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据@光明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
潘镜芙院士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0月8日
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他成功主持设计了
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所研究员。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他均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等奖项,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每一型舰在技术上均有新的突破,体现了我国水面舰船设计在各个阶段的最新技术水平,为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年少励志
1930年,潘镜芙生在江南水乡南浔镇一户经商人家。日军入侵南浔后,潘镜芙随家人乘坐小船,沿水路辗转逃难,先到上海,然后举家落户苏州
 
童年时期的这段苦难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他清楚地记得逃难途中在黄浦江畔看到的一艘艘日军军舰、外国巨轮,却没有一艘是中国的。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1945年,潘镜芙在苏州中学
 
中学时代,潘镜芙记住了这样一句格言“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潘镜芙多次回顾自己的一生,都始终深情地说起中学时代的这句格言,是如何指导着他在今后的学习和舰船设计生涯中获得成功的。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潘镜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

1952年9月,潘镜芙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专业,被分配到华东工业部电工局电气设计处和第二设计分局工作。
本以为离造船的梦想渐行渐远,不料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潘镜芙的人生航向。1955年3月,潘镜芙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被调派到上海船舶局第一产品设计室。

 

对于学习机电专业的青年潘镜芙来说,造军舰几乎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当时中国和苏联联合建造扫雷舰,由苏联提供图纸并指导工作。潘镜芙一开始的工作是翻译和技术校对,看似边缘的工种却为他迅速掌握各项原理与技术参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工作中的潘镜芙
 

就在儿子刚刚出生那一年,为了更全面地掌握造船知识,潘镜芙告别妻儿,去了武昌造船厂。潘镜芙从线圈缠绕、钢板铺设等基础工作干起。“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军舰”,这个幼年时发下的宏愿让潘镜芙浑身都是干劲。

 

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护卫舰,潘镜芙顶住压力,将当时通行的直流电制改为更可靠、更经济的交流电制。从此,我国其他各型号舰艇的建造均采用交流电制,延续至今。
有船才能生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不具备建造驱逐舰的能力。1954年,我国以每艘相当于17吨黄金的价格向苏联购买了4艘驱逐舰。毛主席在南京检阅海军时,几天时间里五次写下同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建造一艘中国人自己的驱逐舰,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前提,更是中国舰船设计者共同的梦想。上世纪6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授命已经成为舰船电气专家的潘镜芙和舰船工程专家李复礼,牵头主持设计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李复礼负责船体,潘镜芙负责电力、动力和武器系统。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舰

“驱逐舰,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造!” 1966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身份,开始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拾起儿时的梦想,潘镜芙才发现这条路走起来异常艰难。以前,我国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很差。
关键时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参与了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的会议。在会议上,钱学森直言:“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正是钱学森的“系统工程”观点深深影响了潘镜芙,启发他将这个理念应用于舰船设计中去。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为了实现“系统工程”的目标,他们首先要充分摸清国产设备研制情况,设计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潘镜芙带着同事们挨个去跑。他们“吃着窝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先后召集一百多家单位参与设备研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1968年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经过近4年的艰苦攻关,首制舰于1971年12月顺利交付海军服役。从此,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使我国驱逐舰进入导弹时代。
1985年,合肥舰和某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首访南亚三国,结束了中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的历史。一位老华侨参观后激动地说:“过去只看到美、苏、法等国的军舰来这里,现在祖国也能造出这样好的军舰,真是看了还想看!”
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刻不容缓
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由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
动力装置是导弹驱逐舰的“心脏”。当时,国外先进的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燃气轮机,而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采用的是蒸汽动力,导致军舰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受到很大影响。潘镜芙下定决心,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上引用国外设备,当时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小争议。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我国第二代驱逐舰

 

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相互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潘镜芙非常关注的问题。

装舰后的第一次调试,潘镜芙就发现他们设计的军舰在雷达和卫星通信方面也出现了互相干扰的问题。那个夜晚,他彻夜难眠,反复思考问题的根源。想了一个晚上,潘镜芙百思不得其解,他决定第二天早上启程,先后赶赴上海、南京等地,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观察试验结果。经过几次联调后,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人都泄了气。
搞科研不经历一些“沟沟坎坎”,怎么能获得成功?潘镜芙决定向这座山峰发起冲锋。他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然后一条条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潘镜芙对这一重大发现兴奋地大呼:“我们抓住了‘潜伏间谍’,这下有办法对付了!”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果然消失了,他们终于攻克了电磁干扰这一世界难题。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

经过十余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交付人民海军。该型舰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舰的先进水平,作战效能大大提高。此后,潘镜芙逐渐退居二线,不再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但至今仍然担任国产军舰设计的顾问,为新型驱逐舰的继续改进做了许多幕后工作。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几十年呕心沥血
潘镜芙像一位满怀期盼的父亲
目睹了国产军舰首次远航
出访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
青岛舰遨游三大洋,环绕地球一周
武汉舰和海口舰穿越印度洋
长驱亚丁湾劈波斩浪……
这一段艰难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
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这一生
他倾注所有心血在驱逐舰设计上
让国产驱逐舰实现零的突破

缅怀,致敬!

 

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人民海军):痛别!“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逝世

(浏览 8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