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抗美援朝战史中,一个谜案就是美军宣称的“原州炮击”。在美国但凡涉及到朝鲜战争的书籍基本上会提到这段“光辉”战史,笔者浏览了美军几个步兵和炮兵部队的官方战史,也均有提到。但奇怪的是,中国方面不论是官方公开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还是部队内部出的一些战史,以及战争亲历人员写的回忆录均未明确提及该事。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美军视角

该事件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部分美军逃到原州组织防线。此时志愿军主力已经盯住砥平里,并以小部分兵力南下原州钳制敌军,阻止其增援砥平里。

2月14日早上7时15分,美军侦察机驾驶员哈泰尔,在原州西北的蟾江一个U字形弯道附近的河滩上发现了异常。刚开始他以为是一个树枝,再仔细一看这条“树枝”居然在移动,这才反应过来是数量庞大敌军,正在那里渡河并向原州方向移动。他初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2个师1.4万余人,吓得差点没从飞机上掉下来。他立即向原州的指挥部报告了此事。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此时原州的美军包括原来驻守的以及部分从横城逃出来的,手上有大量重型火炮,其中105mm榴炮39门,155mm榴炮20门。担任原州防守任务的美第2师副师长斯图尔特下令开炮,他们先打一发白磷指示弹,美军的校正飞机修正了方位和距离后,所有榴弹炮开始射击。他们还使用了一种安装了变时引信的炮弹,可以在目标上空20米左右的距离爆炸,以破片大范围杀伤人员。

美军第2师的战史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雷鸣般吼叫的弹幕越过群山,成吨的弹片倾泻在行军队伍中,飞行员报告说河水被鲜血染红,从没有见过一支军队在千万颗炮弹下遭受如此浩劫。但他们仍然前进,齐步走入死亡之雨,而不顾周围的屠杀。”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炮击持续3个多小时后,炮兵指挥海恩斯建议停止射击,因为炮弹不多了。但是斯图尔特拒绝了他的建议,命令:“继续开火,把最后一颗炮弹打光。”同时,他还让通讯员向东京“联合和国军”司令部请求弹药补给,而以美军的补给能力,他们需要的炮弹几个小时后就可以空投下来。没过多久,海恩斯再次要求停止射击,因为炮管已经过热了。斯图尔特还是没有理会他的建议,并说:“继续开火,炮管融化才准停。”

这次炮击持续到傍晚才结束,美军认为杀伤3000-3500名中国士兵,这是整个战斗的转折点,炮击阻击了志愿军向原州的进攻。

当天,一架由南非驾驶员驾驶的飞机,对一个高地的荷兰营以及美军187空降团进行了轰炸,荷兰营在空袭中有16人伤亡,1人死亡,15人受伤。187空降团的伤亡情况则没有立即报告。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志愿军视角

正如开头所说的,志愿军的资料中并未对该事件有明确的描述,只能通过一些相关的描述来推测志愿军的动向。

按照官方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描述:“13日14时,邓华命令于以42军主力进至原州西南西区,截断原州之敌西南向文幕里和南向牧溪里的退路;第120师进至原州西北地区,并归42军指挥;第66军主力进至原州东北地区,破坏道路。”又根据42军军长吴瑞林写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描述:“我军125师、124师,40军的120师向原州攻击。”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分析:当时66军在原州东北地区,结合后来各师的移动方向只有125、124、120三个师有可能出现在美军所说的炮击区内。而且有上述资料也可以判断,志愿军南下原州的目的是为了钳制美军,阻止其增援,兵力并不多。因为邓华打横城用了9个师的兵力,而原州敌军又得到加强,就算他再自信,也不可能用五六个师的兵力打原州。

实际上以上三个师也并不完整,结合当时横城反击战和砥平里战斗的部属:

120师359团在砥平里 。根据《120师战史》描述:其360团14日凌晨已经渡过蟾江,并且与美军发生战斗后占领了几个高地,2营进至楼山控制118高地,3营进占古吕岱东南山。唯独其358团动向不明。但一般部队在战斗中,1个师只用2个团,1个团只用2个营,留1个做预备队,比如其360团就只用了2营和3营。由此可以推测,如果遭炮击也只可能是发生在其预备部队过江时,也就是说只有1个营或者1个团的兵力。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125师375团在砥平里。根据该师副参谋长郭宝恒写的《驰骋汉江南北》描述:该师374团一个先头营14日天亮后已经插到原州西南的平章洞、佳谷里,后续部队及373团动向不明,情况跟120师差不多。

124师动向不明。但该师师长苏克之的回忆录《铁马金戈》中提到:横城反击战前,该师一直担任迟缓敌人推进的任务,损失较大。开始反击时,上级本来要该师休整,但他主动凑出相对完成的370团和372团2营参加战斗。横城之后的原州,该师能拿出来的兵力不会超过1个团。而且《驰骋汉江南北》还提到:“因砥平里攻击停止,124师,125师2个团于16日返回龙头里地区”与之印证,可见该师参战的团并未遭到炮击。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总结:

吴瑞林写的《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提到:“由于敌人集中了一百多架飞机,进行轮番轰炸,我伤亡较重被迫退出原州城。”这一描述与美方的描述基本吻合,可以判断“原州炮击”是存在的。

但是“伤亡较重”是一个团还是一个营,具体是伤亡数字是多少?未有资料记载。不过根据上文分析,可能被炸的部队只会是一个营到一个团的兵力。因为行军打仗不像逛街买菜,各团各营都是分开行动,不会集中到一起行军。尤其是在敌人占据制空权的情况下,志愿军几乎不在白天行动,如果有行动也会极为注意分散和隐蔽。所以当一个小规模部队遭到炮击后,其它部队自然会躲避。

按一个团的兵力算又有多少人呢?砥平里战斗时,119师师长徐国夫回忆,经过连续的三次战役,部队很少得到补充,其手下一个团只剩900多人,其他部队情况也大致相同。由此推测当时参战的一个团人数大概也就一千多人。遭到炮击后,战士们肯定会想办法躲避,估计最终伤亡人数也就几百人。加上这次行动并非主攻任务,所以部队历史中并未记录。

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为何与美军列出的伤亡数字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因为美军只是在飞机上观察,按照其炮弹发射量来推断伤亡,他们并没有打扫战场,不可能知道确切的数字。从各个国家的战史来看,出于宣传目的,都会放大敌人伤亡,缩小自身伤亡。

而且,志愿军从来不避讳失败和伤亡。比如砥平里战斗以及后来的白马山战斗,失败了都会有很多内部总结,亲历者的回忆录当中也或多或少会提及。如果真如美军所说的伤亡如此之大,这些亲历人不可能在几十年后写回忆录时还能不约而同地选择避而不谈。

总之,所谓的“原州炮击”可能存在,但美军把战果夸得太大了,这样的事例在其战史中屡见不鲜。这场炮击也并非他们所说的阻止了志愿军进攻原州,因为志愿军目标并非原州,在砥平里失利后,主动脱离接触了。但不知为何,志愿军会选择白天行军,这确实是一次冒险的行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昨日成历史):志愿军白天行军,美军发现后炮击:炮管融化才准停,荷兰营遭殃

(浏览 1,28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