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师

?????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每师定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
定员为1.5万人。

????? 师长:林彪,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武装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取得平型关大捷。

????? 副师长:聂荣臻,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将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以原红一、三军团一、二、四师整编为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六八六团,红十五军团的七三、七五、七八师整编为六八七、六八八两个团,陕北红军七十四师整编为炮兵、工兵、骑兵、辎重、特务等营。 红一方面军机关和红军第74师机关分别改编为第115师机关和师直属队。

序列

1937年8月

林彪任115师师长,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聂荣臻任副师长,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周昆任参谋长,萧华任政训处副主任。

司令部作战科 科长王秉璋

侦察科科长苏 静

管理科科长石新安

政训处宣传部 部长肖向荣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

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治处主任罗元发。

第343旅旅长陈光、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副旅长周建屏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谋长陈士榘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邓华

第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副旅长黄克诚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谋长卢绍武

第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第688团团长陈锦秀副团长韩先楚 政训处主任刘 震

1938年4月

师长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兼)

司令部

第1科科长王秉璋

第2科科长苏 静

第3科科长仿桂安

第4科科长石新安

政治部

总务处处长梁必业

组织部部长黄 励

宣传部部长肖向荣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敌工部部长潘振武(兼)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戴正华副部长谷广善

第343旅旅长陈光李天佑(代)、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肖华(兼)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吴文玉、副团长梁兴初、参谋长彭明治、政治处主任王凤鸣

第686团团长杨 勇(代)、政治委员杨勇、副团长张仁初 、参谋长彭雄、政治处主任曾思玉

补充团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王麓水、参谋长刘德明、政治处主任杨 忠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兼)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治委员赵凌波

第688团团长韦 杰、政治委员刘震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崔田民、政治处主任黄惠良

第31游击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治部长周砚波副部长崔月楠

第10支队司令员张维翰、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吕志恒、政治部主任林一山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姚仲明

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林一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员洪涛、政治委员黎 玉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副主席葛杨斋

胶东游击第3支队支队长郑耀南、副支队长周亚泉

1938年12月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供给部长邝任农、政治处主任王秉璋

第686团团长兼政委杨勇、副团长张仁初 、参谋长彭雄、政治处主任欧阳文

苏鲁豫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副支队长梁兴初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副司令员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

第4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

第5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曾庆洪

第6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6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

第7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楠

第8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 德

第9团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潘寿才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杨得志(代)、政治委员黄克诚、副旅长杨得志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

第688团团长韦 杰、政治处主任刘昌恒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康志强

独立团团长刘 震、政治委员高农斧

挺进纵队队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

独立支队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副支队长黄骅、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团团长刘德明、政治委员王麓水(兼)

第2团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马佩勋

1939年冬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供给部长邝任农

司令部

参谋处长王秉璋、作战科长张雄、侦察科长李作鹏、教育科长袁仲贤、管理科长石新安、机要科长杨初振

政治部

秘书长苏孝顺、组织部长黄 励(兼)、宣传部长陈明、锄奸部长朱涤新、民运部长潘振武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政治委员彭显伦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彭嘉庆

师教导大队大队长胡大荣、政治委员刘兴元

特务团团长吴世安、政治委员王根培

第686团(归师指挥)团长张仁初、政治委员刘西元

苏鲁支队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彭嘉庆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

支队长 曾国华、政治委员 王叙坤

第5团 团长 龙书金、政治委员 李宽和

第6团 团长 张策平、政治委员 赖国清

第6支队

支队长 邢仁甫 政治委员 周贯五

第7团 团长 李子英、政治委员 崔月楠

第8团 团长 杨铮侯、政治委员 陈 德

太山支队 支队长牟宜之、政治委员王斌三

津南支队 支队长 李宽和

商河支队 支队长李逸民

乐陵支队 支队长 王亦山

鲁北支队 支队长 王叙坤(兼)

阳信支队 支队长 张卓庭

宁津支队 支队长 李玉桢

津浦支队 支队长 孙继先、政治委员 潘寿才

独立旅兼鲁西军区

旅长兼政治委员杨勇、副旅长段君毅

第1团 团长周海彬、政治委员戴润生

第2团兼运西军分区 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张国华

第3团 团长卢迪、政治委员刘星

第6支队兼太西军分区 支队长何光宇、政治委员张北华

苏鲁豫支队

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副支队长梁兴初

第1大队 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田维扬

第2大队

第3大队 大队长周长胜、政治委员冯志祥

第4大队 大队长梁兴初(兼)、政治委员王凤鸣

独立支队

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副支队长黄骅

第1团 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刘振球

第2团 团长何以祥、政治委员曾明桃

1943年4月

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

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

司令部

参谋处 处长 李作鹏

作战科 科长阎捷三

通信科 科长闻述尧

管理科 科长何敬之

机要科 科长 苏蕴山

情报处 处长 邝任农

政治部

秘书长 梁必业

组织部 部长 梁必业(兼)

宣传部 部长 赖可可

保卫部 部长 苏孝顺

敌工部 部长张梓祯

统战部 部长 谷 牧

人武部 部长朱则民

供给部 部长吕麟、政治委员周 贤

卫生部 部长白备五、政治委员谷广善

军区特务团团长张仁初、政治处主任杨士颖

军区教导第1团

政治委员张雄、副团长袁仲贤

胶东军区

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

第13团 团长聂凤智、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14团 团长严似海、政治委员李华

第16团 团长巫金锋、政治委员廖海光

东海军分区

司令员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

北海军分区

司令员孙端夫、政治委员王夷藜

西海军分区

司令员陈华堂、政治委员吕明仁(代)

南海军分区

政治委员刘仲华、副司令员卜才

警备团 政治委员王云九

教导第2团 政治委员刘浩天

鲁中军区

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

第1团 团长李福泽、政治委员王文轩

第2团 团长陈 奇、政治委员李伯秋

第4团 团 长 周长胜、政治委员丁秋生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林乎加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 政治委员王一平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赵 杰 政治委员 董 琰

鲁南军区

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 王麓水

第3团 团 长王吉文政治委员 刘 春

第5团 团 长贾耀祥政治委员王六生

沂河支队 支队长 王献庭 政治委员 韩去非

运河支队 支队长邵剑秋政治委员 于化棋

独立支队 支队长张新华政治委员孟昭煜

尼山支队 支队长董鸣春政治委员杨士法

清河军区

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

直属团

团 长郑大林政治委员 孙 正

清东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赵寄舟政治委员 岳拙元

清西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

清中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程绪润政治委员张文涛

垦区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王兆相政治委员张辑光

冀鲁边军区

司令员 邢仁甫 政 治 委员王卓如副司令员 黄 骅 副政治委员 周贯五

特务团 团 长 陈子芹 政治委员傅炳翰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傅继泽政治委员彭瑞林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龙书金 政治委员曾旭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杨铮侯 政治委员李广文

回民支队 支队长王连芳政治委员刘杰民

滨海军区

司令员陈士渠政治委员符竹庭

第4团 团 长罗华生、政治委员 吴岱

第6团 团 长 曾国华、政治委员 刘西元

第13团 团 长 梁兴初、政治委员 覃士冕

警备团 团 长朱其、政治委员 赵 昭

1945年9月

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

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

司令部

参谋处 处 长 李作鹏

通信科 科 长 周 涌

机要科 科 长 苏蕴山

管理科 科 长邱国光

政治部

秘书长 苏孝顺

组织部 部 长谢有法

宣传部 部 长 陈 沂

保卫部 部 长 苏孝顺(兼)

敌工部 部 长张梓桢

人武部 部 长 朱则民

后勤部 部 长 吕 麟 政治委员 何敬之

卫生部 部 长 黄 农 政治委员 谷广善

第1师

师 长 梁兴初 政治委员 梁必业 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 刘西元

第1团团长唐青山政治委员 吴岱

第2团团长江拥辉政治委员高先贵

第3团团长刘善福政治委员钟生栋

第2师

师 长 罗华生 政治委员刘兴元参谋长 贺东生 政治部主任王树君

第4团团长杨大易政治委员 杨廷昌

第5团团长叶健民政治委员黎新民

第6团团长 江 潮 政治委员李振邦

第3师

师长 王建安 政治委员 周郝萍副师长胡奇才参谋长 李福泽 政治部主任 王文轩

第7团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 李 改

第8团团长 陈 奇

第9团团长 岳 峻 政治委员 荀在松

第4师

师长 廖容标 政治委员 王一平 副师长 周长胜 参谋长 周长胜(兼) 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第10团团长高文然政治委员曹普南(代)

第11团团长 翟明仁 政治委员 张 俄 参谋长王恒三

第12团团长方明胜政治委员 张 健

第5师

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参谋长 卜 才 政治部主任 刘浩天

第13团团长夏侯苏民(代) 政治委员 车学藻

第14团团长 杜永海 政治委员 王伟之

第6师

师长 聂凤智 政治委员 李丙令 副师长蔡正国参谋长 蔡正国(兼) 政治部主任 李冠元

第16团团长江燮元政治委员 田 野(代)

第7师

师 长 杨国夫 政治委员 周贯五 副师长 龙书金 参谋长 阎捷三 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第8师

师 长 王麓水 政治委员 王麓水(兼) 副师长 何以祥 参谋主任马冠三政治部主任 曾明桃

第22团团长 王吉文 政治委员陈德先

第23团团长陈士法政治委员 王六生

第24团团长 贾耀祥 政治委员 李刑山

鲁中军区

司令员 王建安 政治委员 罗舜初 副司令员邝任农 政治部主任李培南副主任 王一平

第1军分区司令员 钱 钧 政治委员 林乎加 副政治委员 李伯秋 参谋处长刘国柱

第2军分区司令员 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 涛 副司令员封振武副政治委员 孔繁彬

第3军分区司令员 胡奇才 政治委员刘莱夫副司令员 单 洪 政治部主任 张开云

第4军分区司令员 孙继先 政治委员霍士廉副政治委员李耀文参谋长张耀辉

第5军分区司令员 陈 奇

鲁南军区

司令员 张光中 政治委员 王麓水 副司令员万春圃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参谋处长来光祖

第1军分区(兼第3团)

司 令 员 贺 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副政治委员 刘 春 参谋长 蔺 毅

第2军分区 司 令 员 张 雄 政治委员 张 雄(兼) 参谋长 阎 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胡大荣 副司令员 王献庭 副政治委员 李 青 参谋长陈士发

独立支队 政治委员张洪仪

滨海军区

司 令 员 陈士榘 政治委员 唐 亮 副司令员 万 毅 、参谋长张仁初 、政治部主任赖可可

第1军分区 司令员黎有章政治委员王众音副司令员侯世奎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覃士冕 政治委员 谷 牧 参 谋 长 严似海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赵 杰 政治委员田海山副政治委员 王建青 政治部主任黄玉昆

独立第1团 团 长 迟耀东 政治委员于应龙副团长 陈树云

滨海支队 支队长 万 毅(兼) 政治委员王维平副支队长彭景文参谋长管松涛

政治部主任 王维平(兼) 副参谋长 阎 普

第1团 团 长 彭景文(兼) 政治委员 张 翼 副团长 刘 华

第2团 团 长 管松涛(兼)张致善(后) 副团长 翟仲高

第3团 团 长 阎 普(兼) 副团长 程书林

胶东军区

司 令 员 许世友 政治委员 林 浩 副司令员袁仲贤参谋长 袁仲贤(兼)

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副 主 任欧阳文参谋处长 黄经深

东海军分区

司令员 刘 涌 政治委员 仲曦东 副司令员于得水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

独立第1团 副团长李洪茂参谋长 郑 珊 政治处主任 郝 亮

独立第2团 副团长 王 旭 副政治委员 常前尧 参谋长陈桂林

北海军分区

司 令 员 孙端夫 政治委员 刘仲华 副政治委员 张英勃 参谋长刘云鹏

独立第1团 团 长王奎先参谋长 赵凤梧 政治处主任王大伟

独立第2团 团 长 鞠文义 政治委员李道之参谋长茹夫一(代)

西海军分区

司 令 员 陈华堂 政治委员 吕明仁(代) 副政治委员 李 华 参谋长 毕永之

政治部主任邓龙翔

独立第1团 团 长 周 光 副政治委员 倪绍九 参谋长张东林

独立第2团 副团长 秦 云 副政治委员 赵 强 参谋长 徐之彬 政治处主任杨家华

南海军分区

司令员贾若瑜政治委员 廖海光 参谋长杨介人政治部副主任 朱开印

独立第1团 副团长 盖仲民 副政治委员 陶 荣 参谋长 田世荣

独立第2团

中海军分区

独立第1团团长官峻亭政治委员 姜子宽(代) 参谋长 彭 辉 政治处主任 姜子宽

军区特务团团长 巫金锋(代) 政治委员 丁 超(代) 副团长 钟光国 参谋长 程 涛

军区教导团团长裴宗澄(代) 政治委员 严 政 参谋长林月樵政治处主任 周 树

海防支队支队长郑道济政治委员 欧阳文 政治处主任 李 伟

渤海军区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副司令员袁也烈副政治委员刘其人

政治部主任 周贯五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傅继泽 政治委员 李广文 副司令员 仉洪印 副政治委员李雪炎参谋长辛易之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 曾旭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政治部主任 克 明

基 干 团 团 长毛会义政治委员 克 明

第4军分区司令员 王兆相 政治委员 徐斌洲 副司令员 程绪润 参谋处长胡兰芝

第5军分区 司令员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岳拙元 副司令员石潇江副政治委员 苏 杰

基干团团长 孙继先

警备第1旅 旅 长 石潇江(兼)

第1团团长 叶 声 政治委员 熊 飞 参谋长刘志远

第2团团长 柯邦坤 参 谋 长 巫景权

警备第2旅 旅 长 吴瑞林 政治委员 孔繁彬

第3团团长 陈 宏 政治委员 董 超

第4团团长魏振华副 团 长 董其少

警备第3旅 旅 长 胡奇才

第5团团长戴文贤政治委员刘振华参谋长 王瑞本

第6团团长郑志士政治委员张海棠参谋长 陈复兴

警备第4旅旅长 刘 涌

警备第5旅旅长 贾若瑜 政治委员 刘浩天(代) 参谋长 卜 才

警备第6旅旅长 刘贤权 政治委员 陈 德 副旅长 郑大林

警备第7旅旅长 赵寄舟 政治委员 李曼村 副旅长 许云轩 政治部主任丁士采

第13团团长 杨 信 政治委员 克 明 参谋长张永忠政治处主任 郑仲哲

第14团团长宫愚公(代) 政治委员王效禹政治处主任孙乐洵

警备第8旅旅长 贺 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副政治委员 刘 春 副参谋长 蔺 毅

第15团团长 贺 健(兼) 政治委员 杨士法(兼) 副政治委员 刘 春(兼)

第16团 团长 董鸣春 政治委员 万恩甫 参谋长 陈 岩

警备第9旅旅长 胡大荣 副旅长 王献庭 副政治委员 李 青 参谋长 陈士发

第17团团长 杨香斋 政治委员曾文彬副团长王福堂

第18团团长胡大勋政治委员童邱龙参谋长曹富贵政治处主任 张烈曙

警备第10旅 旅 长 赵 杰

第19团团长王明礼(代) 政治委员 牟景途 副政治委员 邱正良 政治处主任李明刚

第20团团长朱开智政治委员 赵 昭 副政治委员李文一参谋长 薛 和

警备第11旅旅长 覃士冕

第21团团长郭廷万政治委员晏成山副团长袁光泉政治处主任 张继瑛

第22团团长钟贤文政治委员袁洪辉

独立第1旅旅长 王 道 参谋长 赵凌实 政治部主任郭卓辛

第1团副团长 张耕民

第2团团长 孙亮东

独立第2旅旅长莫正民副旅长 陈笏卿 参谋长 马 骥 政治部主任王东年

副主任 谷鸿声

第4团团长 王介千 副团长 郑润山 参谋长 王 明 政治处主任 覃守贵

第5团团长刘明权副团长 张挺勋 参谋长 胡光实 政治处主任 籍瑞三

第6团团长 马永年(马永平) 参谋长王爱中政治处主任 刘建邦

独立第3旅旅长张希贤参谋长 张建斋 政治部主任 王崇礼

第7团团长王俊周 政治处主任王天才

第8团团长 王欣亭 副团长李道志政治处主任杨永名

独立第4旅旅长 韩寿臣 参谋长韩顾三政治部主任 王 芳

第10团团长 韩剑午 副团长 陈相林 参谋长杨子廉政治处主任 沈 源

第11团团长 张黎之 副团长 孙 镇 参谋长 王魁权 政治处主任张文庄

(浏览 1,87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一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陕南红军第74师改编而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萧华任副主任。辖第343、第344旅和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5万人。第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辖第685团、第686团;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辖第687团、第688团。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名称,聂荣臻任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任师政治部主任,萧华任副主任兼第343旅政治委员,黄克诚任第344旅政治委员。


平型关战斗指挥所,左1为115师师长林彪,左3为副师长聂荣臻
平型关战斗指挥所,左1为115师师长林彪,左3为副师长聂荣臻。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The 115th division of the Eight Route Army

八路军3个主力师之一 全师共 1.5万人

人 数: 1000余人

功绩

发展

8月22日和25日,第一一五师(炮兵、辎重营留属延安八路军总留守处)奉命分两批由陕西三原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9月25日在平型关东北设伏,歼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这一胜利,打击了日军的进攻锐气,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平型关战斗后,第一一五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分散转入日军翼侧及其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林彪、罗荣桓率第343旅随总部南下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两侧地区作战;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共约2000人,留在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44旅在总部直接指挥下,转战于晋东北、正太铁路东段地区。

1937年11月,师部率第343旅随总部移至晋南洪洞、襄垣、屯留地区,发动群众,扩充兵员,增建了第343旅补充团。1938年2月,为保卫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师部率第343旅转战于晋西广大地区。3月2日,林彪负伤离职,陈光代理师长。3月中旬,在午城、井沟地区进行数次伏击战,予日军以一定杀伤。9月,在汾(阳)离(石)公路之薛公 、油房坪、王家池连续伏击日军,三战三捷,挫败了日军进犯黄河河防的企图。

1938年1月,根据总部指示,第344旅转属第129师指挥,继续在正太铁路东段作战,并增建了第689团。3月,第344旅同第一一五师第5支队(由第685团第 2营扩编)进至晋东南地区,随后,配合第129师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4月,第689团及第5支队在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领下挺进冀南。1939年1月至3月初,第344旅配合第129师在冀南粉碎了日伪军 3万余人的“扫荡”。11月,第 688团奉命由冀南转赴山东,进至馆陶、冠县等地区,由第129师第386旅旅长陈赓统一指挥。是年2月,第344旅特务团、独立团进入冀鲁豫边区,4月与当地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辖第1、第2、第 3大队。1940年2月,第344旅编入八路军第2纵队。

1938年7月,第5支队和第129师之津浦支队奉中央军委指示,由冀南转赴冀鲁边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为加强和统一冀鲁边区的领导,9月下旬,萧华奉命率第343旅机关一部由山西省到达山东省乐陵,随后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萧华任书记,并将当地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5、第6支队、津浦支队。到1939年上半年,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到2万余人,并开辟了津南、鲁北15个县的地区,创建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第343旅第685团奉命由晋西南出发,12月进入山东省微山湖以西地区。翌年1月,第685团与山东纵队之挺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辖第1、第2、第3、第4、第7大队。2月,争取了沛县伪军一部反正,编为独立大队。至4月,部队扩大到8000余人,创建了以丰县、沛县为中心的湖西抗日根据地。5月,留第4大队坚持湖西斗争,支队率主力进入萧县、睢宁、灵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7月,支队所属部队整编为第1、第4、第7大队。

为增强山东抗日骨干力量,1938年12月,第一一五师奉命除留第343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编为独立支队,坚持晋西斗争外,由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部及第343旅第686团由晋西向山东挺进,于1939年3月初到达山东省鄄城、郓城地区。首战樊坝(郓城西北),歼郓城伪保安团800余人。战后,师部率第686团主力继续东进至泰西的东平、汶上、宁阳地区,与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5月,在肥城以南的陆房地区粉碎了日伪军8000余人的“九路围攻”,歼日伪军1300余人。在此期间,留运河以西地区的第686团第3营扩编为师独立团,师直2个连扩编为游击第7支队。7月,师独立团和游击第7支队合编为师独立旅,杨勇任旅长兼政治委员。同月,津浦支队由鲁西进入鲁南的临沂、费县地区(10月编入山东纵队第2支队)。8月,师特务营、骑兵连和独立旅第1团一部在梁山南独山庄伏击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接着粉碎了日伪军5000余人对鲁西地区的报复性大“扫荡”。9~10月,师部和第686团、新扩编之特务团、随营学校分别进入鲁南的滕(县)峄(县)费(县)边区,与山东纵队苏鲁支队(10月调归第一一五师建制)会合,建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第一一五师将苏鲁豫支队第7大队由苏北调回湖西,改为第3大队;将湖西的第4大队改为第2大队,12月调入鲁南。

1940年初,第一一五师为统一鲁南地方武装的领导,将地方武装分别编为边联支队、沂河支队、尼山支队;将争取的地方实力派武装编为峄县支队、鲁南运河支队。为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主力一部,于2月14日攻克白彦,3月连续击退了日伪军对白彦的3次进攻,歼其800余人。随后,又粉碎了日伪军8000余人对抱犊崮山区的大“扫荡”,并讨伐了伪军刘桂棠部,开辟了天宝山区。师独立旅与进入鲁西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于3月和7月协同冀中、冀南军区部队进行了两次讨伐国民党军投降派石友三部的战役。3月,师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合编,恢复第343旅番号,杨勇任旅长,萧华任政治委员。4月成立了鲁西军区(机关由第343旅旅部兼),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鲁西、鲁南主力部队进行整编: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与山东纵队第6支队(3月调归第一一五师)合编为运河支队。原师独立旅第 1、第2团与鲁西游击第8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以上两支队属第343旅(鲁西军区)建制;在鲁南地区的苏鲁豫支队第2大队扩编为东进支队,第686团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7团合编为鲁南支队。6月,苏鲁豫支队第3大队由湖西调往华中,将黄河支队调入湖西地区坚持斗争。6月下旬,萧华调任师政治部主任。7月,陈士榘率师独立支队由晋西到达鲁西,参加了讨伐石友三部战役。10月,陈士榘任师参谋长。同月,成立鲁南军区。

此时,第一一五师部队发展到7万余人。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到1940年冬,该师将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6个教导旅:苏鲁豫支队第1、第3大队编为教导第1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独立支队第1团和鲁南、苏鲁支队编为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吴文玉(后为符竹庭);独立支队第2团与运河支队编为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旅长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黄河支队编为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符竹庭(后为张国华);东进支队编为教导第5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张国华(后为罗华生);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与鲁北支队编为教导第 6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另辖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邝任农。

1941年,山东敌后抗战进入极其困难阶段。第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相互配合,依靠广大群众展开了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斗争,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月上旬至2月上旬,教导第3旅在鲁西粉碎了日伪军万余人的大“扫荡”。5月中旬,教导第2旅主力在鲁南军区和山东纵队第1旅各一部的配合下,对进犯的国民党顽军王洪九部进行了反击。9月下旬,坚持冀鲁边区斗争的教导第6旅南下清河区,在山东纵队第3旅一部的配合下,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的拦阻。11~12月间,第一一五师同山东纵队在沂蒙山区粉碎了日伪军 5万余人的“铁壁合围”,歼日伪军2200余人。

1942年,山东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加频繁,封锁更加严密,使斗争更加艰苦。第一一五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敌进我进”的方针,在地方武装、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下,破袭日伪军据点,制止其“蚕食”推进,坚持了边缘地区的斗争。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归第一一五师指挥。山东纵队第1旅改为第一一五师教导第1旅。教导第6旅兼冀鲁边军区,其部队除保留主力一部外,余部改为地方武装,归所在军分区领导。至1942年底,师辖5个教导旅:教导第1旅(旅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麓水),教导第2旅(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符竹庭),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张国华),教导第 5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教导第6旅(兼冀鲁边军区,边区党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王卓如,副政治委员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周贯五)。10月,湖西军区划归冀鲁豫军区。

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第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为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代师长,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辖 6个军区: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王麓水),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后叛变,由周贯五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后为唐亮)。第 一一五师、原山东军区所属旅和支队的番号撤销,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一部充实地方部队。山东军区部队继续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积极打击日伪军,恢复根据地。一年中,共恢复和开辟了7000多个村庄的地区,恢复了清河军区与冀鲁边、胶东军区的联系,沟通了滨海、胶东、鲁中、清河军区的联系。1944年1月,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成立渤海军区,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指示,山东军区于1944年和1945年春、夏,趁日军兵员不足,重点守备之际,连续发动了攻势作战。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歼灭日伪军11万余人,迫使伪军反正1.5万余人,收复县城19座,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沟通了山东各区之间以及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将日伪军压缩在城镇和主要交通沿线,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11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关于对日伪军进行大反攻的命令,山东军区决定将主力部队和基干武装编成 8个师、12个警备旅和1个海军支队。这些部队经一个多月的反攻作战,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解放除铁路沿线以外的大片国土。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罗荣桓率第1、第2、第3、第5、第6、第7师,渤海新编师、东北挺进纵队(由滨海支队等部队编成)、警备第3旅、军区教导团及军区机关部分人员共 6万余人,于10~11月,由陆路和海路分3批开赴东北。

第一一五师,从1937年8月到1943年春,共进行战役战斗3840余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1943年3月与山东军区合并后,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及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