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华:风雨十年(十六)

石少华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把冀东区扩大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同时,晋察冀军区也抽调了一批干部,去加强地区的力量。政治部宣传部的李荒副部长参加革命前是东北的大学生,这次也被派往冀热辽。在王辉同志到达以前,沙飞同志已得到军区的批准,派罗光达同志去冀热辽创办新的画报社。

罗光达从边区出版社调回晋察冀画报社的时间不长,他的未婚妻吕红英同志又在画报社的印刷厂工作,所以沙飞主张让他们完婚之后再去新区。罗光达同意沙飞的想法,拟成婚后先带几位摄影记者、印刷工人和一批器材去冀热辽,待新区巩固以后,再来接吕红英同志。

罗光达的婚礼举行得很隆重。记得当时沙飞的伤情还未完全恢复,扶着拐杖为他们作了主婚人。当晚,管理员安排了一次会餐,让大家放开肚皮吃了一顿。罗光达性情随和,许多年轻人都爱同他开玩笑。婚礼以后,竟有两个印刷厂的小青年,藏在了新房的床底下,天亮前抱走了新婚夫妇的全部衣物,逼得罗光达不得不答应了不少的苛刻条件,最后还是裴植出面作保,才为他们解了围。

这对夫妇成家不久,就当上了牛郎织女。罗光达开了一份名单,希望把齐观山、周郁文、张进学、刘博芳同志带到冀热辽去协助丁作,我们都同意了。沙飞还提出:宁愿我们自己暂时困难些,暂时用了晋察冀画报社冀热辽分社的名义,后来条件比较成熟时,才又改为独立的冀热辽画报社。

石少华:风雨十年(十六)抗战六周年纪念日, 晋察冀画报社全体人员合影并欢送罗光达等战友调任。1943年7月7日 阜平上庄。

与此同时,晋察冀画报社本身的工作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恢复了摄影干部训练队的建制,调整画报社主要部门的人员,加强了与冀中和分区的联系,并通过敌工部门和其它发行渠道把一期期印制精良的画报和画刊发往各地,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1944年冬天,孟庆彪同志从冀中军区来到晋察冀画报社,带来流萤同志送来的一批底片,和黄树才同志的一封信。黄树才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干部,五一反扫荡时他是冀中军区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始终留在冀中坚持战斗;现在他担任着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黄树才同志的信是写给沙飞和我的,大意是:目前地道战已在冀中平原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大战绩;为了反映和报道根据地抗日军民的这一创举,军区希望画报社能从沙飞和我当中抽出一位,亲自去冀中采访,同时也对冀中摄影人员的有关工作进行指导,以便把这方面的照片拍好。

我离开冀中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但冀中抗日根据地却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据孟庆彪介绍,目前除去铁路沿线的大据点之外,冀中境内的敌人据点大多已被拔除,第七、八、九军分区已连成一片,相互呼应;六、十两个军分区暂时还比较困难,但是比以前也好多了。在敌人残酷的大扫荡之后,很多人都曾对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感到担心,如果能及时、真实、生动地把冀中地道战的情况报道出去,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沙飞非常重视这件事,我们反复商量,觉得无论怎么困难,也必须满足冀中方面的要求。

沙飞的脚伤虽然已恢复,仍不能走远路,另外我对冀中的情况也相对熟悉一些,所以沙飞提出让我到冀中走一趟。晋察冀画报社的工作繁多,我去了冀中,沙飞的负担当然就更重了。我担心他吃不消。但又知道他本来就是闲不住的人,要让他只休息不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这样,沙飞向潘自力同志汇报了这一安排。当天晚上接到潘部长的电话,说是军区已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但是要求我尽早返回,在冀中停留的时间最好不超出一个月。

(未完待续)

原文刊自石少华之子石志民博客

石少华:风雨十年(十六)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幼年随父母定居广州。1938年带着相机和一批胶卷奔赴延安,1939年6月在抗大三周年图片展中,他在延安拍摄的照片是这次展览的主体,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将其所拍摄的约500幅底片留在了延安。

1939年9月进入晋察冀根据地,曾任冀中军区摄影科长、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他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共开办了九期摄影训练队,培养了学员逾240人。他曾先后六次进入白洋淀拍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的战斗生活,还拍摄了地道战、地雷战、解放张家口等脍炙人口的摄影作品。

石少华是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的主要创建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他是中国摄影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学会和中国摄影协会第一、二、四届主席;是《中国摄影》和《大众摄影》等杂志、中国图片社、中国图片档案馆和新华出版社的主要筹建者之一。他也是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任老摄影家协会的主席。他曾任中国第三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碾盘沟):石少华:风雨十年(十六)

(浏览 27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