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8的开局可谓地狱级别,1965年5月17日国家正式立项,3天之后(5月20日)总设计师黄志千就飞机失事遇难;半年后,1966年1月,总工程师高方启又因病逝世。

虽然任命了新的总设计师,但顶上去的却是一位年轻人,这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双料院士”顾诵芬,顾诵芬眼光和思路非常长远,他提出了今天看起来也颇为先进的设计:18号方案——采用单发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两侧进气腾出空间装大型雷达,进气道采用类似幻影F1的激波锥,这可是在60年代中期!能够构思出这个和西方战机当时发展路径暗合的方案简直就是奇迹,看起来的确不错!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右二为顾诵芬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60年代歼8的18号方案设计草图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8在立项30年后的样子

但是这个“看起来的确不错”的方案有个难题,就是去哪里找这么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呢?

顾诵芬考虑采用当时号称推力达到12吨的ws6发动机,这么先进的玩意儿,黎明发动机厂对601所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完成任务”!但没想到ws6很快就成了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有名的大忽悠,国家各项实验都没有做完,台架试验都还没敢请领导“参观”,黎明厂就匆匆宣布了各种“天顶星人”指标。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看起来外观颇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不堪大用的ws6

好在1966年7月,歼8设计组知道兹事体大,不放心,跑到黎明厂实地一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东西不能用啊!大哥!

于是先进的18号设计方案立项一年后,也死了。没想到的是,ws6这之后继续忽悠20年,一直到80年代中期,国家实在是无可奈何了,终于将它下马。

面对现实吧!

601所冷静下来经过集体讨论,认为既然没有大推力的发动机可用,要达到2.2马赫时速唯一的选择就是双发了。

这时候咱们中国人善于“走捷径”、“弯道超车”的惯性思路和基因上来了——那就干脆等比例放大米格21战斗机吧!

两台发动机就装米格21现成的R11F-300涡喷;没有雷达?直接装米格21的雷达测距仪(后来据此仿制226雷达测距仪),这些都是货架产品,拿来装上去就可以用。机炮?就用米格21翼根左右那两门管退式30毫米机炮。导弹?等飞起来再说吧!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7(米格21)和歼8对比

然而一架要求达到22000米升限、2.2马赫时速的高空高速战机,不是照抄照搬和等比例放大就能一蹴而就的,首先,苏联人的零配件尺寸、重量、外形咱们有能力测个八九不离十,但零配件受力情况、使用了什么工艺、甚至公差最大允许范围是多少,这些都只能靠盲猜。再加上歼8还要放大整整一圈,其结果就是歼8的零配件寿命和结构强度都没法跟米格21比。沈飞自己的文献曾晦涩地提到歼8零件质量问题: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接下来歼8设计团队通过计算又发现,即便装上两台苏联R11F-300涡喷,还是达不到速度上的要求,那就先减重,于是米格21的两门机炮减一门。然后就是增加整个飞机的长细比,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疯狂拉长机身,最后机长拉伸到了空前的近22米!以至于北约那边给歼8的代号是“长须鲸”,这是一个多少有些调侃和轻蔑的代号。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顺便说一句,当年叱咤风云的重型可变后掠翼战斗机F14,翼展可达歼8的近3倍,可以挂四枚重型不死鸟导弹,它也不过才19米长。

本来推力就捉襟见肘,我们还在机尾又加了一个沉重无比的引射机尾罩,本意是增加推力,但装机以后的真实推力水平远低于台架试验,就这样也不拆下来,引射机尾罩这种毫无用处的东西,我们居然一直用到21世纪!除了给歼8各系列带来烧屁股的传统艺能和增加死重之外,那就是白白损失推力。

以至于到了苏联都解体了,顾院士也退休了,我们为了研制歼侦8F特意请来俄罗斯专家,没想到人家只是看了一眼歼8,第一个要求就是让我们把引射机尾罩给拆了,这一拆,不仅歼8烧机屁股的老毛病治好了,重量的减轻也使歼侦8F超音速飞行“稳了”。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不难看出,歼8的总体设计是严重落后的,但考虑到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国航空工业薄弱的基础,歼8作为新中国第一款从无到有的自研战斗机,它就像一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探路者,前路甚至连一丝微光都没有,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碰到,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沈飞在1967年底几乎全靠人工敲敲打打造出了两架样机,但02架样机静力试验就出事了,连92%承力都过不去,样机轰然一下碎了一地。事后查找原因,居然是装配工人责任心不强,干活马马虎虎,把本应安装4毫米的钢铆钉,安装成3.5毫米的铝铆钉………

虽然问题找到了,错误纠正了,但就此歼8的01样机没人敢拍板试飞,原因就是歼8在研制过程碰到的大大小小异常太多了,要飞行员驾驶它升空,没人有勇气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这一拖,就拖到1969年。

最后还是外行领导内行把这事儿给“办了”,四野纵队司令员出身的空军副司令曹里怀来到沈飞现场拍板:飞!

于是1969年7月5日,试飞员尹玉焕驾驶歼8小心翼翼飞了起来,这样一架长达22米的双发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时速仅仅只能达到500公里,连伴飞它的歼6都比它快不少……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试飞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但空军相关领导又完全不懂,以为只要飞起来就“成了”,于是催促歼8试飞领导小组赶紧以“军委绝密收电”的名义,对歼8大吹特吹,7月5日当天就向毛主席报喜,原电结尾为: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谨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林副主席报喜。”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耐人寻味的是,毛主席在这份他老人家曾经过目的“报喜”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批示。

飞机上天,似乎就算交差了,可接下来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1971年7月,军委办事组林彪麾下的一部分人在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会议上煞有其事地说:咱们歼8太先进了,为防止苏修美帝把资料偷去,要把资料秘密锁在保险柜里,三年不生产。

于是1972年刚开春,歼8事实上还没吃透搞定呢,就突然就被凉在一边。负责歼8的总设计师顾诵芬跑去主持领导搞更加“高精尖”的歼13了………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13概念图

当然,顾诵芬调动所有力量搞了7年的歼13,最终连飞都没有飞起来……

结果就是从1969年歼8首次试飞到1979年,十年时间歼8几乎还是老样子,各项设计指标都达不到,国家定型通不过,军队也不要,这玩意儿飞都飞不稳,更谈不上什么战斗力而言。

而同时代美国的F14F15F16,苏联米格25米格29苏27等三代机简直就是吊打我们的存在,当时如果苏联诸如逆火等可变后掠翼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深入大陆,都不需要战斗机护航,人家2.3马赫的速度可不是吹出来的,那简直可以说如入无人之境,我们没有任何战斗机能够追得上它们,更别提截击和阻止了。

好在改革开放以来国运隆昌,天下太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顾诵芬在歼13下马不久升了职,1978年,他被提拔为601所总设计师兼副所长,又可以开始重新抓歼8了,针对歼8一接近音速就浑身颤抖的问题,由于国家在风洞建设方面的滞后(日本在60年代就建成了2米级跨超音速风洞,而中国的1.2米跨超音速风洞要到80年代才全面投入使用),当时没有合适歼8这种长达20多米飞机的风洞,顾诵芬只好让人把歼8浑身上下贴满毛线。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然后瞒着家人坐在歼教6的后舱抵近观察歼8飞行情况,前后这样观察三次,不得不说,顾老还是有股子拼劲的。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现在大多数的报道都说就此彻底解决了歼8抖震问题,然而其实说实话并没有。

顾涌芬只是填平了尾部锐角三角区,在平尾上表面再铆贴一层“蒙皮”,还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那一套,整改后飞机震动确实缓解了,但死重的进一步增加让速度又提不上去了,于是在机尾结构件上密密麻麻打孔减重,又换成更大推力的2台涡喷-13BII 发动机,好吧,涡喷-13BII可以算是当时最稳定最先进的发动机,以至于后来昆仑试图代替它,军方居然以昆仑“喷零件”为由拒收,宁愿用涡喷-13BII。

用了涡喷-13BII,这下速度是提上去了,可震动又开始了,不过沈飞说:“这次震动问题不大,在飞行员和飞机的接受范围之内”。

国家也实在等不起了,于是歼8于1979年12月31日:70年代的最后一天,终于取得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定型。

但海空军对时代发展的脉搏是比较清醒的,对歼8的接收比较勉强,军方坚持要继续改进,要具有夜航、火控雷达和发射中距导弹能力,到1989年,军方对歼8系列的需求降到谷底,歼8系列的1989年产量为:4架。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一个好几万人的工厂,一年就4架歼8系列飞机的生产任务!

歼8定型没多长时间,从1980年3月起,601所与沈飞就开始搞歼8改(即歼8Ⅱ或歼8B),仍由顾诵芬担当总设计师,当时我们已从埃及秘密得到了苏联米格23两侧进气道技术,因此歼8Ⅱ没有经历太多的困难。

航炮换成了一门双管23毫米23-3式航炮,射速又高又轻便,采用罕见的加斯特结构(不是加特林哈!),当一根炮管发射时,火药燃气一部分用来推动自己上方汽缸内的活塞后退,另一部分用来推动另一侧炮管上方汽缸内活塞前进,反之亦然,循环往复——设计构思还是非常巧妙的。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加斯特结构工作原理

1984年歼8Ⅱ首飞一次成功。这种新式战机最后被称为歼8B。但省下的机头空间需要换装雷达,这就又碰到问题了。

我们换装的是四川绵阳780厂(长虹彩电的发源地)生产的208甲单脉冲火控雷达,按图纸要求应该具有发射从意大利进口的阿斯派德中距导弹(A弹)和从以色列进口的怪蛇红外导弹(可以迎头发射)的能力。

以色列的怪蛇因为是红外制导,很快就和歼8B的火控结合在了一起,打靶取得19发17中的佳绩,但是208甲雷达和阿斯派德雷达制导中程导弹很长时间做不到兼容,这个问题居然从1984年拖到了1995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才勉强完成意大利导弹(霹雳4)的发射验证,但奇葩的是,当时我们只能由下往上射中程导弹,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英雄飞行员王伟驾驶的就是歼8B,两翼各挂一枚霹雳8(以色列怪蛇的中国仿制型),虽然没有挂中距导弹,但霹雳8几乎全向的攻击力,还是让美国人颇为忌惮。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但歼8B操控性欠佳的缺点在实践中表现十分明显,你说中美撞机事件是为了祖国被迫和对手飞机大无畏相撞,这没什么好指责的;那么2009年,两架沈阳军区的歼8B战斗机在内蒙古呼合浩特郊外进行飞行训练时,居然友机和友机在空中相撞后坠毁,这就多少有点让人细思极恐了。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8B算是走到了尽头。

沈飞为了争一口气,又开始搞“争气机”歼8III(歼8C),由于有和美国人联合搞“和平典范”的基础,因此歼8C研制进度很快,1993年12月01架歼8C飞机就首飞成功,全状态的03、04号两架试飞用机也先后于1994年12月和1995年12月首飞成功。

可惜,“时来天地皆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歼8开局不利的魔咒似乎一直伴随着它,先是因为莫名其妙着陆机场临时挖电线沟损失了04号机,1999年5月,试飞中的另一架全状态机又因发动机燃油管路泄漏导致空中失火,飞机全损、试飞员受重伤。这时候成飞歼10作为三代机已经首飞成功,并且在试飞中表现出了远超二代机的各项性能,再投入经费继续搞歼8系列,国家已经失去了耐心。

尾声


歼8系列曾经是中国军迷无比真挚的热爱,大多数在少年时期看到歼8的小伙伴们,我相信对歼8都有着难以忘怀的回忆和感情——甚至可以说,歼8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承载了一代人梦想。如今,这一代人(70后80后)已经渐渐老去,歼8也已经快60岁了,客观全面了解歼8,虽然多少让人失望和心意难平,但也不是坏事。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让是多少7080后军迷热泪盈眶的封面

歼8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样史无前例的殊荣,研制歼8先后出了7位院士,比如后来的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还有为歼8开发起落架的赵振业院士,以及主导歼8航空发动机改进的温俊峰院士等等等等……表面上歼8可以说是荣誉等身,相比之下,当时歼10只出了一位院士:总设计师宋文骢。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歼10首飞成功之后,每一个人都泪流满面,右一为宋文骢

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无论从公开资料还是海空军几十年来对歼8的实际态度来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

歼8的实践及其失败,是二十世纪留给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两大遗产。

一个1969年试飞的机型,到1999年歼8C样机坠毁下马,再到2001年王伟驾驶歼8B为祖国英勇牺牲,可以说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歼8系列的表现就让自己不是国家重点发展机型了。当然,国家为了维持沈飞的士气,允许他们搞了几架验证机和少数成功改型,试图出口也是一败涂地。

用了接近一个甲子的时间,歼8从1965年立项研制到21世纪初都还没有形成真正战斗力,因此曾被外媒戏谑为“和平鸽”。

后来因为台海军事斗争的需要,军方要一款高空高速侦察机,在俄罗斯专家帮助下重新打造歼侦8F,到2011年,歼侦8F总算成为了一款真正全方位都合格的军机。

时至今日,在离台海不远的苏州光福机场的空26师歼侦第78团,还装备着歼侦8F侦察机。他们在高空高速穿越台湾海峡中线执行侦察任务时,对方战机根本追不上它,歼侦8F,终于在歼8系列的暮年,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存在价值。

这么多时间,国家为沈飞交了那么多学费,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教训?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吗?

在歼8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对外封闭的航空工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然,歼8项目不太尽如人意也有好处,这就是国家开始明白研发新飞机是开放性的,是需要科学流程的,不能一家独大一家说了算,不能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必须竞标!必须展夯实基础,让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成为货架产品……

幻想的空中楼阁,

永远建不起来。

今年,距王伟牺牲已经整整20年了,至今想起,仍然让人泪流满面。

请允许我用毛泽东的一首词作为此篇文章的结尾吧: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于无声处观天下):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浏览 4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