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十五、稿件第一次上省级媒体

1972年初,我从三所调到到政治处。

第三天,杨松林主任对我说:“分部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你帶着苏田、孟素云去学习”。

苏田、孟素云都是1971年入伍的新战士,苏田在二所,孟素云在一所工作。我是三所的,一、二、三所都占全了,不偏不倚,领导们用心良苦。

苏田、孟素云到了政治处,杨主任交待:“余泽江是老兵,你们两个服从他领导。要刻苦学习,更要搞好内外团结” 。

【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分部新闻报道培训班在370兵站招待所举办,分部政冶部潘副主任主持,教员有分部新闻干事王永安、张木生、向永;参加学习的有分部下属各团级单位派来的62人,如61医院的巩引珍,109兵站的熊老跛、韩丙明,51团的李世清,108兵站的杜崇臣、李正永、何丙南等等。

 

我们医院的三人,苏田、孟素云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来参军的,又都是军队领导干部的千金。简言之,我们三个都是战士,医院的目的很清楚:谁能学有成果,谁就可能是未来的新闻干事。

 

我心里非常明白,苏田、孟素云文化程度比我高,父亲又是军队高、中级领导干部,各方面条件都比我硬。我一个农村孩子, 除了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还能靠谁啊?

 

培训班用十天学理论知识,由潘副主任作开学动员,讲《搞好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王永安讲《新闻报道的特点》《怎样写新闻报道》;向永讲《怎样釆访》和《提炼主题》;张木生讲《怎样写新闻通讯》《怎样写小故事》。

【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真新鲜,没想到写文章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涉及到这么多知识,我觉得太深奥,太摸不着门道了。

 

畏难情绪差点占了上风,我听不懂、记不下,对教员讲的五个要素、逻辑、排列、段落、结构、如堕云雾,头脑一片空白,越听越糊凃,越学越不明白。

 

我几乎学不下去了,脑壳膨胀,像随时可能爆炸。教员全凭嘴讲,没有教材,我们记得多的记多一点,跟不上趟的就不知记成什么样。下课一核对笔记,五花八门,抓不住要领。教员看了我们的笔记,常常笑得弯了腰。

 

学了一个星期,医院通知孟素云回所里上班,我也趁机回医院一趟,想找领导上说明自己学习的困难。还没等我开口汇报,杨主任就说:“你也想回来?学习任务很重。学不下去了吧?这就像打仗一样,越是硬仗越能锻炼部队,越能考验人的意志。

 

在困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是勇往直前,直到实现目标。二是畏难退却,最终一事无成。我相信你会取第一种态度。小鬼,你真要让那些断定你写不出文章来的预言成为事实吗?”

 

杨主任的话还能让我有半步退路吗?我回到学习班,静下心来,把恒心下定。上课我认真听,认真做笔记;下课后对课中没听懂的东西勤问教员,认真和学员们对笔记。

 

为了准确把握和弄懂所学的知识,我抓紧分分秒秒,下苦功夫学习。每天晚上我都要加班整理笔记,拿报纸上的文章对照教员讲的,分析什么是五要素,什么是开头,什么是段落,什么是主题思想,什么是叙事,什么是首尾呼应……

 

那时部队是自己用柴油发电,一到晚上11点就熄灯。为不影响他人的休息,我买来焟烛,到教室里一个人学习,一晚要燃掉一包焟烛,每晚都要学到凌晨四五点钟。

 

理论学习10天,我记录整理了五大本记录本,燃去12包焟烛。

 

功夫不负有心人,理论学习测验,我的成绩名列培训班前茅。

 

理论是理论,并不等于测验题答对了就可以写出文章来。

 

课堂知识告一段落,学习班分组下部队釆访写作,我分在张木生教员带的组,苏田在王永安带的组。

 

我们这一组有8个人,第一个釆访对象就是某部74分队。

 

74分队驻地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营区散建在山坡上、在林荫下, 篮球塲、乒乓球桌、吊环、单双杠、木马……等体育设施应有尽有。战士们生龙活虎,部队朝气蓬勃,一派生机盎然。

 

我产生了写一篇反映这个部队在艰苦条件下,开展体育活动,促进部队建设的先进事迹报道。张木生听了说:“好啊,你就去釆访写一篇稿件”。

【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得到教员赞同,我就按照课堂上教员讲的怎样釆访,怎样提炼主题来展开工作。

 

我找到该分队教导员,把想法讲了,教导员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来。从部队来到深山老林,干部战士生活如何枯橾无味,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部队建设,到如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展体育活动,使部队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一直讲到现在部队的新面貌。

 

我又找了其他领导和一些干部战士釆访,使我很受启发。

 

我就按釆访到的材料先按自己思路写了一篇稿,我自认这是一篇通讯,就拿给张木生看。张木生看了,捧腹大笑,还把文章念给大家听。战友们听了,也一个个笑得前仰后伏:“这叫什么通讯啊,牛头不对马嘴,杂乱无章”。

 

张木生就结合我写的稿子,作了示范讲解。从标题制作、主题提炼、段落大意、组词造句、逻辑顺序、开头结尾,边分析边讲要如何去运用采访到的材料等,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帮助和辅导。

 

我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釆访,认真分析釆访到的事例,反复提炼主题思想,标题定为《军营盛开体育花》,又花了一个通宵,写出第二稿。张教员看了,说:“这个标题定得好,主题思想突出,有新意和深意。可文章没写好,读起来还摸不着头脑,再重写”。

 

我又绞尽脑汁,加班加点,反复修改。

 

第三稿不行,又写第四稿,第五稿。

 

费了3天,稿纸用了6本,到第九稿,张木生才说:“这才叫小通讯”。又召集学员们讨论,大家都说能听出个所以然了,又提出了些修改意见。我又作最后修订,张木生认为可以了,我才抄正,交部队审核盖章后,寄往报社和广播电台。

 

人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我考起燕子口中学那阵,一心想的是考高中、考大学,将来当个老师、医生或科学家;文化大革命使我的梦想变为泡影,想的是这辈子就在农村混了。

 

参军后尤其到了内科,一心想着:好好学习医术知识,将来当个医生;到了炊事班,就破罐子破摔,想的是退伍回家后怎么办?从来没想到,这一生会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会爱上这爬格子的活路,会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

 

在74分队采写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张教员带领下,到小勐养142野战医院釆访写作实践。

【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1972年我(左2)调政治处,与贵州老乡在政治处门前合影

有了《军营盛开体育花》的釆写实践,我又自告奋勇釆写了两篇小稿。

 

一天下午,我们蹲在142野战医院食堂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吃饭。正当大家边吃边侃时,树上大喇叭声传出一个清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播送本台通讯员余泽江釆写的通讯《军营盛开体育花》”。

 

大家一下静下来,聆听广播。

 

是的,真是的。正是我在74分队采写的那篇通讯。那篇在张木生帮助指导下,经过九次反复修改的《军营盛开体育花》,大标题、小标题一个字未改,文章基本是原文。

 

广播结束后,约有一二十秒,培训班学员大家像静态了似的,连急促的呼吸声都听得到。

我突然将手中的饭碗往空中一抛,歇斯底里吼出:“我写的稿广播啦!”“我写的稿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

张教员和学员们也放下碗,把我抬起来抛向空中,欢呼雀跃:“广播了!广播了!”以示庆祝。

【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

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2009年退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八一特稿】(十五)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