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129师的刘师长、邓政委分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任命了两名军区副司令员。
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初只有三个野战纵队,而最高峰时拥有十二个野战纵队,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重要力量。
野战军司令部成立后,刘邓首长开始“兼任”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中心工作当然是作战指挥。
在此期间,滕代远副司令员的分工,调整为专门负责军区司令部的日常工作,重心是领导所属各二级军区和地方武装,并未在“野司”担任职务。
而王宏坤则调入野战军系统,以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兼任“野战军副司令员、第6纵队司令员”。
1947年6月,此前一直在延安养病的徐向前回到晋南前线,作为曾经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帅的资历和地位超然,因此被直接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也就是排名在滕代远和王宏坤之前。
注意其中的开国上将王宏坤,分别担任着军区和野战军的双重副司令员职务,而无论是晋冀鲁豫军区还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广义上都属于“刘邓大军”的序列,因此当时在刘邓首长麾下,实际有四名副司令员:徐向前、滕代远、王宏坤、李先念。
1948年5月,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建“中原野战军”,同时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调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员,至此,刘邓麾下的副司令员数量增至五名,他们分别在军区、野战军两个系统中任职。
至1949年2月间,中原野战军按全军统一番号和序列的规定,再次更名为“第二野战军”。
令人奇怪的是,在二野的首长名单中,既没有副司令员的职务设置,也不见前述五名副司令员任何一人的名字,他们都去了哪里工作呢?
之所以称为“重建”中原军区,是因为早在1945年10月,我军曾经成立过一次“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包括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南下支队等等,以李先念为军区司令员,主要活动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
1946年6月中原突围以后,中原军区主力辗转撤到晋南,划入了晋冀鲁豫军区序列,其他部队要么到达华中解放区、要么在鄂西北等地打游击,原来的根据地基本沦于敌手,所以中原军区实际上不复存在。
1947年夏季,随着我军展开战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纷纷杀回中原地区,至次年春,已先后开辟了拥有3000万人口、20余万平方公里的新解放区,为了更好地经略中原,重新组建中原军区势在必行。
新调来的中原局副书记陈毅同志,兼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第一副司令员,而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只担任新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不再兼任野战军的职务,所以此时的中野只有一位副司令员,那就是陈老总。
以李先念专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军区的工作,毕竟李先念曾经担任过“老中原军区”的司令员,对鄂豫皖地区的情况比较了解。
中原军区后来扩大到辖有六个二级军区,建设根据地、保卫地方政权、支前工作任务都很繁重。
从表面上看,李先念似乎是从原来的“中原军区”司令员,降为了重建后的副司令员,但是一定要理解,前后两个中原军区的兵力规模和所辖区域,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在1946年突围之前,中原军区只辖两个纵队6万余人。
不过从此时起,也意味着李先念离开了野战军系统,逐渐转入地方工作,比如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期间,李先念率领中原军区各单位,出色地完成了后勤和支前工作,从而保障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49年2月,当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时,李先念已确定调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自然没有出现在二野首长名单中,甚至逐步离开了军队系统,因此遗憾地错过了1955年的大授衔。
这次战略区合并,当然是以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为主,华北军区可以概括为“由晋察冀军区全部和晋冀鲁豫军区的一部”组成,毕竟原晋冀鲁豫军区的精干和主力,都被刘邓首长带去了中原战场,纳入了中原军区和中野的战斗序列。
包括徐向前当时率领的晋冀鲁豫部队,也只是三个由地方武装升格的后建纵队,因此毫无疑问,华北军区的司令员非聂帅莫属。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向前只能再次委屈一下,转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至于原属晋冀鲁豫的三个纵队,则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徐帅以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兵团司令和政委,单独负责解放山西的作战,由于华北军区没有野战军司令部的设置,因此第一兵团直接受军委指挥。
滕代远30年代中期曾留学苏联,抗战爆发后回国,先后担任军委参谋长、太行山抗大总校副校长、北方局常委等重要职务。
1942年5月,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滕代远遂于8月间接替了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职务,协助彭老总的工作,可见职务级别是很高的。
日本宣布投降后,滕代远奉命参加“军事调处”工作,作为我方的中将衔代表,以顾问的身份协助叶帅在北平的工作,随后又前往南京重庆等地,参加军调“最高三人组”的谈判工作,直到1946年6月才回到解放区。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机关整体并入华北军区,滕代远的排名仍在徐向前之后,转任华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刘邓大军”的系统,自然无缘中野和未来二野的首长名单。
是年11月,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军委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铁道部”,调滕代远出任部长,次年初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从此离开了野战部队和前线,这次工作调动其实是不太寻常的,此间只叙不评。
新中国成立以后,滕代远顺理成章成为首任铁道部长,基本告别了军队系统,也遗憾地与1955年的大授衔擦肩而过。
不过该纵组建时,是以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司令员,我们熟知的名将王近山,最初仅担任纵队副司令员。直到1946年7月,在正式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之时,王近山终于升任六纵司令员。
由于野战军不设五纵,六纵其实是与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并驾齐驱的老部队,在刘邓挺进大别山所率领的四个纵队中,唯一缺阵的只有陈赓的四纵。
王宏坤解除兼职后,则专心回到军区司令部工作,重点是编训新的野战部队,并且于1947年7月,再次兼任新组建的第10纵队司令员,也就是说,王宏坤前后两次兼任了纵队司令员。
该纵是以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二级军区: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升格而来,下辖第28、第29、第30共三个旅,纵队政委是开国中将刘志坚。
至11月底,十纵胜利与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这才是狭义上的刘邓大军)会师,同时到来的还有野战军李先念副司令员亲自率领的第12纵队。
大别山回旋余地有限,同时也为了迅猛扩大解放区,刘邓首长指示新到的两个纵队,暂时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其中以第12纵队前往开辟江汉军区,而第10纵队则奉命开辟桐柏军区,也就是以桐柏山区为中心,组建二级军区。
1947年12月13日,桐柏军区宣告成立,原十纵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刘志坚,分别出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该军区受中原军区的直接领导。
桐柏军区部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开辟新区的任务,还配合野战军参加了邓县、宛西、宛东等战役。
王宏坤自此彻底离开了野战军系统,专注地方军区的建设,以及配合野战部队的作战,也就未能在第二野战军担任职务。
比如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王宏坤曾率湖北军区两个独立旅,配合二野和四野的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王宏坤调任海军副司令员,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军长级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整编,以及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一项非常繁重和困难的工作,必须由德高望重的陈老总亲自坐镇,并且两大野战军互相配合的“中原逐鹿”,已经取得最后的胜利,陈老总是时候回到老部队了。
因此在1949年2月底,陈毅解除了在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兼职,正式出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有鉴于此,第二野战军在正式成立时,也就不再保留“副司令员”的职务设置。
在此期间,也先后有滕代远、王宏坤、徐向前、李先念和陈毅等五位同志,在“刘邓”麾下的担任过副司令员职务,包含军区和野战军两大系统。
其中徐向前和滕代远两同志,后来转任华北军区工作,没有出现在中野和二野的首长名单中;
而李先念和王宏坤两同志,又先后调入新建的中原军区工作,也离开了野战军系统,未能成为第二野战军的军事首长。
至于陈老总调到中原军区和中野任职,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一俟时机成熟,当然还是要回到以新四军为主体的第三野战军,之前撰文介绍后,在三野的改编过程中,陈老总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装甲铲史官):刘邓麾下曾有五名副司令员,二野成立时,为何全不在首长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