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蒋介石秘访延安,坐矮凳睡毛主席的窑洞,那晚他彻夜未眠

蓝白涵

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一生心高气傲、自视甚高,可在他领导下的国民党,多次与中国共产党交手,均以落败告终。他始终想不明白,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击败国民党精锐部队,取得战争胜利的。

因此,延安成为蒋介石最好奇,也最在意的地方。1947年,他得到一个前往延安的机会,他在夫人宋美龄和儿子蒋经国的陪伴下秘密访问延安,希望能解开心中的疑惑。

在了解蒋介石为什么去往延安之前,要先把历史的时针调至一年前。



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1946年,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毁坏重庆谈判的成果,下令向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对权力的追求和自负的性格,以及中共和国民党各方力量的悬殊,使得蒋介石口出狂言,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毕竟,战争打响之前,国民党方面总兵力为430余万人,并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以大中城市为据点,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撑;分散在各个解放区的中共方面,总兵力只有一百二十余万,没有外援,全靠农业和手工业自谋生路。

与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新四军相比,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极高。因此,蒋介石对这一战的胜利志在必得。然而,他的计划落空了。



战争初期,国民党占领了一百余座华北重镇,整体局势向好;但各个解放区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积极进行反击,以运动战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八个月过去,国民党非但没有占领主要解放区,反而损失惨重。

面对全面进攻计划破产的局面,蒋介石不愿放弃自己的计划。他调整进攻策略,由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集中兵力攻打陕北解放区的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

陕北解放区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延安更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大量的党政机关都集中在这个大本营,毛主席更是在此指挥各个解放区的军事行动,但陕北解放区自身的兵力比较单薄,容易进攻。

蒋介石正是清楚这两点,决定重兵攻打陕北解放区,快速占领延安,瓦解其它解放区。



1947年2月28日,蒋介石急电召回身在西安打仗的胡宗南,让他率军对陕北采取军事行动,迅速攻占延安,并消灭陕北中共军队主力军。

多次密谋突袭延安的胡宗南,一接到命令就与盛文商等同人共同商议,重新制定出一份《攻略延安方案》,并许诺三日内必定拿下延安。可他们挖空心思拟定出这份“绝密作战计划”,却给国民党带来虚假的胜利火苗。

3月13日,胡宗南遵循“闪击延安”的作战理念,集结陆军、空军大举进攻延安;六天后,胡宗南率部队占领空城延安。以为自己取得胜利的胡宗南并未察觉异样,瞒延安已是空城的信息,急电蒋介石:国军经过七天奋战,顺利占领延安



占领一座空城

入驻延安的胡宗南没有想到,延安不是被打下来的,而是被让出来的;他以为“仓皇撤离”的陕北共军,给他唱起“空城计”。

他引以为傲的那份作战方案,刚送至蒋介石手中核定完毕,同样一份进攻计划就出现在毛主席的桌上。“让”出延安,正是毛主席及中共中央看过作战计划,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送出这份绝密方案的,就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熊向晖。

就这样,蒋介石和胡宗南精心策划的“闪击延安“计划,还没有下达至军营,已经被中共中央摸得一清二楚。



事实上,早在1946年,毛主席就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会攻打延安,可真的看到这份进攻延安的作战计划,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计划表明,蒋介石计划在3月10日进攻延安,留给中共中央应对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周,是留下,还是撤离?留下,能应对25万国民党军队和飞机大炮吗?撤离,如何疏通延安城内的矛盾观点?

毛主席、刘少奇等人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毫无疑问会选择暂时撤离延安,以退为进,追求长远的胜利。延安城内的老百姓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一面困惑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种决定,一面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参与战斗,誓死保卫延安城。



其实,毛主席同群众一样,不舍得离开延安。延安,是他生活十余年的地方。在这里,他住着土窑洞,穿着粗布衣,和延安百姓们一起生活。

面对两难境地,他深知不能采取强硬措施,而是要彻底解决延安群众内心的困惑。否则,轻则伤害群众一片热忱,一颗真心;重了会破坏党中央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为了安抚城内居民,他指示秘书召开群众会议,动员群众撤出延安。会上,主席耐心解释:如今形势紧急,两军差距悬殊,我们要避其锋芒,以退为进,撤离延安是最好的选择。

在会议上,主席还开玩笑道:“中央撤出延安,让蒋委员长先高兴一阵子。一年,最多两年,人民军队还会带领大家回来的。我们不怕蒋委员长攻打延安,就怕他不打!”



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做通,有序撤离不再是难事。仅仅8天,城内的百姓和美军观察组,以及党中央各级指挥机关全部撤出延安。

离开之前,毛主席下令“坚壁清野”,不能在城内给国民党军队留下任何生活物资。几十万大军在延安生活,却没有生活物资,根本无法坚守多久。吃准这一点,毛主席放心地让中共中央撤离到延安周边,在陕北高原打起迂回战,消耗驻扎在城内的胡宗南军队。



延安保卫战

就这样,3月19日,胡宗南和部下进入延安时,中共中央曾经的基地只留下部分马列书籍,以及打扫干净的窑洞和整齐的家具。

毛主席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到来的国民党军队:延安,我们定是要回来的。

胡宗南没有读懂这些密语,也未意识到一切都是中共中央“拿延安换全国”的计谋,更不会想到早在十三天前,毛主席就紧急调回外线部队靠近陕甘宁边区,要与他打一场延安保卫战。

临危受命的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大将军,和守卫南线被召回的王震将军,依托延安以南地区的地形优势,与来势汹汹的胡宗南部队打消耗战,阻击敌人进攻延安,掩护群众转移和总部机关撤离。



撤出延安之际,主席还搭建好紧急时期的三套指挥班子,确保即便党中央在转移时遭敌军突袭,也会有另一套指挥班子顶上,全国各解放区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混乱情况。

虽然胡宗南只当中共主动撤出延安是“仓皇北窜”,但从没放弃寻找他们的位置,他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共军的主力部队,与之进行决战,完成蒋介石交付的任务。因此,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领导人还送给胡宗南“一份大礼”,就是著名的青化砭战役。

毛主席非常明白胡宗南急切寻找党中央主力部队的心情,便指示彭总司令派小部分兵力佯装向西北安塞方向撤退,并刻意露出马脚,以迎合胡宗南的揣测。实际上,主力部队隐蔽在延安东北青化砭方向,只等杀他个措手不及。



胡宗南见状立即派主力兵向西北方向追击,同时分出小部分战力前往青化砭方向,为主力军打掩护。不曾想,这一决定恰好把自己送进中共军队布好的伏击圈。

3月21日,胡宗南麾下的三十一旅出现在青化砭周围地区。得到消息的彭总司令果断下令,派兵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将孤军深入的三十一旅,围而歼之。在不足6公里长,300米宽的山谷中,毫无准备的31旅被迫应战中共主力。一个多小时,该旅2900余人全部被歼灭,旅长被俘。

青化砭战役并非是大规模的战斗,却是延安保卫战中,党中央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之后,党中央利用陕北地区的地形优势,采用“蘑菇战术”,数次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三战三捷”,浇灭胡宗南等人的嚣张气焰,让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大伤士气。



秘访延安

战事开始一年后,国民党在陕北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节节败退。

可蒋介石仍然沉浸在自己“打败”毛主席的激动心情中,并决定亲自去延安看一看。当然,他此行并不仅仅是看看“胜利果实“,还希望能探寻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原因。

1947年8月7日,一架载着蒋介石及国民党军官的飞机降落在陕北高原。距离收到胡宗南进驻延安的消息,已经过去近五个月时间,蒋介石终于踏上这片让他好奇的土地。

蒋介石的来访,让胡宗南焦头烂额,他入驻延安时,连共军的面都没见着,拿什么应对蒋介石的查验?无奈之下,胡宗南只好安排自己的军队扮演战俘,调集偏远地区安保部队的武器,充当缴获的战利品,在延安城里上演了一出荒唐默剧。



视察完所谓的战俘营,蒋介石在众人的陪同下,直奔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初入校园,蒋介石震惊至极,破烂的校舍里没有一块完整的黑板,教室里摆着极矮的小板凳,有些教室没有顶棚,粉笔居然是用土块临时做的。

看着抗大简陋的设施,蒋介石百感交集。他走进教室,走过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地面,坐在一个摇摇晃晃的矮凳上,结果因为凳子太矮重心不稳,差点摔倒在地上。

他无法相信,这伸不开腿的矮凳上,成长出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将领,让黄埔军校的将军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吃败仗。



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训练场,这位黄埔军校的校长更加吃惊。土筑的围墙边零零散散插着几个木头桩,整个训练场没有一件专业的“训练道具”。用来举办的活动的抗大礼堂,就是土坡旁的一块露天空地,这块空地在不开会时,也是战士们的训练场……

如果不是随行军官介绍,蒋介石无法相信,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就是在这里,共产党很多重要领导人,聆听学习战略战术,并将先进的作战方法运用在各个战场。

八月的西安,热浪滚滚,蒋介石却不在意这些,他在训练场站了许久才决定离开。

离开抗大后,蒋介石又前往杨家岭、王家坪,打算把延安逛个遍。参观过程中,他还对随行人员说:“两年前我邀请您到重庆访问,现在我不请自来,进行回访。”至于回访的感受,恐怕只有蒋自己知道。



在枣园,蒋介石终于见到自己的老对手生活的那间窑洞。

他快步走进这间平平无奇的窑洞,跟随一旁的胡宗南追上前来介绍:“校长,这就是一间普通的窑洞,和当地农民的窑洞没什么差别,夯土的墙和地面,地炕铺上木板,摆上一张旧榆木桌当书桌,连门窗也是用旧木头做的,他们所有人的生活环境都是如此。”

蒋介石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对于住惯洋房的他来说,这种生活环境可以称得上恶劣。如此糟糕的生活环境,毛是如何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斗争的?天壤之别的生活条件,差距悬殊的军事力量,依然能取得胜利,他百思不得其解。

蒋介石就着窑洞的破窗子往外看,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架同样破旧的纺车:“要这破纺车什么用?”

胡宗南答道:“据说这是他(毛主席)亲自纺纱用的。延安物资匮乏,他们都会自己纺纱种菜。”



蒋介石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军队的最高首领,与农民吃穿用度没有差别也就算了,还会亲自劳作,这是什么道理?

从抗战时期到全面内战,国民党没少刻意发难,他始终不明白,在重重封锁之下,本该断水断粮的中共军队怎么能越战越勇,看着这一片片被开垦的荒地和院中的纺车,蒋介石似乎有了答案。

另一位军官接过话茬:“听说他(毛主席)在菜园里种了不少蔬菜,吃不完的辣椒,还会送给附近的农民;他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时候,上到高级将领,下到普通小士兵,都会扛着锄头下地做农活,纺纱种菜更是不在话下……”



蒋介石听到这里心情复杂,脸色都变了,胡宗南急忙打圆场:“校长,时间差不多了,请您回城用餐,在宾馆休息吧。”

蒋介石闻言,摇头拒绝,表示自己要在这里住上一晚。

夜色渐浓,没受过什么苦的蒋介石难以适应窑洞的艰苦条件,偶尔脱落的土皮更是让他无法安眠。他想到自己的老对手,住在偏僻山沟里的这个破窑洞,指挥千军万马,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内心五味杂陈。

本以为胡宗南进驻延安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共产党内部早该乱作一团,士气低迷。现实却告诉他,生活艰苦朴素的中国共产党,早已和中国大地融为一体,他们并不贪图物质生活,排除万难,带着坚韧的气质和乐观抗争的精神,努力成长。



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占领延安,国民党真的胜利了吗?也许知道问题的答案早已明了,只是他不愿相信。

蒋介石非常清楚,延安一行,从战利品到欢迎会,漏洞太多,自己的生活用品和餐食饮品,均是胡宗南斥巨资从南京特意运来的,但他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法拆穿,也不能拆穿。

资本的浸润早已让他麻木,他放任下属追求物质生活。殊不知,正是他的麻木和放任自流的态度,早早为国民党的失败埋下祸根。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走出窑洞的蒋介石带领随行匆忙离开延安,一生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浏览 24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