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一、首演基本信息
- 时间与地点
首演于1939年4月13日,地点为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陕北公学是当时延安重要的革命教育机构,也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之一。 - 演出团队
由邬析零(或邬祈零)指挥,抗战演剧三队演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师生负责伴奏。
二、创作背景与首演筹备
- 创作契机
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因行军坠马受伤,在延安治疗期间构思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他通过朗诵长诗《黄河吟》,激发了作曲家冼星海的创作热情。 - 艰苦创作
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连续创作6天6夜,完成全部乐谱。当时条件极度匮乏,仅用一小盆炭火取暖,甚至用红枣充饥。 - 特殊伴奏方式
首演时因缺乏专业乐器,鲁艺师生用木鱼、搪瓷缸、勺子、煤油桶等替代乐器,意外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三、首演反响与历史意义
- 现场盛况
首演后立即引起轰动,毛泽东评价其“百听不厌”,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 时代影响
《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精神的象征。它以黄河为意象,讴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被誉为“抗战中的时代战歌”。 - 艺术地位
该作品融合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2025年,其仍在悉尼歌剧院等国际舞台上演,展现持久生命力
(浏览 1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