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熙是我的外祖父。我的母亲蔡萍迹是他唯一的女儿。蔡申熙牺牲于1932年的10月9号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才畈村,享年26岁。
当时我母亲蔡萍迹才两岁,她与母亲、我的外祖母曾广兰在红军中。蔡申熙牺牲时的职务是鄂豫皖苏区军委会参谋长、红二十五军军长。
由于牺牲的早,加上他本人不是湖北人,而是湖南醴陵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的生平事迹渐渐的被淹没。近年来,一些历史文章提及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甚至红二十五军,都已经看不到他的名字了。这是让后人无比痛心的事。
在1988年,中央军委批复《大百科全书 · 军事篇》中首次提及了33位军事家的名字,蔡申熙名列其中。
图为蔡申熙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黄埔军校
1994年,中央军委正式确认36位军事家。和叶挺将军一样,蔡申熙在36位军事家中参加过建军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的两次,即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南昌起义时,蔡申熙是贺龙第二十军第六团团长,起义后任叶挺二十四师的参谋长;广州起义时,他任张发奎的第四军警卫团团长,起义后被任命为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广州起义失败后,蔡申熙历尽艰辛返回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会中负责军事训练班,与刘伯承元帅同事。蔡申熙后来的纪念碑文是由刘帅题写的。
?
在鄂豫皖苏区,蔡申熙与徐向前,许继慎,陈赓同为黄埔军校一期生。蔡申熙与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渊源始于1930年的4月。当时,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会长江办事处,蔡申熙被任命为军事部长。
1930年7月。蔡申熙到任武汉。1930年10月,又奉中央军委命令去鄂东南,蕲春,黄梅,广济组建红十五军,他任军长。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鄂豫皖红军的四大块:即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又叫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和鄂东南红军(蕲黄广红军)。1930年10月15日,红十五军在黄梅县的考田镇正式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10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确定了中央军委的组织名单,共25人。当时的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名列其中。
四个月后,1931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红十五军合并为红四军。红四军军长是旷继勋,政委是余笃三,徐向前当时任军参谋长。原来的十五军军长蔡申熙任红十师师长,红一军军长许继慎任红十一师师长。
1931年2月,新成立的红四军进行了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在孝感县双桥镇全歼了敌人三十四师,活捉了敌师长岳维峻。(岳是被红十师的二十九团活捉的)
在攻打双桥镇战斗中,蔡申熙身负重伤,右臂打残。伤恢复好些后,蔡卸去红十师师长任职,担任军委会参谋长及彭杨军校校长。
1932年的下半年,鄂豫皖苏区面临空前的困难。敌人为了清除心腹之患,由蒋介石亲任剿共总司令,集中了约为24个师、约三十万人实施对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围剿。蒋下令哪个将领攻占苏区,即用他的名字命名行政区。这就是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县名:经扶县(今天的新县)和立煌县(今天的金寨县)的由来。
作为当时军委会的参谋长,蔡申熙为了应急,曾制定过一个作战计划,即跳出苏区,向西进到鄂西豫南,争取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合,择机再打回来。后来鄂豫皖红军撤离苏区,西越平汉线突围即是此计划。
蔡申熙本不该出现在前线。此刻正准备召开紧急会议,作为参谋长及二十五军军长,他应该参加黄才畈会议,但是前方吃紧:他的黄埔同学黄杰步步紧跟,在距黄才畈十里外的河口仙人洞发生了激烈战斗。为了开好会,为了不被敌人封死包围圈,蔡申熙带领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与师长王树声一起在抗击敌人中身先士卒,英勇战斗。就在仙人洞口,他被机枪子弹打中腹部,身负重伤,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击退了敌人。当他被抬回黄才畈村的军部,当时开会的领导都看望了他。徐向前及张国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均提及此刻。
根据我外祖母曾广澜的回忆:我母亲当时只有两岁,由于环境差、营养不良,她两岁时尚不能站立走路。按照湖南老家的习惯,需要用禽鸟炖汤喂孩子。蔡申熙临上前线前,从一个老乡那里买了两只鸽子,装在随身的挎包中。负伤时,鲜血浸透了挎包,两只鸽子沾满了鲜血,已经不能飞了。蔡申熙临牺牲前想抱一下女儿,因伤势太重已经不行了。他对曾广兰说的最后一段话是:“带着孩子跟着红军走,死也要死在革命的路上!”
图为2018年徐帅之子徐小岩中将去河口仙人洞在蔡申熙负伤处
徐帅在他的回忆录《徐向前元帅回忆录》中就此写到:
“?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负重伤,第二天也牺牲了。牺牲前我去看了他。那天正下雨,他躺在床上,疼得没办法,要人补他一枪。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就急忙指挥部队去了。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
原红十师师长王宏坤在其回忆录《我的红军生涯》中对外公的牺牲这样写道:
“当我们在河口地区与敌激战时,蔡申熙同志率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也在冯寿二地区与敌十三师激战,打退了敌人对河口的增援。在战斗中,他负了重伤牺牲了。
?蔡申熙是湖南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是黄埔第一期的。后來参加北伐,任营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在湖南农村组织过农民武装,南昌起义前,党派他先后到贺龙、叶挺部队担任中、高级职务,后來又先后担任过中共江西省军委书记和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他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政治上、军事上都很強,在战略战术上往往有独到的見解,作战指挥机智果断、勇猛顽强。他牺牲了很可惜,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
由于蔡申熙同志牺牲了,来十师组建红四军的计划不能进行……”
蔡申熙牺牲后,连夜就被葬在黄才畈村后的山上。敌情紧急,曾广兰不愿意离去,被当时的红十师政委周纯全命令王友均带警卫员将她架走。王友均是蔡申熙红十五军的交通队长、蔡申熙的老部下,是个大个子。(王友均曾任红十师特务队长,红四军十师师长。长征中,于1935年8月底,在指挥十师攻打包座时牺牲。)只要有空,他就驮着我母亲行军。当时行军没有粮食。小孩子又不能吃杂粮,王友均和曾广兰就嚼烂柿饼喂养我母亲。
我母亲就是在警卫员的肩膀上和她母亲曾广兰的后背上开始了长征。血战漫川关,寒冬涉汉水,风雪大别山,红四方面军突围出来的两万将士就这样一路上征战,开创了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图为在红安县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
纪念园中墓碑
?
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先烈们。烈士们得到了应有的荣誉。蔡申熙今天置身于红安陵园中,与他的战友们同享光荣。他的老家湖南醴陵县几十年间多次提出将蔡申熙迁回原籍,被外婆曾广澜、我母亲蔡萍迹以及我们这一代人谢绝了。
蔡申熙的鲜血洒尽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他的成就溶于红安的山水中,就让他永远的长眠在红安县吧!
后续:前年应红安县邀请,我回红安县新集镇黄才畈村去祭拜了外祖父蔡申熙。当时红安县民政局已将在黄才畈周边的散葬红军墓迁移一处,以蔡申熙之名建立了一个陵园,名为蔡申熙烈士陵园。门口有蔡申熙塑像,内有数百座红军墓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历史与传承):我的外公蔡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