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薇说奇闻
1952年2月14日,北京忽然下起了大雪,毛主席乘车出了中南海欣赏沿街的雪景,慢慢地小车就行驶到了南苑机场。
结果小车在机场门口被卫兵拦了下来,秘书下车解释道:“首长想要进去看看雪景。”
但是卫兵并不同意,说道:“机场是军事禁地,不能随便进去,除非有上级的批准。”
“谁批准才能进去呢?”
“连长。”
这下子把秘书给为难住了,找连长也说不清呀,除非暴露身份。可是中央有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暴露毛主席的身份。
就这样在机场门口纠缠了好长时间,毛主席赏雪的兴致也失去了一大半,便把秘书叫过来:“这位小同志忠于职守应该表扬,我们没有军务,不便擅闯军事禁地,这样吧,我们不找连长,我们去找司令员。”
毛主席直奔空军司令部而去,半路上觉得这样直接去更不好,就给空军司令部去了个电话。
在空军司令部,当刘亚楼向毛主席介绍参谋长王秉璋的时候,毛主席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就是王秉璋?”
王秉璋以为毛主席说的是去年在莫斯科谈判时候与苏联人拍桌子大吵大闹的事呢。
1951年7月,王秉璋赴苏联参加空军装备订货。原本已经在北京商量好将原先订购的372架米格9改为先进的米格15。可是到了莫斯科之后,苏联又坚持只给米格9。为此王秉璋气得直接拍了桌子,令谈判陷入了僵局。
徐向前将情况发回了国内,请中央指示,可是中央对此却没有做任何答复。
斯大林在了解情况之后指示:“按米格9的价钱全部给米格15。”
后来王秉璋猜测,中央不答复的原因可能是不好答复,吵架不好,可是吵架有道理,这批评不是,不批评也不是,干脆就不管不顾了。
但是毛主席想的并不是这个,而是握着他的手说道:“你在鲁西南那段干得不错嘛!”
1914年1月,王秉璋出生在河南安阳县,15岁的时候考入了冯玉祥的西北无线电学校。中原大战爆发之后,冯玉祥失败下野,无线电学校改编为26路军通信营。
1931年宁都起义时,王秉璋是传令兵,在起义过程中,他带着其他的传令兵将不同意起义的军官的传令兵给缴械,令他们不能去传递消息,为起义的成功立下了一大功,起义成功之后,担任军团传令班班长。
此后,王秉璋迅速成长,先后担任司令部参谋、补充团团长、教导营副营长。
王秉璋到了教导营不久,红一军团在江西省吉水县对陈诚、罗卓英部发起了进攻。
在战斗渡河时,王秉璋所在的船老大牺牲了,一船人都不会摆弄船只,可是一时间却回不去。
王秉璋也不会划船,可是又有点不服气,便自己亲自动手,这船还真就听王秉璋的“话”,直接往前行进了,王秉璋高兴不已。
大家见王副营长会划船,便在岸上喊他,让他给大家渡过去。
此时的王秉璋年轻气盛,也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便划了起来,可是这个时候船却不听“话”了,越想掉头回去,船却就是不动,还在水里打转转,怎么也不靠岸。
不但不靠岸,船还在湖中央打起了转,结果王秉璋身体一歪,直接掉水里了,王秉璋不会游泳,心想这下完了。
突然见副教导员熊伯涛猛扎进了水里,游到了王秉璋身边,不顾自己受伤,使劲将王秉璋拖到了岸边。
到了岸边,王秉璋感激地说:“你救了我的一条命啊!”
熊伯涛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说来也巧,长征的时候王秉璋又救了熊伯涛一命。
1935年8月,王秉璋出任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这天王秉璋带着收容队走在了后面,路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发现有个大个子半躺在河边坡上呻吟着。
王秉璋走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熊伯涛,见他已经饿得不成样子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老熊,你怎么啦?”
熊伯涛睁开眼,见是王秉璋,便有气无力地说道:“两天没吃东西了。”
王秉璋见状急忙将自己带来的吃的给了他一些,熊伯涛吃了点东西,身体才有了力气,王秉璋本身还有任务,就给他留下了一些粮食就上路了。
走出草地之后,王秉璋在甘南哈达铺见到了熊伯涛。
熊伯涛对王秉璋说道:“全靠你的粮食,我才能走出草地,这条命是你给的。”
“你不也救过我的命嘛,咱们俩是扯平了!”
1937年王秉璋出任115师作战科长。在平型关战役之时,王秉璋以“八路军运输司令”的头衔跟阎锡山所部商谈铁路运输事宜。
在完成商谈之后,王秉璋随着徐海东赶往前线,可是在五台县下车的第二天遇到了一场大雨,被拦住了去路。
由于两人都不知道平型关战役的具体战斗计划,就在当地休息了一宿,这样一来两人就错过了平型关战斗。
等两人赶到的时候已经是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了。
王秉璋并没有参加平型关战斗,不过却参加了照片的拍摄,因此被人们认为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而他之所以参与了照片的拍摄完全出于林彪的命令。
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个大胜仗,国民党的《扫荡报》记者便带着摄影机来到115师,要拍新闻纪录片。
林彪对《扫荡报》没有好印象,说对方是国民党最反动的复兴社办的,并不准备接待。
聂荣臻则是说道:“现在搞统战与过去不一样了,宣传我们打胜仗是好事嘛!”
林彪听后也觉得有些道理,就吩咐王秉璋:“你与国民党打过交道,有经验,就派你去接待那几位记者。”
王秉璋就带着记者去战斗现场拍摄,但是对方对于已经结束的战斗并不感兴趣,只是要求林彪、聂荣臻等人到当时指挥部拍摄。
林彪和聂荣臻无奈到了现场拍摄,当时司令部一些干部都很年轻,就过来凑热闹,也拍了许多照片。
回到师部,王秉璋就要求记者将照片洗出来,对方就洗了一套20多张照片交给了他。
记者走后,王秉璋将照片分发到了参与战斗的人手中。可是拍摄的电影由于国民党的限制没有公开上映过,就连那套照片也丢失了大部分,只有几张保存了下来。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几张照片认为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不过王秉璋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将这件事给写了出来,大家才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
1941年2月,王秉璋到达鲁西负责部队的训练工作。当时打的教三旅有实力的老部队并不多,甚至在部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七团打,八团看,九团围着转。”也就是说3个团中只有7团能打。
王秉璋到任之后,立即展开了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项训练”,大大调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杨勇回延安学习的时候,代任旅长。
在教导三旅的活动范围内有着许多坚固的敌人据点,日军的这一做法正是跟当年的蒋介石学的。
王秉璋在红军时期就长期思考如何根据现有的装备打破敌人的这套“堡垒战术”。
这个时候,他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对敌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差的就是实战检验。
刚开始用这些战术的时候,一些团、营级干部并不以为然,但是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却不得不信服。
凡是采用这套战术的,都能以较小的伤亡代价攻克据点,而没有采纳这套战术的无一不伤亡惨重,要不就是没有攻克据点。
1942年12月,王秉璋调任教导四旅旅长兼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
此时的湖西根据地在敌人的压迫下,处境极其困难。有好几位营以上干部开“小差。”
敌人在根据地内“三里一碉堡,十里两方城”,大修据点,并且迫使群众挖出了纵横交错的“井”字型封锁沟。
王秉璋一到湖西就将自己的那套交通壕迫近作业攻坚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1943年7月,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充分地准备,教导四旅用一个晚上加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夺取了日伪军130多个据点,以伤亡100多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歼敌万人的战果。
此后该战术在湖西大展神威,在不断的战斗中日趋完善,彻底扭转了湖西被动局面。
毛主席表扬的就是这一段时期。
1944年,王秉璋率3个团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向第4师介绍了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第4师在听完他的报告之后,将报告印成了《交通壕攻击》,张震在序言中称其为“战术上之新创造”,并且说“在近迫作业及作业与火力配合上使顽敌几无漏隙可乘。”
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又在抗战末期和解放战争中逐渐推广开来,在三大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像是攻克义县和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百韬、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天津战役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