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同志逝世。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下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下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几,耐人寻味。下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 – 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浏览 20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