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1)–卢仁灿这样说的

      福建闽西永定籍的开国将军卢仁灿海军少将,是闽西永定坎市人,是这里人们的骄傲,我多次自驾到过这里,经常听到老乡们,提到出自自己家乡的功臣将军的名字和事迹。

       我也传说传扬一件卢仁灿老将军的故事吧。

      1979年2月南边那场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打响了。我们很多的战友、朋友、亲朋都上了战场前线。

      卢老将军的女婿也征召上了前线战场。怀孕的女儿难免有情绪上的反应,下班回家的卢老将军看到后说到,你像什么样,还是军人呢。就没有多说走了。女婿上了前线后,一天卢仁灿将军和女儿说:仗打的挺硬的,上了很多人,都是年轻人。卢老将军又对女儿说到,咱们家上一个,别人家就可以少上一个……….

卢仁灿(1915年—2007年),1915年4月生于永定县坎市乡田心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至五次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白晋路破袭战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上党、邯郸、出击陇海铁路、定陶、鄄城、进军大别山、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2)–汀江码头渡出了位开国将军

       闽西上杭的码头是码头工人的工会所在地,当年这里有位小摆渡工人,他就是我曾经从军时的直接上级–兰州军区空军政委,王平水开国将军,一位1955年授予空军少将的闽西籍将军。

        开国将军已经全离我们而去了。这些将军都是名将,他们参加革命之前,都从事过不同的工作,但是干过摆渡的码头工人应该是不多的。

       男儿国是家,长剑走天涯。我们的将军基本都是远离家乡,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军人。

        王平水(1915年10月28日—1993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福建省永定县人。1932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前曾担任永定县木船工会、闽西木船工会和福建省木船工会青工部长,红五军团三十九师宣传队队长、青年科干事,红五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公略步兵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政治营第七连指导员,红一方面军干部团三营第七、九、八连政治指导员,固原县区委书记,镇原县三岔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庆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总支书记,热河省热西地委副书记,热西军分区副政委,冀察热辽军区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兵团组织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空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空军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等职。他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2月1日,王平水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1915年10月28日,王平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洽溪村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家庭,原名王洪福。 

     1922年至1927年,王平水在家乡上学,同时参与劳动。1927年后,王平水在永定河上随伯父跟船。 

      1928年后,王平水在永定河上当船工学徒。 

     1930年11月,受到永定暴动影响,王平水参加我党领导的木船工会,先后担任永定木船工会、闽西木船工会和福建省木船工会青工部部长等职。凭借出色的技术,在组织船工为红军摆渡和为苏维埃政府运输物资过程中,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是位从永定木船工会走出的开国将军。

      1932年6月,王平水参加红军。7月,王平水转为中共党员。王平水参加红军的第一仗,是南雄水口战役。此役,红军毙伤国民党军近3000人,红五军团亦付出较大伤亡。王平水在战斗中顽强抗击敌军的反扑,英勇冲杀,一次又一次地以大刀和敌人白刃格杀,直至击溃敌人。紧接着他又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建黎泰战役和金溪资溪战役。 

      1934年初,王平水任公略步兵学校政治营七连指导员。10月,王平水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三营七连指导员。12月,王平水部驻扎在遵义城,担任警卫工作。 

       1935年1月,王平水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三营九连指导员。在四渡赤水的鲁班战斗中,王平水负伤。6月,伤愈后,王平水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三营八连指导员。10月,王平水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卫生队指导员。同月,王平水因伤口复发掉队,在镇原县农民李荣贵家养伤。 

      1937年1月,王平水归队,先后担任中共甘肃省固原县区委书记,镇原县三岔区委书记。6月,王平水任镇原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在陕北,残留在陕甘苏区的民团、地主武装和散兵、惯匪、叛变投敌分子等,组成了43股数量不等的土匪武装,经常骚扰苏区人民,破坏生产建设,严重影响苏区政权的巩固和工作开展。少数股匪在国民党特务的操纵下,破坏苏区交通,甚至袭击、暗杀共产党干部和红军。为彻底消灭43股土匪,维护苏区治安,巩固抗日后方,中央军委抽调主力红军一部,分5个地区进行剿匪作战。王平水与县委其他领导人同心协力开展剿匪工作,指挥镇原地方武装,发动镇原广大群众,配合红军的剿匪作战,消灭、打散、驱逐了镇原境内的土匪武装。

       1938年初,王平水任庆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和县委书记。 

       1939年5月,王平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9月,王平水任中央直属机关总支书记。 

        1948年6月,王平水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49年4月,王平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8月,按照刘亚楼提出的将十四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合并为空军领导机关的方案,王平水和十四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何廷一,经千里跋涉,将十四兵团机关及直属队共2155人带回北平。11月,王平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人民空军的组建工作。在刘亚楼司令员、萧华政委的领导下,王平水迅速制定了空军各级领导干部遴选、任用的具体标准

      1950年11月,王平水任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政委。王平水为培养新中国空军的空、地勤人才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投入到编印教材、制定教程、制定学校管理条例的工作中去。正是有了王平水这样的第一代空军官兵的不懈努力,一批又一批空军英雄从第一航空学校飞上了蓝天。在朝鲜战场上,在台海空战中,在为保卫祖国领空的较量中,取得辉煌战绩,为空军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刘亚楼、萧华、王平水、何廷一等第一代空军元勋们,不负重托,白手起家,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空军神话般地从一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拥有23个航空兵师,近3000架飞机。是时,朝鲜战场上,美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中国人民志愿军饱受了敌机轰炸之苦,后勤保障也因敌机轰炸困难重重。正是这新中国第一代空军在朝鲜战场大展神威,空战实力仅次于美苏,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桑福特·范登堡不得不承认:“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1953年3月,王平水任空军干部部副部长。 

     1955年9月,王平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名将那些事儿(323)–刘伯承元帅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国共两党公认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打仗及军事上的传奇故事很多。有这个传说就是这位军事家日常生活的传说事实。

      刘帅每天三件事,在战争期间也不间断,也要必做。

       第一件事: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要打一套自己创编的拳,也许是拳操结合的健身需要。

       第二件事大声地朗读外文,即俄文。刘帅始终坚持晨读的习惯,刘帅的小儿子刘蒙说,父亲晨读的坚持是从来没有中断过,了不起。刘帅留下了19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这190万字的翻译作品是在需要打仗、行军等状态下,完成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珍贵的。

       第三件事,刘帅每天都要练习毛笔字。除了这三件事,刘帅每天晚上还要尽量收听俄文广播。

       刘伯承的一生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

  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到了中学和军校,他更是勤奋刻苦,以致各科成绩都很突出。步入行伍之后,他仍不忘学习。

刘伯承元帅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

他判断敌情准确

计划战斗周密

善于出奇制胜

朱德曾评价刘伯承

“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他打出许多经典战役

至今仍被收录在国内外的军事教材中

供后人研究学习

戎马一生的刘伯承

在翻译方面

特别是军事学术翻译

以及培养翻译人才方面

也有着重要的见解与贡献

36岁

用两年时间掌握俄语

刘伯承的俄语

能够达到专业水准

拥有很高外语水平的刘伯承

其实是在36岁才开始学习俄语的

1927年

刘伯承受组织委派到苏联进修

开始了在异国的求学生涯

他先入被称为

“苏联红军摇篮”的

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对于已经36岁的刘伯承来说

学习一门外语不是一件易事

然而他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努力

攻克了俄语的重重难关

曾和刘伯承一起进修的李修业

对同学刘伯承学习之刻苦记忆深刻

他回忆道:

“虽然刘伯承的年纪较大

视力也不好

但反而比年轻的学生还要努力”

短短两年时间

刘伯承不仅能精准地

阅读俄文书籍

还能翻译俄文书籍

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

1930年

刘伯承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归国后

他翻译了大量俄文军事著作

对提高我军军事理论水平

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里

刘伯承一有时间便进行校译

这些作品不是在马背上

便是在战斗的坑道边完成的

………

“打铁全凭两膀硬

不学习就没有本钱”

是刘伯承曾说过的一句话

刘伯承一生好学

面对翻译和校译

他从来一丝不苟

向刘伯承元帅致敬!

名将那些事儿(324)–“冒失鬼”叶飞

       叶飞将军,身材颀长,眉目清秀,理分头,戴眼睛。虽书生模样,然举止果毅,智勇过人,及老体微胖,额高面宽,更显霸气纵横。

     叶飞将军,出生于中菲混合家庭。父亲叶荪卫,福建南安人,1900年飘洋过海,至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谋生。后娶当地人麦尔卡托小姐为妻,初生两子,长子叶启存,次子叶启亨;菲律宾名西思托、麦卡尔托、迪翁戈,即叶飞将军也。

       叶飞将军5岁被其父送回中国,由叶荪卫前妻抚养。14岁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即长成福建共产党之中坚分子。

     1933年冬,叶飞将军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至闽东巡视工作,组织了著名的“霍童暴动”。某日,将军至福安狮子头某客店与地下党接头。店主领将军上楼吃饭。片刻,将军忽闻楼梯响,即见三陌生人,大惊,不及拔枪。三佰生人齐上,按住将军,并开枪击之。将军头部中弹,栽倒。三陌生人下楼,一人回首,又补数枪。其时,将军头部、胸部、手臂皆中弹,鲜血淋漓。然神志仍清醒,竟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往下爬,爬至客店外一水沟旁,昏迷。叶飞将军日:“醒后躺于一张床上,四壁粉墙,油灯闪烁。所幸当地我党群众基础好,听到枪声即派人来观察,因此获救。”据了解,枪杀叶飞将军者为福安县国民党派出的特务队。

       1946年冬,华东野战军发起宿北战役。叶飞将军奉命由集结地域新店子率部分三路出击。其时,天已黑,行数里,将军见四面都是火把,敌不像撤退阵势,急命部队退回。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闻之大怒,因一纵回撤,其他部队均不能动了。其时,一纵副政委谭启龙亦批评叶飞不该率部后撤,将军埋头不吭。次日,叶飞将军主动请战,率部奋勇穿插,激战三小时,全歼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之一旅。捷报传来,将军喜不自禁,一跃而起,伸双手左右开弓,将副司令员何克希的脑袋拍得“啪啪”响。

      “紫石英号”事件到底谁先开的炮?

      军史载,1949年4月20日午夜,渡江战役开始。英军舰突然向我渡江部队开火,炸死第二十三军主攻团团长邓若波,炸伤团政委等40多人。我渡江部队奋勇还击,英“紫石英”号等中弹逃遁。4月30日,毛泽东主席为此事件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叶飞将军言,其时,渡江时间将到,而英国军舰则继续向前行驶。陶勇部请示怎么办?叶飞将军大声命令开炮。后,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来电话查询:“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谁先开的炮?”叶飞将军急答:“英国舰队先开炮,我们是自卫。”电话搁下后,将军立即摇通陶勇电话,与之订“攻守同盟”,统一“英国人先开炮”之口径。此段经历详载于叶飞将军回忆录。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紫石英号

      叶飞将军作战,决心大,敢负责,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魄力。

     1939年5月17日,叶飞将军率新四军挺进纵队由吴家桥假道郭村而占之,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闻之大怒,向叶下最后通牒,限三天内退出郭村。叶飞将军命部队积极备战,欲决一雌雄。陈毅闻之,急电日:尽量避免与李冲突,不能避免也要尽量拖,以抑止战端。后又两次电示:切不可在郭村孤军御敌。叶飞将军则复电陈毅,仍称坚持保卫郭村。陈毅急甚,回电曰:6月28日便衣渡江,一切候在我到时再议。叶飞将军接电后决心仍不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6月28日,郭村保卫战打响。其时,陈毅已至新老洲,闻之大骂叶飞:“冒失鬼,初生之犊不畏虎。”又曰:“这下好啦,就等我来收容你叶飞吧……”

      7月2日,郭村保卫战胜利结束。李长江三次总攻,被歼三个团,仓皇而退。7月3日,陈毅到郭村,见叶飞将军,仍不悦,说:“本来我是来骂你们的,但你们打了胜仗,我还有什么好讲的!”陈毅又谓叶飞:“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危险哪,如果打不赢,你要全军覆没的,懂不懂?”

       解放后郭村保卫战排成电影,就是《东进序曲》。

        1949年4月,华东野战军拟定解放上海之作战部署:十兵团之二十八、二十九军为西路军,担任攻占吴淞之任务;九兵团为东路军,担任攻占浦东高桥之任务,并将十兵团所属三十一军拨归九兵团指挥。命令又规定,西路军5月12日由常熟出发,限14日拂晓前到达吴淞口。叶飞将军接命令后不悦,回电华野总部,常熟到吴淞口距离120多公里,就是不打仗,强行军一天也只能走70公里。为什么命令西路军由常熟出发,限两日内到达吴淞口呢?华野总部回话,曰:据了解,西路之敌可能要起义,估计没有什么仗打。叶飞对曰:“西路军只有两个军(二十八军、二十九军),既然又没有什么仗打,又只有两个军,就不必我去指挥。指定二十八军军长统一指挥可以了。”粟裕闻叶飞意见,急招见,好言慰之,曰:“此仗虽然没有大问题,但是,上海是国际性城市,要防备美帝国主义介入,发生意外,还是你去指挥为好。”叶飞将军方勉强从之。

炮打金门失利在前,毛为何仍点将叶飞?

     1949年10月,十兵团之二十八军进攻金门失利,全军震动。次日,二十八军领导至厦门见叶飞,面色惨白,失声痛哭。叶飞曰:“哭什么?哭解决不了问题。这次攻金失利,我身为兵团司令,由我负责,你们回去吧。”

      将军即起草电报,报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并报中央军委,请求予处分。军内亦有人对此议论纷纭。将军再次发电报给中央、毛主席,请求给予处分。据云,毛泽东曰:“金门失利,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要接受教训的问题。”

      1958年,中央决定炮打金门,毛泽东仍点将叶飞指挥。其时叶飞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新任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已到任。

      1953年7月15日,国民党军队海陆空并举,直扑福建东山岛。遂登陆,占陈岱集,断东山与陆地之联系,即克东山县,占据全岛。东山岛战斗打响,叶飞将军急进福州指挥部指挥反击,将军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守着电话总机下达作战命令:告东山守备团游梅耀团长:“退守二零零高地,坚守一天一夜,援军就可以赶到歼敌。”继而命:“三十一军,留一个师守备厦门,与二十八军一个师,分别由泉州、漳州以汽车运送增援东山守军。”继而与广州军区商调汕头四十一军出动部队由潮汕增援东山。又命令地方政府:从福州到泉州、漳州沿线地方客货车辆全部停止运送旅客,向泉州、漳州集结运载部队。次日拂晓,南北两路援军分别到达指定地点集结。第三日拂晓我军南北两路实施反击,配合岛上守军,将国民党军万余人歼灭于东山岛,一部分国民党军乘舰艇逃逸。叶飞将军言,东山战斗打响,我所以能在福州指挥东山作战,全靠电话指挥。此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

      叶飞将军言,东山战斗第三天中午,毛泽东到总参作战室与叶飞通电话询问战况。毛泽东问:“兵力够不够?需要不需要增援?”将军答:“我的兵力够了,现在手上还有一个军的机动兵力没用,准备敌人在另外方向登陆时使用。”毛泽东曰:“很好。”

      叶飞将军回忆曰,1958年8月21日下午,将军至北戴河毛泽东住处,汇报炮击金门准备情况。会客室里,一张军用地图摊在地上,毛泽东、彭德怀、林彪和军委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等人,或站或跪,围了一圈。将军汇报完后,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主席闻之,无任何表示,即宣布休息。叶飞将军言,次日,继续开会。主席下定决心,曰:“那好,照你门的计划打。”

       叶飞将军言,其父母于菲律宾做小本生意,各开小店,独立经营。将军回国后即与父母联系中断。建国初期,叶飞将军突然接到菲律宾大妹妹来函,告之生母病重,家中负债无法偿还,即将宣布破产,希望能借笔钱给她。将军其时任福建省省委书记、省长和福建军区司令员,虽为高官,则无厚禄,只能望洋兴叹也。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精彩内容

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瞧办主任):名将那些事儿(321-324)

(浏览 10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