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俄乌战事出乎我们预料,如果换作我们,战况将会如何?我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能应对未来战争吗?这些假设和问题很重要,必须正面回答。

1、三十年前我军的困境

长期以来,美军被视为实力型军队,而我军被视为谋略型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诞生以来,长期处于装备差人数少的劣势状态,但屡屡能克敌制胜,从军事角度去找答案,靠的就是谋略。

靠谋略制胜,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精髓,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你藤甲兵刀枪不入,我用火攻。你有连环马,我有钩镰枪,火烧联营水淹七军,这被认为是古代战法的典范。

于是,“诡道”军事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的信仰。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军提出了空地一体战,海湾战争后又提出了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联合作战,这是对二战传统战法的彻底颠覆,而且在实战中获得了极大成功。

曾经横扫大陆无坚不摧的坦克部队,遇到了武装直升机,会被挨个点名掀天灵盖。

我军特别擅长打夜战,现在美军全部配上了夜视仪,优劣势颠倒了。

大范围迂回秘密穿插,曾是我军的制胜法宝,而在侦察卫星之下,所有军事行动都一览无余。

靠反斜面挖掩体,上甘岭愣能扛住30多天。现在美军有了钻地弹、云爆弹,这招不灵了。

阵前秘密潜伏,身上披上树叶子,等到总攻时同时攻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现在美军有了红外夜视仪,视觉伪装变成了心理安慰。

通信车拉上伪装网防敌发现,而美军用无线电侦察很强悍,无线电信号可是藏不住的。

后方动员老百姓支前,现在是大纵深非线式作战,哪有前后方?后方被导弹轰炸更危险。

麻雀战、破袭战、车轮战、地雷战、地道战、穿插、渗透、迂回、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总结的经典战法,在卫星、导弹、云爆弹、隐形轰炸机面前不再适用,我们不会打仗了!

这就是我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大困境,这该怎么办?

60至70年代,我军曾开展过“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训练,被称为“三打三防”。

90年代提出了“新三打三防”,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准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

38集团军坦克6师某个基层部队,提出了坦克打武装直升机的新战法。

坦克的周围堆一圈土坡,直升机从哪个方向来,坦克炮口就迎着它开上土坡,把炮管扬起来去打直升机。这个新战法成为了笑料。

当时提出了一个思路,叫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被敌人的高科技所牵制,以我为主,努力发挥已方独特优势。

你们不是有卫星吗?甚至大部分指挥和情报信息都通过卫星进行传输。一旦作战,我们就来一个大规模强干扰,让所有卫星都成瞎子和聋子,而我们对卫星的依赖少,还有指挥旗,哨子和军号,优势就转移到我这边了。

这种新形势下的以弱胜强之道,在军内被广泛认同。

我是学军事通信专业的,有一天看到了美军卫星的资料,有如三九天一盆凉水浇到头上,浑身刻骨地寒冷。

美军的军事卫星已经普遍采用了跳频和扩频技术,我军的大功率压制性干扰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得到这个结论后不敢相信,私下里向总部的专家求证,他沉着脸给我撂了一句话“你说的是对的”。

F-117在南斯拉夫被击落,有人根据这个战例提出了新战法,抓住隐形轰炸机投弹时开舱,丧失隐身能力的短暂时间窗口,进行雷达快速捕捉攻击。

可是,都飞到你头顶上投弹了,这种死到临的被动战法真的有用吗?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当时,我对我军的战斗力深感怀疑。

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当时总部有一个调研报告,有三句话是这样写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与周边邻国相比不占优势

远不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形势如此严峻,中国人民解放军该如何破局?我军痛定思痛,从军事思想根源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2、不搞“信息化”就是死路一条

做大事必从思想入手,要想摆脱战斗力的困境,首先要搞清楚战争的形态。

钱学森对人类战争形态有个分类,徒手战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大规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这个分类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新形态比旧形态具有碾压式的战斗力优势,苦练三十年武艺的武士,会被持枪小孩轻松杀掉。

二是更新换代之际,就是上一代战力最强之时,除非有极强洞察力和极大决心,否则很难主动升级。

清朝作战两军距离300米,对方马队冲锋,弓箭手可发四箭,火枪手最多开两枪,弓箭完胜。

在冷兵器向热兵器升级这件事上,西方人比我们更有洞察力,马队冲锋300米放四箭是人类极限,而火枪迅速升级为马克沁机关枪,战斗力呈现碾压之势。

二十多年前,美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升级,新型指控和火控系统都放在第四师试验,这是美军唯一的数字化试验部队。

第四师官兵对信息化很排斥,由于不顺手,曾发生过一次伤亡21人的惨剧。

其实不搞数字化升级,当时美军的机械化装备也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为啥要自找麻烦呢?

拉姆斯菲尔德公开批判第四师的官兵,称有一半不合格,数字化升级必须搞,不换思想就换人。

后续的战斗力评估,M1A1升级为M1A2,战斗力升4倍,阿帕奇升级为长弓阿帕奇,战斗力升16倍。

当时拉姆斯菲尔德的阻力很大,他高瞻远瞩意志坚定,完成了美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美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对全世界军队形成了碾压优势,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军的功臣。

同时期的我军呢,处于热兵器向机械化升级的关口,比美军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讲究“奇兵”和“诡道”的传统军事思想,在信息战中不灵了,可为啥不灵了呢?这事必须搞清楚。

这还得从战争形态入手,古代军事思想诞生于冷兵器时代,持续时间长达几千年,同时代的敌我战斗力相差不大,“奇兵”“诡道”就成了取胜的关键。

冷兵器时代形成的军事思想,遇到战争形态的升级,就不灵了。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撒手锏一招鲜”,“超限战”,都是没办法的被动办法,并不是主动取胜之道,我军终于由谋略型向实力型转变了。

这种历史性变革,对我军来说是刀口向内,痛彻心扉。

决心下了,机械化和信息化一起升级,两步并做一步,实现历史性跨越。

以美军第四师为蓝本,成立我军的数字化试验部队,模块化、系列化、信息化…以此为样本改造全军。这个决策非常地生猛!

当然有争议,有人称,这就是“全盘西化”在军队的体现–“全盘美军化”,有人称,追着美军跑,会越追越远,而自己的看家本领也丢了……

既然决心已经下,那就搁置争议,军队改革雷霆万钧。

过程艰辛痛苦,自我革命非有绝大决心和执行力而不可得,我们做到了。

短短三十多年,体系化、信息化、军改,我军经历三次蜕变,传统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力仍在,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成为了全世界第一流的军事力量。

这次俄乌之战令我们大开眼界,如何从军事角度专业评判?如果换作我军会表现如何?

3、由“非对称”到“体系化”的重大转变

这次俄乌战事,可以看出俄军的基本作战单元是合成营,合成营在遂行小规模战斗任务时是一把利刃,但终归体系能力不足,缺乏配套的防空、工兵、信息支援力量,在执行重大任务时就会力有不逮。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俄军合成营有履带装甲车,有轮式装甲车,有轻型装甲车,很不统一,这在行进速度和作战配合上有着先天不足。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经常在视频中看到俄军丢弃装备,被单兵导弹攻击等拉胯镜头。

早在20多年前,美军就提出了FBCB2这个概念,旅及旅以下作战力量,强调未来信息条件下的作战,最合理的作战单元就是旅。

由传统的军、师、团、营的编制,变成了军、旅、营。

为什么要这么改?这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跟踪学习FBCB2,曾是我当年的一项研究任务。

我军高度认同这个理念,并进行了师改旅的重大改革,以合成旅作为了最基础的陆军作战单元。

我军刚打造合成旅时,也是履轮、轮式混编的,自行火炮、防空导弹车等主战兵器是履带装甲,雷达、指控、通信等作战保障单元就采用轮式方舱底盘,更加机动灵活和成本低廉。

混编的好处是省钱,基于现有装备重组的成本低,如果全旅统一承载底盘,等于从零开始打造一只新部队,实在是太昂贵了。

改革得一步步来,不能搞休克疗法,我军的轮式装甲刚开始时有四轮、六轮,直到现在清一色的大八轮。

最初的轻型装甲车是北汽勇士,车身是玻璃钢的,轻是轻了,但不抗造,后来改为东风猛士,而且从一代、二代,直到现在清一色的猛士三代。

现在已经全部整改到位了,合成旅有三种,一是重型合成旅,采用履带装甲,请注意是所有作战单元都是履带装甲底盘,包括情报、通信等非火力单元。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二是中型合成旅,采用8X8轮式装甲底盘,8X8的含义是指,8个轮子每个都是驱动轮,105mm突击炮火力不弱,速度和通过能力很强。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三是轻型合成旅,采用猛士三代底盘,遂行快速反应作战任务。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三种合成旅的装备底盘系列化、模块化、可快速替换,攻防能力均衡,没有明显短板,战斗力有了飞跃。

而当前俄军的履带轮式混编合成营,还处于我军20年前的军改初级状态,并不是他们不想系列化和模块化,而是没钱。

不是所有国家,都有中国军队的装备更新换代速度的。

我当年教授某种指控系统,从80年代末的第1代,到我退役前都11代了,每年都有基层军官来我系学新系统,上级要求一个月培训成专家。

总部领导拿“孟37”的故事来鞭策我们这些军校教员。孟教员是我们的前辈,他搞了一辈子的37炮,对37炮的性能故障了如指掌。

部队37炮出故障了,他人都不用去,听着电话,让部队开一炮,他通过电话中的炮声就能做出故障诊断,于是得了军内诨号“孟37”。

我去总部开会时抱怨吐槽,孟教员搞了一辈子37炮,自然已到神境。可我们搞的是信息系统,列装后一年就换新,我们刚熟悉了,就换新装备了。

以某系统为例为例,先出简易型,很快就正式型,再出A型和B型和改型。迭代得太快了,缺乏时间沉淀,我自己都不敢说专家,咋能一个月培养出一大批专家?

抱怨没用,只能紧锣密鼓甚至连滚带爬地跟进。

“只要一列装,就是旧装备”,我们就是这样一年当三年用,快速迭代进步的。

4、“信息战”是不是一场骗局?

1991年,我军校毕业分到38集团军某部任排长,也就在那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开启了信息战的先河,GPS首次战争应用并惊艳世界,精确制导导弹令各国军人瞠目结舌,电子战和信息压制帮助美军令摧枯拉朽。

伊拉克本是中等以上军事强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按照当时的军备比较,我军比伊拉克相比并不占优势,毕竟人家有钱,而我们当时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部队要忍耐的时期。

海湾战争把伊拉克打残了,也把我们打懵了,换我们上去,会比伊拉克表现更好吗?

战后的各种影视图像陆续公开,看到我们军售给伊拉克的69改坦克,被美军M1A1坦克正面洞穿,甚至都没有开炮的机会,搞了一辈子坦克研究的军校老教授心态崩了,在办公室里号啕大哭。

伊拉克军队想对进攻的美军地面部队打伏击,把很多坦克埋伏在了美军坦克必经之路。

怎么埋伏呢?在沙漠中挖了个坑,把坦克开进去,然后用沙子盖上,外边看不出来。

不成想美军的直升机上有红外探测器,把埋伏在沙漠中的坦克看得清清楚楚,飞到坦克上空发导弹,挨个掀天灵盖。

作战过程过于轻松,以至于美军的直升机战斗员事后抱怨,说平时训练设想了众多困难情况,累得臭死,没想到实际打仗这么轻松。

过去打仗,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靠三个拼一个,也能取得胜利,可在信息战条件下,这种传统认知不再成立了。

先敌发现、远程攻击、精确制导、信息优势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颠覆性的战斗力倍增器。

机械化部队遇到信息化部队,就好比骑兵遇到马克沁机关枪一样,只有被屠宰的份,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势在必行。

军内有不同意见,认为美军的信息化是一场骗局。

当年里根主导星球大战计划,欺骗苏联进行了重大军事变革,最终把经济给拖垮了。当时白宫把这个欺骗行动命名为bad boy坏孩子计划。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军内一些人认为,信息战就是美国给中国挖的坑,是新一轮的bad boy计划。

道理很简单,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科技,当时国内信息科技跟美国差距甚大,完全看不到追上的希望,跟在美军屁股后面搞信息化,只能是越追越远,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而总部的综合研判结论是,信息化战争是未来趋势,不是骗局!

于是,我军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建设就展开了。

改革打破传统做法,逼人脱离舒适区,自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以军事通信为例,以前的通信枢纽是伴随指挥所的,军指挥所下辖三个师指挥所,每个师指挥所由下辖三个团指挥所,每个指挥所都配属一个通信枢纽,呈现出树状结构。

这种层次分明的指挥结构,就是古人说的“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指挥顺畅,行动无阻,没有牵制。

但是,这种树状结构并不适用于联合作战,例如一个营长想呼叫空军支援,就得向团指挥所请示,团再向师请示,师再向军请示,集团军跟空军沟通,空军再逐级下达命令,等飞行中队接到支援命令时,黄花菜都凉了。

为了适应信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伴随指挥所的传统通信模式必须改革,把上下层级都去掉,形成一张扁平化的战术通信大网。

通信管理配置自然复杂多了,很多人对这种变化很不适应,内心是抵触的。

没关系,思想认识不到位,就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军队信息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在改革过程中转变思想。

5、“学习型”军队

说起电子对抗,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来个大功率的电子干扰,就跟炮火覆盖一样,肯定能有效压制敌方的通信。

不仅老百姓,就连很多军人也是这么想的,而这却是个错误观念。

十多年前,我军做了一场电子对抗演习,蓝军部队把电子干扰设备开启后,红方的电台就成了哑巴,指控系统也被干扰得无法工作。

现场观摩的军委副主席忧心忡忡,担心在未来作战中遇到同样的电磁压制,这仗还怎么打?

当时的电子信息基础部部长给副主席做了汇报,说这场演习,蓝军的干扰设备已经放在了红军阵地,做的是极限压力测试,真正作战时,敌方的电子干扰设备是不可能如此近距离配置的,所以不需要担心。

大家都知道,电磁干扰的功率是个关键项,功率越大,干扰效果越好。

其实跟功率比起来,距离更重要,电子干扰的强度会根据距离的平方率甚至立方率进行衰减,距离才是干扰效果的最大敌人。

只要做好阵地防御,把干扰源拒在我阵地几十公里之外,敌方的电磁干扰就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而且,我军电台普遍采用了跳频技术,定频压制性干扰根本就没用。

干线节点设备还采用了扩频技术,它的特点是,信号功率谱密度即使低到了干扰噪声电平之下,依然能够正确地解调和解码,想通过大功率压制性干扰来取得电子对抗的优势,这已经越来越难了,甚至变得不可能。

干扰有功率谱密度、带宽、持续时间三个参数,三者的乘积就是能量。

上述三种参数可以有无数组合,但至少有一个参数会很小,因此总会有规避的方法。

把这三个参数都拉满的立方体干扰,就是刘慈欣所说的“全频段阻塞干扰”。

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但是,这种干扰只是科幻设想,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的能量不够用。

某种微波武器,充电15分钟,施放仅50纳秒。如果能持续发射5分钟,那就是传说中的“死光”,瞄准飞机和导弹,瞬间就能将之化为灰烬。但很遗憾,整个城市的能源都不够用。

听到这里你可能疑惑,这怎么跟以前在网上或者其他专家那里听到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网上说法普遍不靠谱,而那些所谓的专家并不专业。作为曾经的全军巡讲战术通信专家, 我不跟您争辩。

当年我去驻地在柳州的一个集团军做信息化培训,装备部长看我讲课讲得很好,就把我留下来,作为集团军信息化新战法比武的评审专家。

集团军以旅为单位,选送了信息战新战法的想定,由装备部组织进行公开评比。

其中某旅的一项电子对抗想定,令我记忆犹新。

想定的背景是,我作战地域内发现了来源不明的强电磁干扰,遂命令电子侦察分队进行测向定位,找准了干扰源的方位后,对该方向施加了压制性强干扰。

整个想定,在“施加压制性强干扰”之前还是靠谱的。

现在的确有一种炮弹,打到你的阵地上以后不爆炸,而是释放出强烈的电子干扰,用来干扰你阵地上的无线通信信号,这就是电子干扰弹。

处置前必须找到干扰源在哪里,所以说,命令电子侦察分队进行测向定位也是对的。

但对干扰弹进行压制性强干扰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敌方干扰弹,就是来扰乱我方阵地通信的,正确的处置方式是把它摧毁,让干扰信号消失,而不是弄一个更强的干扰去压制它。

好比是我在课堂里讲课,有个学生大呼小叫了,正确的做法让他闭嘴,或者把他拎出课堂,从而恢复教室的安静。

而不是派另外一个学生跟他对喊,本来他一个人喊的都没法上课了,再来个对喊,岂不是影响更大了?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我军基层官兵对信息战的基本原理并不了解,信息化新战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谁生下来就啥都懂,信息化是个新生事物,不懂很正常,解决之道就是加强培训。

我军是个“学习型”军队,军校毕业后任基层军官,晋升需要回炉重造,去军校学习新装备新战法,不断档的培训早已经制度化,这就是保证战斗力的关键。

6、联合作战该咋搞

联合作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通信为例,海军因为涉及到对潜通信和地球曲率原因,使用长波电台或者短波电台的低频段。

陆军战役规模动辄几百公里以上,通常用短波电台的高频段。战术通信涉及到丘陵、山林、楼房的遮挡,要求无线电信号具有一定绕射能力,因此常使用超短波电台的低频段。

空军通信对空没有遮挡,使用超短波电台的高频段。

说这些是否泄密了?实际上这是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所决定的,各国军队都一样。我研究过北约的制式超短波电台,它的频度范围甚至频率点跟我们的是一样的,这并不是什么机密。

那三军电台究竟怎么联合起来的?用的什么办法我就不知道了,但听说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20年前搞过全军信息化联试,效果并不好。当时的技术负责人感慨,在作战体系上统一了,但是技术体系并没有统一。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把筷子,把上头抓紧了,但下头却是散开着,没有形成合力。

各军种的信息系统建设得都很好,但是放在一起,由于数据库格式都不统一,系统很难交互,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化孤岛。

那技术体系又是如何统一的呢?这我就不知道了,但听说是统一了。

联合作战可不是拍脑袋的事儿,它是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

跨越式发展指的是跨越时间,用一年时间干人家三年的活,但中间的沟沟坎坎一个都绕不过去,都需要挨个跨过,想省略哪一步都不成。

军迷多喜欢炮弹口径、导弹射程……而我这篇讲的是军事思想,内容不嗨甚至有些乏味。

但是,军事思想才是根本,这三十年我军的军事思想变革是颠覆性的,观点交锋惊心动魄。

军队什么都能统一,包括牙刷头的方向,但军事思想却很难统一。“强军”目标一致,但想法各有不同。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装备就打什么仗”、“超限战”、“非对称作战”、“一招鲜”、“撒手锏”……

这些好比是韦小宝的夺命三招,对付茅十八还行,对冯锡范就不好使了。

现在我军执行的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就是不做韦小宝而学陈近南。

说的更直白一点,那就是不再指望什么“奇兵”和“诡道”,一心一意打造超越美军的硬实力型军队。

有人转变不了思想咋办,首先要加强教育,因为“换人不如换思想”,实在换不了思想咋办?那就“不换思想就换人”。

现在东南某省提出要打“非对称式作战”,这都是我们20多年前研究透的东西,其实就是忽悠人的说法,一切小伎俩、小招数,在绝对体系实力面前都会化为齑粉。

军改没有休止符,强军永远在路上。

来源 | 奥卡姆剃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兵欣):俄军打成这熊样,我军的战斗力行不行?

(浏览 35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