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新中国南下干部的缩影

导读

自194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决定从老解放区选调大批优秀干部随军南下,迅速接管新解放区。“长江支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01

武安组建南下“长江支队”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开始与国民党军事力量进行战略总决战前夕,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多项工作的干部。”

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估计:在战争第三、第四两年内(1948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可能夺取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大约将包含有1.6亿左右的人口,500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城市和大的城市,共需各级干部5.3万人左右。《决议》并将抽调干部的任务作了分配:华北1.7万人,华东1.5万人,东北1.5万人,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

中共华北局积极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于同年12月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得力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南下区党委辖六个地委成套班子,由太行区调三个,由太岳区调三个。每个地委辖五个县委成套班子,每个县委辖五个至九个区委成套班子了,每个县的编制为120名。

经过两个多月的动员、报名、审批等程序,太行、太岳两区各地、县、区选调的4100余名南下干部,于1949年3月22日在河北省武安县会合,进行整编、学习和培训后,随三野渡江南下,接管苏南地区。

02

毛主席指明前进方向

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区党委、行署下辖6个地专改称6个大队,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政委;30个县改称30个中队,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教导员;199个区改称199个小队,区长任小队长,区委书记任指导员;另有区党委、行署、军区3个直属中队和6个地专直属中队。

“长江支队”是为了队伍南下行军时保密和安全的需要而对外使用的番号。武安集训时,支队领导宣布,“长江支队”接管的任务是长江南岸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该区域是国民党苦心经营几十年的首善区,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苏南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那里城市集中、情况复杂。党中央、毛主席把接管苏南地区政权的重任交给长江支队,充分说明对太行、太岳南下干部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寄予极大的期望。

1949年4月15日,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在薄一波的安排下,毛主席、朱总司令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亲切接见了长江支队的领导冷楚、周壁,以及接替冷楚担任太行区党委书记的陶鲁笳。

针对党的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变的新形势,毛主席向他们畅谈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和相互关系。毛主席说: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四面八方”缺一面,缺一方,就是路线错误。

毛主席用辩证法的观点,精辟论述了如何执行经济政策的问题,为长江支队党政干部指明了方向。

1949年4月25日清晨,长江支队冒雨从武安城出发南下,日夜兼程,向南京挺进。经过18天急行军,于5月12日到达南京。

然而,由于形势发展太快,接管政权的任务不能等人,原定由长江支队接管的苏南新解放区,已经由华东局的“华东南下纵队”第四支队南下干部接管。5月24日,长江支队抵达苏州待命,一边学习一边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03

服从安排,进军福建

在苏州学习待命期间,“长江支队”队员们想到,南京、苏州没赶上接管,那就等着接管上海、杭州吧。5月27日,陈毅司令员指挥三野解放了上海。

 

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解放的进程加快了,原定1950年才考虑进军的福建、两广(广东广西)、大西南,中央决定提前进军。此时,二野接到了进军大西南的命令,陈赓、陈锡联提出,让长江支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二野是刘邓大军,曾经战斗在太行、太岳,同太行、太岳根据地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江支队队员都愿意随二野进军大西南。

而时任华东局组织部长的张鼎丞(注:中央已决定其任福建省委书记),向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提出,福建是东南海防,还担负着解放台湾的任务,急需干部,要求将长江支队调给福建,一贯以大局为重的小平同志很痛快地答应了,同时表示,“西南需要的干部我们再另想办法吧。”

1949年7月13日,长江支队从苏州出发,随三野十兵团入闽接管福建。当火车行驰至浙江长安镇时,遭敌机轰炸,五大队杨振叶当场牺牲,还有一些同志负伤。同志们掩埋好牺牲的战友,含泪继续前进。

因沪杭铁路还未正式通车,加上军运任务繁忙,长江支队人马只好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一部分同志乘船,一部分同志步行,少数同志乘汽车,陆续于7月15日到达浙江嘉兴县城。从这里又乘上火车,7月17日下午到达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山县贺村车站,下车后步行抵达与福建接壤的塘边村,并住在那里。

04

村庄里宣布成立福建省委

这一带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和毛森的家乡,政治情况复杂,特务、土匪多,为严防骚扰,支队部向野战军领来一批枪支弹药,挑选一批有战斗经验的同志组成武装,保护部队宿营、行军。

 

在塘边村,张鼎丞召集开会,宣布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张鼎丞担任省委书记。会议同时确定了长江支队所属的六个大队入闽后接管的地区:一地委到晋江地区工作,二地委到建阳地区工作,三地委到南平地区工作,四地委到闽侯地区工作,五地委到龙溪地区工作,六地委到福安地区工作。

7月28日,省委机关直属单位同六个地专及三十个县的大队人马,从兴塘边出发,进入福建,于8月1日到达闽北浦城县城,5日到达建瓯县城。省委在此召开了南下干部和坚持地下斗争的干部会师大会。

在此前后进入福建的,有三野十兵团10万多人,有长江支队4100余人,有华东南下干部200多人,有上海南下服务团2300多人,还有长期坚持地下斗争的全体同志,由这五路大军组成了解放福建、接管福建的统一体。

“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到达各自岗位后,努力克服语言、饮食等各种困难,尽快熟悉南方的环境,与当地干部、南下服务团干部、部队转业干部、华东南下干部一起,迅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巩固政权,支前剿匪、土改反霸、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之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支队”4100多名队员中,先后有64人担任省级领导,406人担任地、市级领导,1315人担任县、处级领导、1319人享受地、市级待遇。“长江支队”是南下干部的缩影和代表,太行精神是长江支队的灵魂。

“长江支队”:新中国南下干部的缩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周报):“长江支队”:新中国南下干部的缩影

(浏览 30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