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来源:《美篇》孙铭

只要提起上甘岭战役,人们述说的几乎都是15军的英勇事迹!过去国内外媒体对上甘岭战役的宣传以及文艺作品,大都集中在15军。近日热播的央视《英雄儿女,第三集:热血忠诚》对上甘岭战役的描述中,专门介绍了志愿军第12军的战斗英雄胡修道(朝鲜12个共和国英雄中,仅存三名活着回国的英雄之一),正式提出“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有志愿军第15军和第12军等部队,总兵力4万余人”。这可是当年自11月1日起就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12军,直打到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然而确一直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的12军,第一次有了官方的认定。上甘岭战役不但有15军和12军,还有功不可没的炮兵部队,三个部队的直接领导都是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所以严格来说,上甘岭战役是3兵团王近山直接指挥15军与12军以及增调炮兵部队的一次兵团级的步炮协同战役。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其实15军与12军绝对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参见:简述“疯将”王近山指挥的志愿军第3兵团)首任军长王近山的12军,它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而组成6纵的一部分就是15军军长秦基伟当年的秦(基伟)向(守志)支队。志愿军3兵团的12军,由曾绍山(原11军军长)任军长。曾绍山跟王近山可是太有渊源了,在红军时代,王近山是红四军28团团长,曾绍山是1营书记,王近山还救过曾绍山一命。12军下辖三个师(原36师两个团及原34师102团脱离本军建制,留在西南。106团编入34师),34师尤太忠和35师李德生都是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而新编入的31师(师长赵兰田,后任15军军长。1969年12月12军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36师)原属11军,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初看11军31师(曾绍山/赵兰田)好像跟6纵没直接关联,其实它下属的91团是源自抗战时期的129师385旅769团,而王近山是第二任团长、11军副军长郑国仲是第四任团长、新调入的志愿军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曾是第六任团长、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是第七任团长,而在陈锡联任769团首任团长时,曾绍山任769团司令部参谋。这么多战将都出自抗战虎团769团,绝对是同源同根源于一脉!(1953年两军胜利回国后,原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先任15军代军长(1954.04-1955.01),后任15军军长(1957.08-1967.08)……。)

15军在上甘岭的浴血奋战确实是战功赫赫,然而以前只说上甘岭战役15军英雄战绩,几乎不提真正打赢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第12军,还真有点太不公平了(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嘛)!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我按公开的上甘岭战役数据总结了几个方面,用数字帮“两兄弟”算算账:

一、战役指挥:10月14日-11月5日,上甘岭战斗规模阶段作战,由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597.9高地战斗”和“537.7高地北山”两高地战斗23天;11月5日-11月25日,上甘岭进入战役规模的作战,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五圣山前线指挥所”直接指挥,协同兵团的“上甘岭炮兵指挥所”,步炮协同血战上甘岭战役20天。但负责整个五圣山地区上甘岭作战的总指挥,是志愿军第三兵团的代司令员王近山(12军原军长)。

二、参战部队:步兵15军45师的133、134、135团,29师的86、87团共五个团参战;12军31师91、92、93团,34师106团共四个团参战;另12军34师100团、35师103团作为预备队调至文岩里、洗浦里地区,准备随时支援上甘岭战役。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实际直接投入作战部队九个步兵团。投入炮兵部队有:炮兵第2师、炮兵第7师、火箭炮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部队有:高炮第601团、610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20营、独立第35营,计高炮47门。当然还有大量的后勤医疗等部队单元的支援!

三、参战时间:15军五个团满打满算打了23天(10月14日-11月5日),12军31师91团11月1日开始参加上甘岭战斗,11月5日后半场换下疲倦的15军,按官方的11月25日战役结束,12军部队打了25天。但是若按真正战斗结束,12军移交阵地给15军的12月15日算,那是整整45天!而且四个团中的91团和106团各自打满28天(91团11月1日-11月28日,106团11月17日-12月15日)。《解密上甘岭》中说:上甘岭战役“第十二军有大功,但是“两节说”将第十二军从上甘岭战役进程中独立出来,有违史实”。其实12军从没想把这段上甘岭的血战“独立出来”,仅仅是就事论事,以慰12军那些无名英烈!

四、参战战法:15军在上甘岭的前期战斗中,是浴血奋战喋血衔命寸土必争,誓死要全部收复上甘岭地区的两个阵地,白天敌军进攻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夜间反击,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不断投入预备队投入战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11月1日12军31师91团(抗战时期夜袭阳明堡炸毁敌军24架的769团)率先投入战斗参与597.9高地的战斗,91团团长李长生(原团长李长林已是31师副师长)来到上甘岭阵地,发现阵地上有着多达十几个连的建制部队,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他把全团九个步兵连按序列编成9个梯队,以8、7、9、5、4连……依次轮换,统一听命实行“车轮战法”,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前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充分运用“少、近、狠、快”的“小兵群”战术,来对付敌之“羊群”战术。同时加强步炮协同作战,大口径火炮主要对付纵深集结和向前运动进攻的敌军,全团集中九门迫击炮,组成轻便炮群,专打冲到阵前50-100米的敌军步兵。

而11月17日夜投入537.7高地北山战斗的12军34师106团,团长武效贤决定改变战法,不再坚持以往的“阵地每失必反”的战法,而是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阵地,对其它阵地则灵活掌握,该放则放,该收即收!(“以火力控制,即使敌人占了,也是徒然增大伤亡,最终还得撤下去”)。此战法获得前线总指挥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认可,结束了我军在537.7高地北山的,“投入部队收复阵地――伤亡惨重丢失阵地――再投入新的部队”这一恶性循环。此后,106团逐渐恢复大部分阵地,留下不易防守的7号和8号阵地仅用炮火覆盖控制。

五、歼敌与损伤:官方的数字统计是:我军歼敌2.5万余人(其中约70%是被炮兵部队歼灭的)。其中,15军,歼敌1.3万余人;12军,歼敌1.2万余人。15军阵亡5200余(解密上甘岭:5319人),伤6200余,共1.14万人;12军阵亡1900余,伤2300余,共4200余人。合计阵亡7100余,伤8500余,共伤亡1.56万人。当年父母的12军野战医疗二所(原野战医院二分院)也开赴上甘岭前线,总共接收转治了3000多伤员。

六、步兵弹药消耗:都说上甘岭胜利的三大法宝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弹。《解密上甘岭》中这样描述:“补充新兵的应急训练,也只教冲锋枪、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的使用”。“43天激战,第15军(《解密上甘岭》中把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主战部队统称15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1071吨,其中弹药5530吨……”;后面又说:“浴血23昼夜的第45师遍体鳞伤……全师共消耗弹药约1257吨,其中还不包括阵地上搜集的大量敌人遗弃之弹药。”按此数据后面12军使用了4273吨弹药?显然数据有误差!按我军发射45万发炮弹(含5万高射炮炮弹),大约为2800吨。12军是否消耗了1400吨弹药?

再看看手榴弹类的数据:上甘岭战役我军合计消耗木柄手榴弹235,297枚,加重手榴弹50,846枚,反坦克手榴弹15,187枚,反坦克地雷512枚,爆破筒5,984根,炸药2,917公斤。15军45师统计:在23天的战斗中,消耗10.65万颗手榴弹,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而12军31师在《前指报告11月1日至20日战况》(1952年11月21日)中描述:31师20天“共消耗手榴弹4.3572万枚,手雷4508枚,爆破筒2067根……,60炮弹1.1169万发,82炮弹3.5477万发,无座力炮弹797发,火箭筒弹6发,60长弹406发,加重手榴弹2332枚,高机弹4830发”(仅仅是31师前20天,后8天及106团的数据没查到)。

15军29师(邱少云所在部队)85/86两个团的数据也没有,但由于他们一直是作为45师的后方守备和预备队,直到10月30日才参与反击战,没打几天就被12军31师换下来,所以弹药消耗有限。从双方的弹药消耗重量与数量看,大概可以推算出12军消耗的弹药总数大于15军,尤其是前线直瞄轻型火炮的使用多于15军。以上都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手雷等。

七、我军炮火数量:从上甘岭10月14日开始时候仅有45师的15门火炮,后来加到13个连火炮43门,高射炮兵第5营。至20日炮兵17个连,因战斗损失至20日实有火炮46门、火箭炮6个连,高射炮5个连。进入战役阶段,我军已配有11个炮兵营,计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47门。据统计43天激战发射炮弹(不知道这里跟前面12军的统计是否有重复):

60迫击炮弹           69703发

82迫击炮弹           184861发
57无后坐力炮弹    9770
化学迫击炮弹        2971
75山炮炮弹           9276
75野炮炮弹          19248
76.2野炮弹           8126
105榴弹               38687
155榴弹               2866
105加农弹            597
火箭炮弹              5604
37高炮弹             56835
85高炮弹             2224
100毫米以下火炮发射了303955发炮弹;
105毫米以上火炮发射了47754发炮弹;
高射炮发射了59059发炮弹;
总共发射炮弹数量为410808发炮弹,远远小于美军火力。

八、上甘岭英模:15军在朝鲜三年战斗中,总共有功臣13456位,其中上甘岭一战就涌现出12347名,约占在朝鲜立功总数的91.76%。其中:朝鲜共和国英雄3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1名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2名),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26名,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3名,特等功臣15名、一等功臣137名;二等功臣671名,三等功臣11490名;

12军在朝鲜三年战斗中,总共有功臣14484名,其中:朝鲜共和国英雄3名,(特等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22名,二等功臣1269名,三等功臣13190名。而上甘岭战役中:12军涌现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1名一胡修道(加上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伍先华、杨春增2人,第12军共有3人获朝鲜“共和国英雄”殊荣,跟15军一样,各占整个志愿军的1/4),此外还有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6名、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5名、一等功臣二级工作模范1名、特等功臣5名、一等功臣41名、二级英雄单位1个、一等功臣单位11个等(二三等功臣不详)。12军上甘岭战役产生出的英模远远少于15军。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在上甘岭战役的43天激战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其中就有12军10位英烈。跟这些牺牲的烈士相比,所有的功与名又算得了什么?有人说电影《英雄儿女》中,拉响爆破筒冲向敌群的英雄王成,就是12军91团8连战士王万成等同志的原型。事实是高喊“向我开炮”的是于树昌、赵先有、刘顺武……等烈士;而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壮举不仅有杨根思,还有伍先华、孙占元、李文彦、王万成、朱有光…等几十名与敌人同归于尽志愿军英雄。他们像“王成”一样,不但在战斗中喊出那种坚强的豪言壮语,而且在战斗到仅剩一两个人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那种坚强的革命意志!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上甘岭战役爆发前,王近山指挥的3兵团是38军、15军两个军(12军刚刚完成配合20兵团的金城防御战任务正在归建3兵团途中;而60军已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担负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当时38军防守在铁原以北地区,15军防守在金化以北地区。15军的具体部署是:第44师并第29师的87团,共4个步兵团、7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团为右翼,各团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师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东侧,与38军防区相接;第45师3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营凭五圣山之险,防守左翼;第29师2个团为预备队。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而真正的“上甘岭”其实是五圣山南面山洼里的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五次战役双方拉锯激战,上甘岭村庄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地图上。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线。西方山再往西就是宽达八公里的平康谷地,从平康谷地往北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地进入平康平原(当时38军调归3兵团指挥,这里正是38军和15军44师防区的结合部),如同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走廊,从汉城到元山的铁路、公路横贯其间。在五圣山的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犹如张开的五指,其东南方向4公里处,上甘岭村庄废墟前方左右两个以海拔高度命名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五指中的中指和食指。

彭德怀曾指着地图对驻防五圣山一线的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所以说要是五圣山失守,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溃的危险。也正是因为这个八公里宽的平康谷地,才让负责防守五圣山的志愿军15军错判了敌情,以为美韩军如果要进攻五圣山的话,就必定会选择较为平坦、有利于他们机械化大部队展开的地点平康谷地做为突破口,所以在开战之前就在西方山和斗流峰两座高地上布下重兵,坑道中的大炮也都是朝向平康谷地的,但是没想到这回美军竟然会舍易取难,竟然以不利于机械化和大部队展开的上甘岭做为突破口。15军军长秦基伟回忆道:“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他倾向于敌军会沿者平坦的大路攻击,而不是险峻的上甘岭。所以直到美军发起进攻时,上甘岭南边的15军45师135团仅仅放置了两个连兵力,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为支撑点,互为犄角,防御面积3.7平方公里(正面宽2.5公里,纵深不到1.5公里)。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1952年10月14日4时许(《解密上甘岭》确定的时间是10月14日5时44分),上甘岭战役爆发,“这一天,美韩军以310门重火炮、百余门轻型火炮、30余辆坦克和77架次飞机,共向上甘岭发射约20余万发炮弹、15.6万发重机枪子弹,投掷233枚航弹”。我597.9高地(三角山)和537.7高地北山(狙击兵岭)遭受的持续轰击是空前绝后的(15军军史中是一天30万发),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有关炮火数量与每秒6发是平均还是瞬间问题,我在《数字解密上甘岭—之火炮数量与炮火密度》中已经分析出:上甘岭战斗的第一天,美军的火炮数量是435+90=525门大小口径的火炮。以每秒6发持续轰击了十几个小时!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工事,刚到中午就已荡然无存。

这一天,美伪联军投入了10个步兵连进攻,而志愿军方面只有2个连。而且由于师炮兵主力来不及参战,能够支援步兵作战的仅有3门122毫米榴弹炮、6门山炮和6门38野炮。

上甘岭作战,是由连、营规模的阵地争夺战斗开始,逐步发展到战役规模的。由于战场狭窄,作战双方都只能以“添油”式的方法逐次投入兵力。战前范佛里特的启动计划是:出动两个营,以伤亡200人为代价,耗时5天结束战斗。最后付出的代价是,投入的兵力是计划的15倍,耗费的时间是计划的8.6倍,实际伤亡是计划的125倍,出动的飞机是计划的12.1倍,收获的战果是一败涂地。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开战几天的战况几乎是一次次地重复:敌人采取了密集的大纵深队形,后梯队紧跟着前梯队;夜间进至出发位置,白天连续攻击;同时,炮兵实施不间断的纵深压制和遮断,空中飞机则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用这种联合兵种的进攻模式占领棱线表面阵地;夜晚,我方组织战术反击,恢复表面阵地,替换退守坑道的部队……所不同的只是每天要打掉两个新上阵的连队。连续几昼夜的反复拉锯般的“添油”阵地争夺战,迅速地消耗着双方部队的有生力量,15军45师也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仅仅十几天战至第二阶段时,15军就损伤消耗及大,连预备队几乎都打光了,纵深守备兵力严重空虚。第15军在发往志愿军第三兵团的电报上说:“(上甘岭)战斗开始,由于对敌进攻持续性估计不够,有些急躁,用兵过多。但45师打的极为英勇顽强,负伤不下火线是普遍的,舍身杀敌,与敌同归于尽的可歌可泣事迹很多。该师伤亡很大,已有17个连队人数在25人以下,有的连队已没有人了。其本身已无力把这个仗打下去……”,45师的连队干部伤亡65%以上,排级干部伤亡89%,班长副班长伤亡100%。但面对惊人的伤亡,单靠15军已难以将战斗进行下去。

1952年10月20日夜里,志愿军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接到15军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玉两人,于当日下午赶赴45师后,本来准备安排再次反击的,但经过调查和汇报后,惊讶的大吃一惊!严厉责问崔建功:“为什么不及时报告?”,随后给直属上级第3兵团汇报了调查后的伤亡严重的具体情况。王近山代司令员见到这份报告后,已经知道了该45师无力把这个战斗继续进行下去。随即请示志愿军总部后,当夜就立即下达了紧急命令,令12军在返回谷山的路途中,折转方向,奔赴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参加战斗!(31师副师长李长林之子文章)

危急时刻,王近山打电话:“秦基伟,你撤下来,我让12军上!”秦继伟大喊:“我不下!死了也不下!”秦基伟心里雪亮,他知道12军是王近山的看家筹码,从6纵改编为12军,王近山率这支老部队扛着这杆大旗不知打了多少有口皆碑的硬仗,牛气得很!而他的1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陈赓的4兵团,4兵团的三个军中,15军还算不上陈赓最倚重的,这一比显然就比输了一个档次了,秦基伟怎么甘心?!王近山将桌子一拍,爽快地说:“那就一言为定,15军不下!不过,12军也要上,我把12军配属你指挥,怎么样?再增调些炮兵,还有一个喀秋莎炮团”!《解密上甘岭》中这样描述喀秋莎的威力:在决定性反击之夜,火箭炮团第四次进入阵地。22:15全团齐射,其声如百鸟争鸣。拖着尾火的弹丸,流星雨般地飞过,在墨黑的夜空中横起一道道赤红的火流光河,发射阵地上一片炫目的雪亮。参战的22门喀秋莎,于8秒钟之内便将352发132毫米口径火箭弹,瓢泼般倾泻向敌纵深十几里的炮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形成大面积轰炸。这密度可是每秒44发啊(352/8=44发)!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就这样,在上甘岭战役最关键时刻,王近山当机立断命令刚从金城地区撤下来正准备开往后方休整的12军取消休整,停止北下立即掉头南进,归建3兵团返回前线(打虎亲兄弟啊),参战上甘岭战役。10月20日一调12军31师91团,作为15军45师预备队先期投入战斗(估计这个就是后来有人说12军是15军预备队的起源);25日二调第92团;11月1日三调第93团,陆续参战。根据战局发展,11月3日,第3兵团首长决定四调第34师第100、第106团和第35师第103团陆续开赴上甘岭地区(后来只有四个团,91团、92团、93团、106团实际投入作战)。也就是说,在李德生11月5日接手指挥上甘岭战役之前,王近山就已经亲自四调12军转往五圣山地区重返前线,投入上甘岭战斗。91团前身为大名鼎鼎的“虎团”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92团抗战时原为“左权独立团”。93团前身为“朱德警卫团”,该团在1941年11月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而获得的“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称号。而106团是肖永银副军长的老部队,12军的战斗英雄王克勤出自这里(上甘岭战役后106团改为102团,而后来91团则改为106团)。此时第12军已有6个主力团奉命参战,其中5个团已开抵战场。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1、主图标识的虚线红蓝线,为12军31师11月1日,接防15军阵地时,敌我前沿态势。

2、主图’虚线红蓝线’前方的’实线间断红蓝线’,标识为12军31师、34师106团于12月15日将阵地交防给15军时,敌我前沿态势。

【 附录图’上甘岭战役要图’内容介绍 】 :

1、附图内两个小黑框内的文字说明 :

(1)、上方小黑框图内文字(上方):我参加上甘岭作战之炮兵:火箭炮209团、炮兵9团3营;炮兵11团1营、2营;炮兵20团2营、3营;炮兵28团1营;炮兵29团1营;炮兵30团2营;60军野炮营;82迫击炮52门。82迫击炮52门。高炮610团、高炮20营、高炮35营。

(2)、下方小黑框图内文字:敌进攻上甘岭地区之兵力为计:美7师、美空降187团、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第2师、**第9师等共约6万余人。105公厘以上口径大炮324门;坦克176辆;出动了飞机三千多架次。

2、附图内,用4个黑圈起来的是我军炮兵阵地图。小红旗表示为12军各个参战部队番号。两条红色粗箭头指向各表示上甘岭的2个高地位置。红蓝线即表示敌我分界线。蓝字标出了敌军番号和位置。

鉴于12军两个师的参战调动,上甘岭已不再是15军两个师的战斗了,已经发展成战役规模,于是3兵团重新调整了作战指挥系统,代司令员王近山亲自点将,把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调到前方指挥。在西霞洞兵团指挥部,当面赋予任务。王近山对着地图,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说:“上甘岭形势十分严峻。敌人投入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圣山前沿疯狂进攻。15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补充兵员。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的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的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加激烈残酷。”最后,王近山以十分坚决的语气说:“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王近山指示李德生:“立刻成立五圣山指挥所,由你统一指挥12军、15军,战况直接报兵团。仗是在15军阵地上打的,也要报15军。”开始12军副军长肖永银还提出部队指挥权的归属问题,意思是12军要打就要名正言顺的打,可是王近山当时就火了,说:“到了这时候还考虑那么多?!你们先打,交15军指挥,等打完仗再说。”(然而战后再说……再说……几十年都是再说……)

11月4日以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为首组成五圣山指挥所,在德山岘组织前方指挥所,直接指挥上甘岭地区12军31师和34师的作战;以及第29师的配合行动。同时为了增强炮兵力量,3兵团已经增调了一个火箭炮团,再增加炮兵第7师2个营,炮兵第2师5个加榴炮连,第60军野炮2个连,加上20日参战的1个榴弹炮营,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已有11个炮兵营,计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47门。成立前指的同时,决定由炮兵第7师组成上甘岭前线炮兵指挥所,炮七师师长颜伏担任炮兵指挥所主任,对上甘岭前线的各配属炮兵统一指挥,协同“前指”粉碎敌人向上甘岭地区的任何进攻。上述两个指挥所统归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很有意思,没让12军军长曾绍山直接参与,可见王近山的良苦用心)。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1952年11月5日之前,志愿军总部都把上甘岭战役称之为“597.9高地战斗”和“537.7高地北山战斗”。11月5日12军接替15军防守集中力量反击,夺回了表面阵地。11月6日,第3兵团拟定了《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作战部署》,同一天,志司将此部署上报北京。翌日,北京批复,同意此部署,并强调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经发展成为战役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从此时开始,志愿军总部将“597.9高地战斗”和“537.7高地北山战斗”,统称为“上甘岭战役”。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所以有人把11月5日,李德生指挥的进入上甘岭战役这一天算作12军上甘岭参战的日期,然而我觉得实际应该从91团在11月1日参加战斗算起!从上甘岭战役兵力使用和指挥关系上看,第12军奉命参加上甘岭地区作战,开始时是以团为单位陆续投入,配属兄弟部队作战,归15军指挥;而后期作为兵团预备队投入战役,担任主要作战任务,其作战指挥是李德生在第3兵团直接指挥下实施的指挥。时任31师上甘岭指挥作战的是31师李长林副师长(原91团团长)。所以严格来讲,上甘岭战役应该是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司令直接指挥15军12军及增调炮兵部队的一次兵团级的步炮协同战役。整个上甘岭战役,我炮兵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美韩伪军在战役中的伤亡有近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的。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从91团11月1日投入战斗,到李德生指挥的11月5日交叉的五天,再到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12军应该是在上甘岭战役中打了25天!

其实,在11月25日官方认定上甘岭战役结束日,12军并没有马上撤下来,而是将上甘岭原有阵地全部恢复和巩固后,于11月28日,31师才奉命将597.9高地之阵地移交给15军,北返谷山休整;如此算12军在597.9高地已经鏖战28天。

而从11月11日12军92团收复537.7高地北山,14日93团接手,17日换106团坚守,先后三个团血战537.7高地北山。到11月25日时候,537.7高地北山并没有完全停火,12军106团奉命继续坚守537.7高地北山,直到12月15日106团才接命令将537.7高地北山移交给15军第29师。这样从106团11月17日进入阵地开始到移交,也是鏖战了28天。若从11月11日12军92团收复537.7高地北山,到12月15日106团移交15军算,12军部队在537.7高地北山整整战斗了34天!

通盘合算,从11月1日91团597.9高地参战,到12月15日移交537.7高地北山给15军止,12军血战上甘岭应该是整整的45天!(最后将537.7高地北山4、5、6号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的部队,是12月7日参加战斗的12军31师91团2营4连)。

上甘岭战斗一结束,15军即组织师以上干部集中半个月,汇报基层英雄事迹,总结基层战斗经验,人人讲故事,人人谈体会,于是才有了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名播四海。

而12军不光是一线直接鏖战的官兵无名,还有大量的后勤运输医疗保障的人员更是默默无闻。父母的12军医疗二所不但也开到上甘岭前线,肖永银副军长还命令医疗二所再派出10名有战地救护经验的医护人员,到前沿德山岘一线参与救护工作。(上甘岭战役医疗二所共接收治疗伤员3000多人。而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医疗二所,抗美援朝几年来收治了多少伤病员,连院长都搞不清楚,但从医院化验员保存的化验单编号已达17503号,以此推断应该2万人次以上)。12军全军在上甘岭也是数万人浴血奋战45天,4000多英雄饮弹长眠,战后竟然没有总结,没有庆功会,没有鲜花,没有宣传自己的英雄……原106团团长武效贤回忆这段历史时,禁不住双手掩面而泣:“我们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啊,战役结束,我们没有进行过总结,没有开庆功会,从阵地上一下来,就开赴东海岸筑防……”

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从10月23日起,上甘岭的战斗不仅成为朝鲜战场聚焦之处,新华社也开始连续两个月集中报道,一时间上甘岭两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高地为朝鲜、中国甚至全世界所密切关注。其实绝大部分写通讯报道的记者和作家都是在12军部队撤出上甘岭移交15军后,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我军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时候到上甘岭采访的,他们写的报道、文章,自然要是以他们采访的15军的部队情况写成,而且“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英烈也确实较多。这样,国内在宣传上甘岭战役时,肯定听到的都是15军说……,基本上忽略了12军的作用。

1954年志愿军15军和12军回国后,上甘岭一战打出的15军后来成为中国的首个空降军,而首任空降军军长的是原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1954.04-1955.01,15军代军长,1957.08-1967.08任15军军长),尽管上甘岭战役时赵兰田已经到60军任副军长,并没有随12军31师参加上甘岭战役之战(但是原31师的官兵谁敢去15军跟老师长争功啊?)。后来李德生在他担任军长的12军专门作出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提,谁都不准再争。此后,军队中再从未发生争上甘岭战役之功的事。上甘岭战役是延续15军几代官兵的心头骄傲,也是12军多年挥之不去的伤感。12军的官兵可以不争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祖国和人民不会也不应该忘却这些战士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浴血奋战……!

最后一句话:上甘岭战役,始于15军,胜于12军!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名册):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

(浏览 3,47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