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3日 杨子荣同志牺牲

林夏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头,被迫跑回山东老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1947年2月23日夜,在剿匪过程中,杨子荣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相关资料

[摘要]关于“威虎山之战”的规模,徐克演绎成20多人的解放军分队全歼千人匪帮;小说《林海雪原》略下降,座山雕手下大约两百人;而真实的历史上,杨子荣只不过带了5个人,座山雕手下更不过20人。

近日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热映,其中激烈的打斗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20多人的解放军小分队全歼东北土匪座山雕一众千余人,十足抗匪神剧的架势。但在历史上,杨子荣等在该战役中面对的东北土匪仅20余人,杨本人也在“智取威虎山”仅16天后就因枪扳机失灵而牺牲在一场小战斗中。澎湃新闻综合梳理公开史料,为您还原历史上的”威虎山之战”。

杨子荣和座山雕

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两大主人公:杨子荣和座山雕。这两人有名到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都记载了他们的生平。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头,被迫跑回山东老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历经清末、北洋军阀、伪满三个时期。此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匪徒中颇有声望,内部人称“三爷”。当年,张作霖和日军都曾想消灭他,但都没成。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剧照


原来座山雕手下只有20多人

关于“威虎山之战”的规模,徐克的电影将其演绎成20多人的解放军小分队全歼座山雕千人匪帮的“抗匪神剧”,激烈到连坦克这样的重武器都用上了;小说《林海雪原》的规模略有下降,座山雕手下大约有两百人左右;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子荣只不过带了5个人,座山雕手下更不过仅在20人左右。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是如此记载的: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

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仅有的一点儿苞米面也吃完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确实真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当初要是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

这次剿匪可谓大获全胜,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这次剿匪战斗“以少胜多创造范例”。团里也召开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记功,给其他战士也分别记了功。

座山雕原来手下只有十几个人。不过,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的另一篇文章“《智取威虎山》主角原型杨子荣”(曾载于《人民日报》)中,战绩变成了“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

无论如何,座山雕手下最多也不过就二十多人了。相比杨子荣的6个人,这当然也算是以少胜多了。

《智取威虎山》固然夸张,但在真实历史中,杨子荣的确有着堪比神剧的传奇表现。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杨子荣曾创下孤身一人劝降400匪徒的奇迹。

“智取威虎山”当月,杨子荣就牺牲了

电影中的杨子荣自然是英勇无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能杀死的子弹似乎还没制造出来。但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智取威虎山”仅仅16天后,也在1947的2月,杨子荣同志就牺牲了,年仅30岁,而牺牲原因竟然因为是枪的扳机意外失灵。


杨家保留的杨子荣唯一一张遗照


《解放军报》2004年04月12日的文章《杨子荣牺牲的一瞬间》将牺牲过程写的很清楚:

1947年2月23日夜,杨子荣奉命带领孙大德、魏成友等5名侦察员到当时的海林县北部梨树沟一带侦察匪情。在深山,他们发现有火星闪烁,走近发现了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架子”的窝棚。通过侦察、分析,杨子荣意识到,这是一股残匪的据点。他果断地命令孙大德等人把皮大衣上的毛皮撕下来裹在脚上以减轻踏雪的声响。

当他们以扇形队列包围“马架子”时,“马架子”的门突然开了,借着雪地里微弱的亮光,杨子荣发现有个人背着枪出来解手,行动十分警觉。就在那人转身走回“马架子”的时候,杨子荣用手势指挥几名侦察员各守“马架子”一侧,自己突然起身,顺坡而下,冲到“马架子”跟前,一脚把门踹开同时大喝一声: “上。”便巧妙地以“马架子”旁的一棵大树为“掩体”,把枪口对准了睡梦中的群匪。

一切都发生在瞬间。“马架子”里的敌匪刘维章等人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杨子荣便扣动了扳机。但是,枪却迟迟没响。这时,一发子弹从杨子荣侧前方打来,正中杨子荣的左胸。缓过神来的群匪从“马架子”里疯狂向外射击,门被火舌封住了。杨子荣明白,决战的时刻到了,他后退几步,使出最大的力气向侦察员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连窝端!快点结束战斗!”话刚说完便倒在血泊中。

侦察员魏成友几步跃上了“马架子”顶部,从腰间拔出了两枚手榴弹,顺着 “马架子”的烟筒掷了下去。尔后顺势从顶上滚落到雪地上。随着“轰”地一声巨响,“马架子”顿时成了墓穴,6名敌匪血肉横飞。

一场小小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令人扼腕叹惜的是,侦察英雄杨子荣却因枪的扳机意外失灵,而被敌匪罪恶的子弹击中,这一瞬间成为英雄永远的一个遗憾!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 63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