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一)党的组织

1、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中共晋冀豫区党委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确定华北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总部命令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依托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北方局重新调整所属各省委的工作区域,撤销中共平汉线省委,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省委最初由3名委员组成,设组织部、宣传部。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增补5名省委委员,并增设统战部、军事部、秘书处、党校等工作部门。北方局先后派彭真、朱瑞为北方局驻中共冀豫晋省委代表,指导省委工作。省委开始驻山西平定,后随一二九师师部进入了辽县(今左权县),对外称一二九师编辑部,在该师的护卫下开展工作。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北方局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在游击战争中,我党已成为政权与武装的主要领导者,因此我党应即公开,建立公开的党的领导机关, 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部”。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一二九师先后派遣干部和部队分赴晋中、晋东南、冀西、豫北一带建立地方武装,发展党组织。截至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先后建立起7个特委。即1937年11月初,在该区东北部有中共晋中特委(原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11月,在该区东南成立中共长治特委(后称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同月,在该区中部偏东成立中共冀豫特委;12月,在该区晋东一带成立中共晋东特委;1938年2月,又在该区东北部成立中共冀晋特委;同月,在该区西部设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同年3月,在该区南部成立中共晋豫特委。

1938年5月,冀豫晋省委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便于领导,实行大特委制度,又调整各个特委,重新划分特委的活动区域。将中共晋中特委、中共冀晋特委、中共晋东特委合并为中共晋冀特委(1939年2月,又分为中共晋东特委和中共冀西特委),活动区域为该区北部;保留中共冀豫特委,活动区域在该区中心地带;中共长治特委改称为中共晋东南特委(9月改称太南特委),活动区域为该区东南部;保留该区南部的中共晋豫特委,活动区域延伸到太行、太岳两大山脉的终点;7月,在省委驻沁县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太岳特委,活动区域为晋冀豫地区的中西部。以上5个特委共下属70余县的党组织,党员发展到8500名左右。

1938年8月19日,北方局根据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变敌后党的领导机关的通知》,决定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委。1939年4月,根据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规定》,中共晋冀豫区委又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所属各特委改称地委。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召开了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29名,列席代表137名,代表全边区30,150名党员。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副书记、十八军集团副总司令彭德怀作抗战形势报告,区党委书记李雪峰作工作报告,区党委组织部长何英才作党的建设报告,晋冀豫军区政委黄镇作发展武装的报告。大会讨论了巩固根据地、发展党组织、壮大抗日武装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了新的区党委成员和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贯彻党代大会精神的过程中,打破旧的行政区界(县界、区界),按照战略需要和工作基础划分县、区。1939年10月,区党委对所属地委又作了部分调整,中共晋东地委分为一地委、二地委;中共冀西地委改称三地委;中共冀豫地委改称四地委;在中条山区新设立中共中条地委。

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7.10-1938.8)

书记 李菁玉(1937.10–1938.2)

李雪峰(1938.2–1938.8)

委员 李菁玉(1937.10–1938.2)

李雪峰(1937.10–1938.8)

徐子荣(1937.10–1938.8)

安子文(1937.11–1938.8)

杨秀峰(1937.12–1938.8)

(1938.2–1938.8)

何英才(1938.2–1938.8)

倪志亮(1938.3–1938.8)

中共冀豫晋省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李雪峰(1937.10–1938.2)

何英才(1938.2–1938.8)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7.10–1938.8)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7.11–1938.8)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8.5–1938.8)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8.5–1938.8)

秘书长 吴作民(?–1938.7)

驻沁县办事处主任 安子文(1938.2–1938.7)

中共晋冀豫区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8.8–1939.4)

书记 李雪峰(1938.8–1939.4)

委员 李雪峰(1938.8–1939.4)

何英才(1938.8–1939.4)

徐子荣(1938.8–1939.4)

(1938.8–1939.4)

安子文(1938.8–1939.4)

王树声(1938.8–1939.4)

(1938.8–1939.4)

中共晋冀豫区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何英才(1938.8–1939.4)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8.8–1939.4)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8.8–1939.4)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8.8–1939.4)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8.8–1939.4)

民运部长 彭涛(1938.10–1939.4)

青委书记 张罕涛(1939.1–1939.4)

妇委书记 刘亚雄(女,1939.2–1939.4)

秘书长 吴作民(1938.8–1939.4)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9. –1940.1)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代表大会以前的党委委员同上述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党代大会选出的领导机构和委员名单如下:

书记 李雪峰(1939.9–1940.1)

委员 李雪峰(1939.9–1940.1)

何英才(1939.9–1940.1)

徐子荣(1939.9–1940.1)

(1939.9–1940.1)

(1939.9–1940.1)

安子文(1939.9–1940.1)

王卓如(1939.9–1940.1)

张玺(1939.9–1940.1)

王孝慈(1939.9–1940.1)

赖若愚(1939.9–1940.1)

王维纲(1939.9–1940.1)

李哲人(1939.9–1940.1)

王树声(1939.9–1940.1)

嘉康杰(1939.9–1939冬)

唐天际(1939.9–1940.1)

吴作民(1939.9–1940.1)

候补委员 张晔(1939.9–1940.1)

程式兰(女,1939.9–1940.1)

刘建勋(1939.9–1940.1)

(1939.9–1940.1)

陶鲁笳(1939.9–1940.1)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何英才(1939.4–1940.1)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9.4–1940.1)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9.4–1940.1)

民运部长 (1939.4–1940.1)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9.4–1940.1)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9.4–1940.1)

青委书记 张罕涛(1939.4–1940.1)

妇委书记 刘亚雄(女,1939.4–1940.1)

吴作民(1939.4–1940.1)

2、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中共晋中特委(1937.11–1938.5)
1937年11月,根据北方局关于组建中共晋中特委的指示,中共正太特委、中共正太沿线特委、中共阳泉矿区党委和中共正太铁路工委合并,成立中共晋中特委。中共晋中特委下属平定、寿阳、和顺、榆次、太谷5县的党组织。同年11月改归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

书记 陶希晋(1937.11–1938.5)

副书记 (1937.11–1938.2)

(2)中共冀晋特委(1938.2–1938.5)

1938年2月,根据中共翼豫晋省委的决定,中共冀西特委在河北赞皇县成立,下属赞皇、内丘、临城、元氏、井陉、获鹿、高邑和平定、昔阳、和顺3县东部地区的党组织。

书记 (1938.2–1938.5)

(3)中共晋东特委(1937.12–1938.5)
1937年1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决定组建中共晋东特委,下属辽县、武乡、榆社、祁县4县的党组织。

书记 何英才(1937.12–1938.5)

(4)中共晋冀特委(1938.5–1939.2)
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决定将中共晋中特委、中共冀晋特委、中共晋东特委合并为中共晋冀特委。下属太谷、榆次、寿阳、和顺、平(定)东、昔(阳)东、辽县、榆社、祁县、井陉、赞皇、临城、内丘、高邑、元氏、获鹿、武乡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2月,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撤销中共晋冀特委,分别成立中共晋东特委和中共冀西特委。

书记 陶希晋(1938.5–1939.2)

副书记 (1938.5–1939.2)

(5)中共晋东特委(地委)-中共晋冀豫一地委(1939.2–1940.1)
1939年2月,和辽战役后,日军侵占和顺城,为便于晋东各县和冀西各县开展工作,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撤销晋冀特委,所属各县党组织以山西境内平定至辽县公路为界,分别成立路西的中共晋东特委(后称中共晋东地委)和路东的中共冀西地委(始称中共冀西特委)。中共晋东地委下属榆次(路东)、太谷、寿阳(路南)、和顺、平(定)昔(阳)西、辽县、榆社、祁县、武乡9县的党组织和榆(次)太(谷)路西办事处。
1939年10月,中共晋东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第一地委,划出武乡、榆社、祁县等县委组建二地委。

书记 陶希晋(1939.2–1939.9)

赖若愚(1939.9–1940.1)

(6)中共晋冀豫二地委(1939.10–1940.1)
1939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把中共晋东地委的部分县划出,组建中共晋冀豫二地委,下属武乡、襄垣、榆社、祁县4县的党组织。

书记 侯富山(1939.10–1940.1)

(7)中共冀西特委(地委)–中共晋冀豫三地委(1939.2-1940.1)
1939年2月,在成立中共晋东特委的同时,成立了中共冀西特委(后称中共冀西地委),下属元氏、赞皇、内丘、临城、井陉、获鹿、高邑、平(定)东、和(顺)东、昔(阳)东10县的党组织。同年10月,中共冀西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三地委。

书记 张玺(1939.2–1939.10)

高扬(1939.10–1940.1)

(8)中共冀豫特委-中共冀豫地委一中共晋冀豫四地委(1937.11–1940.1)
1937年11月,中共冀豫晋省委为了开辟冀豫边区的工作,决定在涉县组建中共冀豫特委,下属邢台、黎城、襄垣、磁县、武安、沙河6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冀豫特委改称中共冀豫地委,下属范围未变。1939年10月,又改称中共晋冀豫四地委。

书记 张玺(1937.11–1939.2)

王维纲(1939.2–1940.1)

(9)中共长治特委一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中共太南特委一中共太南地委(1937.11–1940.1)
1937年11月上旬,中共冀豫晋省委派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徐子荣赴长治组建中共长治特委。特委成立初期只有组织部长刘尚之主持工作。1938年1月,裴孟飞调任特委书记。特委下属长治、壶关、平顺、陵川、潞城、高平、晋城、阳城、沁水、屯留、长子等县的党组织。1938年2月17日,日军侵占黎城东阳关后,特委领导范围逐步缩小为长治、平顺、壶关、潞城、屯留、长子6县。同月,中共长治特委改称中共晋豫特委。4月,中共晋豫特委改称中共晋东南特委。下属潞城、壶关、平顺、陵川、高平、长子和豫北的修武、武陟、博爱、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安阳、淇县、汤阴等县的党组织。不久,中共晋东南特委又改称中共太南特委。中共太南特委为了加强对豫北各县党组织的领导,建立了中共修(武)博(爱)武(陟)中心县委、中共林(县)安(阳)汤 (阴)淇(县)中心县委和中共新(乡)辉(县)获(嘉)汲(县)中心县委。1939年4月,中共太南特委改称中共太南地委,下属范围未变。1940年1月,中共太南区党委成立,中共太南地委归中共太南区党委领导。

裴孟飞(1938.1–1940.1)

(10)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豫地委(1938.1–1940.3)
中共晋豫特委的前身是抗战初期由北方局领导的中共直鲁豫边省工作委员会。1938年2月,日军占领河南焦作,该工委移至山西阳城,与直鲁豫边各地党组织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同年3月,北方局代表朱瑞指示,将中共直鲁豫边工委与中共曲沃特委(由北方局领导)的一部分合并,改组为中共晋豫特委。同年6月,原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中共河东特委并入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豫特委下属晋城、阳城、垣曲、夏县、平陆、翼城、绛县、闻喜、安邑、芮城、解县、永济、沁水、沁阳、曲沃、济源、孟县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晋豫特委改称中共晋豫地委。10月,中共晋豫地委所属夏县、芮城、翼城、闻喜、解(县)虞(乡)、永济(条北)、平陆、绛县、曲沃改归新成立的中共中条地委领导。1940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成立后,中共晋豫地委撤销,所属中共晋城中心县委、中共沁阳中心县委直属于中共晋豫区党委。

书记 聂真(1938.3–1940.1)

(11)中共太岳特委-中共太岳地委(1938.7–1940.1)

1938年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领导武乡以南各县党的工作。1938年7月,驻沁县办事处改建为中共太岳特委,先后下属沁县、沁源、长子、屯留、平遥、安泽、介休、浮山、洪洞、赵城、灵石、临汾、霍县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太岳特委改为中共太岳地委。1940年1月,中共太岳区党委成立后,中共太岳地委撤销,所属党组织分别划归新成立的中共太岳区党委所属的一、二、三地委。

书记 安子文(1938.7–1940.1)

副书记 王一新(1938.7–1940.1)

(12)中共中条地委(1939.10–1939.12)
1939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将原中共晋豫地委领导的晋南中条山区各县党组织划出成立中共中条地委。地委下属夏县、翼城、芮城、垣曲、闻喜、解(县)虞(乡)、永济(条北)、平陆、绛县、曲沃等县的党组织。1940年1月归属中共晋豫区党委。

书记 李哲人(1939.10–1939.12)

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二)政权组织

1937年10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晋冀豫地区未设全区性的统一政权组织,而是通过在山西阎锡山政权组织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工作。

1937年10月,薄一波、张文昂(均系共产党员)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中、晋东南13县,后改称山西第三专署)主任和第六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南15县,后改称山西第六专署)主任。1938年6月,戎伍胜(共产党员)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第五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东南12县,后改称山西第五专署)主任。薄一波、张文昂、戎伍胜以阎锡山政权的名义,通过山西牺盟会贯彻执行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晋中、太南、太岳、晋豫等特委活动的区域内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新政权。先后任命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县长。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阎锡山军队袭击了五专署及其所辖的部分县政府。晋冀豫区抗日军民被迫自卫还击,此后三专署、五专署和所辖各县政权以及六专署所辖同蒲铁路以东的部分县政权都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在冀西,抗战开始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特派员”的共产党员杨秀峰和冀西党组织共同领导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9月,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冀西专署,专员先后为岳一峰(1938.9–1939),杜者衡(1939–1940.8),专署辖获鹿、井陉、元氏、赞皇、临城、内丘、高邑、沙河、磁县、邢台等县政权。冀西专署上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领导。

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成立,这一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均归其领导。

(三)地方军事组织

1、晋冀豫军区(1938.4–1940.6)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抵山西平定地区,在直接对日作战的同时,先后派出许多工作团和步兵分队深入晋中、冀西、晋东南等地,开展建党和建军工作。同年11月,以薄一波为政治委员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总队(后改称决死一纵队)由晋东北到太岳地区。截至1938年3月,在晋冀豫地区陆续组建的游击支队有:八路军独立支队(亦称秦赖支队、汪乃贵支队)、八路军游击大队(亦称谢张大队)、八路军游击支队、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亦称赵涂支队)、晋豫游击支队(亦称唐支队)等。在此基础上,于1938年4月下旬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军区对外称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1938年底,军区对外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1939年秋,又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军区归一二九师指挥。

1940年5、6月间,因当时晋冀豫地区已被日军分割,并与阎锡山达成协议,太南、晋豫地区由阎军驻扎。十八集团军总部、二九师决定,调整军区、军分区的划分,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岳军区、太行军区。

晋冀豫军区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司令员 倪志亮(1938.4–?)

王树声(?–1940.6)

政委 (1938.4–1940.6)

副司令员 王树声(1938.4–?)

汪乃贵(任职时间待查)

政治部主任 赖际发(任职时间待查)

2、晋冀豫军区下辖各军分区及领导人名录
(1)第一军分区(1938.4–1940.6)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抵正太铁路后,派遣秦基伟、赖际发率领该师教导团部分人员,同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地方组织一起,在晋中的太谷、榆次、寿阳、阳泉、平定、昔阳、和顺等地开展游击战争,组成八路军独立支队(又称秦赖支队)。后来,独立支队的活动区域又扩展至冀西的井陉、获鹿、赞皇、元氏、高邑等地。
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决定在秦赖支队活动的晋中、冀西一带组建第一军分区,由秦赖支队兼军分区,对外活动仍以秦赖支队名义出现。

司令员 秦基伟(1938.4–1939.5)

桂干生(1939.5–1940.6)

政委 赖际发(1938.4–1939夏)

(2)第二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桂干生率领教导团部分人员,深入平(定)和(顺)公路以东,平汉铁路石家庄至内丘段以西、正太路以南的区域内活动,组建八路军游击支队。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成立第二军分区,由该支队兼军分区,对外活动以支队名义出现。

司令员 桂干生(1938.4?1939.5)

政委 张贻祥(1938.4–1940.6)

(3)第三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张贤约、张南生率领七七一团两个连开赴邢台、沙河、磁县、武安、涉县一带,组成一二九师先遣支队,活动在辽县以东、平汉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漳河以北的冀豫边区。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八路军先遣支队组建成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 张贤约(1938.4–1940.6)

政委 张南生(1938.4–1939夏)

(4)第四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1月,一二九师派谢家庆、张国传率领教导团部分干部进入榆社、武乡、黎城、襄垣等地,发动群众组成游击大队。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组建第四军分区。对外以谢张大队名义活动。

司令员 张国传(1938.4–1940.6)

谢家庆(1938.4–1940.6)

(5)第五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赵基梅、涂锡道率领该师第七七一团一个连及教导团部分干部,组成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在白晋路以东、漳河以南、平汉路以西的长治、壶关、平顺、潞城、陵川、高平一带活动。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组建第五军分区(亦称太南军分区),独立游击支队兼第五军分区,对外活动以支队名义出现。同年9月,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太南独立游击支队,仍兼第五军分区。

司令员 赵基梅(1938.4–1940.6)

政委涂锡道(1938.4–1939.5)

谭辅仁(1938.4–1940.6)

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四)群众团体

晋冀豫地区工、青、妇、农等全区性统一的群众团体,创建于1939年春,分别称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总会、晋东南青年救国总会、晋东南妇女救国总会、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还有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1939年7月日军占领白晋路后,晋冀豫各团体分设路东办事处(驻辽县)、路西办事处(驻沁县)。1940年1月,在辖区缩小后的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活动范围内,仍然保留了上述统一的群众团体组织,一直延续到1941年秋召开第二次工、农、青、妇各团体的总会代表大会为止。

1、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39.12)
1939年3月29日在沁县成立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由31人组成执行委员会。1940年初改为晋冀豫区各界救国联合总会。

席袁致和(1939.3–?)

副主席 杨珏(任职时间待查)

池必卿(任职时间待查)

(任职时间待查)

丁一(任职时间待查)

刘亚雄(女,任职时间待查)

2、工会组织
(1)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1939.2–1941.6)
1939年2月7日,晋东南各业工人联合救国总会在沁县成立。
后改称晋冀豫总工会。

主任杨 (1939.2–1941.9)

(2)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太北分会(1938.11–1941.9)
1938年11月15日,在沁县召开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代表大会,成立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简称工救会),选举产生了工救会执行委员会。辖沁县等13县的工救会。1940年初改为晋东南工人救国总会太北分会。

主任王贵玺(1938.11–1939.12)

王连生(1940.1–1941.9)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太南分会(1938.12–1941.9)
1938年12月20日,在长治召开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选举产生工救会执行委员会,辖长治等12县的工救会。1940年改为晋东南工人救国总会太南分会。

主任 李新民(1938.12–1939.12)

(1940.1–1941.9)

③山西第七行政区晋南各业联合总工会(1938.9-1939.12)
1938年9月,晋南各业联合总工会成立,辖平陆等5县工救会。后因八路军撤离晋豫区,晋南总工会撤销。

朱玉书(任离职时间待查)

3、农会组织
(1)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1938.11–1941.8)
1939年3月12日,在沁县召开晋冀豫地区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晋东南区农民救国联合总会。1941年8月改为晋冀豫区农救总会。

主任 池必卿(1939.3–1941.8)

(2)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冀西农民联合会
1938年11月25日,在赞皇成立冀西农民联合会。辖冀西各县农救会。

领导人待查。

②山西第三行政区农民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③山西第五行政区农民救国联合会(1938.11-1939.12)
1938年11月,在沁县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农民联合救国会,辖第五行政区各县农救会。

秘书冯海蛟(1939春–1939.12)

崔海林(1939.12–1940)

④山西第七行政区晋南农民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4、青年组织
(1)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41.9)
1939年3月18日,晋冀豫地区成立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会(简称青救会)。1941年9月改为晋冀豫区青救总会。

(任职时间待查)

(2)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938.12–1939.12)

1938年12月,山西第三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下属第三

行政区各县青救会。

主任 贾立俊(1938.12–1939.12)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939.2–1941.9)

1939年2月,在长治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下属第五行政区各界青救会。

主任 董其昉(1939.2–1939.11)

蒋宪德(1939.11–1939.12)

③山西第七政行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领导人名录待查。

(五)妇女组织

(1)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41.9)
1939年3月8日,在沁县召开晋东南各界妇女代表大会,成立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1941年9月改为晋冀豫区妇女救国联合总会。

名誉主席 康克清(女,1939.3–1939.12)

主任刘亚雄(女,1939.3–1939.12)

陈舜英(女,1940.1–1941.9)

(2)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1939.6–1939.12)
1939年6月,在辽县成立山西第三行政区妇女抗日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第三行政区15县妇救会。

书丁一(女,1939.6–1939.7)

张行寰(女,1939.7–1939.12)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1939.3–1940.5)
1939年3月,在长治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下属第五行政区10县妇救会。

秘书 张华清(女,1939.3–1939.12)

③山西第七行政区妇女救国会(1939.7–1939.12)
1939年7月,山西第七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亦称晋南妇女救国会)成立,下属第七行政区部分县妇救会。

领导人待查。

④冀西妇女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⑤豫北妇女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红色左权):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浏览 2,50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