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编写的大内参每天送中南海办公桌上

他编写的大内参每天送中南海办公桌上

人物简介:李慎之(1923年—2003年),哲学家、社会学家。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他编写的大内参每天送中南海办公桌上

关于李慎之,估计知道者不多,我也是在看秦传安出版的《私人史》才了解的。这一了解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年轻时渴望阅读的《参考消息》,竟然是他编写的。要知道,1980年代以前,《参考消息》属于内部刊物,那上面刊载的有关外部世界的消息,如同今天一样,要翻墙才能看到,普通民众是没有资格阅读的。而更高档次的一份报纸叫《参考资料》,俗称大参考,是要送中南海毛泽东办公桌上的。
?
这两份报纸,都是由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李慎之分管的。《参考消息》在延安时期就有了,但大参考则是李慎之和他的同事们首创的。当时,胡乔木有个指示,要求把新华社办成“消息总汇”。为追求这个目标,李慎之决定《参考资料》一天出三本,上午版64页,中午版24页,晚上版32页。而且要求一定得在早上八点、中午一点、晚上七点送到中南海各位首长的办公桌上。像这样“一日三参”,每天字数都在二十三四万字左右,为减少篇幅,用的都是五号字体。
?
后来,江青骂《参考资料》说:你们这些人不想想,主席年龄那么大,要拿放大镜看《参考资料》,很吃力。被江青一骂,“大参考”从此改用大号字。那时候星期天是停刊的,总得有个休息时间是不是,不料江青又发话了,礼拜天主席要看《参考资料》,怎么没有了?结果,星期天、节假日,都照样出刊,这句话,整整执行了20年。
?
1956年,发生波匈事件,毛泽东派秘书林克来找李慎之。林克曾在李慎之手下工作,1954年秋在参考消息选报组组长任上,被调到中南海,帮助毛泽东看《参考资料》。毛每天都要看新华社编的《参考资料》,林克就专门做进一步的选编工作。当年,苏共20大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毛泽东来说,非常意外。看了赫鲁晓夫的报告后,人们的反映有两个极端,李慎之是相信的,这绝不是什么帝国主义造谣,而另一类人就不相信了。毛泽东是又相信又不相信。
?
当时,中央书记处要求新华社国际部搜集全世界对苏共20大的反映。国际问题一直是新华社的专利,这也是李慎之团队的强项。
?
这样的职业视野,对李慎之写观察家文章,也有很大赞助。抗美援朝期间,在开城那段时间,李慎之写过《开城观察家评谈判局势》,发回国内,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乔冠华看了后说:李慎之,你行啊,这类文章我是写了好多年,才学会。李慎之也不谦虚,半开玩笑半得意说:“我资格比你老,我1946年就到延安了。”
?
1952年,李慎之当了几天的“打虎组长”,就接到通知调他去朝鲜,以红十字会的名义与美方交换俘虏。在谈判没结果时,又被调入中国文化教育考察团,前往苏联、东欧考察。人刚到莫斯科,国内又发来电报,要他到朝鲜调查战俘情况。调查的结果对李慎之刺激很大,他面对的这些人都是刻过反共抗俄字迹的战俘,思想工作很不好做。他回国向萧华汇报战俘现状,说到一种感觉,觉得战俘不容易动员回来,因为我们认为战俘是丢人的,是犯错误的。
?
萧华听了哈哈大笑,说中国人哪个不想家啊。李慎之只好又返回朝鲜,传达上面的指导思想,尽力给俘虏做解释工作。怎么个解释呢?在印度看管部队设置的帐篷里,两个印度兵护送着一个志愿军战俘进来,我方人员即对他开展解释工作,希望他们回国。按照要求,解释工作必须在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代表的监督下进行。原本,这样的见面应该很亲切才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尽管我方人员对战俘说:你是受了欺骗蒙蔽的,你们刺了几个字不是你们自己的责任。回去以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这些战俘进入帐篷后,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呼喊口号,使解释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
按照规定,解释工作有90天的期限,但中方只进行了10天就被迫停止了。当时,曾以金日成和彭德怀名义写过一封《告被俘人员书》,是李慎之起草的,但收效甚微。
?
美国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拿录音机对他们的战俘讲话的。他们对俘虏说:你们回去是什么样的待遇,我们有国家法律,我们会按法律办事;你们如果不回去,要判一年徒刑。你们的工资到回去那天,都攒在那里了;如不回去,就全没有了。结果他们的战俘都走光了,后来只有一个人没回去,去了山东济南,娶了个中国妻子。
?
这段经历对李慎之刺激很大。他发觉一个法制国家,是讲道理的,最后能取信于他的战俘。和李慎之同一小组的贺秉宣,是65军军长,他做了大量调查,后来写了一本书,说应该改变我们的战俘观。朝鲜战争的美国战俘,回去照样当将军,甚至当到中将、上将。中国的战俘一回来就完了,而他们在朝鲜是进行了英勇斗争的,我们对战俘太严厉了。
?
1957年以前,周恩来出访,李慎之都要跟着去。无论是亚非会议,还是日内瓦会议,都要写相关文章,但这都是捧场的,很难写。周恩来真正的处境,是不能如实写的。只能把矛头对准美帝国主义,到底美帝国主义是怎么破坏亚非会议的,李慎之也不清楚。周恩来最大的功劳是压倒了尼赫鲁。尼赫鲁那个时候很骄傲,把周恩来看得比他低半辈,他把自己视为这次会议的教父,老训人,人家不买他的账。周恩来比较谦和。李慎之的任务是给周恩来起草公告,因为身份在新华社,所以只能算外交部的客卿。周恩来要出国了,就找乔冠华,乔就来找李慎之。有时是周恩来直接点名叫李慎之随同外访。
?
57年后,李慎之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毛泽东选集》第5323页有这样一段话:“有几位司局长一级的知识分子干部,主张要大民主,说小民主不过瘾。他们要搞的‘大民主’,就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度,学西方的‘议会民主’、‘新闻自由’、‘言论自由’那一套。他们这种主张缺乏马克思主义观点,缺乏阶级观点,是错误的。不过,大民主、小民主的讲法很形象化,我们就借用这个话。”
?
这段话说的就是李慎之。毛选中说他是司局级干部,实际当时的职务只是处级,盖因李慎之是11级干部,相当于司局级。当时的新华社隶属于新闻总署,社长也就是司局级。1982年,李慎之在玉泉山起草“十二大”文件,胡乔木把他叫去,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当年主张大民主的李慎之。”
?
李慎之被定性为右派的第一条罪状,他本人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是说他企图利用编写内参影响中央。他大为惊讶!明明,他主持的大内参毛主席是表扬的,还说新华社的工作做得很好嘛。怎么就成罪状了?
?
但道理不是讲的,结果仍被划为右派。虽然,具体定案时,新华社党委除一个人外,都不同意划李慎之为右派。
?
195838日,支部通知李慎之,宣布他已经不是党员了,而且行政降了六级。
?
大跃进失败后,李慎之一直是以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关于中苏争论,李慎之发现,如果拿原始共产党的纪律标准要求,中苏争论错误的一方在我们。比如:撕毁合同,撤退专家,那是因为我们今天一个运动,明天一个运动,专家已经没法工作了;批《武训传》时,还是坐而论道,到反胡风时就不一样了,到反右时又不一样了。批彭德怀时,是反右倾,但各单位批得很过火,群众已经“高度革命化了”,用李慎之的话说,群众已经高度猎狗化了。党支部指到哪里,就咬到哪里。为了一个人的几句话,可以搞几万张大字报,指桑骂槐到处都是苏修如何如何,让苏联专家怎么工作?苏联要搞长波电台,搞联合舰队,是因为中方和苏联有军事同盟条约,人家提出这个要求,中方拒绝了,人家有什么错误?《九评》,原则上就是我们错了,不只是理论错了,是我们整个态度错了。
?
1973年,沉寂了十多年的李慎之,被周总理点名调回北京。李慎之当时在干校,周总理把新华社军代表张纪之找去,说,朱穆之在哪里啊,可以让他出来嘛;李慎之在哪里啊,可以让他工作嘛。
?
197834月,胡乔木叫温济泽找李慎之说,赶快写个报告,检查一下,要求重新入党。李慎之拒绝了。李慎之说,我又没错,干吗重新加入?第二年,上面指派李慎之随同邓小平出访美国,临上飞机前,新华社加速给李慎之办理了恢复党籍手续。以后出国多次,李都填写的都是共产党员。美国很混账,你去美国,他总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你是共产党员,就歧视。你不写,按美国法律,就是隐瞒。李慎之前后都填写是。后来新华社所属支部给他写信,说他光明磊落。李慎之回信说:非常感谢,我也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好,我的极其严重的错误,就是承认了没有犯过的罪。
?
?
参考资料:邢小群《凝望夕阳》|编辑:尔新

他编写的大内参每天送中南海办公桌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青衣仙子):他编写的大内参每天送中南海办公桌上

(浏览 2,10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