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八路军颂》

陈昊苏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抗战史彩笔写光荣,
老红军变成老八路。
延安城高歌振中华,
黄河水激浪风云顾。
八千里热血铸长城,
一百团奋战太行赋。
众英雄牺牲为人民,
老百姓同心擎天柱。
共产党领导凯歌行,
新中国解放丰碑树。
2022年8月25日

为“八路军日”倡议

李彤妍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今天是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的日子,我们八路军研究会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85年前,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发布了《抗日出征誓词》,他说:“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父母兄弟,奸淫我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已经奋斗了六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成功,我们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上前线去杀敌。……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谨此宣誓。”

一年以后,1938年8月25日,在八路军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发布《告国民书》,对八路军成立一年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有力地驳斥了八路军“游而不击,领饷而不作战”的污蔑之辞。

事实证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决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坚持持久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也在友军的配合下,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纪念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对于在当前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振全民族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

因此,我代表太行分会倡议:将每年的8月25日,作为八路军研究会的“八路军日”,今后不限于大年小年,研究会和各分会以各种规格、各种形式举办活动,重温朱总司令的《抗日出征誓词》,回顾历史,汲取精神,以滋后人。

具体方式,希望大家开动脑筋,提出建议,为共同弘扬八路军精神献计献策。

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

2022年8月25日

 

在纪念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林爽爽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各位同志、各位兄弟姐妹

大家好,我代表抗战时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老战士和八路军后代发个言。

1937年8月-9月,红军主力在陕西三原地区改编为八路军时,并不存在晋察冀军区,但是在解放军的组织沿革序列表1937年一栏中却可以看到排列在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之后的晋察冀军区,而且这个番号一直持续到1947年。

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为八路军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10月改任政治委员)。师辖343旅、344旅及独立团、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骑兵营、教导队。但是如果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发的编制序列,115师独立团并不存在。这个团只存在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发的整编令中。独立团由红军第1军团第1师改编组成。后来在东渡黄河时,因为渡口守军晋绥军查不到该团的番号,不允许登上黄河东岸。于是按照中央军委的紧急指示,该团化整为零,分别使用685团和686团的番号才登岸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9月16日,毛主席致电朱德、任弼时,指出“以115师位于晋东北,以五台为活动重心,暂时在灵丘、涞源,不利时逐渐南移,改以太行山脉为活动点。”

9月23日,115师派出独立团伸向灵丘、涞源方向,主力部队乘夜秘密向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由灵丘西进的必经之路,平型关地区开进,并于25日拂晓前到达攻击准备位置,晨5时30分,敌进入我伏击圈内,打响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战斗的经过及战果等就不详述了。

担任钳制、阻击任务的独立团,从24日起就在涞源、灵丘之间的腰站打退了增援之敌第9旅团一个多联队的多次冲击。战至25日,独立团得知平型关方面已取得胜利,遂向日军发起反击,并一举收复了涞源城。此战歼敌300多名,保障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平型关战斗后,毛主席、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相继发出指示,在以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15师政委聂荣臻同志按照中央指示在这一带开展群众工作,扩充八路军部队,筹备建立抗日游击战根据地。10月20日,毛主席指示,“杨成武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晋察冀根据地的初期建设分为4个地区进行,杨成武、邓华率领的独立团在北部地区,王平率领的工作团和115师骑兵营在东部地区,刘道生率领的359旅工作团在南部地区,舒同、赵尔陆率领的工作团和总部特务团在西部地区,其中独立团还担负了作战任务。至11月初,独立团消灭百余日军,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并收复灵丘、广灵、蔚县、易县、浑源、阳原、涞源等七座县城。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县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11月1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以红军骨干部队组建第1—第4军分区,其中第1军分区由独立团及涞源、广灵等地区游击队组成并兼独立1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总部特务团一部和总部工作团组成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以115师骑兵营、教导队及工作团为基础组成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王平;以120师359旅工作团、115师343旅工作团及685团1个连为基础,组成第4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11月20日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成立,校长兼政委孙毅。至1938年5月,以吕正操为司令员的人民自卫军和以孟庆山为司令员的河北游击军编入晋察冀军区序列。

回顾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元帅率1个团及其他分队共3000人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组成了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晋察冀军区已发展为100个团,30万正规部队。当年在晋察冀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哺育了无数抗日英烈。今天,原属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地区,雄安新区,正在续写着光辉的历史新篇章。

谢谢大家。

在纪念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杨晓哲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120师是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的,辖358、359两个旅,715和716、717和718四个团,全师14000人。

渡过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只有8227人。718团和师直辎重、炮兵、特务、工兵营等部留守陕北,后编入留守兵团(工兵营后续渡河归建120师)。

走到太原,阎锡山给补充了10门晋造迫击炮和140支冲锋枪。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发给120师的全部武器。

9月下旬120师抵达晋西北,8000多人只有53把刺刀。

9月28日,358旅716团团长宋时轮,率该团第2营557人组成宋支队出征雁北。第2营是陕北红军第28军改编的。

山西境内的长城有内、外两道,外长城是山西、绥远(今内蒙古)的分界线。内、外长城之间是大同盆地,因位于内长城的雁门关以北,所以称为雁北地区。

10月2日,宋支队收复井坪,打响了120师抗战的第一枪。

10月4日,宋支队收复平鲁城,这是八路军抗战出征后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此时,日军已突破内长城防线,阎锡山组织忻口会战,阻止日军南下进攻太原。

参加会战的中国军队编为左、中央、右、预备四个集团军,120师编入左集团军,115师编入右集团军。

日军后方基地设在大同。通往忻口前线有三条补给线,由西到东依次是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和平型关分别为120师和115师阻断,雁门关成为唯一通道。

120师派出贺(炳炎)廖(汉生)支队,于10月19日、21日两次在雁门关以南的黑石头沟断路、伏击日军,切断了雁门关通道,致使日军的粮食、弹药、汽油无法向忻口输送,伤兵亦无法运往后方救治。

雁门关通道被切断以后,进攻忻口的日军,再也未能前进半步。

忻口会战以中国军队撤退宣告结束。因为日军攻破娘子关,沿石太线从东面进攻太原,忻口防线已失去意义。

11月8日,太原失陷,华北正规战争阶段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

当天,毛主席部署115师在晋西南,120师在晋西北,129师在晋东南,以晋西南的吕梁山脉为主要根据地,坚持长期游击战争。

此前一天,晋察冀军区在晋东北的五台山成立,359旅717团政治委员刘道生率工作团,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

1938年初,120师由东渡黄河时的两旅3团,扩编为两旅6团。

2月,徐州会战开始。

毛主席判断武汉等处一旦失守,国民党有可能允许八路军进入冀南、热(河)冀边区、大青山脉等地,建立长期抗战的辅助战略支点。

5月,徐州失陷,日军下一目标剑指武汉。

当月,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120师宋时轮支队奉命由雁北东进平西,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359旅奉命开赴晋东北恒山地区,桑干河两岸,开辟新的根据地。

8月,120师358旅政治委员李井泉,奉命率该旅715团等部,组成李支队,出外长城挺进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位于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以北,东起乌兰察布,西到包头,是阴山山脉一段。大青山北面是草原地貌,直抵蒙古边境,南面隔平绥铁路与凉城蛮汉山相望,可达晋西北。

9月,日军5万人围攻晋察冀,120师奉命参加晋察冀反围攻作战。

10月,武汉、广州沦陷,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1月初,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闭幕。根据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决定,中央军委下令115主力挺进山东,129主力挺进冀南、冀鲁豫,120主力挺进冀中。

同时派120师副师长萧克带一批干部去平西,加强宋、邓支队领导,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1939年初,120师师部率358旅两个团到冀中,扩编为独立第1、第2两个旅,自此120师下辖4个旅。

8月,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北部闹摩擦,359旅奉命由晋察冀回防陕甘宁,其防务由120师独立第1旅接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停止战略进攻,国共双方摩擦加剧。

此时,陕甘宁边区北、西、南三面均有国民党重兵驻扎,东面隔黄河相望的晋西北和晋西南,八路军和晋绥军共存,是陕甘宁东出华北、华中的门户。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发。阎锡山在晋西南闹事,留守当地的115师晋西支队(陈士榘支队)和山西决死第2纵队被迫被撤,晋西南被阎锡山完全控制,关上了陕甘宁的半扇门。

与此同时,驻守晋西北的国民党第7集团军赵承绶部也在蠢蠢欲动,大有拿下晋西北,封控陕甘宁之势。

危急时刻,毛主席急令120师主力速回晋西北,同时指出“吕梁山已失,靠夺取晋西北作战略枢纽。”

1940年初,120师回到晋西北,把赵承绶的第7集团军赶到了晋西南,彻底控制了晋西北。

晋西北此时成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枢纽:抗大总校、陕北公学从陕甘宁东迁晋察冀,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大批干部和七大代表回延安,都须在晋西北歇脚中转。

晋西北还是陕甘宁的前沿屏障,挡在日军进攻陕北的必经之路上。陕甘宁边区能有多年和平环境岁月静好,是因为120师横枪立马负重在前。

后来中共与阎锡山达成协议,双方在晋西,以中分南北的汾(阳)离(石)公路为界,路南归晋绥军,路北归八路军,各安其域,互不相扰。

1940年2月16日,八路军总部下令:同蒲铁路以西部队归120师指挥,以东归晋察冀指挥,包括萧克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等部。

同蒲铁路北起大同,南到永济蒲州镇,是山西的纵向中轴线。

总部的命令,严格限定了120师的活动空间:西到黄河,南到汾离公路,东到同蒲铁路,北到绥远大青山。

八路军其他各部开疆拓土、开枝散叶不断壮大,120师就地坚持止步不前捉襟见肘。

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是华北四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晋绥的自然条件最差,地薄人稀。

先说地薄:

194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折合小米,晋察冀为4.6石(每石120斤);晋冀鲁豫为3.8石,山东渤海区为3.7石。

1947年晋绥大旱产量减半,以1946年正常年份计,农民人均年收入折合小米仅为2石,还不到晋察冀的半数。

为避免鱼大水小,中央规定各根据地脱产人员不得超过3%,军2政1。脱产人员开支由农民缴纳公粮来负担。

公粮负担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比例,晋察冀为10.3%,晋冀鲁豫为13%,山东渤海为14%,晋绥为20%+,超过晋察冀一倍。

晋绥老百姓负担重,不是脱产人员比例超标,而是要额外支援陕甘宁,一肩挑两岸。

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性,陕甘宁边区脱产人员占根据地人口的比例高达10%,边区财政收入的70%来自外援。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发军饷,外援完全断绝,陕甘宁财政告急。虽然通过大生产运动缓解了部分困难,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晋绥的经济援助。

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南汉宸在边区财政报告中指出,陕甘宁财政翻身,主要是靠晋绥的帮助。

贺龙当时说过:“为了解决延安的财政问题,宁肯牺牲晋西北,就是晋西北垮了,也必须救延安。”

再说人稀:

抗战胜利时,华北各解放区人口,晋察冀2500万人,晋冀鲁豫2400万人,山东2800万人。晋绥呢?320万人。与其他解放区相比,低了一个数量级。

多大水养多大鱼。抗战胜利时,华北各解放区正规部队数量,晋察冀32万人,晋冀鲁豫30万人,山东27万人。晋绥呢?4.5万人,同样低了一个数量级。

正所谓: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以上数据分别来自《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八路军第115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和《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战史》。

120师部队虽少,作战能力并不差。

何以见得?

数据说话。

抗战出征时,八路军总数4.6万人,1942年底34万人,抗战胜利时102.9万人。取简单算术平均值,约47万人。

相同时间点,120师为8227余人、3.2万人、4.5万人,平均下来约2.8万人,占八路军总数6%。

八年期间,120师的作战次数,占八路军作战总次数的10%,毙伤敌军数占八路军毙伤敌军总数的14%。

毙伤敌军数不包括俘虏数,是硬碰硬的作战数据。

120师以6%的兵力,打了约10%的仗,毙伤约14%的敌军,战绩不俗。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945年改称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日军主力向正面战场进攻,中共军队则向敌后前进,开辟广大敌后战场。

毛主席曾说:“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面战场一直在退却,丧失国土,沦陷同胞;敌后战场始终在进攻,收复失地,解放人民。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民党军队多装备好,但作战效率低;八路军部队少装备差,但作战效率高。

来看数据。

军队数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兵力4.6万人,1942年底为34万人,抗战胜利时102.9万人,八年平均约47万人。

相同时间节点,国民党军兵力分别为177万人、650万人、524万人,平均约450万人,约为八路军的10倍。

伤亡数量:八年间,八路军伤亡34万多人,国民党军伤亡321万多人,同样约为八路军的10倍。

毙伤日军数量:八年间,中共军队毙伤日军约52万人,国民党军毙伤日军近86万人,国共双方共毙伤日军约138万人。

这个数据,与日方统计的中国关内(不含东北)日军累计伤亡133万基本吻合。

国民党军伤亡和毙伤日军数字,来自台湾蒋纬国主编的《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 抗日御侮》。

根据《八路军表册》的数据,八路军毙伤日军总数40万人出头。国民党军毙伤日军近86万人,约为八路军的两倍。

问题来了。

国民党军兵力和作战伤亡均为八路军的10倍,如果战斗力相等,毙伤日军也应当是八路军的10倍,但实际只有两倍,远远低于期望值。

换种方式表达可能更直观。

每千人毙伤日军数:国民党军平均每千人毙伤日军192人,八路军为852人,是国民党军队4倍多。

每毙伤千名日军伤亡数:国民党军平均每毙伤千名日军,自身伤亡3741人,八路军为864人,不到国民党军的四分之一。

数据告诉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作战能力,八路军碾压国民党军。

且不说国民党占尽天时地利。

据统计,国民党军获得的外援,飞机2629架,火炮2.3万余门,坦克1850辆,各类枪支18万余支,步机枪弹5000余万发。

八路军呢?

完全没有外援。从口粮到经费,从鞋袜到被服,从武器到弹药,全部依靠自己解决。小米加步枪,还没有子弹。

120师自1940年起就规定:一颗弹壳换一发子弹,否则不补充弹药。

收集弹壳是为了变造子弹:加装底火、弹头、火药,即可重新成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还有另一组数据:抗击日军、收复国土、解放人民。

1944年,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以打通大陆交通线。

豫湘桂战役前,中共军队抗击关内日军的比例为64.5%,伪军的95%。豫湘桂战役后,中共军队抗击日军兵力为58%和伪军的95%。

换句话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来,关内日军六成以上,用来与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作战,而对付国民党军的,不足四成。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党军丧失国土126.3万平方公里,沦为亡国奴的同胞达2.078亿人。

抗战中,中共军队收复失地83.7万平方公里,占失陷国土的66%。解放人口9200万,占沦陷区总人口的44%。

反侵略战争,为的就是把侵略者赶出去,收复失地,解救百姓。这方面,国民党寸功未建。

从作战能力到对抗日军,从收复国土到解放人民,所有数据都在背书四个大字:

中流砥柱!

(8月25日发言系临时受命,信口开河,未及形成文字。现追记成文,可能与发言略有出入,特此说明。)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经验与思考

岳思平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坚决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逐步发展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今天,纪念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对于在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一、坚持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侵占中国东北。接着,分兵进犯华中和华北。1935年策划包括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和绥远在内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建立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遂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

随后,为了贯彻瓦窑堡会议关于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解放战争结合起来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于1936年9月1日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进而出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的实际对日不抵抗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五届三中全会提出5项要求、做出4项保证。其中,在第2项保证中,提出“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主动提出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充分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高尚政治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1937年2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后,国共两党代表进行了五次谈判,其焦点则是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关于红军改编问题,国共两党双方分歧主要集中在红军改编的人数和是否保留红军独立指挥权的问题。其中,对于红军部队人数,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当时,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已发展到7.4万余人。由于蒋介石企图通过改编来削弱红军并取得对红军的控制权,因而最初只允许红军改编为两个师1.5万人。共产党则据理力争,最先提出红军应编4个军12个师组成一路军;后再次做出让步,把红军改编人数降至4个师六七万人,继而降至3个师4万余人,才得以使双方在此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尽管如此,经过近半年的谈判,直至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上海和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受到日军直接威胁,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继续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蒋介石国民党和政府对全国抗战方针、政策,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严正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内部本,第6、第7页。)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急欲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参战,不得不允许红军设立总指挥部,放弃派遣政训人员,并同意中共方面提出的发给经费、补充物资和红军充任战略支队等条件,国共两党的谈判焦点问题才得以基本解决。8月18日,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22日正式发表公布命令。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直接隶属国民政府军委会。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辖第115、第120和第129师,林彪、贺龙和刘伯承依次任师长,全军共近4.6万人。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但八路军的称呼被广大军民仍沿用下来。1938年1月,八路军改隶第2战区。期间,1937年9月22日和23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宣言和蒋介石发表了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得以正式形成。

二、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不变

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这在部队中是一次很大的组织和思想转变。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对于国民党派政训人员和各级副职以及请朱德、毛泽东“出洋”等要求,则拒不接受。除坚持设立总指挥部和政治部、不要国民党政府汉口禁烟缉私处主任康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外,为坚持红军的独立指挥权、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在八路军改编前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定。

1937年7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在红军中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红军改编的意义和今后工作报告大纲》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保障共产党的单一领导”,就必须“保障与加强政治工作传统。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八路军文献》,6、7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中,强调指出:“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应完成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332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第二,成立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和师军政委员会,在组织上保证共产党对八路军的领导。

8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1941年4月16日,改称华北军分会),书记朱德,副书记彭德怀。同日,八路军第115、第120和第129师军政委员会成立。各师军政委员会,及以后独立行动部队成立的军政委员会,均受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领导,是共产党在部队中的秘密组织,向中共中央及上级军政委员会负责,由军政主官、副职和部门负责人组成,指导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党的工作。这是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党委制中断以来,设立的具有党委会性质的军政委员会,实质上是共产党加强对八路军领导的一种特殊举措。同时,八路军总部和师两级直属队及团、支队组织了党务委员会或党总支,连队成立党支部。其职责是:领导部队中党的一切工作,保证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三,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处制度,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质。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干扰,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将师、旅政治部和团政治处,改为政训处,因而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损害了部队的建设。鉴于这种情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于10月19日建议部队保持党代表,即恢复政治委员制度。10月22日,中共中央负总责洛甫和毛泽东复电,同意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名称。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人民军队中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团以上及独立营设政治委员;各师、旅、团政训处改为政治部、处,其职权与过去政治部、处相同。随后,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任命了各师、旅、团政治委员。

193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毛泽东代理)。12月,中央军委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主任任弼时,机关设在延安。1938年8月4日,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同日,成立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随第18集团军总部在前方行动。1940年5月,罗瑞卿任野战政治部主任。与此同时,各级政训处改为政治部、处,政训处主任遂改为政治部、处主任。

第四,做好部队改编和出师时的政治工作 

国共两党两军十年兵戎相见,如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部队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十年内战,国民党军对红军围追堵截,多少亲人和战友倒在国民党军的血泊中,听到改编的消息后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有些干部和战士认为,参军就是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而红军改编则是向国民党投降,与国民党军队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了,对红军换装、戴青天白日帽徽有抵触情绪,感觉无脸去见乡亲,表示宁愿回家重当农民;另有少数干部和战士对独立自主的原则缺乏清醒的认识,丧失了对国民党的警惕性,以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耀等现象。

为了统一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对部队改编和出师的思想认识,首先,各部队深入进行了形势教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和独立自主原则的教育。增设了抗日课程,把毛泽东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和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作为基本教材,通过教员上课,召开誓师大会,列举日本法西斯暴行等多种形式,激发部队的民族仇恨和爱国热情,提高改编的自觉性。其次,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部队,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朱德在第120师成立大会上指出:我们可以统一服装,穿灰衣服,戴白帽徽,但有一条不能改变,就是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左权到随营学校各团,耐心地指出:我们取下红星不是要丢掉它,这里有烈士的鲜血和我们的理想。为了抗日救国,可以把红星保存起来,把它放在心坎里。罗荣桓几乎跑遍了红1军团的所有连队,与干部战士促膝谈心,深入浅出地讲解:只有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共赴国难,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第120师师长贺龙深入连队时说:戴白帽徽,外表是白的,可心里是红的,红军是名改心不变,一颗红心为人民吗!刘伯承在第129师成立大会上说:“对改编这件事需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换帽子算不了什么,那不过是形式,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不会变的,红军的优良传统不会变,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意志也不会动摇!”(《刘伯承传》,150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八路军通过深入的政治教育和细致的思想工作,不仅保证了部队改编任务的完成,而且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三、坚持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八路军逐步发展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力军

关于独立自主的原则,除了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外,在军事上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的指挥原则,分散作战的游击战原则,依照情况逐步使用兵力的原则和依托山地、不打硬仗的原则。1937年11月太原和上海失陷后,毛泽东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3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作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任务的决定》,指出:我党在华北就是要进一步独立自主的去领导游击战争;在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更加独立自主的去发动民众运动;在游击战争中,我党即应以华北最大政党的资格,出来建立统一战线的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新的抗日武装部队。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全国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大阶段。从战略防御阶段开始,全国抗战就分为敌后与正面两大战场,这是相对而言的。关于敌后战场,社会中某些人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认为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在中国后方作战,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则在中国前方作战。这是对敌后战场亦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误读或曲解,完全歪曲了基本的历史事实。所谓敌后战场,也就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后期亦称解放区,是指在敌人的后方作战,也就是在敌人占领区内作战,恰恰是中国抗日的最前线。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所在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军队所在的敌后战场,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尽管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游击战争在华北上升到主体地位,但由于八路军数量少和武器劣,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战略上,有时也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发挥的是战略支队的作用。诚然,正面战场及其所在的国民党军,仍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和主力军。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的阵线基本分明。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和战线拉长,实际上主要是点和线的占领,也就是侵占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主要交通干线,而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恰恰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在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除了独立坚持东北抗战的东北抗日联军外,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战斗在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均是日军占领区内,即敌人的心脏地区和抗日的最前线,广大普遍的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改变敌强我弱力量的主要作战方式。于是,敌后战场逐步上升全国抗战的主战场,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客观事实。而与敌人对峙的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除少部组成远征军和在敌后设立的后来成为伪军主要来源的鲁苏和冀察两个战区外,其主要兵力部署在敌人正面,即敌人占领区以外的中国西南和西北的大后方,远离抗日的最前线,没有发挥应有的国家队的作用。

战略反攻阶段,实质上主要是敌后军民的反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除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坚持东北抗战达14年外,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与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了关内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的58%至75%和90%至100%的伪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遂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众所周知,日本投降前后,蒋介石为了抢夺全国抗战胜利果实,焦急地请美国动用飞机从中国大后方向抗日前线帮助大量运兵呢,这是任何人歪曲和篡改不了的历史。

八路军,是坚持华北抗战的主力军。她依托陕甘宁边区这个战略总后方,创建、巩固、坚持、发展了包括晋察冀、山东、晋绥、晋冀鲁豫在内的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空前规模连续性的“扫荡”、“蚕食”、封锁和“治安强化运动”,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多次反共高潮。间时,以一部兵力挺进华中、华南和东北,有力地支援了这三大敌后战场的斗争。在血与火的8年斗争中,八路军共作战近10万次,消灭日伪军125万余人;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改编的近4.6万人,发展到102万余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组长、研究员,八路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八路军研究会):《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85周年纪念大会代表发言内容(二)

(浏览 44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