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上次的文章,有人说经过二战的美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战斗力非常强,志愿军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战绩。

我这个人比较辩证,我同意这句话里正确的部分,反对这句话里错误的部分。

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正确的是美军确实非常强,错误的是美军的强大在于其空军和海军,美国陆军,特别是美军步兵,还是算了吧。

从美国建国到现在,美军步兵就从来没强过!

所以我们来讲一些战例,在这些战例中志愿军所使用的战术,时至今日,哪怕对阵现代化的美军步兵,依然是有效的,无论在伊拉克还是阿富汗。

这篇文章也要结合另一篇大文章来看,我写的所有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都是系统的,都要连着看的。

那篇文章讲的主题是,美军为什么打不过志愿军?特别到了阵地战阶段。阵地战,对于拥有绝对优势空地火力的美军来说,那是占尽上风的。志愿军拿手的,在运动中歼敌根本无从施展,只能跟美军在正面硬碰硬。可是在这种硬碰硬——对美军绝对有利的交锋中,美国人吃了大亏,为什么?本文也是答案之一。

理论上,在阵地战阶段,中美两军都有能力攻下对方任意一个阵地。但在实战中,志愿军是基本做到了,而美军的成功率要比志愿军低很多。

原因就在于,志愿军在防御战斗中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拿不出破解的办法。哪怕是70年后的今天,这一招对付美军步兵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这个战术就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被指战员们广泛批评的短促出击。

谁能想到,当年这一让彭德怀、林彪都恼火不已的战术,却成了志愿军战胜美军的法宝。其实很简单,区别在于教条的用和灵活的用。

关于这类战术的战例特别多,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选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最强部队陆战1师为例。志愿军么,就不必这么严格了,随便派个代表好了,就不用最强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出场了。

出场的是六十三军的187师。六十三军在志愿军部队里属于比较有名的,那是因为铁原阻击战。但是在解放军的序列里六十三军的战斗力并不出众,而且六十三军最强的部队是188师,也就是华北野战军的头号主力部队“野8旅”,而187师其实是六十三军最弱的部队,在解放军序列里只能排到中游偏下的水平。

战争进行到1952年5月,187师560团当面之敌是美军陆战1师1团。当时交战双方中间有一条缓冲区,可是到了5月,美国人动了歪脑筋,想要占领缓冲区中的要点,以抢得停战谈判中的优势。

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于是美军在全线都对缓冲区中各要点进行了抢占,陆战1师1团也每天以一个班到一个排的兵力,到制高点190.5高地活动,企图在此修筑工事,长期固守。对于这种做法志愿军的态度非常强硬,绝对不行。

5月16日凌晨1时,187师560团7连2排(欠5班,加强火箭筒一具)奉命抢先占领了190.5高地。随即2排迅速抢修工事,组织防御。

其防御部署为:

7班加强轻机枪一挺,扼守高地正面和左翼;

6班加强轻机枪一挺,扼守高地右翼;

8班和火箭筒在坑道待命;

7连以两挺重机枪掩护190.5高地侧后。

天刚亮,美军陆战1团一个班又开始例行公事,向190.5高地搜索前进。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志愿军已抢占190.5高地,进至距离6班20米遭到猛烈射击。但陆战1师虽败不乱,反而连续组织两次反攻,但均未能成功。

美军陆战1团团长从这两次反攻被志愿军击退判断,志愿军是想长期据守190.5高地。当即呼叫航空兵和炮兵猛轰190.5高地及志愿军纵深,并迅速调来一个营。

9时,美军一个连开始发起进攻,攻击重心直指6班。在排长指挥下,6班、7班火力全开,志愿军后方炮兵也给予强力支援。美军虽然前进受阻,但随着美军炮兵开始再次射击,志愿军火力遭到压制。美军趁机调整部署,以两个排进攻6班,以一个连进攻7班。

2排沉着应战,首先以猛烈火力击退进攻6班之敌,随后6班一个战斗小组配合7班从侧翼进行短促出击,再次击退进攻7班之敌。

击退美军后,2排排长马上带着班长们研究战况。这次进攻美军主攻方向先是瞄准6班,后又改为7班,但7班占据的地形不易攀登,更有利于防御,美军必是试探进攻。等下一次进攻,重点肯定还是在6班。

在此认识基础上,排长马上调上火箭筒配属于6班阵地,并命令6班缩小防御正面,而7班拉大防御正面,主力向6班靠拢;8班随时做好支援6班准备。

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果然,美军根据地形特点,进攻重点放在了右翼的6班。11时,美军两个连以多箭头多路冲击的战法向2排逼近,企图诱骗2排分散防御力量,以掩护其主攻6班的企图。

2排首先以7班一个战斗小组从侧翼短促出击配合6班击退当面之敌,随即迅速转移兵力,以6班向左翼迂回短促出击,又配合7班击退当面之敌。美军虽被击退,依然连续组织进攻,2排正副排长相继牺牲。

此时2排还剩21人,代理指挥的6班长将21人分成六个战斗小组,三个组负责原6班阵地,两个组负责原7班阵地,一个组为预备队。

16时,美军再次分多路发起攻击,主攻方向仍然是右翼原6班阵地,志愿军还是用一个组正面抗击,两个组侧翼短促出击的战法再次击退美军。随即又一次转移兵力,从侧翼出击进攻原7班阵地的美军,再次取得成功。

17时,美军发起最后一次进攻。这次美军突破了右翼阵地,双方展开残酷的阵内激战,但6班长并没有把全部兵力都用于与美军在阵内决战,而是再次命令两个组迂回美军侧翼,又一次从侧翼发起短促出击。美军在这种出击战斗面前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蜂拥奔逃下山。2排以伤亡16人代价,毙伤美军80人,取得完胜。

从战斗经过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始至终有一点是相同的,志愿军每次从侧翼发起短促出击,不管是几个战斗小组,必能成功。

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这正是志愿军在阵地防御战斗中总结出来的对付美军的法宝,屡试不爽。全志愿军部队都会这一招,而全线的美军全部吃这一招。这一战术从一开始几次的成功后,就被志愿军总部推广到全军,一直到停战,对付美军步兵进攻,百灵百验。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破解的战术。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美军在面对志愿军反冲击的同时,也组织部队进行反冲击,有进攻兵力优势的美军是很容易压制住志愿军反冲击部队的。

可美军为什么做不到呢?

其实非常简单,美军步兵胆小怕死,遭到侧翼打击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躲和跑,而不是第一时间反过来对抗。

阵前出击,是全世界军队在进行防御战斗时都会采用的战术手段。从来没有过这种战术手段能够屡试不爽、百战百胜的。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面对朝鲜战争时的美军步兵。

这一幕在伊拉克、阿富汗依然一次次上演着,只不过剧情稍有差别,美军步兵遭到侧翼攻击后,不再是逃跑,而是缩在墙根、弹坑、角落拼命呼叫空中支援:A-8,你们怎么还不来?阿帕奇,你们怎么还不来?再不来我们就死了。

美国空军、海军,那真的是特别强大。可不好意思,美军步兵,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弱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志愿军防御时有一种战术,美军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浏览 1,25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