938年抗日战争十分艰苦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秀贞于1886年出生于高阳县南佛堂村。父亲是名私塾教师。因此她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长大后嫁给安新北冯的刘绂曾。刘曾经中过晚清秀才,后来考入保定师范学堂,再以后又升入北京优级师范。毕业后长年在外教书,并曾任过1年元氏县县长,1935年病逝。刘家抚育孩子的重担始终由陈秀贞承担。

陈秀贞童年时曾在无意中跟随父亲学习文化,结婚以后,除操持家务,抚养子女外,还随丈夫及子女学习。她先后阅读了诸如《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在孩子们及一些革命者引导下阅读了高尔基的《母亲》等进步书籍。因此,她的视野开阔、思想进步,对孩子严格教育,鼓励孩子们读书学习。她教育孩子们:“咱可不能贪吃讲穿,新衣服会穿破,钱会花完,读书识字才能学会真本领。”当时的北冯完小只招收男生,后来,中共安新特别支部在北冯建立后,倡导男女平等,陈秀贞力排非议,把11岁的女儿刘沙送到北冯完小插班读四年级,这为刘沙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北冯村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白洋淀地区领导革命活动较早的村庄,陈秀贞的子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家自然成了党的联络点和活动站。特别是当时白洋淀地区党的一些领导人孟庆山、侯玉田、张君等都曾到她家食宿和开展工作,对陈秀贞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1938年陈秀贞入党后更是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斗争。丈夫去世后,她一人支撑困难的家庭。当听到儿子刘君达说革命缺少武器时,立即决定:“卖地吧,没国哪有家!”她把自家全部家产都用于营救因革命被捕的儿子刘亦瑜和购买枪支弹药以及资助往来革命同志的日常开支上。

日寇“五一”大扫荡时,敌人曾在北冯村修筑岗楼。陈秀贞毫不畏惧,秘密在家里挖了两个地洞,用来掩护党的干部进行抗日活动。1942年冬天,一名经不住敌人拷打的妇女,在敌人的胁迫下带领日伪军闯进陈秀贞家,指名道姓地让她交出她的两个儿子刘常聚(即刘君达)、刘常元(刘亦瑜)。面对敌人威胁,她一面严厉地瞪那个妇女,示意她不要为虎作伥;一面镇定自若,与敌周旋:“我是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北平当大学教授,一个在北平读书。不信,你们就问问给你们带路的妇女,或是问问村里的维持会。”那名妇女面对陈秀贞的大义凛然,连忙点头称是。敌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地离开。

陈秀贞不仅呕心沥血地培养出为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5个儿女,而且对隔辈孙子、孙女从不溺爱,严格要求,对留在身旁的6个孙辈,每天都安排学习、劳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增长他们的才干。两个孙子13岁参加革命,大孙女16岁参加革命,其他孙辈也都学有所成。



刘家早在土改时就被确认为“革命家庭”,陈秀贞也成为人们心中的“革命母亲”。她于1969年去世,她的事迹不仅教育了她的子孙后代,而且作为革命斗争中的白洋淀千万妇女代表,也正在继续鼓舞、教育一代代人成长。



庆祝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河北省晋察冀抗日研究宣教中心副主任和中心成员、红歌团队长去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北冯村村委会送去了纪念台历。林主任与村委会领导班子交流了革命时期的故事,同时受到了老一代的革命精神的感召和鼓舞。

(浏览 1,33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