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杜家山

文彭生禄

红色杜家山

红色杜家山

?

杜家山,山西省榆次最偏远的山村,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一个红色的根据地。

人们知道杜家山的名字,大多源于知识青年蔡立坚。

1966年12月,一位17岁的北京女学生,来到这个总共只有5户17口人的偏僻山村插队落户,这一举动,被1968年《人民日报》《杜家山上的新社员》的报道而驰名。

到底有多偏僻,在村村通油路的今天,开着车从榆次出发,四十公里的网红路,要翻过几座山,时而在川谷,时而在山腰,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真真切切感受到歌中“山路十八弯”的那个弯来弯去,仅仅这么走一下,就感觉太艰难,更别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了。在过去,乡村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拖拉机,一般是马车、毛驴车,甚至是步行,进一趟城要一天的时间,而且是简易的土路,一下雨一下雪就走不了了,但蔡立坚却从北京来到这里落户,代表了一代人意志和毅力。

在村外,有两座塑像,一尊是几个插队知青,一尊一位八路军战士手持钢枪巍然屹立,由此可见,这里有一条红色的脉络。

抗战期间,杜家山是当之无愧的太行山根据地前哨阵。村西的大罗山顶,可以俯瞰晋中平川,清楚观察到太谷范村、榆次黄菜两个方向的敌人。知青食堂后面的小石窑,和村东断壁崖下的一组小石窑,就是曾经的榆次县委党校。

红色杜家山

?

八路军塑像旁边的石碑在述说:1942年12月8日,太行军分区第二军分区情报处参谋王伟,从太原往和顺送情报,凌晨经过此地,发现日本鬼子包围了杜家山,因为这里是太行山交通局杜家山交通站和榆次路东抗日政府,决不能让敌人破坏。王伟用三颗手榴弹和一把短枪与敌人展开战斗,腹部负伤了,六个鬼子步步逼近,他用仅有的五颗子弹,让鬼子三死一伤,扔出的空枪又砸中一个,第六个鬼子刺刀扎进了他的身体,一刀、两刀……最后,丧心病狂的鬼子把他的尸体用毛驴拖到白田据点喂了狼狗。看了这段碑文,心在泣血。

红色杜家山

?

村口的杜家山抗战纪念馆,就是当年的交通站,老村民闫东卯的家。闫东卯在村口的五眼窑洞,位置突出,视野开阔,方便出入,成为八路军情报站,后来又是第一个知青的住宿,此宅有了无可比拟的意义。

抗战时期,杜家山是八缚岭的重要门户之一,八路军总部一直在八缚岭的延伸线“石拐——麻田——武乡”一带,129师上山的路线,纪念馆有这样描述:刘少奇建议取道昔阳、和顺、榆次一线,首先在八缚岭周围建立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把榆次东山的八缚岭,变成华北抗日的井冈山,经延安同意后,129师民运部副部长赖际发指示在这里设立交通站,主要任务是向晋中特委、石拐八路军总部和129师运送物资。1941年4月,晋冀豫边区政府交通总局成立,杜家山成为太行交通局联通延安的直属秘密交通站,后来又肩负起太行二分区情报处的情报中转站重任。

八缚岭主要的几条补给线,由于敌人破坏,只保留下来三县脑、杏林塔、经杜家山、下到石亩、范村这条线,一直沟通着太行二分区到晋绥八分区,当然,也从抗战的时期沟通到今天的辉煌时期。

几十年后,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工人的女儿蔡玉琴,“文革”中给自己改名为“立坚”,在红卫兵坐火车进行“大串联”时,学习毛泽东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和同学们组成了“二七长征队”,背起行囊,擎着“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红旗,走上以革命圣地延安为目的地的长征路,走进了山西的太行山区,走到了杜家山,当地最边远的地方,一个前辈们打过日本鬼子地方。

第二天年轻人继续上路,可蔡立坚却被这里吸引,大家走到文水县刘胡兰烈士墓时,她独自一人返回来了。两年后,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在全国展开。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蔡立坚以自己坚毅的精神,和各个时代的先锋勇士一样,树立了一座丰碑,其情其景,可歌可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1968年到1978年,北京、太原、榆次等城市,共有118名青年男女来插队,让这里鼎盛一时。

知青们怀着美好理想,一面奉献着力量和智慧,一面传承着历史。?

闫东卯老人给知青讲当年送信的故事,插了鸡毛的信,就要马上送走,没插鸡毛,可以积攒几封一起送,村里一盘石磨,就是藏鸡毛信的地方。知青称之为老姑姑的闫梅子,她丈夫就是为八路军的行踪保密而被杀害。有一个十岁小孩,鬼子要抢正在吃草的牛,喊道,“爹,他们要咱家的抢牛儿”,鬼子抬手一枪,孩子便倒在血泊中,几十年后,是知青帮着他家人为他迁坟。

作家周山湖,曾和蔡立坚并肩插队八年,对杜家山有特殊的感情,他投资280多万元,修建了抗战纪念馆、蔡立坚衣冠冢,造林2500亩等等,项目好多,一条传播历史、弘扬精神的观光线路初具规模。

现在常有人来,看看那曾经滋养着千军万马的群山,有插队经历的人寻找当年的脚印。

村里,抗战时期的窑洞布满沧桑,知青住过的地方被浓密的草覆盖。

红色杜家山

红色杜家山

红色杜家山

??

历史留给了大山,留给杜家山,留给表现知青生活的那一组塑像,留在人们心里。???

回眸昨天,白云在头顶变幻、流动,山峦在静静地蜿蜒、起伏。

塑像在默默地彰显一种厚重,一种深沉,一种底蕴。

纪念馆在诉说着两段辉煌的故事。

??

作者简介:彭生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诗协会员,曾任企业报、企业期刊编辑,作品散见于纸媒、网络媒体等。文静内敛,不张扬,谦逊真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从军营走来):红色杜家山

(浏览 2,47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