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陕西延安成立。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文艺教育机构,其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如下:
一、成立背景与时间
历史契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以文艺为武器推动抗日宣传。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7人联合发出《创立缘起》,提出“艺术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强调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紧迫性。
正式成立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陕西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要求鲁艺“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
二、办学宗旨与结构
教育方针
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文艺事业,强调“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战服务”。
学科设置
初期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并开设研究室、实验话剧院等,学制6个月。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
校训与精神
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
三、历史贡献与经典作品
文艺创作
鲁艺师生创作了《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兄妹开荒》等经典作品,以艺术形式激励军民抗战热情,成为敌后根据地的文化旗帜。
人才培养
培养了贺敬之、穆青、郑律成、古元等大批文艺工作者,其中许多人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核心力量。
政治影响
鲁艺被毛泽东称为“第二支军队”,其作品和活动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文艺建设奠定基础。
四、后续发展与纪念
机构变迁
1945年迁往东北,后发展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衍生出中央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院校。
重建与传承
1996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鲁迅艺术学院,延续鲁艺传统,培养艺术人才。
纪念活动
2023年4月,延安举行鲁艺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包括文物捐赠、艺术家个体馆开馆及纪录片首映等活动,强调“弘扬延安精神,传承鲁艺薪火”。
五、历史评价
鲁艺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其“文艺为人民”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被誉为“中国文艺界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