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赓大将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高瞻远瞩瞄准了军事科学的高尖端技术。陈赓大将为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陈赓大将运筹帷幄、精心指导和领导下,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学员干部战士顽强拼搏、艰苦努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又设立了原子武器系,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坚实基础。钱学森回忆说,回国后第一个向他提出中国要自己制造火箭导弹的就是陈赓。


 1954年9月,陈赓大将随以彭德怀元帅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苏联的国防部长把一个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送给了代表团。陈赓大将看了后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彭德怀元帅接口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研制嘛!陈赓大将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并将其作为己任。

陈赓大将从苏联参观回国后,就考虑军事工程学院要着手培养导弹、原子弹方面的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军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1954年10月,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仍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这时他就开始运筹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有关事宜。

  有关钱学森的回国,早已引起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的关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后,陈赓曾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意见。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彭德怀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到军工参观。然而,正在北京的陈赓还没来得及通过中科院向钱学森发出邀请,学院的请示电话就来了。他立即答复:欢迎钱学森博士来院参观指导。

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在严寒的哈尔滨,大和旅馆内却温暖如春。11月25日晚,陈赓等为钱学森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席间,陈赓三句话不离火箭,向钱学森提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钱学森谈到,如果研制射程为300公里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弹体及燃料用两年时间可望解决,关键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恐怕一下子难以突破。他看看坐在对面的任新民,问道:“任教授,是不是这样?”任新民点点头。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火箭,谈得很是兴奋。

  陈赓说:“钱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个态,我们军工学院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说到这里,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为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火箭工程事业,干杯!”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个是名扬中外的科学家,此情此景,使他们心中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钱学森在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陈赓接见了我,还吃了顿晚饭……”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11月26日一早,陈赓大将动身飞回北京,刘居英将军前往机场送行。行前,刘居英向陈赓报告说:“前几天,根据您的指示,任新民、金家骏和周曼殊三位教员向国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研制我国火箭的建议,请院长回北京后了解一下国防部的反应。”

  陈赓大将很高兴,飞回北京后立即向彭德怀元帅作了汇报。彭德怀对陈赓说:“军事工程学院任新民等三位教师于1955年11月给国防部的建议书他已经看过了,并已批给黄克诚和万毅阅办,还要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亲自去征询钱学森的意见。”彭德怀还对陈赓说:“你代表我去邀请钱教授来国防部,我想和他谈谈。我是老粗出身,得拜人家科学家为师呢!”

  1956年元旦前的一天,陈赓又跑到了叶剑英元帅家里,向他黄埔时的老师鼓吹了一通,说得叶剑英心里发热。叶剑英吩咐陈赓去请钱学森夫妇元旦到他家里作客,吃顿便饭。元旦下午,陈赓和钱学森夫妇一起到叶剑英家中赴宴。席间,火箭和导弹成了宾主间的主要话题。钱学森深入谈到人力、物力的估算,机构、人员的设置,三人越谈越投机。饭罢,陈赓建议,立即去找周恩来总理拍板。

  “学森同志,我认为你们的想法很好啊!”听了钱学森和陈赓的设想,周恩来总理紧握着钱学森的手,话语中充满着信任和期待,”现在我交给您一个任务,请您尽快把你们的想法,包括如何组织这个机构,如何抽调专家等等,写成一个书面意见,以便提交中央讨论。”

其实,瞄准国际军事高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紧紧跟踪其前沿水平,与时俱进,决不落伍,这是陈赓一贯的思想。对于处在军事高科技之冠的导弹技术,陈赓总是紧盯不放,铭刻于心。早在1955年冬天,陈赓与钱学森共同举杯之时,就已经下了设置导弹专业进而建系的决心。为此,他多次与聂荣臻元帅商量过,聂荣臻元帅表示赞成,并同意边创建边汇报。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1956年陈赓大将亲自部署筹备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设在军事工程学院),任命唐铎少将为主任、高天炎任政委,马明德任副主任,后又任命周祖同任副主任。於1956年5月在军事工程学院学员中招生,经过优中选优,共招收60名男学员为导弹专业学生。有731班30名男学员、班长黄宁(后为国防科委少将)和732班30名男学员、班长曲成义(后为航天二院研究员)两个班。并暂时先在二系火箭武器专业学习。

1957年初,国防部又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领导导弹和飞机的研制工作。5月21日,张爱萍向聂荣臻呈送了《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该报告指出,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干部全军极缺,建议“在军事工程学院即将毕业(1957届)学员中抽调大部做研究工作”。当时的军事工程学院,已是向部队输送科技人员的举足轻重的单位了。

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分配到五院的有百余人,为了不断向国家输送导弹、原子弹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建立相应的专业已刻不容缓。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陈院长与其苏联顾问奥列霍夫两人仔细研究着每一件事,锻钢在现场翻译。

锻钢翻译回忆:

      战争中出现了导弹,苏军院校中已经建立了导弹系,我们也应赶上去!

当时导弹(俄文叫упряемый снаряд)!真是件新鲜事!
苏联当时的导弹系是设在苏军炮兵工程学院。因为导弹的载体首先是火箭。

我们的火箭专科也是设在二系(炮兵工程系),其他的系没有。

当时两位领导就开始研究如何成立导弹系!但成立系,需要领导干部、教员、房舍,学员,又要快上(多个年级一齐上);特别是教员,难!

陈院长说了,火箭专科虽在二系,但其系主任对大校军衔不高兴,撂挑子了!再说就人员,特别是教员,设备,房舍  ···各个方面,都远不如空军工程系!

当时学院还有个规定:“从全国所有调入学院专业人员,均要先由奥列霍夫顾问面试并提出分配意见后,送干部部再分配”。奥列霍夫又曾是原苏联空军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对空军工程系客观上也有好感!当然空军工程系又是主导领头的系,人多,专业多,房舍多,特别是教员多!当然就优越起来了!

陈院长的办法,先在空军工程系设立新科(即七科,导弹专科),交唐铎主任主持筹建,一切问题交由唐铎解决(这是你的下属专科,当然你应该负责解决问题),空军工程系内部的干部,教员,房舍调配也比较方便。

唐铎主任,将一系的拔尖教员猛向七科的专业教研室调进,如马明德,张良起(原是电工的),陈启智,曹昌佑···等。致于说腾房舍,订设备,均远比调动教员容易了!

这就是陈院长的妙招,仍是“欲取之,先予之”!原来向哈工大通过高教部要研究生的办法就是这样!如海军系李国纪主任教员等。

唐主任也很高兴,对七科投入人员、特别是教员、房舍,到1957年夏天七科正式挂牌,两个专业:弹体(含发动机)和控制,一年级招三个班(1116班,1117班,1118班)学员;二年级是在全院二年级的学员抽六十名优秀的组成二年级两个班!

当时,学院工作上,双方商定重大决策,都是两条线上报:学院首长向军委总参报,顾问团首席顾问向军委的总顾问团报。

陈院长回北京后,刘居英、刘有光在学院主持工作!陈赓院长早己在北京任作战副总参谋长了!但主要的点子、决䇿及拍板,还是陈院长!

1957年夏,导弹专科正式运行了!

1957年冬,奥列霍夫已经通过他们的系统上报,并且1956年夏借回国休假机会,还要到具体的相关学院,找人落实到具体的人才行!所以到1957年冬,已经有一位导弹专业的苏联顾问席德洛夫来到了院内,且1958年新年时我们还以全科学员的名义,给这位顾问发了封新年祝贺信!

从1958年暑期,在大跃进声中,七科就脱离空军工程系自立门户导弹工程系了(七系)!

    2.我是1952年8月南京军事学院俄训班毕业,被要来当翻译的,一直在院首长和顾问团领导间,主要担任口译工作,对重要文件也担任翻译及审校!到了1956年10月学院第一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安排完了,也走过了多大半了。

     院首长批准了我的请求,离职去学院的预科插班学习,1957年夏随预科结业,被分配到一系七科1118班学习。在1957年3月,参与了奥列霍夫的葬礼工作后,做为一个普通学员全力投入了学习。

     3.1957年夏,刘居英副院长率解放军院校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波兰和捷克,有徐立行,唐铎等,调研其军队院校情况,也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导弹系科的情况,这也对我们的导弹系建设大有益处!”

瞄准国际军事高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紧紧跟踪其前沿水平,与时俱进,决不落伍,这是陈赓一贯的思想。人们常为陈赓的心细如发而惊讶, 1956年3月17日,哈军工驻京联络处主任许鸣真接到总参谋部的一封公函,内容是:“遵陈副总长指示,将下述七本有关原子、雷达的外文书籍送军事工程学院,目录附后,请查收。” 许鸣真读罢感慨不已,陈院长身系军国大事,百忙之中,竟为几本书拨冗过问……后来,这些外文军事科技书籍运抵哈军工,由图书馆陈荣锦验收。

军事工程学院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导弹和原子弹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灵镜胡同陈赓家的老槐树下,陈赓扶着手杖,接见来北京开会的七科的教授、副教授十多人,陈赓向他们介绍苏、美、法各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概况,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把中国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专业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科的教员们围着老院长讨论教学(液体导弹)、科研(固体导弹)计划。在谈笑风生中,这些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早期耕耘者,正在编织着一幅壮丽的图景。

在殚精竭虑筹建导弹工程系的同时,陈赓也在为国家“两弹”试验问题操心,为了落实毛泽东“我们也要有那个东西”的战略部署,他作为聂帅的第一副手,出谋划策,不遗余力。几年来,陈赓像当年筹建哈军工那样,为导弹工程系的诞生呕心沥血。没有陈赓大刀阔斧式的指挥,就不会有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导弹工程专业、第一家导弹工程系的迅速崛起。陈赓深知国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搞上来,才能兴国强军。

1957年6月,由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居英少将任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张文舟少将任副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参观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访问团出发前,陈赓特意对刘居英交代:“一定要对三国院校中的导弹专业作认真考察。”

  8月6日,参观团结束了对苏、波、捷三国的访问回到北京。陈赓在百忙中请大家吃了顿晚饭,听取刘居英等人的汇报。陈赓十分高兴,他叮嘱大家回学院后认真总结,把三国军校的办学经验学到手。陈赓还特意指示刘居英:可以向中央打报告正式成立导弹工程专业了。

    8月7日,刚刚回到哈尔滨的刘居英将军顾不上出访三国的旅途劳顿,在去江畔抗洪第一线之前,他匆匆走进办公楼,立即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以刘居英、刘有光两人的名义上报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组织计划的报告

     此次院校参观团到苏、波、捷参观,见到他们对培养导弹的军事工程师非常重视,在苏联海军和炮兵工程学院中设有专门的系。推动导弹技术发展的高级军事工程师即将于1958年毕业。

      我们学院曾于1956年招收导弹专业学员两班,计60人,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组织计划,迄今未做最后确定,下学期开始即将有一、二年级学员,教学准备工作亟待进行,经初步研究后,我们提出下列意见,请求指示和解决。

    (一) 培养目标问题,报告的后五个题目依次是: (二)专业设施问题;(三)实验设备问题;(四)聘请苏联专家问题;(五)关于教科书的问题;(六)与国内有关机关院校联系合作问题。

 没有两年的酝酿和筹备,军事工程学院是拿不出这份详尽的绝密报告的。

一个月后,一封盖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大红公章的绝密级函件送至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军事工程学院:

      关于建立导弹专业组织计划问题的报告阅悉。军委基本上同意军事工程学院内建立导弹专业,报告中所提出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请直接与各主管业务部门商量解决。

      此复

            军委(印)

             1957年9月10日

抄送:总参、总政、总干、总后、五院。

(笔者有中央军委批示的原件复印件)

   中央军委收到《关于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组织计划的报告》后,很快作了“同意”的批复。院党委迅速落实中央军委的批复,决定把导弹专业(七科)设在实力较强的空军工程系,并于10月份派人去北京,分头向空军、海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军兵种司令部和一机部、二机部、化工部等单位汇报创建的工作,请示培训任务,要求支援帮助。

当时陈赓大将高瞻远瞩将原子专业也纳入筹建工作中,与导弹专业一并考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原子)工程专业(空军工程系七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第七科(导弹原子专科)被正式命名为可操纵火箭武器科,培养导弹、原子弹方面的专业人才。它标志着是我国、我军第一个导弹专科从此诞生了。

经中央军委同意第七科设立:

两 个 专 业:弹体发动机专业,对外称机械专业,代号七科一专业。操纵系统专业,对外称机电专业,代号七科二专业。

三个教授会:弹体发动机教授会,代号128,(国防部任命)主任张寿宝。维护使用教授会, 代号129,(干部部下令)负责人赵宝康。操纵系统教授会, 代号 130,(国防部任命)主任周祖同。

国防部任命:唐铎兼任空军工程系七科主任、高天炎任七科政治委员、周祖同任七科付主任。总政治部同意高天炎同志任七科党总支委员会书记。

1957年导弹专业干部教员苏联专家合影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左起顾问 、萧顺达、唐铎、高天炎、蒋志杨

在上世纪,在陈赓院长的亲自领导指挥下,导弹专业师生发扬老红军长征精神、老八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军事工程学院仅从导弹专业培养(锤炼)、走出的学员俞正声多年以后担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廖辉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虞云耀担任了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导弹专业学员蒋祝平、白克明、黄丽满等三十多人担任了省委书记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导弹专业走出了彭小枫上将、黄献中上将、陈启智中将、郭桂蓉中将、陈达植中将、臧 穗中将、罗东进中将、栗前明中将、粟戎生中将和国防科大第二任校长张良起少将等100多位(含技术三级以上)共和国将军。

那里有中国导弹,那里就有“忠诚、执着、担当、拼搏、奉献”的导弹专业师生,他们担负起发展中国导弹、“两弹一星”的重任,挑起了大梁;导弹专业培养的学员韩云梯起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李乃奎教员和吴兰柱、李博、吕志敏、王兆惠等学员参加设计研制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学员张其彬、刘启泉是发射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的七勇士,程国采教员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计算、学员杨桓指挥(顿河等参射)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太空时代!

钱学森曾经感慨地说:“今天,在我们歌颂‘两弹一星’成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往往对后来者的功绩说得较多。而我认为,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初创时期的工作是十分艰巨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初创人的功劳。”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陈赓大将和陈知建(后导弹专业11期学员)

陈赓大将对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高标准、高速度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一军事工程学院。在陈赓大将的亲自推动与带领下,军事工程学院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一跃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的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推动了军事工程学院与时俱进,勇攀高峰,“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发展国防高精尖技术驶入快车道,开创“两弹一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促进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巨大)贡献!陈赓大将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高小林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哈军工精神研究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哈军工—国防科大天津校友会特聘通讯员

                   

                                                  2023年2月27日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哈军工历史研究):开国大将陈赓高瞻远瞩开创中国导弹专业 作者高小林

(浏览 50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