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说陕北人

在上世纪的三至四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中共领导人与陕北人民结成了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开创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亲密最协调的光辉岁月。

笔者多年来收集了不少毛泽东对陕北人的评说和激励,内容来自毛泽东的著作、报告、题词、书信、谈话等,都是有出处的可信资料,谨选录71例,以飨读者。毛泽东有关评说陕北人的言论,是陕北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亦是研究陕北革命史弥足珍贵的资料和佐证。

(1)刘志丹

刘志丹,1903年生,保安县(今志丹县)人,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6年4月1日东征时牺牲,年仅33岁。

毛泽东对刘志丹表示了极大的尊重,给了很高的评价。1935年10月毛泽东和党中央到达陕北,立即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从牢狱中救出了刘志丹等一大红军被关押的同志。毛泽东接见了刘志丹,高兴地说:“我是来投奔你的呀!你们创造和保存了这块革命根据地,才使党中央有了落脚地。”“陕北这个地方,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刘志丹衷心感谢党中央挽救了陕北。
       对刘志丹的不幸牺牲,毛泽东极为悲痛。1936年6月,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为志丹县。1943年5月2日,毛泽东为新建成的志丹陵题写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并亲笔书写了碑文,强调:“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民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毛泽东还动员朱德、周恩来等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为志丹陵题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中共陕西省党史研究室《毛泽东在陕北》)

(2)谢子长

       谢子长,安定县(今子长县)人,1896年生,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4年冬,作战负伤,次年春因伤去世。
       毛泽东虽与谢子长未曾谋面,但对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表示了极大的敬重和深切的怀念。    
    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1939年经党中央批准,在谢子长的出生地枣树坪修建子长陵。毛泽东题写了纪念碑碑文。还题写了“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1946年,子长县城修建的子长陵园竣工,毛泽东再次题写了:“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的题词。

(据《子长县志》)

(3)高  岗

毛泽东曾对高岗作过的一些评价,见诸文字记载的如:“成熟的马列主义者”;“能独当一面,开创工作新局面;”“刘志丹、高岗所领导执行的路线是正确的”;“高岗同志对中央红军和抗战斗争立了大功,这种功劳与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历史共有。”称高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男子汉大将军”、“经济内阁”。高岗犯了错误以后,毛泽东作过严厉的批评。

高岗死后,毛泽东深沉地说:“遗憾,终于留不住他……他这个人,斗争性太强,性格太刚烈,不该走这条路。”“对他不是彻底打倒,还让他继续工作,他有能力,年纪也轻,原想叫他到陕西省当省长或副书记,听说他想回老家到陕北工作,我与习仲勋约了,让他给讲。我想保留他的党籍,保留中央委员,让他到陕北当地委书记……可迟了一步,我还没来得及谈,他就走了,我也觉得遗憾。这事怪我啊!”

高岗,横山县武镇人,1925年参加革命。是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历任红26军政委、西北局书记、边区参议会议长、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委主任等职。1954年2月,以“反党篡权”野心家被批判,8月7日服药身亡,后被开除党籍。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凡是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不论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这是毛泽东在1962年8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批判小说《刘志丹》的一段插话。毛泽东听信康生的蛊惑,大兴文学狱,诬陷作家李建彤(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的妻子)写的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把审阅过小说的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计委副主任贾拓夫、民政部副部长刘景范打成反党集团(后升级为“彭、高、习反党集团”)把习、贾撤职下放工厂改造,把刘、李关押下狱,使陕甘宁上万人株连受害。1978年冤案平反,1979年小说《刘志丹》出版见了天日。

 (据张思铨《横山名人传》、《报刊荟萃》2001年9期《株连万人的小说(刘志丹)冤案始末》)

(4)杜斌丞

杜斌丞,米脂人,北京高师毕业。杰出的教育家,伟大的爱国民主斗士。1917年起执掌榆中十年,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红军革命人才,掀起陕北革命风云。后任杨虎城部高级参议和陕西省政府秘书长。

为了促进杨虎城与中共联合抗日,毛泽东派张文彬持他的亲笔信会见杜斌丞。信中说:“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之,救西北救华北救中国之伟大事业,愿与先生共勉之。”杜斌丞对推动杨虎城联共以军国共合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47年1月,杜斌丞在西安被国民党杀害,毛泽东非常悲痛,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赞扬他是“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

(据《米脂县志》)

(5)张季鸾

“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这是毛泽东在1941年9月张季鸾因病去世后发的唁电。周恩来等的唁电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图谋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土林所矜持。”

张季鸾,榆林人,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参加过反清反袁革命活动,曾任孙中山的秘书,起草过《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主持《大公报》笔政达15年之久,独树一帜,宣传抗日,影响甚大,被称为一代报人。

(据《榆林市志》)

(6)李鼎铭

米脂人李鼎铭,是著名的爱国开明人士、边区政府副主席。在1942年11月的第二届边区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减政”的议案。毛泽东写了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大力支持下,各解放区都实行了精兵减政。毛主席赞扬李先生是“开明绅士”、“抱着正义感,毅然与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主义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李鼎铭用中药治好了毛主席严重的关节炎,称赞说:“李老先生真是医界巨擘”,支持其大力推行中西医结合。

(据常银山《爱国典范李鼎铭》)

(7)高桂滋

1936年初,中共中央派特使持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密函,和正在陕北剿共的国民党84师师长高桂滋商谈停战抗日的问题。信中说:“阁下赞同敝方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之提议,甚感。……阁下率数千健儿,与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之役,复与四年前抗日之役,光荣历史国人同佩。”高桂滋与我方顺利达成了停战抗日的秘密协议。

高桂滋是定边县人,曾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和北代战争,历任国民党师长、军长。在抗战时与八路至联合抗日,战功卓著。1949年拒绝去台湾,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据《毛泽东书信集》)

(8)马文瑞

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高干会上隆重奖励了二十二名领导经济建设功绩卓著的领导干部,毛泽东亲笔给每个人的奖状写了题词。给受奖的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

马文瑞是今子洲县人,1928年入党。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共青团特委书记、陇东地委书记、西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央劳动部部长、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 

(据新华社2000年1月10日《马文瑞同志生平》)

(9)安子文

毛泽东说:“安子文同志很克己”、“人事方面的事,要找安子文”。周恩来说:“他是个很好的组织部长。”

安子文今子洲县人,1927年入党,1931年被铺,判为死刑。1936年,经党中央营救出狱,参加了太岳根据地的领导工作。1945年经毛泽东提名担任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后任部长长达21年,“任人唯贤,公心举才”,是党的杰出组织活动家。

(据《榆林报》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活动家-安子文》)

(10)张德生

毛泽东评价说:“德生同志是个好同志,老实人。”周恩来说陕西省委是“守法户”。毛泽东、周恩来对张德生提出的工业布局要解决好“骨头”与“肉”的关系,非常赞赏。

张德生,榆林人,1928年入党。1934年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参加了长征,曾任关中地委书记、西北局秘书长、甘肃省委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等职。以求真务实,工作稳健称著。

(据《榆林市志》)

(11)贾拓夫

毛泽东曾亲切地称贾拓夫是“陕北的才子”、“党内的贾宝玉”。对他的杰出贡献,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多次加以赞扬。

 贾拓夫,神木人。1927年入党,曾任陕北共青团特委书记、陕西省委秘书长、代理书记等。1933年到瑞金向中央汇报工作,留中央参加了长征,是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引路人。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经委、计委副主任,对经济工作有独到的科学见解。1959年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撤职,下放工厂改造,文革中迫害致死。

(据《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6卷)

(12)杨和亭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把神府苏区改为神府特区调,划归中央直接领导,派杨和亭同志任神府特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讨论神府特区的工作,请杨和亭、杨文漠等参加。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讲了话,讲了国内外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方法问题。

毛泽东说:“神府苏区虽不大,但这个地区很重要,是抗日的前哨。你们去后,一定要把党员动员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要深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还会遇到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斗争,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杨和亭,子长县杨家园子人,1910年生,曾任陕甘晋省委第一分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绥德地委书记,建国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13)同桂荣

同桂荣,志丹县人,1934年参加红军,刘志丹将军的夫人。她和毛泽东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还穿一双单鞋,脚部冻肿了。同桂荣用了三天三夜做成一双棉鞋让毛主席穿上,毛主席激动地流着泪说:“谢谢,合适,很合适!”毛主席还让她给李德和博古各做了一双棉鞋。她为贺子珍接生,帮她看孩子。1936年,毛主席在保安宴请从国统区来的作家丁玲,请同桂荣作陪,他向丁说:“这位刘嫂子,在陕北可有名啦!刘嫂子就是她的官衔嘛,没有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我们还没个落脚地哩。”1960年在北京她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握住她的手说:“刘嫂子,感谢你给我做的棉鞋。陕北地方好,人更好!”

(据刘力贞,张光所编《纪念刘志丹》)

(14)杨芝芳

       横山县武镇乡人,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被服厂厂长、定边县妇联主任、延安保育院院长、边区妇联副主任、西北保育院院长、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等。1921年她与高岗结婚,1938年离婚。
       杨芝芳是新中国儿童保育事业的创始人。她一生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的儿童保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都很尊重她,支持她的工作。
       1938年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成立,任命杨芝芳当院长。她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挥笔题了“儿童万岁”,之后还为保育院题写了“好好的保育儿童”七个大字。朱德、林伯渠、徐特立也分别题词。
       杨芝芳将这些题词铭刻在石碑上,镶嵌在保育院石窑洞墙上,成为全体工作人员的座右铭。电影《马背上的摇篮》,反映的就是杨芝芳和她的战友带领延安保育院的孩子转战陕北的故事。

        (据张思铨《横山名人传》

(15)伍兰花

       伍兰花,是延安城北傻村的农村妇女,丈夫重病,孩子又多,生活十分困难。1941年秋,村乡干部上门蛮横催要公粮,伍说“交了公粮,我们就没法活了!”村干部说这是骂共产党,她说“骂就骂,毛主席我也敢骂,前一向开会打雷怎不把他打死!”(指1941年6月3日,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下大雷雨,雷电击死一名县长)伍兰花被关紧闭,中央社会部定罪“反革命”,要枪毙。毛主席知道后,把伍叫来当面查问,才知伍家和许多农民因公粮太重而生活非常困难,心情十分沉重,他叫把伍放了送回家,说:“她是好人,敢讲真话,是为我们提意见的好同志,把她送回去,请告诉地方政府,在生活上要照顾她,她家生活是很困难的。”毛主席很快派人深入调查,知道农民负但确实太重,1938年边区征收公粮1万石,1941年增为21万石。由此,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农民的负但,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主席特派人到伍兰花家调查,她很感谢毛主席的关怀,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炎黄春秋》2003年12期徐非光《毛泽东与延安老百姓》)

(16)贺晋年

       “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是1943年1月毛泽东为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奖的三边军分区司令员贺晋年的奖状题词。
       贺晋年是子长县人,1928年入党,是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历任陕北红一支队政委、红军团长、师长、军长、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装甲兵副司令等职。他创建了我军第一支骑兵纵队和第十一纵队。

(据《子长县志》)

(17)王兆相

       1938年3月,王兆相到延安抗大学习,毛泽东约见他谈话。听了神府苏区情况汇报,毛泽东说:“神府人民为创建和保卫这块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做出了重大牺牲。你们能紧紧依靠群众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这是很大的成绩。现在神府根据地己成为晋西北八路军的巩固后方,在抗战中作用很大。神府很艰苦,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中央是满意的。”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鼓励王兆相好好学习。
       王兆相,神木县人,1928年入党,神府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历任神府特务队、三支队队长、红三团团长、独立师师长、长沙工程兵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据杨文岩《黑狸虎传奇》)

(18)曹力如

毛泽东曾这样评说曹力如:“力如同志有文化、有政治斗争经验,与群众有联系,留下来做边区政府工作”。很快,曹被调任边区政府秘书长。

曹力如,今志丹县人。刘志丹的同窗和亲密战友。1926年入党。曾参加了领导皖北暴动和陕甘边武装斗争,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过延安分区专员、榆林军管会主任等职,调任新疆省副主席,因车祸遇难而未到任。

(据张丞有《榆林丰碑》续集)

(19)马锡五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是1943年1月毛泽东给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奖的马锡九题写的奖状。马锡五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区法院院长。他领导大生产运动卓有功绩;密切联系群众,深人调查研究,查清判决了“刘巧儿”(原型封芝琴)的婚姻案件,创造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誉称“马青天”。

马锡五,今志丹县人。1930年投奔刘志丹、谢子长参加了革命工作,曾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边区最高法院院长、建国后曾任国家高院副院长。

(20)吴满有

吴满有是边区著名的劳动英雄,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主席亲密的农民朋友。1944年12月边区第三次劳动英雄大会上,毛主席为吴满有亲笔题写了“全国有名”的奖状。多次讲话加以表彰,说“吴满有己是一个富裕农民了,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八路军、边区政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吴满有是横山县人,1928年逃荒讨饭到延安。翻身解放,努力生产,多交公粮,1942年被树为边区劳运英雄,《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经毛主席审阅过的《开展吴满有运动》等三篇社论,在中国属绝无仅有。他为毛主席代耕交粮,毛主席送毛岸英跟吴满有上“劳动大学”,成为千古美谈。

(据《石湾镇志》)

(21)杨步浩

“与人民同寿”,这是1945年农历9月6日杨步浩40岁生日时,毛泽东派人特送的红绸寿幛,还有两篓酒和30块银元的贺礼。

杨步浩系边区特等劳动英雄。1905年出生于横山县杨家楼村。民国十七年(1928)逃荒流落到延安。1942年被树为边区劳动英雄,主动为毛主席代耕,是毛主席亲密的农民朋友。1945年正月15日,他带领秧歌队,代表川口六乡人民给中央领导拜年,向毛泽东献上了“人民救星”金匾。

(据《石湾镇志》)

(22)王世泰

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领导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成绩卓著,在1943年1月边区高干会受到了奖励,毛泽东给他的题词是:“忠实积极,不夸不躁”。

王世泰,洛川县人,1910年生。陕甘边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红26军军长、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政协主席、甘肃省人大主任等职。

(23)罗成德

延安县人,抗战时任三边分区专员,领导三边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成绩显著,特别是组织定边盐池克服困难,扩大生产,扩大对开贸易,对解决边区财政困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罗成德受到了奖励。毛泽东给他的奖状题词是:“不怕困难。”

罗成德,1927年入党,曾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热河省主席、东北军区后勒部长、宁夏区党委书记杜书记等职。

(24)刘建章

刘建章,原籍佳县乌龙铺,1927年迁居延安。1935年参加革命,创办了延安南区供销社,是边区经济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以商为主,多种经营,社员、股金、生意、利润迅猛发展,仅贩运食盐,就有32个运输队,有700多头骡驴、骆驼。对战胜封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多次受到党中央、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表彰,建国后任宁夏区、甘肃省供销社主任。

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奖励了22名功绩卓著的领导干部。刘建章及南区供销社受到了奖励。毛泽东给刘建章的题词是:“合作社的模范。”给南区供销社的题词是:“模范的合作社”。

(25)惠中权

“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是1943年1月毛泽东为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奖的靖边县县委书记惠中权的奖状题词。还在讲话中强调“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地效法”。《解放日报》在《向领导经济建设受奖同志学习》的社论中,指出要学习惠中权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发展经济的优良作风。惠中权的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领导农民有组织地进行防沙造林的典范。

惠中权,清涧县人,1934年入党,历任毛泽东的秘书、西北农林部部长、林业部副部长等职。

(据《清涧县志》)

(26)田宝霖

1943年6月,毛泽东看了《解放日报》刊登的丁玲写的《田宝霖》,立即给丁玲和另一篇文章作者欧阳山写信表示鼓励,并约请前来谈话。信中说:“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新的写作作风庆祝。”丁、欧应约来到毛主席住处。毛主席对丁玲说:“我一口气看完《田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庆贺。”谈完,设宴招待了两位作家。毛主席还在一次高干会上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商中去了,《田宝霖》写得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出好文章。”

田宝霖是靖边县王渠则区供销社主任。1943年到延安参加边区供销社主任联席会议和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丁玲采访、创作的特写《田宝霖》,记叙了田宝霖旧社会坎坷受压迫,新政权下翻身致富,创办供销社,组织运输队驮盐贩货、开办油坊,组织妇女纺织,不到两年盈利230万(边币)超过股金三倍多,成为三边高原大生产运动的先进典范。

(据《光明日报》李德忠所撰《丁玲在三边》《靖边县志》)

(27)杨  林

杨林在任边区保安司令部供给部部长时,领导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功勋显著,在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到奖励。毛棒东给他的题词是:“杨林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政策。”

杨林是子长县人,1908年生,建国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l980年去世。

(28)黄静波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是毛泽东在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给受奖励的清涧县县长黄静波奖状上的题词。

黄静波是绥德县崔家湾乡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县长、县委书记、西野二纵后勒部长、解放军后勒部副部长、政委、广东省副省长、青海省省长、省委书记等职。

(据《陕西日报》及《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题词》)

(29)王丕年

“善于领导群众-赠给王丕年同志”,这是1943年1月中共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为受奖的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奖状上的题词。

王丕年,横山县武镇人。1935年参加红军。在任延安县委书记时,领导大生产功绩很大,被西北局评为模范县委书记受奖,建国后,曾任东北人民政府人事局局长、黑龙江省法院院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据张思铨《横山名人传》)

(30)刘秉温

毛泽东在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为受奖的边区模范县长- 延安县县长刘秉温亲笔题写了“善于领导”的奖状。

刘秉温,横山县韩岔乡人,1935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交通部运输局局长、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等职,亲自参加指挥了青藏公路的勘察修筑。

(据张思铨《横山名人传》)

(31)范子文

范子文,绥德县人。在任中央西北局秘书处处长时,负贡领导机关职工大生产。他带头劳动,善于组织,工作劳动巧结合,工作、生产双丰收。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到奖励。毛泽东为之题词是: “范子文同志:机关生产模范。”

范子文1927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外贸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

(32)胡启林

“胡启林同志:无限忠心。”这是1943年1月,毛泽东为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奖的胡启林的题词。

胡启林,原籍横山县响水镇,后迁居延安县。抗战时任延安县政府四科科长、主管经济建设和大生产运动。他身患肺病,不肯休息,带头劳动,组织全县开展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在安置难民、改造二流子、变工札工、运输驮盐等项工作,走在全边区的前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任延安地区民政局局长等职。

(据《横山名人传》

(33)李景波

李景波,绥德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共陕北特委秘书长、绥德特委书记等。在任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兼局直党委书记、生产组长时,全力领导大生产运动,过于劳苦,积劳成疾,于1944年7月7日不幸病逝,年仅33岁。

李景波英年早逝,毛泽东非常悲痛,指示召开了千人追悼大会,并亲笔书写了李景波简略,结尾曰:“景波同志,一生革命,团结群众,受人爱戴,奋斗不息,党性坚强,作风正派,永远留念。”

(34)李键侯

1944年9月29日,毛泽东读了李鼎铭推荐的米脂人、边区参议员李键侯所写的章回小说《永昌演义》书稿后致涵李鼎铭,信中说: 说:“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己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键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敬意。”“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实为陕人的光荣”,建议作者按新的历史观加以修改,欢迎作者来延安一游。后李键侯专赴延安,受到毛主席的热情接待,并奖励小米二石,表示敬意。建国后,毛主席指示安排李到陕西省文史馆作研究员,一九五0年病逝。

(据贺国建《昊天厚土一米脂人文深微》)

(35)马健翎

1943年秋,毛泽东邀请边区文协主任柯仲平、抗战剧团团长杨醉乡、民众剧团团长马健翎交谈,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指柯、马),一位‘佘太君’(指杨),你们是边区的文艺先驱。”…“‘马髯公’坚持文芝和群众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体现了中国汽派和中国作风。”1944年11月9日边区文教群英大会授予马健翎特等奖和“人民芝术家”称号。

马健翎,米脂人。一生创作和改编了60多本现代戏曲和传统历史剧。尤以《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穷人恨》等驰名剧坛、影响甚大。

(据《榆林报》王澄《毛主席在延安邀请“三贤“》)

(36)韩起样

1943年,毛主席请韩起祥到杨家岭说书,听了非常高兴,夸他说:“你弹唱得很好,你是人民的三弦战士,以后要多为人民群众编创新书,新书要推到全国去”。1950年,韩到北京开会,毛主席又接见了他,听了他编唱的新书,毛主席给他赠送了一把新三弦,说:“这把旧弦子留作纪念吧,我送一把新三弦,希望你继续编写演唱工农兵”。

韩起祥,横山县党岔乡人,陕北说书大师、曲坛泰斗,曲艺改革的一面旗帜。1938年由横山迁居延安。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他编创演唱了《王丕清走南路》、《中国红》、《刘巧团圆》100多本新书,历任全国曲协副主席,省曲协主席等职。

(据《横山县志》)

(37)杜芝栋

“杜芝栋同志是庄户人中的大文人,他搞文芝,一不争名,二不图利。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是毛泽东在1944年11月召开的边区文致群英会上,接见代表们讲话时说的。杜芝栋的先进事迹,经《解放日报》作了报道。周扬还请杜芝栋给鲁艺师生们讲课、排戏。

杜芝栋,靖边县人,从小酷爱文芝活动,是农村秧歌队、剧团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主要的演唱者,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宣传抗战的文芝节目,被评选为边区文教英雄,受到奖励。

(据《靖边县志》)

(38)曹又参

1945年12月,国民党十一旅安边起义后,贺晋年陪旅长曹又参赴延安,受到党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和宴请。毛泽东贺扬说: “你们是历史的火车头,好,好,你们来了好,我们欢迎。”曹又参,榆林人,北大毕业,思想激进,李子洲、刘志丹称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支持我地下党发动11旅起义,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首次起义,为后来国民党170万官兵起义开了先河。起义后曹任三边分区司令,宁夏军区副司令等职。

(据《榆林地方志》)

(39)李智胜

神木人李智胜,写得一手好小楷字。1945年调入中央办公厅,为毛泽东等领导抄写文章,深得毛主席喜欢满意,常称李是 “我的小文抄公”,建国后任国务院能源办主任等职。

1948年3月20日,西北局在杨家沟设宴欢送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陕北赴西柏坡。席间毛主席戏说:“李智胜,你原来是我弟弟呀,李德胜(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代号)李智胜,不就是一对弟兄吗!”习仲勋冲着李调侃说全世界要数神木人最能喝酒,毛主席又笑说:“唐朝有一位酒仙叫李白,今天我们这里有一位酒仙叫李智胜呀!”传说一次招待苏联朋友喝酒,请李智胜陪酒,毛主席说: “小李喝呀,神木人能喝酒嘛!”

(据《榆林日报》田斌《毛主席说过”神木人能喝酒嘛”!》)

(40)张瑞岐

“赠张瑞岐同志:班长天下第一”

这是1956年5月16日,毛泽东在北京香山给请假回家结婚的张瑞岐的留言题词。假期后,张将去西南为贺龙做警卫工作;题词的还有朱德、邓颖超、江东兴、叶子龙等人。

张瑞岐,清涧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1944年调到党中央警卫团工作。转战陕北时任毛泽东的警卫班班长,工作认真,深得信任。回家时,毛主席还给他送了一条香姻,一斤糖果。可叹他婚后恋家,再未归队,脱离了革命。1962年困难时期,毛主席还给张寄过200元钱。

(据《陕西党史》张俊谊《毛泽东给张瑞峡的一段题词》

(41)江  明

1950年,毛泽东与周恩来到莫斯科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驻苏大使馆与留苏的中国学生见面,讲了话,并为大家题了词。听说江明是学农业的,毛泽东高兴地为他题写了”农业机械化”五个字。

江明是横山县武镇人,是高岗的开甥。在他13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娶了后妈,对江明不好。14岁时姨表兄把江明偷偷带到延安。高岗把江明安排到延安保育小学念书。1948年江明和李鹏、邹家华、高毅等21名青年被派往苏联留学。“高饶反党集团”揭露后,1954年8月17日高岗自杀身亡。江明的命运随之彻底改变。

1955年江明毕业回国。因受舅父高岗的株连,回国二十多年没多做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总是被审查,下放劳动改造,直到1977年53岁时,才结婚。退休前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以地师级对待,妻子去世,无子女,现81岁,独身生活。

(据《中国青年》2005年第二期卓成华、邓冰《江明:因舅父高岗所改变的人生》。

(42)慕生忠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幕生忠将军,用贺赏的口气问:“你当时怎么敢设想推青藏公路?”幕回答说:“我用共产党员的意志和辩证法的观点进行修路。今后还要大胆地在高原上、盐湖上推公路,修机场。”毛主席说:“你把哲学用到工程上了,对,你的说法对。”

幕生忠,吴堡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兰州军区后勒部政委等职。1954年5月,中共批准他率领一支修路大军,修建由他建议修筑的青藏公路,仅用了216天时间,修通了长达l283公里,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对巩固国防、建设西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榆林日报》2001年6月2日田斌《慕生忠与青藏公路》)

(43)高  智

高智,佳县人,转战陕北时在党中央办公厅机要科工作,随从毛主席始终,建国后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先后17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因他工作非常谨慎细心认真,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1962年4月,高智调离北京回陕西工作前去见毛主席。毛主席用一种感伤的声词说,“转战陕北时,你不是经常打前站为我号房子吗?这次还是你打前站,我随后就来。我到陕西后要骑马沿黄河走一趟。”1965年高智到北京出差去见毛主席。毛主席不无遗憾地说:“我对延安对陕北有感情。我在江西呆的时间短,在延安在陕北呆的时间长。我还是要回延安看看,我还是想骑马沿黄河走一趟……”

(据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毛泽东在陕北》)

(44)杜修贤

1970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对杜修贤说:“你们米脂风水好,出皇帝,李自成就是你们米脂出的。”

杜修贤,米脂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调入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师从吴印咸,从事摄影至今,曾任新华社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国图片社副经理。60年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照片,多数是由杜修贤拍摄。

(45)船工们伟大!伟大!

1947年8月19日,毛泽东率党中央来到佳县梁家岔,住了五天。在这里指挥了沙家店战役,全歼敌军36旅,扭转了西北战局。一天,毛泽东来到桃花渡口,送江青过黄河去山西蔡家会看望女儿李敏、李纳。

黄河水流甚急,渡船过河总是斜着向下在河对面靠崖。上船时,毛主席好奇地问船工:“你们能不能让船直线搬过黄河?”艄公们早知道这是毛主席,异口同声地说不成问题,说着个个挽拳卷袖,齐心协力和惊涛骇浪展开了搏斗,木船端直投向了对岸。船靠岸后,船工们在船上、沙滩上高兴地跳了起来,向挺立在河崖的毛主席欢呼大叫,毛主席笑着向对岸的艄公们挥手致意,对旁边的张俊贤和众人说:船工们伟大!伟大!

(46)给中共佳县县委题词

1947年8月16日至11月21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在佳县梁家岔、朱官寨、神泉等15个村镇战4生活过98天,三次找县委书记张俊贤了解情况研究工作,两次游览白云山。听了张俊贤汇报佳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战争的情况,毛泽东激动地连声说:“好!好!有这样好的名百姓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能取得全国胜利。”1l月17日午,毛泽东一行到了佳县县城,游览了街道、城墙和香炉寺,在县城住了一晚。l8日上午应张俊贤请求,毛主席在一块家织白土布上欣然挥毫,题词曰:“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建国后,这一光辉题词原件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

张俊贤,佳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青海省委组织部长、宁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等职。

(据《佳县县志》)

(47)给佳县晋剧团赠锦旗

1947年10月22日是白云山庙会,毛泽东再次登上白云山赶会。佳县群众剧团正在乐楼演出晋剧《反徐州》。毛主席站在群众后面看戏。庙会管理人员搬来凳子请他坐下看,他不肯坐,说: “我个子高,挡住群众不好。”顺手把眼前的一个小孩抱起站在凳子上看。戏演完了和群众一起鼓掌。对周围的同志说:“这个戏很好,是反封建的。” 回到住地,毛主席让中央机关用“亚洲部”、“长江部”的名义,给佳县群众剧团赠送了一面锦旗,毛主席题写了“与时并进”。原件珍藏在北京中央军事博物馆。

(据《榆林日报》2003年12月27日郭欣《毛泽东在佳县》)

(48)陕北人民是真金子

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1947年冬,继胡宗南进犯之祸又遭受冻灾,陕北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杨家沟一个小孩饥饿难忍,在”亚洲部”的马槽里偷的抓吃马料,被战马咬伤了耳朵。毛主席听了心疼地说:“把孩子饿坏了。要很快想办法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我在靖边小河就说过:‘陕北人民是真金子’。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我们今天的胜利。”亚洲部很快决定每个工作人员每天节约一两口粮,一冬春共省出70石黑豆、30石小米救济群众。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离开杨家沟。他对含泪送别的乡亲们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米脂小米我们整整吃了四个月,实在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但为了全国的解放,我们又不得不离开。”

(据《榆林日报》2005年2月19日贺国建《曙光辉映杨家沟——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同志在米脂》)

(49)陕北是个好地方啊!

毛泽东曾对刘志丹、高岗说:“陕北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给作家柯仲平和萧三说:“陕北是我的第二故乡。”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吴堡县川旧村东渡黄河,去河北的西柏坡。船工们神勇奋发,拼博破浪,把这条大木船投向对崖。毛泽东站在船尾望着西崖欢送的陕北名乡,不断挥手致意。木船投至河心,忽然对叶子龙说:“脚踏黄河,背靠陕北,给我留一张照片。”叶子龙摄下了这历史的一瞬。渡船靠崖以后,毛泽东站立黄河东崖,回首遥望陕北高原,伫立凝望了很久,满怀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啊!”“陕北人民为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据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毛泽东在陕北》)

(50)给延安同志们的一个复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时,中共陕北党委书记李合邦主持起草了区党委、行署代表陕北人民向毛主席、党中央发了贺函,深情颂扬了党和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热烈祝贺新中国的胜利诞生。10月26日,毛主席亲自复电,电文如下:

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志们:
    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李合邦,清涧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清涧县委书记、绥德特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51)郭洪涛

郭洪涛生前回忆他六、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三迎毛主席的特珠经历。第一次是瓦窑堡欢迎毛主席。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郭洪涛和程子华受命到下寺湾迎接。郭洪涛向毛主席、张闻天等汇报了陕北根据地和刘志丹等被关押的情况,中央很快派人制止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直罗镇战役后,中央决定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派郭洪涛、贾拓夫先达瓦市,进行淮备工作。11月7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进驻瓦市。郭洪涛组织群众扭秧歌、吹唢呐热烈欢迎。在人山人海的欢呼中,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中央红军、机关干部组成三大方阵威武进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向欢迎群众,频频招手致谢。第二次是欢迎毛主席进延安。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由志丹县迁到延安。事先又派郭洪涛到延安作淮备工作。进城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大会由郭洪涛主持并致欢迎问。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陕北是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根据地,使党中央和红军有了个稳固的立足地和出发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都感谢陕北人,感谢陕北的红军。党中央就要在这里实现我们抗日救国的愿望,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第三次是欢迎毛主席进北平。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和党中央从西柏坡迁驻北平,途中由涿县的高碑店坐火车到清华园。时任北平铁路局局长的郭洪涛受命到高碑店迎接。毛主席看见郭洪涛戴一顶水獭皮帽,穿一件皮毛大衣(当时铁路工的装束),招手向郭风趣地说:“郭洪涛,你这个‘土包子’,变成‘洋包子’了!”说得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到清华园下车,和铁路局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
    郭洪涛,1909年出生于米脂县。1925年入党,曾任陕北特委组织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是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后任山东省委书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者之一。抗战胜利后任东北铁路副局长、铁道部副部长,是中国交通事业开创人之一。他曾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基地规划办主任,对神府煤田的开发有重要贡献。2004年3月病逝,享年95岁。

(据郭洪涛著《郭洪涛回忆录》

(52)高朗亭

高朗亭,1913年生于延川县。1932年3月,高朗亭和刘善忠等4人,奉命智取淮宁湾民团,提枪6支,成立了红军延川游击队,任政委,宜告陕北根据地第一个红军游击队正武诞生,后任西北抗日先锋队政委、司令员、绥德军分区副政委、榆横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36年1月28日,毛主席率红军东征路过延长县,住了4天。在县城西门附近山坡的窑洞里接见了延川县委书记高朗亭,向他询问了延长县的有关情况和石油厂的情况。毛主席说:“你们要抓好石油厂的工作,根据地只有一个石油厂,这是敌人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党中央电台因‘洋油’快用完了,电台联络将要中断。正四处联络搞汽油。”不久,延长石油厂和永坪石油厂都迅速恢复了生产,解决了边区的用油困难。

(据《延川县志》2005年8月19日《陕西日报》和谷所撰《烛出延长》)

(53)白文焕

白文焕(1553-1944),靖边县人,驰名的陕北豪杰,西北哥老会龙头大爷。曾率一帮弟兄南下参加过武昌起义。1921年,由杜斌丞推荐,任杨虎城部的“粮台”(相当粮食部长)。1926年4月,刘镇华十万大军围困驻守西安的杨虎城,相持八月之久,城里粮食十分困难,饿死不少军民。白文焕率领300名敢死队,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门,筹集到大批白面、大米,又冲杀运回城里,为坚守西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白文焕积极支持儿子白坚参加共产党闹革命。他受刘志丹的委托,多次从敌占区为红军购回几万元的药品。

1936年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保安商定,派白坚说服他父亲白文焕去做杨虎城的工作,停止内战,和红军合作抗日。白文焕到西安给杨虎城谈了共产党的诚意,促使杨虎城下决心与中共谈判,很快达成了双方停战合作抗日的协议。

白文焕从西安返回延安。毛主席热情接见了他,对他表示感谢,并邀请他出山做共产党的官。他坦诚地说他只给共产党做事,决不做官。1939年春,白文焕被靖边人民推选为县参议会议长。他到延安参加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休息时,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他从145名议员中认出了白文焕,双手连连拱揖说:“文焕先生,欢迎欢迎!先生不做共产党的官,做人民政府参议,专给共产党提意见,提批评,很好嘛!”

1939年11月,白文焕到延安参加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中途毛主席紧急召见白文焕谈话,说按”三三制”要求,要选一名党外人士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想推荐白文焕当此大任,白恳切地说他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的心愿是只做事,不做官。毛主席说: “好,我们尊重先生的选择。请你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他推荐了米脂的李鼎铭,详细介绍了李的情况。后来,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4年8月16日,白文焕因病不幸逝世。边区政府办公厅向全边区发了讣告,分别在靖边、延安隆重举行了追悼会。

(据姚勤镇著《白文焕》一书2005年12月版)

(54)常黎夫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共地下党员常黎夫随舅父杜斌丞任杨虎城、孙蔚如新组建的陕西省政府政治视察员,多次视察陕北地区。途经延安时,鉴于常黎夫的特珠身份,毛主席曾四次接见常黎夫,和他亲切交谈,研究工作,并嘱托他问候西安地下工作的 “同志们辛苦了”。一次在肤施县(延安县)县长马豫章主持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毛主席作了民主、团结、抗日的讲话。常黎夫在会上介绍了西安各界拥护团结抗日的盛况,驳斥了所谓西安被“赤化”、“共产”的谣言。毛主席接上说:“全中国人民有用眼睛看事实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跑到红军走过或经过的地方看看实在的情形,谣言不攻自破”。1940年9月,因遭国民党特务抓铺,常黎夫调回延安工作。

常黎夫1912年出生于米脂县,192日年入党,曾任陕北共青团特委书记、杜斌丞的机要秘书、边区政府副秘书长、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秘书厅主任、西北局统战部长、民委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等职。习仲勋称常黎夫是“秘书工作的楷模,理繁治剧的干才”。2006年2月去世,享年94岁。

(据2006年2月22日《陕西日报》牟玲生等所写《勤政求实理繁治剧》)

(55)谭生彬

1936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军过山西东征路过延长。延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谭生彬,组织全县人民出色地先成了筹集粮草、军鞋等支前任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予以表扬鼓励,并特批给他赠送3号驳壳手枪1支,以示嘉奖。延长石油厂请毛主席吃饭,请谭生彬作陪。席间,毛主席指着谭生彬说:“我是大主席,你是小主席,你这个小主席搞的很不错嘛!”

谭生彬,1911年生于延长县,1928年入党。1925年5月,组织上万农民抗粮抗捐,包围县城10天,迫使县长答应了农民的免税要求。1940年,调任边区粮食局局长,后任延属专区副专员。

建国后任西北局经委副书记、青海省委书记杜书记。1962年10月,因受“习仲勋反党集团”株连,长期降职使用。l980年病逝。

(据《延川县志》)

(56)绥德警备区学生参观团

1941年暑假,绥德警备区青联组织的学生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参观团由绥师和米中两校的135名学生组成,其中有女生37名。由绥师教师何楠若和米中的高云屏、欧旧正(杨述)老师带队。启程时,警备区司令员王震和绥德专署马定邦副专员亲自送行

7月25日到延安,先后参观了医科大学、女大、陕公、鲁艺、抗大、日本工农学校、解放日报社、光华农场、纺织厂等单位,部分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除周恩来、刘少奇不在延安开,其他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接见。8月14日,在谢觉哉的陪同下,毛主席在边区政府大礼堂接见了全体师生代表,和大家一一握手。问过领队何楠若的名字后,就坐下来询问绥、米地区干部情况,和同学们研究如何用精耕细作解决人多地少的吃粮问题。最后,边区教育斤副厅长丁浩川和高云屏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铺开,请毛主席题字。毛主席写了“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学而时温之”“向上”等,并再三叮嘱学生代表们:“我们共产党想把中国干好,这和你们的希望是一样的,盼你们回去,把这个意思转给绥米父老姐妹们,并努力学习,帮助改进地方工作”。接见结束时,参观团给毛主席献锦旗一面,写“你是我们的光辉旗帜”。

(见延安1941年8月15日《解放日报》)

(57)姬旭昌

1941年12月初,米脂县的姬旭昌、高榆庭、姬伯勋等八人被选为边区参议会参议员。他们步行到延安出席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一天,会上通知,毛主席要会见参议员。大家坐汽车到杨家岭,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和大家一一握手,问了娃名,得知贺连城、贺辑五和姬伯雄、姬旭昌是两对弟兄,“弟兄参员”在会上传为佳话。毛主席对姬旭昌说“你是文王的后代”。     宴会上,姬旭昌和毛主席、李鼎铭同坐一桌,毛主席问姬做什么工作,他答说:“合作开办米脂万合毛织工厂。”毛主席高兴地说:“好嘛!这是必由之路,你们再扩一下嘛!”姬说:“资金缺乏。”

毛主席笑着指李鼎铭说:“边区政府可以投贤,大力支持嘛。”后边区政府有关厅局拨付100石小米投资,使工厂很快走上了公私合营的发展道路,成为解放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1944年12月,姬旭昌到延安参加边区第三届参议会时,见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穿上了他们工厂生产的毛呢制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据1998年8月《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姬亚黎所撰《毛主席宴请参议员》

(58)张玉珍

1943年1月,在边区群英会上,靖边县杨桥畔乡指导员张玉珍介绍了他家带头大生产,多交粮草,领导群众兴修水利、引洪漫地创亩产2石9升的高产记录,把全乡300多头牛集中放牧,节省出劳力大修碱滩草园子,给八路军送芦草7000多斤,营造沙蒿基地,收蒿草100多万斤,收蒿籽20多石等先进事迹。毛主席听了他的发言,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克己奉公的模范”。

毛主席给张玉珍的奖状上写了“克己模范,对人公正。”奖状是用边区生产的布科制作,长约45公分,宽约30公分,4周印有镰刀斧头和麦穗齿轮的套色图案。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时,埋在地窑里,沤坏了。

(据《靖边县志》。姚勤镇写的《毛主席嘉奖张玉珍》)

(59)刘澜涛

1938年,刘澜涛奉调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任中共晋察冀分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协助彭真、聂荣臻干了11个春秋,为华北抗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4年秋,刘澜涛回延安参加党的 “七大”。在杨家岭机关食堂见到了毛主席。刘问:“主席,我们什么时候向你汇报工作?”毛主席说:“先住下来,不要急”。几天后,通知刘到枣园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毛主席说:“时间很充足,慢慢谈。”从上午9时一直谈到晚饭后,连续谈了8个小时。毛主席情绪很好,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说:“我早就说过,你们的晋察冀边区,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当刘澜涛谈到他被关进北平草岚子监狱,后被党中央营救出狱那段经历时,毛主席不无幽默地笑着说:“这些情况我都知道。监狱也是一所很好的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嘛!”

刘澜涛1910年生于米脂县,1928年入党,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宣传部长、天津市委书记、绥德警备区特委书记、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党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西北局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文革初期刘谰涛即被打成“61人叛徒集团”叛徒。1968年3月被关入狱近八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解放平反。1997年12月病逝,享年88岁。

(据1998年8月《米脂文史资料》第一辑艾洲燕所撰《忠于革命,无私奉献——刘澜涛同志生平事略》)

(60)安边县青年代表团

1946年2月,安边县政府组织了一个二十多人的青年代表团址延安参观学习,团长是县长、进步绅士刘文卿。他们一行骑着骡子,走了六七天到达延安,安排他们参观了延安许多学校、机关等,每天晚上有各种文艺演出招待,使大家大开眼见,深受教育。

第六天,中央办公厅通知毛主席要接见参观团。一辆大汽军把大家接到王家坪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面带笑容出来迎接参观团。他边走边说:“哪位是刘文卿先生,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刘文卿上前和毛主席握手,逐一介绍了参观团成员。毛主席和众人一一握手。毛主席招呼大家进了会议窒。汪东兴安排刘文卿坐在毛主席旁边。毛主席说:“你们骑骡子来延安,大家辛苦了!”青年们站起来说:“不辛苦。”毛主席询问了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三边风土人情和气候物产。他说:“三边是个好地方,三边物产丰富,是黄土高原,今后要多发展水利。”接见结束后,毛主席把大家送出来一一握手告别。汽至启动后挥手大声说:“同志们再见!”接见后,毛主席指示被服厂给参观团每人赠做一身衣服,作为留念。

(据2003年第二辑《榆林文史》李文俊等所撰《延安行》)

(61)马明方

马明方(1905-1974),米脂县人,1925年入党,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委书记、陕北特委代理书记、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陕北省省委书记,是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938年址苏联治病学习,1941年回国,经新疆时,中央指示他留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支部书记。1942年被盛世才软禁,次年与办事处150多名战友被铺入狱。他领导难友坚贞不屈,两次绝食,斗争到底。

马明方还在狱中被选为中共七大中央委员。1946年6月,经周恩来与张治中反复交涉获释,7月11日回到延安,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热情欢迎和祝贺。毛主席紧握马明方的手说:“马明方,好同志,你们受苦了。”他被任命为西北局副书记

建国后,马明方历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省委书记、中央财贸部长、东北局第三书记等。1967年10月,被“四人帮”以“叛徒”罪名关押入狱,长期迫害,1974年8月含恨去世。1975年7月11日,毛主席红批准党中央为马明方等受冤的同志发布了平反文件,文件指出:“马明方等大多数同志在敌人监狱里表现很好,没有自首叛变”。1979年12月19日,党中央为马明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昭雪。

(据1998年8月《米脂县文史资料》第一辑禾子等写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马明方同志传略》)

(62)郝登洲

郝登洲,清涧县人,土地革命时参加工作,曾于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两次担任过清涧县委书记,是一个很受群众尊敬的老干部。解放战争初,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7年3月27日,清涧县委书记郝登洲和绥德地委秘书长乔备果,在石嘴驿乡柳沟下乡,接到“三支队”的鸡毛信,要他们马上到枣林沟去一趟。他们步行30多里赶到枣林沟,见到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毛主席与他们一一握手。郝登洲说:“这个村,土地革命时一直红白拉锯,村里的地主老财很反动……”毛主席笑着说:“他们反动,把共产党的中央也反动到这里来了,说明我们胜利了。”说得众人大笑。毛主席听了郝登洲关于清涧抗敌支前,坚壁清野和春耕生产的汇报,满意地说:“你们的工作搞得很不错嘛。”随即问郝:“你对陕北各县的地理情况熟不熟?”郝说:“清涧县我熟悉。其他各县还是乔备果同志比我熟悉。”当即确定让乔留下,给中央领导作向导。郝登洲告别时,毛主席特意嘱咐他:“敌人昨天占了清涧县城,你再不能回县城了,到东乡找你的县委机关去。要看到光明、坚守岗位,树立必胜信心,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和敌人斗争。敌人猖狂的日子不会长,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据2005年弟4期《榆林政协》徐兴国所撰《接到“三支队”的鸡毛信后》)

(63)卜兰兰

1947年6月8日,毛主席率中央总部转战到靖边县小河村,9日敌人扑来,离开小河村到天赐湾。6月17日又回到小河村,住在半山坡薛树堂家里,一住40多天。在这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衙转为战略进攻及三路大军互相配合的问题。毛主席和江青在小河刚住下,卜兰兰、赵桂英、赵存香几个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门外看江青和毛主席。江青把她们招呼进窑里,给他们吃糖果。江青问了她们的名字,说卜兰兰这个名字起的好,把兰兰抱进怀里,抱得很紧很紧,叫她们以后天天来玩。毛主席也喜欢卜兰兰,给她吃糖果,吃炒鸡蛋,吃煮海带。江青给兰兰淮备了铅笔、写字本,每天教她识字,有时毛主席也给她教字。一天,江青提出要兰兰给她做干女儿,兰兰问了父母也表示同意。从此,兰兰叫江青干妈,叫毛主席为姨夫。8月1日毛主席离开小河村,江青要兰兰跟她一起走,兰兰父母坚决不同意。兰兰哭的要走,江青也哭了。毛主席说:“你父母不同意,我们把你带走,别人会说闲话哩。你还没离开你妈就哭了,跟我们走了,你再哭鼻子,我们可没办法哄你哟。”逗得欢送的群众都笑了。江青把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个银调羹和一些鞋面送给了兰兰。兰兰母女给毛主席送了一双新做的布鞋。

兰兰22岁时结了婚,连生了5个娃娃,日子过的很穷、很苦。兰兰是好多年后,才知道了毛主席、江青的身份。丈夫叫她去找江青,到了黄河边,望了望又回来了。七十年代男人病死了,改嫁给了一个穷老头子,又生了4个娃,真是苦不堪言。毛主席去世后,北京来记者采访她,她给江青捎了二斤葵花籽,一对绣花枕头。毛主席去世后,才想起干妈了,这可真是陕北人呀!江青被捕以后,她说:“干妈落难了,咱帮不了什么。要能去安慰安慰她才好哩!”

(据萧思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1月版《知情者说》之三)

(64)霍祝三

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各界爱国人士光辉榜样”的边区参议员霍祝三,1941年11月到延安参加边区参议会。会议期间,毛主席得知霍祝三是革命烈士霍世杰的伯父时,立即接见了霍祝三。

毛主席赞扬说:“霍世杰在广州农讲所是个好学员,对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霍老表示安慰和鼓励,使霍老深受感动。霍世杰是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曾参加渭华暴动和陕北特委工作,后任中共内秦绥西工委书记,1934年5月,因叛徒告密,英勇就义。

1942年,霍祝三被选为绥德县县长。1948年任绥德专署副专员,1949年升为专员,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51年10月国庆三周年,霍祝三应邀并带延、绥、榆三个专区20多名国庆观礼代表到了北京。林伯渠亲自到车站迎接,特转告毛主席“陕北的霍老来了。”毛主席在政协会上接见了霍祝三,还专门派车接他到中南海办公窒谈话一个多小时。对霍名表示慰问,说:“你是全国现任专员中年龄最高的一个,祝你健康长寿!”回来传达北京之行时,霍老激动地擦拭了热泪,表示他决心要为老区人民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

(据《榆林文史》2006年元月第五辑王树才所撰《各界爱国人士的光辉榜样——霍祝三》)

(65)阎红彦

阎红彦(1909-1967)子长县人,1925年入党,曾参加清涧起义,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先后历任红军晋西游击大队大队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四川省委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等职。文革初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后平反昭雪。

1945年,阎红彦向刘少奇、任弼时反映高岗品性不好,夸大西北革命历史,说此人迟早要出问题,望中央注意,并要求记录存档。1954年高岗犯了错误自杀。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把阎红彦叫到身边,当众说道:“阎红彦同志,很对不起你,把你冤枉了十多年。当时只怪我……看错了人(指高岗)。”

1961年5月,阎红彦不顾个人安危,直接上书毛主席,就解散公共食堂等农村6个政策性问题提出建议,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贺扬,从而推动了解散公共食堂,调整社队规模和所有制关系的进程。

1962年12月21日的云南省委文件明确提出云南“不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农村社会主义致育的群众运动”,提出要改善经营售理,解决实际问题,搞好生产运动,进行正面致育。1963年初,毛主席看了这个云南文件十分不满,对阎红彦批评道:“这是大胆的主观主义的假设,小心的主观主义的求证。”后在杭州会议上,毛主席又点名批评了阎红彦。云南省委不得不做了检讨。以后还派彭真到云南调查,彭真充分肯定了云南的工作,这场风波才算了结。

(据2003年弟9期《炎黄春秋》盛方仁所写《只求实——阎红彦上将往事追略》)

(66)白坚

原中央一机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白坚同志,文革中受林彪 “四人帮”残酷迫害,他用自己的一生清白和那伙人展开了顽强的舌战。他的心脏病得不到及时应有的治疗,于1968年l2月含恨去世。
白坚的夫人石侠,多次找有关领导给白坚平反落实政策。1972年7月,石侠求王震把申诉材科转呈给毛主席。毛主席三天后作了批示:“白坚在我印象中不错,你们应早作政治结论。如何批请总理酌处。”周总理阅后又加批示,明确表态予以彻底平反。一机部两派长期抵制拖拉不给平反。

1978年冬三中全会之后,靖边县给白坚家定的富农成份做了平反。一机部党组统一意见予以平反昭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一机部于1978年l2月9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为白坚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白坚同志,1911年生,靖边县人,父亲白文焕是著名的陕北豪杰和爱国人士。白坚早年在榆中、北平辅仁大学读书,1928年入党。历任北平西城区委书记、抗日同盟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冀中共青团特委书记、陕甘宁军委秘书长、晋绥三分区地委书记、辽宁省委副书记、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一机部副书记、副部长等。他参加革命40多年,出生入死,艰苦奋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姚勤镇著《白文焕》一书2005年12月版)

(67)张明科

张明科,吴起县人,曾在刘志丹家当长工,经刘志丹、刘景范动员,他于1933年参加了保安红军游击队,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担任保安县游击队队长兼政委,100多人,五、六十条枪,正在吴起一带活动。建国后曾任甘肃省定西地委副书记等职。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为了及时了解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及刘志丹的情况,先后两次接见了张明科。张听不懂湖南话,毛主席请人当翻译,说一句,翻译一句。当了解到陕北在搞错误肃反,把刘志丹等同志关押的真实消息后,立即派王守道、贾拓夫等同志携带电台前往瓦窑堡执行中央停止肃反,先行放人的命令。

在和张明科谈话中,毛泽东问张的游击队和政府和群众关系好不好?张说很好。毛泽东说:“好!和政府关系要搞好,群众关系搞好了,群众就拥护你,你才能存在,苏区才能扩大,你的游击队才能扩大,我们的军队和群众是鱼水关系,你懂吗?”张说:“主席,我懂得。”毛主席用手柏着旁边的一位同志说:“这是我们的民运部长,帮助你在吴起镇开一个群众大会,再帮助你把这几条川 (指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的群众,成立苏维埃政府好吗?”最后,毛棒东亲手赠给张明科同志一把法国手枪作为纪念(现保存延安革命纪念馆),并指示中央红军给保安县游击队送了50多支步枪和一些子弹,给定边游击队送30多支步枪,支持发展地方武装。

(68)陈振夏

1936年1月28日,毛泽东率领红军赴山西东征,路过延长县时,住在延长石油厂工人何延年家的窑洞里。在此期间,视察了延长石油厂,接见了延长县委书记高朗亭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谭生彬,询问了石油厂的情况后说:“你们要抓好石油厂的工作。”石油厂领导请毛主席吃饭,他又讲了:“石油厂要尽快恢复生产。由于油料没有保证,己造成短时间党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我己致电周恩来和左权、聂荣臻想办法,尽快搞到石油。”

党中央派中史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到延长石油厂,帮助油厂和地方政府,迅速恢复了延长、永坪石油厂的生产,炼出了煤油、擦枪油、蜡烛、石墨等产品,及时解决了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的紧急需要,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5月25日,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为他题写了 “埋头苦干”四个大字。”埋头苦干”成了延长油厂以至大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工业的精魂。

(据2005年8月19日《陕西日报》和谷所撰《烛出延长》)

(69)张执庵

西安事变以后,根据杨虎城将军的提议,陕西省政府任命国民党进步人士张执庵任鄜县县长。1937年1月1日,张执庵先生乘红军返回延安的汽车到鄜县上任。他到职以后,拆除碉堡,撤回哨卡,开放城门,张贴告示,允许红军将士自由进入,共商抗日大事。

1月28日,红军留守兵团鄜甘警备司令张宗逊执毛泽东给张执庵的信函率警备团到达鄜县。接着贺晋年率红27军至进驻鄜县东部地区,白子文率红军独立师进驻鄜县西部地区。中央陕甘省委先后派杨一木、黑志德、霍士廉到鄜县开展工作,任命霍士廉为鄜县抗日救国会主任,并成立了区乡抗日救国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同时实行减租减息,苛捐杂税减半征收,农村呈现安定团结的局面,连横行乡里的土匪也纷纷交械投降,返家务农。为此,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国民党县长张执庵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会主任霍士廉,对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爱国精神给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1939年春,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张执庵因向八路军移交棘鄜县城防被国民党当局撤职查办,由坚持反共立场的蒋隆延接任县长。

(据《富县志》政权志)

(70)高克林

1941年9月14、1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高克林写的《鲁忠才长征记-鄜县城关区第一次运盐经过》。报告写了鄜县城关区副区长鲁忠才,带领该区十多个脚户和28头牲口,从鄜县出发,到定边盐池运盐,往返25天,克服各种困难,不住店、牲口放青,每驴驮130斤盐,赚75元,驮150斤,赚115元,以实际行动打破了部分群众对去三边驮盐怕死人和死牲口的恐怖观念,驮盐的人强壮了,牲口反而肥了。报告写的有经过、有经验、有教训,非常具体,非常实在,很有启发教育意义。

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以后,写了这样的批语:“这是一个用简单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现在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武主义扫掉。高克林同志的这篇报告是在一个晚上开了三个人的调查会之后写的,他的调查会开得很好,他的报告也写的很好,我们需要的是这类东西,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而不是那些党八股。”

高克林,陕西渭南人,原洛川特委书记。解放后曾任西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中顾委委员等职。

(据1941年9月14、15日延安《解放日报》、《富县志》)

(71)安文钦

       安文钦(1874-1962)绥德城关镇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清末秀才,曾两次赴日考察实业,提出举办工业、革新教育的主张,首倡和大力支持推建绥德最早的无定河大桥和中山礼堂,积极支持共产党员李子洲兴办地方教育。井岳秀多次聘他为官,托词未从。他勇敢地参与了赶走破坏抗战的“磨擦专员”何绍南的斗争。
       1937年以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身份当选为绥德县参议员、绥德警备区副参议长、边区二、三届参议会副议长。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期间,毛泽东等领导接见了他。1947年春,胡宗南军队占领了绥德县城,安文钦随边区政府东渡黄河。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安文钦积极拥护和赞同土改政策,并主动向政府献出了三百晌土地。但当时由于受土改中“左”的错误倾向之影响,地方政府竟把安文钦一家“扫地出门”。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很生气,立即电示边区政府保护安文钦,并通过林伯渠代他向“安老先生道歉”。安文钦识大体、顾大局,并未因此而对党不满。全国解放后,他参加了第一、二届全国人代会,在林伯渠的陪同下,毛主席亲切的接见了他,使他深受鼓舞。

(据《绥德县志》)

来源:榆林老区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榆林党史与方志):毛泽东评说陕北人

(浏览 55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