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2月28日 许世友同志诞辰

119年前,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同志诞辰。

2月28日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许世友同志诞辰119周年。

追溯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学习和弘扬他坚强的革命精神、崇高的品德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追求光明投身革命

许世友,原名仕友,字汉禹,1906年2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大别山区匪患成灾。老百姓为自卫保家,组织红枪会,习武御匪。少年许世友也跟着别人挥拳踢腿,舞枪弄棒。8岁时,到少林寺当杂役,边干活边习武,长达8年,16岁时已成为武功超群、铁骨钢筋的硬汉子。

1921年,许世友回到家乡,因打死欺负哥哥的地主儿子,闹出了人命,再次投奔少林寺,师傅因怕连累寺内众僧,发给路费,让其返乡。不得已来到古都洛阳,参加了军阀吴佩孚的童子军。又因不堪忍受兵痞班长的虐待,竟一脚踢死了班长,被押进死牢,当营长的舅舅听说此事后又将他保释出来。后在直奉战争中,许世友冲锋陷阵,表现出众,被提拔为班长、排长。

1925年,许世友被编入第十五军第一师任排长。部队开赴武昌阻击北伐军。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许世友所在的北洋军阀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他被编入湖北省防军独立第一师,担任第四连连长,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世友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毅然和傅孟贤、胡德魁一起脱离旧军队,返回家乡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掀起革命暴动,以革命武装战胜反革命武装。鄂豫边区党组织根据会议精神,制定了“黄麻暴动”计划,并迅速建立了农民武装。许世友担任了家乡的农民自卫队炮队队长。11月17日,许世友率部参加了“黄麻暴动”。“黄麻暴动”失败后,党组织领导一部分起义人员转移到木兰山。许世友和部分同志返回家乡坚持革命斗争,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许世友走上职业革命者的光明道路。

不畏牺牲骁勇善战

许世友在前沿指挥战斗
许世友在前沿指挥战斗

许世友一生戎马倥偬,七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长,四次负伤,有“攻如猛虎”之称。他参加和指挥的战役、战斗上千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许世友一身是胆,不畏牺牲。1928年8月,他在柴山堡参加了工农红军后任连长。先后参加了反击“罗李会剿”、“鄂豫围剿”、“徐夏会剿”,攻打杨家寨、杨平口、孝感花园等战斗,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攻打大山寨的战斗中,他任敢死队队长,表现尤为出色。大山寨位于新集西部,寨墙用青石条筑成,易守难攻。寨中驻守一支300多人的光山县地主武装,是当时九里十八寨中最反动的一个。许世友凭借一身武艺,被选为敢死队队长。战斗打响后,他率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寨墙。寨上的敌人推下滚木石雷石,敢死队员无处躲藏,被迫撤回。第二次进攻时,他一手攀着梯子,一手顶着桌子,口咬钢刀,冒着滚木石雷石和滚烫的开水爬上寨墙,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时,敌人用碗口粗的杠子砸在他的头上,他从几丈高的寨墙上栽了下去,昏死过去两天两夜。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都失声痛哭,正准备为他办后事。这时许世友突然苏醒过来,说:“我咋睡了个好觉?”身边的同志破涕为笑。

许世友善打阻击战,有“守如泰山”之誉。1934年,红四方面军反击刘湘“六路围攻”时,许世友参与指挥的“万源保卫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消灭敌人最多的一次坚守防御战,也是一场著名的阻击恶仗。刘湘投入20余万兵力,企图自东江北部沿川陕边界向东横打,集中主力于东线,夺取万源及其附近地区,而后东西合击,消灭红军。时任红九军副军长的许世友坚守在万源以南的大面山、青山一带。7月16日,刘湘部8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猛攻。冲锋敌军人山人海,波浪式冲锋一上午就达五六次。许世友命令红军沉着应战,待敌人冲到阵地前几十米时,各种火器一齐开火,滚木石雷石翻滚而下。红军战士跃出战壕,挥动大刀猛追猛杀,敌人的冲锋一次又一次被粉碎……有些地段土石坚硬,工事来不及抢修,战士们就把敌人尸体拖来,头对头、脚对脚地垒起来,上面盖一层浮土构成简易工事。敌旅、团长赤膊督战,营、连长组成军官敢死队冲锋,畏惧不前者不分官兵一律就地枪决。敌人疯狂冲锋,像滚肉球一样往上拥,虽然红军各种火器像狂风暴雨般扫向敌人,但后面的敌军仍往上拥。许世友指挥预备队和敌人拼大刀,两军兵械相接处,血肉横飞,他指挥部队一次次将敌人的猖狂进攻压了下去。许世友率部坚守万源达4个月之久,挫败了刘湘10多万人数以百计的猛攻。“六路围攻”敌人耗资1900万银元,官死五千,兵损8万,损兵折将之数,万源之战约占一半。“六路围攻”失败后,刘湘致电蒋介石“请罚下野”。

许世友善打攻坚战。1948年3月,许世友任山东兵团司令员,他率部挺进胶济线,进军津浦路,连克数十座重要城镇。不久,毛泽东亲令许世友指挥攻打济南。这是我军首次攻坚大城市。当时的济南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统辖。济南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日伪原有工事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改建、加固,以内城为核心,构成总面积达600余平方公里的永久性防御体系。在城内又囤聚了大量的粮食、武器和其他物资,守敌达11万余人。济南是国民党军队“固守中原”体系的重要支柱,徐州、蚌埠地区是保卫国民党首都南京的门户,而济南则为卫护徐州的主要堡垒。蒋介石志在必守,当面交代王耀武:“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和华东战略要地,无论华东战况如何变化,济南决不可放弃。”

1948年中秋节前夜,强攻济南的战役打响了。许世友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战茂岭山、观池山,打开了济南东部的门户,继而向西挺进,他采用“牛刀子”战术,直插敌军心脏。蒋介石在南京急电王耀武:“济南万不可失”,严令“将阵地缩短,坚守待援”。王耀武不惜把血本赔上,固守内城,双方损失惨重。经过七昼夜的鏖战,攻城部队全部被阻在内城城下,午夜时分,两军相持不下,战场出现了少有的安静。

面对严峻形势,是撤还是打?攻城指挥所内气氛凝重,许世友大口吸着烟,在屋内来回踱步……许世友想:攻城决心绝不能动摇,如果撤围,阵地得而复失,前功尽弃,再战还要大量增加部队伤亡,甚至会出现欲攻不克、欲撤不能的局面,致使整役功败垂成,胜利往往就靠最后5分钟。想到这里,过了好大一会儿,许世友猛地大手一挥:“打!”他向坚守一线的攻城部队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9月24日凌晨1时30分,攻城部队东、西线集团再次向济南发起了顽强攻击,经过激战,2时25分,东线集团9纵25师73团率先突破,把红旗插上济南内城的城头。拂晓之前,西线集团的13纵37师109团也突入内城。9月24日,济南城获得解放,守敌11万人全部被歼。王耀武被活捉时,已八天八夜没睡觉的许世友正伏在办公桌上发出如雷的鼾声。

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我军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伟大战略决战的序幕,为最后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许世友勇于进取,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1941年许世友到胶东抗日前线任反投降指挥部指挥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此时的胶东地区,敌情形势异常严峻,这里是日军的后方,也是日军驻守的重点地区。同时,国民党投降派在力量对比和态势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许世友指挥八路军胶东纵队突袭牙山,攻占刁崖前、刁崖后,再克桃村,取得了进入山东后反投降作战第一仗的胜利。随后,他又组织榆山大会战,重创投降派赵保原,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许世友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持敌后抗日的游击战争,反“扫荡”,反“蚕食”,英勇抗击日、伪、顽的联合进攻,巩固和扩大了胶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雄伟壮丽的抗日战争史诗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许世友在山东工作16年,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一时誉满齐鲁,威震山东,有些被当地老百姓编成故事、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许世友和战士们在一起
许世友和战士们在一起

许世友一生征战,九死一生,即使在垂暮之年仍梦寐以求厮杀战场。他曾三过草地,任骑兵司令,在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次战斗中勇当先锋。他还参加和指挥了香城固、榆山、莱芜、胶东保卫战、孟良崮等著名战斗、战役。解放后,他先后参与和指挥了抗美援朝、一江山岛、南沙保卫战,在70多岁的时候还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为共和国的建立、为维护祖国和平、保卫神圣边疆、培养军事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许世友会见外军代表团
许世友会见外军代表团

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毛泽东主席与许世友等亲切交谈
毛泽东主席与许世友等亲切交谈

在近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许世友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毛主席,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他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许世友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面对血雨腥风,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动摇了,有的脱离了党,有的甚至背叛了革命。就是在这种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许世友毅然决然脱离了旧军队,加入了革命队伍,率部参加了黄麻暴动。在黄麻暴动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许世友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别山区淳朴的乡风和农民勤劳善良的传统,给了童年的他很大的影响。劳动光荣,懒汉可耻,是他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他时常说:“我们过去是农民,各种农活也都干过,今天脱下军装还是农民。”他始终是一位保持着农民本色的将军。解放后,许世友在狠抓军队建设的同时,敢于承担责任,灵活执行中央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一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喊声中,许世友却在江苏掀起了大搞副业的热潮,鼓励农民养鸡养猪,种好自留地。不到半年时间,江苏农村的副业搞上去了,农贸市场繁荣了,物价也稳定了,江苏的副食品不仅自备自足,还销往其他城市。

许世友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还体现在他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上。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许世友和红四方面军一些高级将领,曾酝酿一个震惊延安的“红大事件”。毛主席三次主动与许世友面谈,深深打动了他,使他更加感到毛主席是我党我军当之无愧的英明领袖,从此,确立了他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的坚定信念。“文革”期间,毛主席在杭州和许世友谈话时说: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他噌地起身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巡视。9月10日下午6时,毛主席从杭州到达上海,他急忙乘军用值班飞机于次日上午10时赶到上海保护毛主席。他从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下来后,即回到锦江饭店,同林彪一伙在上海的党羽周旋,掩护毛主席安全离开上海,而后又乘飞机,赶在毛主席专列之前到达南京,保卫毛主席安全北上。

许世友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更体现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林彪反革命集团败露后,他用开会、请客、传达文件等办法,巧妙地将林彪在华东的三个死党王维国、陈励耘、周建平一网打尽。“文革”中他编顺口溜嘲讽张春桥说:“戴眼镜,夹皮包,会写文章能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伪造了一份“按既定方针办”的所谓毛主席遗嘱,许世友对此明确表示了他的怀疑,江青气得大吼大叫,许世友拍桌而起,怒斥江青“你张狂什么?主席在世,我让你三分。现在,你想干什么?你胡闹,老子揍你。”

许世友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对同志充满真挚的感情。“文革”期间,乌云压城,人人自危,他不避风险,不怕牵连,一次又一次向遭受迫害和不公正待遇的同志及家属伸出援助之手,尽显侠义情怀。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和他的妻子被迫害致死后,他们的三个子女都是许世友批准参军的,许世友对他们亲如己出。他还收留了大批落难干部的子女,南京被称为落难干部子女的“红色保险箱”。南京空军司令员聂凤智被吴法宪送去劳改,许世友把他的家属接到自己家里,请他们吃饭,听他们诉苦,安慰他们。“九大”期间,粟裕的老母住在南京,许世友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照料,诸如此类事还有很多。鲁迅谴责国民党官僚“一阔脸就变”,许世友同志恰恰相反,越升官,越仗义。

许世友有勇有谋,对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和平时期,如何加强军队建设,确保军队在未来的战争中,打得赢,不变色,也是这时期许世友认真思考的问题,他注重抓部队的思想建设,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设身处地地了解干部战士们的思想状态和训练情况。他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和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对开创我军训练模式新时代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善于树立典型,“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他勤于思考,善于把军事的感性认识理性地升华为军事理论。如关于打仗,他认为战争是残酷的,但也可以推动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信心是决胜的最主要因素,战争的胜负和指挥员的信心有很大关系等。关于强与弱,他认为强不能光看工事、城墙的坚固,更要看民心的向背。关于把握全局,机动灵活,他认为指战员要把握全局,机动灵活,随着敌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关于慎重与大胆,他认为慎重与大胆不是矛盾的,慎重不是右倾,大胆不是冒险,慎重,是在战前要经过周密、细致的思考,有几个预案;大胆是敢于临敌,不畏强敌,有必胜的信心等等。这些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法的观点,既是他对自己近60年军旅生涯的总结,也是指导我军新时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宝贵的理论财富。

许世友和小平同志在一起
许世友和小平同志在一起

心系桑梓故园情深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亲。共和国成立后,将军“乡音未改鬓毛衰”,思乡思母之情与日俱增,故乡的一草一木,母亲的一笑一颦无不牵动许世友那颗游子之心。

解放后,将军共回家乡三次。第一次回乡是在1953年的中秋节。弹指一挥间,这时他离开故乡已有30多年了。在30年前离开家乡那夜,他向送他的乡亲们说,等革命成功了,我再回乡煮酒敬乡亲。于是将军在动身回乡之前,特意安排带上两个厨师,带着足够的积蓄来,慰问乡亲,履行当年的诺言。八月的大别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因家乡不通汽车,将军一路踏马而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到将军回乡的消息,奔走相告,自动迎接将军的队伍沿路排出十多里。将军在家门口架上八口大锅,杀猪宰羊,煮酒摆宴慰劳七村八坳的乡亲。第二次和第三次回家乡是1957年和1958年,将军安排为封闭不通的家乡修了路和桥,同时又将家乡百亩红松运出,有力支援了共和国的铁路建设。

将军时时刻刻关心家乡的建设。在离职的晚年时期,还一直坚持接待每个故乡来探望他的客人。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故乡的人民用生命掩护了我。解放后,官当大了,进了城,老乡来看我,再忙我也没有理由不接见他们。每逢过年过节,县里的县长、乡里的乡长、许家洼的村支部书记和乡亲们不断来看望他。每到这个时候,许世友也最兴奋,乡情燃心,乡音萦耳,故乡的新闻和故事也最令他高兴,操起浓重的故乡口音,问得很细,打听得很清,俨然一位生产队的“红管家”。当谈到老区的困难时,他的脸色也严肃起来,说:

“我要向中央反映,对老区的政策要倾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他询问县里有没有电视机时,县长回答:“黑白电视机少数单位已经有了,但彩色电视全县还没有一台。”“收听中央新闻很重要。有了电视也可以不看电影了。”许世友说到这里,若有所思道:“我这台大彩电你们先搬去看,算作我给全县人民的一点心意。”县长婉言拒绝。“自家人不说外话,你们就搬走它!”将军以战争年代的口气,说一不二。现在那台日立牌彩电已被县政府收藏在新县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当县长代表全县人民,要求将军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时,许世友欣然应诺了:“你们先回去,我马上打报告给北京,争取年内回去。”家乡人民时刻作好迎接将军回乡的准备,然而新县人民等了五年,直到将军1985年10月病逝南京城,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给将军留下终生的遗憾。

许世友忠国孝母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位具有大别山农村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女性。由于许世友父亲壮年病故,支撑门户和抚育四个子女的重担全落到了许李氏的肩头。在童年许世友的心目中,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而母亲却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许世友倔犟、果断、勤俭、自立的个性,大都得益于母亲的示范和启蒙。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一个大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给母亲带来的种种磨难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军务繁忙,不能亲自伺候母亲而内疚。在山东工作期间,他从大别山区把母亲接到济南,颐养天年,不料母亲不适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执意要回大别山老家过普通农民的生活。为照顾好母亲,他将在北海舰队任舰艇长的长子许光调回新县伺候母亲。许世友病故后,终于回到了家乡的怀抱,葬在母亲坟墓一侧,实现了自己“死后尽孝,为老母看坟”的夙愿。②6

辛献

(浏览 4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