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的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人生的转折
让我见证了林州建筑业的起步成长、
改革发展、创新壮大的历程,
为林州建筑业培育成长改革发展创新壮大
献出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对林州建筑业90年代前
培育成长发展改革创新壮大历程简略回顾,
大至可用
培育成长于农村,
改革发展于城市,
创新壮大于市场
三个阶段。
——作者题记
成建制组织农村集体建筑工队改革转型发展阶段,即改革发展于城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初步改革的成功,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单一的粮食生产迅速发展,林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群众性的深翻改土运动已告一段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
“闲着没事干”这不是林县人的性格和追求。林县人在探索,林县的决策者在抉择。
“吃在外,省在家,副业生产有钱花”。林县人说,现在是有吃喝,没钱花。林县县委却由此妙笔生花:“副业生产有钱花”。“文革”前,为了给红旗渠筹集建设资金,林县组织出外搞建筑,拿回了不菲的钞票,而1964年、1965年外出3万余人,年收入竟在2000万元以上,那我们林县史称“工匠之乡”,建筑精巧自古闻名,而十年修建红旗渠,更是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我们就出外搞建筑挣钱去!
县委、县政府认为,林县人有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抗争精神,再加上修建红旗渠已有成熟的技术优势,就必须外出搞建筑赚钱,有粮有钱干啥都能成功。为此,县委、县政府顺应形势,应势利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解放思想,大胆决定恢复设立外出建筑管理机构,组织修渠锻炼的工匠扩大外出搞建筑,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途径。
在县劳动主管部门下恢复设置了二级机构,即“林县劳力管理组”,而后改为劳力管理处,1982年机构改革又划归计委管理,1984年机构改革根据建筑业已由劳务输出型改变为成建制建筑队伍型的性质,划归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并更名为林县建筑业管理处,方便了外出建筑队伍的组织管理。
1978年初,我被县劳力管理组从县城龙山宾馆工地现场选调为计划内临时工,只身一人从施工一线被选派往山西太原开拓第四个建筑劳务根据地,组织管理以生产大队组织外出的建筑队。县劳力组任命我为管理组主任兼会计。
我只身一人上任后,从注重调查研究,固牢根据地,搞好服务,发展业务入手,积极奔波,组织协调,加强沟通,搞好服务,创造条件,发展队伍。
首先是着手调查研究太原市建筑市场。解放前林县逃荒到太原市的移民较多,尤其是在建国前后移民的老乡大多从事建筑业。所以发挥老乡亲情开辟渠道,联系业务,加上当地人都知道林县人吃苦耐劳,干活认真,供事实在,信誉较高又修过红旗渠等优点,使我县建筑办事处从1978年开始,由一个管理人员组织不到二十个建筑队1500人左右,到1986年,用6年多时间发展成建制农村集体建筑工队200多个,从业人数超过1.5万余人,管理人员达到了十多人。
以太原为根据地,先后开辟发展了晋中榆次、大同、忻州、临汾、吕梁等地市。为加快推进农村建筑工队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理清思路,确立发展理念,在我积极倡导推动下,集中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搞好服务,积极疏通渠道,增加扩大队伍。
1978年外地开始需要建筑工人都需建设单位岀据求援信我县才允许外出,所以各外出的生产大队派人先找老乡帮助到建设单位联系工程写求援信,然后生产大队再派人找驻外管理办事处联系工程手续如何办理,管理办事处积极配合办理相关外出手续,发挥了老乡关系联系工程。
1980年河南省建筑工程局报告省政府在山西统一建立驻晋管理社队建筑队的办事处,河南省人民政府同年同意(批复)以(豫政文1980)111号文,批准省建工局在山西设立驻晋及有关地市管理办事处,并同时撤销各地在晋的建筑管理机构。山西省建委以(80)晋建施字第401号文“关于同意河南省建工局在山西成立管理农建队办事处”。并明文规定经两省批准,同意太原市切块由市建委审批(摘自1991年河南建设劳务文集)。当时县太原管理建筑队办事处增加到十个多管理人员后,为了能够稳定住县级办事处不被省办事处撤销,我积极奔波河南省建工局,山西省建委找主要领导反应汇报林县建筑业的特殊情况,以减少省撤消县办事处因撤销形成的矛盾。
我改变策略积极配合太原市有关主管部门主动出击融入管理工作,兵分几路主动深入帮忙太原市主管部门工作,具体是:
①我(当时还兼任会计,白天专人接待开票,晚上我加班记账)主动配合太原施工主管部门,协助全市外来队伍审核施工合同办理施工通知单等手续。1981年为了体现我作为办事处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懂技术会手艺的技术工,趁太原市建设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时,趁着他说家里准备砌洗澡池找工人,我主动要求利用两个星期天不休息上门帮助砖砌水池,并用水磨石打造了个飘亮的洗澡池,领导非常满意并感谢,从而进一步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建立了真诚的友好情谊;
②抽派专业人员帮助配合市建委,建行等主管预决算部门审核工程预决算;同时也方便了我县各建筑队的预结算审核事宜。
③抽派技术人员协助工程质检部门参与全市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测量验收,学习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提高,并购置了工程质量检测的专用工俱,为我县承担的工程项目提高质量,打下了专门质检基本功;
④每年春季抽派专人协助工商主管部门审核换发办理各建筑队的营业执照,大大方便了建筑工队的审核登记工作;县办事处也在太原工商部门办理了组织管理办事处营业执照。
⑤为加强财务经济管理抽派财会人员专门配合税务部门审核受灾免税及查收纳税。由于我县属于山区多年旱涝受灾面积较大,村办建筑队可以持县税务局开据的受灾证明到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减免纳税,增加了建筑队的集体收益。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主动配合协助,既拉近融入了当地管理体系,又锻炼提高了人材素质,更方便了建筑工队,树立了林县管理办事处是真正为建筑工队诚信优质服务的好后盾。
⑥积极捕捉信息,疏通关系取得领导信任支持。1982年后半年至1983年前半年,山西省压缩外省建筑队伍。
听到信息后,我急时回县里汇报此情况,县委主要领导写了亲笔信让我返回山西找省委(从河南调山西的)王庭栋副书记汇报沟通,因书记外出我找到书记的秘书(河南人)递交县委领导的亲笔信并汇报了林县建筑队伍在山西的分布及队伍人数,帮助支援山西建设所做贡献,社会信誉,再加上林县的经济困难,人民贫穷落后,修建红旗渠后更是与山西山水相连亲上加亲,应该适当照顾林县建筑队伍尽量少压缩。再加上太原市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向上级汇报林县建筑队伍已是太原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压缩时要把有优势的队伍留住等要求。李庭均秘书给王副书记汇报后,确定在压缩外省建筑队时给于林县队伍适当照顾。
再加上河南省建设厅派出魏芳廷省委顾问委员,秦建修厅长,郑坤声副厅长及省厅劳务处侯常增处长去山西及太原调研,给我做工作,让县办事处合并到省办事处一起工作。
我没有县领导指示没有表态,为协调好上下管理机构关系,方便工作,便任命我为省厅驻太原办事处副主任。在建筑行业当地老乡熟人热心帮助下,经多次找山西省建设厅王剑英主管副厅长及太原市建委刘海麟主任(当时为12级干部)汇报县办事处直接组织县以下建筑队基础作用省办事处替代不了。县办事处才得于保留。
1983年在深入广泛调研基础上,协助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建筑技术人员,县主管部门并在外出建筑队伍集中的大城市如太原、郑州、平顶山、安阳、长治等地,由政府牵头组织,抽调科委、计委、劳管、教育、人事部门一二把手带队,进行农民工建筑技术专业知识培训考试,而后由县政府行文,科委牵头,成立建筑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小组,参照国营建筑企业评审条件,在全县农村建筑队伍中开展农民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当时在全国实属首创。
当年全县评审通过初级技术职称即助理工程师11名(我有幸获得),一级、二级技术员近千名,并由县政府行文决定。
三、扬长避短,敢为人先,组建联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乡镇体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集体建筑工队转变为个人组织的建筑队。1984年中央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筑业作为城市用工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使建筑队伍就势而上。数量多了,管理机制活了,外出建筑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春节刚过,地冻如铁。面对这一有利形势,太原市要在“两会一节”期间,成立市重点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以太原市政府朱锡琪常务副市长牵头,由城建、电业、公安、交通、市政、通讯、供水供气、环卫、绿化、公交为指挥部成员单位。
“北京通往大西北迎泽大街南边人行道上70多公分厚的冻土层下面,开挖2.5米宽X2.5米深,1600米长的地下通道并用砼垫层,砖砌体地下电缆通讯走廊工程”工程横穿三条大街马路,地下管线设施复杂,工期要求40天。
太原市几个大公司因春节后人员不足,补包队还沒有回来,组织施工力量困难,不愿承担。在市建委领导发愁没有公司愿意承担的情况下,我主动找上门,表态说林县人可以承担,时间采取白天晚上两班倒保证20天完工。市建委领导当时问我有啥措施保证质量,按期完工。我表态说,林县人修过红旗渠,敢打硬仗能吃苦,有会战经验。我说了要采取“科学管理,协作施工,连续作战,按期保质“的具体措施,建委领导听后认真思考,认为切实可行,就立即请示市长增加林县办事处为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求尽快调配人员组织施工。
我接到任务后立即电报联系还在沉醉于过春节气氛中的十个工队长立即来太原接收任务。
办事处抽派两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组织管理,组成联合施工,由于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白天晚上两班连续施工,组织了10个工队,400多人,每人按4米长分配任务,办事处将之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坚决完成1600米长度的艰巨工程。
中午、夜里送饭到工地现场,太原市建安装、电力、煤气、运输公司等企业配合。我们使用的仍是修红旗渠时钢钎,大锤,洋镐,铁揿,脚手架(深沟内往上翻土用)等手头原始工具,齐心协为,不畏艰苦,硬是先把地冻如铁的70公分厚的冻土层撬开,再继续下步工序,只用了12天的日夜两班连续作战兼程,提前保质顺利完工,受到太原市政府肯定和赞扬。
我们趁热打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起组建联营公司,以县联营一公司(办理独立营业执照及资质证书)积极承揽工程,当年就独立承担了太原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太钢房地产开发公司,南城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北城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个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为了强化县联营一公司的组织管理上台阶,专门购置了一辆丰田进口工俱车及25万元的18T汽车吊车。提高了县联营建筑企业的形象。县营公司的级别提高,规避了山西省建设厅建筑定额规定的县营以下建筑队伍降低劳务费13%的不平等同质同价不合理待遇。
– 作 者 简 介–
郭顺兴 笔名国兴。1948年生,林州市采桑镇舜王峪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公务员,经济师,一级建造师。先后任林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林县建筑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林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林州市总工会主席等职。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精神伟力】修渠大军出太行(上) | 郭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